夜露浸阶,祠堂前的青石板泛着幽光。
三具尸骨已在停灵房验明身份——皆是林府旧仆,一个曾管过库房钥匙,一个替王氏送过密信,还有一个,不过是撞见她与外宅男子在后园私会。
五年七命,桩桩件件,都埋进了河底的淤泥。
赵五跪在祠堂外,声音嘶哑地供述着王氏的指令:每逢月黑风高,他便带人将尸身裹入麻袋,分三段沉入城南、西渡、北湾三处河道。
那些人,有的只是多问了一句账目去向,有的不过是无意拾到一枚刻着“盐引”字样的铜牌。
话未说完,已是涕泪横流,额头磕得青紫。
林二老爷立于廊下,手扶雕栏,脸色铁青。
他原以为家宅不宁不过是庶务纷杂,谁知竟藏着如此深重血债!
他猛地转身,厉声下令:“封锁王氏院门,任何人不得出入!调巡防进府,彻查所有暗账、地窖、偏院!”
风穿堂而过,卷起供桌前半幅白幡。
林晚昭站在祠堂深处,指尖抚过母亲留下的那支乌木簪——簪头雕着一朵晚香玉,温润却冷。
她记得母亲临终那一夜,也是这样握着这支簪,低声说:“晚昭,你听见的,不是幻觉。是我们林家女儿的命。藏好你的耳朵,也藏住你的心。”
如今,她不再藏了。
她取下簪子,在黄纸上一笔一划写下七个名字。
每一个名字落下,耳边便响起一声轻唤,或哭,或怨,或泣不成声。
她闭了闭眼,将名录折好,藏入供桌下的暗格。
那里,是历代嫡夫人牌位之后最隐秘的夹层。
“你们的名字,不该随尸骨才归。”她轻声说,“我要你们先回来。”
翌日清晨,天光未透,祠堂外已传来惊叫。
“扶乩盘动了!沙上……沙上有字!”
林晚昭匆匆赶去时,祠堂已被围得水泄不通。
族中仆妇、管事、小厮皆立于阶下,面色惊惶。
供桌上的沙盘中,一根桃木乩笔斜斜划出一行诗:
“七女同悲水底寒,年年望月不成团。盐船夜渡银三万,血染账角不忍看。”
字迹歪斜,却不散乱,像是七只手轮流执笔,带着断续的恨意与控诉。
林晚昭走近,指尖悬于沙面之上,未触,却已颤抖。
这不是她写的。
可这诗中的每一句,分明是昨夜她在心中默念的亡者遗言——七女之悲,是她们临死前的共同执念;“盐船夜渡”,是王氏转移家产的隐秘路线;“血染账角”,更是她从母亲遗物中发现的一角残账上的暗记!
她猛然抬头,望向祠堂外那片灰蒙蒙的天空。
盲眼道姑的话在耳边炸响:“此乃百年难得一见的‘三魂共语’……命劫缠身。”
原来,不是她在听亡者说话。
是亡者,借她的记忆与执念,终于开口了。
她强压心头巨震,面上不动声色,只低声唤来绿枝:“抄下诗句,贴遍各院。尤其是账房、库房、巡夜司——一个都不能漏。”
绿枝领命而去。
不过半日,整座林府如同被投入滚油的水锅,炸开了锅。
“你看见了吗?鬼神显灵了!”
“那诗里说的‘盐船’,不就是去年王夫人名下那几艘运茶的船?”
“我嫂子五年前失踪,就因她弟弟在盐运司当差……”
流言如野火蔓延,人心浮动。
而此刻,账房先生徐文柏正缩在厢房角落,抖如筛糠。
昨夜,两名黑衣人翻墙入院,在他床头留下一把沾泥的匕首,附纸条:“再言一字,地窖见。”
他本已收拾细软,欲连夜逃出府去。
却不料刚至角门,一道素白身影静静立于月下。
“徐先生这是要去哪儿?”林晚昭声音很轻,却像钉子般将他钉在原地。
她从袖中抽出一页纸,缓缓展开——正是那首扶乩诗。
“你不信鬼神,无妨。”她目光如刃,“可你认得这四个字吗?——‘盐船夜渡’。”
徐文柏瞳孔骤缩。
那是他亲手在暗账上做的标记!
唯有经手过王氏私账的人,才知这四字代表每月初七,三艘伪装成茶船的盐船自城南启航,载银三万,送往江南某位“舅爷”手中。
“你……你怎么会……”他声音发颤。
林晚昭逼近一步,声音压得极低:“七具尸骨,七个名字。你若不说,她们的下一句诗,会不会写你的名字?”
徐文柏浑身一震,冷汗浸透里衣。
他想起那个被拖入地窖的丫头,临死前还抓着他的衣角喊“徐叔救我”;想起自己如何在账本上篡改数字,如何眼睁睁看着银子流走,却不敢吭声……
“我……我愿补全名录。”他终于跪地,声音破碎,“但你要护我性命!”
林晚昭俯视着他,良久,轻轻点头。
当夜,风起云涌。
她立于祠堂中央,望着供桌上的乩笔与沙盘,指尖轻抚母亲的乌木簪。
窗外,灯火明灭,仿佛万千亡魂正悄然靠近。
而她,已准备好,让整个林府,听见死者的呐喊。
当夜,林府祠堂灯火通明,青烟缭绕。
林晚昭一身素白,发间仅簪一支乌木晚香玉簪,静静立于供桌前。
她焚的是百年沉水香,据传能通阴阳、引亡魂归位。
沙盘早已铺就,桃木乩笔横置中央,如眠剑待起。
林二老爷携三位族老并账房执事立于阶下,人人屏息凝神,目光紧锁那支静止的笔。
“若有冤魂,”林晚昭闭目低语,声音清冷如泉,“请现一诗,以证清白。”
话音落,风忽自堂外卷入,吹得烛火齐齐一斜,蓝焰跃动,竟不熄灭。
众人脊背发凉,彼此对视,皆见对方眼中惊惧。
忽然——
乩笔动了。
不是轻颤,而是猛地一抽,如被无形之手攫住,狠狠划入沙中!
沙粒飞溅,笔走龙蛇,字迹凌厉如刀刻:
“槐下埋鞋非为孝,
井中沉蝉岂因逃?
账册藏梅终见日,
修文地窖尚呻号。”
全场死寂。
连呼吸都仿佛被掐断。
唯有那支乩笔,在最后一字落下后轻轻一颤,斜斜倒下,像是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
“修文……修文?”林二老爷猛地抬头,脸色剧变,“你说的是我那失踪十五年的侄儿林修文?!”
他声音发抖,一步踏上供台前阶:“他若活着,本该是林家长子!嫡脉承宗之人!十五年前一场大火,只道他葬身火海,可……可这‘地窖’二字从何而来?谁会知道府中还有那样一处废弃地窟?!”
族老中一人颤声道:“那地窖,是老太爷在世时修的藏酒窖……后来填了,连图纸都烧了。”
“可没填死。”林晚昭睁开眼,眸光如刃,“三日前,我听见母亲在梦中低语:‘西跨院槐树根下,有铁环。’我去看过——树根盘结处,泥土新翻,一只绣鞋半埋其中,鞋底绣着‘孝’字,是当年修文乳母之物。”
她顿了顿,环视众人:“乳母死于‘暴病’,尸身未验便匆匆火化。而那只鞋,不是祭奠所留——是掩埋证据时慌乱遗落。”
林二老爷浑身剧震,双拳紧握,指节发白。
他原以为王氏只是贪财弄权,却不知她早已将林家血脉视作踏脚石,踩着亲族尸骨铺她的富贵路!
“查!给我彻查西跨院!”他怒喝,“掘地三尺,也要把那地窖挖出来!若有活人……本老爷亲自扶他回正堂!若有尸骨……我林家列祖列宗在上,必让凶手血债血偿!”
就在此时,绿枝悄然退至祠堂侧门,怀中紧抱一叠黄纸。
她趁着人群骚动,飞快穿行于回廊暗影之间,将写有七名亡者姓名的名录副本,一一塞入各房门槛、厨房灶台、巡夜司值房,甚至悄悄投入王氏院墙之内。
不过一个时辰,全府上下已沸反盈天。
“你听说了吗?鬼诗又出了!说‘井中沉蝉’——那不就是五年前跳井的小蝉丫头?她可没逃,是被人按进去的!”
“槐树下埋鞋?我昨儿扫地时还真看见半只破鞋……”
“最吓人的是‘修文地窖’!该不会……少爷真还活着?”
恐惧如瘟疫蔓延,仆妇抱子蜷缩,管事们面如土色。
而王氏院中,死寂如墓。
赵五跪在祠堂外,额头抵地,浑身抖得如同秋叶。
他终于撑不住了。
“最后一人……”他嘶声开口,嗓音破碎,“是阿彩……去年冬,她奉命送信去城南别院,回来路上撞见王氏在焚毁账册……她看见了‘外账房’三个字……王氏说她多事,让我……让我……”
他哽咽难言,最终嚎啕:“我亲手把她绑了麻袋,沉进北湾河心!她说‘徐先生知道’!她说‘有人要毁林家’!可我没救她……我没救她啊!”
林晚昭静静听着,从袖中取出一方半旧香囊——靛蓝布面,绣着一朵小小的茉莉,边缘焦黑,似经火燎。
她将香囊置于案上,缓缓倾茶水于其上。
茶雾升腾间,布纹渐显,一行极细小的墨字浮现而出:
“外账房——丙字三号柜,夹层。”
正是阿彩生前藏下的线索。
林晚昭指尖抚过那字,心口发闷。
她认得这香囊,是母亲旧日赏给贴身丫鬟的物件,后来辗转落入阿彩手中。
她一直带在身边,直到死前最后一刻,仍攥着它沉入河底。
她们不是没有挣扎过。
只是无人听见。
而今,亡者开口,活人跪伏,真相如潮水般涌来,再也无法掩盖。
更深露重时,林晚昭独坐西院小阁,手中握着一张泛黄纸笺——是盲眼道姑不知何时留下的。
墨迹苍劲,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
“扶乩非你所控,慎防反噬。三魂共语者,必承七难。
你引鬼神登堂,便再不能回头。”
她凝视良久,指尖微颤。
可若魂可聚力,为何偏偏选她?
为何母亲临终那句“藏好你的耳朵”,如今听来,竟像一道命运的谶语?
她抬眼望向祠堂方向,夜色沉沉,唯有一点烛光未熄,仿佛有无数双眼睛,正隔着生死凝视着她。
忽然,窗外风起。
一只残破的纸鸢随风飘至,断翅垂落,却仍顽强地挂在窗棂上,丝线缠绕,轻轻摇晃。
那线极细,近乎透明,在月光下泛着幽微的光,像是从看不见的地方拉来,连向某个深渊的尽头。
林晚昭缓缓起身,伸手触那线——
冰凉。
仿佛有只手,正顺着这根线,缓缓爬向人间。
三具尸骨已在停灵房验明身份——皆是林府旧仆,一个曾管过库房钥匙,一个替王氏送过密信,还有一个,不过是撞见她与外宅男子在后园私会。
五年七命,桩桩件件,都埋进了河底的淤泥。
赵五跪在祠堂外,声音嘶哑地供述着王氏的指令:每逢月黑风高,他便带人将尸身裹入麻袋,分三段沉入城南、西渡、北湾三处河道。
那些人,有的只是多问了一句账目去向,有的不过是无意拾到一枚刻着“盐引”字样的铜牌。
话未说完,已是涕泪横流,额头磕得青紫。
林二老爷立于廊下,手扶雕栏,脸色铁青。
他原以为家宅不宁不过是庶务纷杂,谁知竟藏着如此深重血债!
他猛地转身,厉声下令:“封锁王氏院门,任何人不得出入!调巡防进府,彻查所有暗账、地窖、偏院!”
风穿堂而过,卷起供桌前半幅白幡。
林晚昭站在祠堂深处,指尖抚过母亲留下的那支乌木簪——簪头雕着一朵晚香玉,温润却冷。
她记得母亲临终那一夜,也是这样握着这支簪,低声说:“晚昭,你听见的,不是幻觉。是我们林家女儿的命。藏好你的耳朵,也藏住你的心。”
如今,她不再藏了。
她取下簪子,在黄纸上一笔一划写下七个名字。
每一个名字落下,耳边便响起一声轻唤,或哭,或怨,或泣不成声。
她闭了闭眼,将名录折好,藏入供桌下的暗格。
那里,是历代嫡夫人牌位之后最隐秘的夹层。
“你们的名字,不该随尸骨才归。”她轻声说,“我要你们先回来。”
翌日清晨,天光未透,祠堂外已传来惊叫。
“扶乩盘动了!沙上……沙上有字!”
林晚昭匆匆赶去时,祠堂已被围得水泄不通。
族中仆妇、管事、小厮皆立于阶下,面色惊惶。
供桌上的沙盘中,一根桃木乩笔斜斜划出一行诗:
“七女同悲水底寒,年年望月不成团。盐船夜渡银三万,血染账角不忍看。”
字迹歪斜,却不散乱,像是七只手轮流执笔,带着断续的恨意与控诉。
林晚昭走近,指尖悬于沙面之上,未触,却已颤抖。
这不是她写的。
可这诗中的每一句,分明是昨夜她在心中默念的亡者遗言——七女之悲,是她们临死前的共同执念;“盐船夜渡”,是王氏转移家产的隐秘路线;“血染账角”,更是她从母亲遗物中发现的一角残账上的暗记!
她猛然抬头,望向祠堂外那片灰蒙蒙的天空。
盲眼道姑的话在耳边炸响:“此乃百年难得一见的‘三魂共语’……命劫缠身。”
原来,不是她在听亡者说话。
是亡者,借她的记忆与执念,终于开口了。
她强压心头巨震,面上不动声色,只低声唤来绿枝:“抄下诗句,贴遍各院。尤其是账房、库房、巡夜司——一个都不能漏。”
绿枝领命而去。
不过半日,整座林府如同被投入滚油的水锅,炸开了锅。
“你看见了吗?鬼神显灵了!”
“那诗里说的‘盐船’,不就是去年王夫人名下那几艘运茶的船?”
“我嫂子五年前失踪,就因她弟弟在盐运司当差……”
流言如野火蔓延,人心浮动。
而此刻,账房先生徐文柏正缩在厢房角落,抖如筛糠。
昨夜,两名黑衣人翻墙入院,在他床头留下一把沾泥的匕首,附纸条:“再言一字,地窖见。”
他本已收拾细软,欲连夜逃出府去。
却不料刚至角门,一道素白身影静静立于月下。
“徐先生这是要去哪儿?”林晚昭声音很轻,却像钉子般将他钉在原地。
她从袖中抽出一页纸,缓缓展开——正是那首扶乩诗。
“你不信鬼神,无妨。”她目光如刃,“可你认得这四个字吗?——‘盐船夜渡’。”
徐文柏瞳孔骤缩。
那是他亲手在暗账上做的标记!
唯有经手过王氏私账的人,才知这四字代表每月初七,三艘伪装成茶船的盐船自城南启航,载银三万,送往江南某位“舅爷”手中。
“你……你怎么会……”他声音发颤。
林晚昭逼近一步,声音压得极低:“七具尸骨,七个名字。你若不说,她们的下一句诗,会不会写你的名字?”
徐文柏浑身一震,冷汗浸透里衣。
他想起那个被拖入地窖的丫头,临死前还抓着他的衣角喊“徐叔救我”;想起自己如何在账本上篡改数字,如何眼睁睁看着银子流走,却不敢吭声……
“我……我愿补全名录。”他终于跪地,声音破碎,“但你要护我性命!”
林晚昭俯视着他,良久,轻轻点头。
当夜,风起云涌。
她立于祠堂中央,望着供桌上的乩笔与沙盘,指尖轻抚母亲的乌木簪。
窗外,灯火明灭,仿佛万千亡魂正悄然靠近。
而她,已准备好,让整个林府,听见死者的呐喊。
当夜,林府祠堂灯火通明,青烟缭绕。
林晚昭一身素白,发间仅簪一支乌木晚香玉簪,静静立于供桌前。
她焚的是百年沉水香,据传能通阴阳、引亡魂归位。
沙盘早已铺就,桃木乩笔横置中央,如眠剑待起。
林二老爷携三位族老并账房执事立于阶下,人人屏息凝神,目光紧锁那支静止的笔。
“若有冤魂,”林晚昭闭目低语,声音清冷如泉,“请现一诗,以证清白。”
话音落,风忽自堂外卷入,吹得烛火齐齐一斜,蓝焰跃动,竟不熄灭。
众人脊背发凉,彼此对视,皆见对方眼中惊惧。
忽然——
乩笔动了。
不是轻颤,而是猛地一抽,如被无形之手攫住,狠狠划入沙中!
沙粒飞溅,笔走龙蛇,字迹凌厉如刀刻:
“槐下埋鞋非为孝,
井中沉蝉岂因逃?
账册藏梅终见日,
修文地窖尚呻号。”
全场死寂。
连呼吸都仿佛被掐断。
唯有那支乩笔,在最后一字落下后轻轻一颤,斜斜倒下,像是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
“修文……修文?”林二老爷猛地抬头,脸色剧变,“你说的是我那失踪十五年的侄儿林修文?!”
他声音发抖,一步踏上供台前阶:“他若活着,本该是林家长子!嫡脉承宗之人!十五年前一场大火,只道他葬身火海,可……可这‘地窖’二字从何而来?谁会知道府中还有那样一处废弃地窟?!”
族老中一人颤声道:“那地窖,是老太爷在世时修的藏酒窖……后来填了,连图纸都烧了。”
“可没填死。”林晚昭睁开眼,眸光如刃,“三日前,我听见母亲在梦中低语:‘西跨院槐树根下,有铁环。’我去看过——树根盘结处,泥土新翻,一只绣鞋半埋其中,鞋底绣着‘孝’字,是当年修文乳母之物。”
她顿了顿,环视众人:“乳母死于‘暴病’,尸身未验便匆匆火化。而那只鞋,不是祭奠所留——是掩埋证据时慌乱遗落。”
林二老爷浑身剧震,双拳紧握,指节发白。
他原以为王氏只是贪财弄权,却不知她早已将林家血脉视作踏脚石,踩着亲族尸骨铺她的富贵路!
“查!给我彻查西跨院!”他怒喝,“掘地三尺,也要把那地窖挖出来!若有活人……本老爷亲自扶他回正堂!若有尸骨……我林家列祖列宗在上,必让凶手血债血偿!”
就在此时,绿枝悄然退至祠堂侧门,怀中紧抱一叠黄纸。
她趁着人群骚动,飞快穿行于回廊暗影之间,将写有七名亡者姓名的名录副本,一一塞入各房门槛、厨房灶台、巡夜司值房,甚至悄悄投入王氏院墙之内。
不过一个时辰,全府上下已沸反盈天。
“你听说了吗?鬼诗又出了!说‘井中沉蝉’——那不就是五年前跳井的小蝉丫头?她可没逃,是被人按进去的!”
“槐树下埋鞋?我昨儿扫地时还真看见半只破鞋……”
“最吓人的是‘修文地窖’!该不会……少爷真还活着?”
恐惧如瘟疫蔓延,仆妇抱子蜷缩,管事们面如土色。
而王氏院中,死寂如墓。
赵五跪在祠堂外,额头抵地,浑身抖得如同秋叶。
他终于撑不住了。
“最后一人……”他嘶声开口,嗓音破碎,“是阿彩……去年冬,她奉命送信去城南别院,回来路上撞见王氏在焚毁账册……她看见了‘外账房’三个字……王氏说她多事,让我……让我……”
他哽咽难言,最终嚎啕:“我亲手把她绑了麻袋,沉进北湾河心!她说‘徐先生知道’!她说‘有人要毁林家’!可我没救她……我没救她啊!”
林晚昭静静听着,从袖中取出一方半旧香囊——靛蓝布面,绣着一朵小小的茉莉,边缘焦黑,似经火燎。
她将香囊置于案上,缓缓倾茶水于其上。
茶雾升腾间,布纹渐显,一行极细小的墨字浮现而出:
“外账房——丙字三号柜,夹层。”
正是阿彩生前藏下的线索。
林晚昭指尖抚过那字,心口发闷。
她认得这香囊,是母亲旧日赏给贴身丫鬟的物件,后来辗转落入阿彩手中。
她一直带在身边,直到死前最后一刻,仍攥着它沉入河底。
她们不是没有挣扎过。
只是无人听见。
而今,亡者开口,活人跪伏,真相如潮水般涌来,再也无法掩盖。
更深露重时,林晚昭独坐西院小阁,手中握着一张泛黄纸笺——是盲眼道姑不知何时留下的。
墨迹苍劲,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
“扶乩非你所控,慎防反噬。三魂共语者,必承七难。
你引鬼神登堂,便再不能回头。”
她凝视良久,指尖微颤。
可若魂可聚力,为何偏偏选她?
为何母亲临终那句“藏好你的耳朵”,如今听来,竟像一道命运的谶语?
她抬眼望向祠堂方向,夜色沉沉,唯有一点烛光未熄,仿佛有无数双眼睛,正隔着生死凝视着她。
忽然,窗外风起。
一只残破的纸鸢随风飘至,断翅垂落,却仍顽强地挂在窗棂上,丝线缠绕,轻轻摇晃。
那线极细,近乎透明,在月光下泛着幽微的光,像是从看不见的地方拉来,连向某个深渊的尽头。
林晚昭缓缓起身,伸手触那线——
冰凉。
仿佛有只手,正顺着这根线,缓缓爬向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