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雨中路,三人戏-《细雨微风》

  就在陈武桢和苏晴围绕着“混凝土标号”和“监理签字”这类安全话题,刚刚建立起一丝同行间的默契时,办公室门口的光线一暗,一个身影恰到好处地出现了。

  来的正是阿朱。她并非刚忙完,而是故意在隔壁磨蹭了一会儿。表姐之前半开玩笑的话她记在心里:“我弟弟人实在,你们俩谁有缘都是天意,没缘分就当多认识个朋友。” 阿朱比陈武桢大两岁,心里自觉地把这种“姐弟”可能性排除了,觉得不太现实。更重要的是,她心里其实装着一位远在江西的兵哥哥,两人正靠着电话和短信暧昧地联系着,只是关系未定,她也就没对同事声张。此刻,她存了份成全的心思,想多给苏晴和这位“表弟”创造点单独相处的机会。

  她站在门口,故意停顿了一秒,将室内两人相谈甚欢(至少表面上是)的情形收入眼底。苏晴侧对着门,比划着说什么,而陈武桢则微微倾身听着,脸上是放松的神情。阿朱嘴角弯起一丝了然的笑意,这才迈步进去,用一种带着戏谑的、提高了音调的口气说道:

  “哎呀,聊得挺好嘛!我是不是来得不是时候,打扰你们了?”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和话语,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陈武桢刚刚获得的短暂安宁。他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几乎是条件反射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动作僵硬,脸上刚刚褪去的尴尬潮水般涌回,连忙摆手:“没,没有没有!朱…朱姐是吧?你好你好!” 他慌乱中差点跟着苏晴的叫法,幸好及时刹住车。他心里暗自叫苦,这熟悉的、被审视的感觉又回来了,而且这次是双倍的。

  与陈武桢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晴。她丝毫没有被“抓包”的羞赧,反而气定神闲地转过身,冲着阿朱扬起下巴,带着点撒娇式的抱怨:“可不是嘛!刚聊到有意思的地方,有点氛围了,全被你这一嗓子给破坏啦!” 说完,自己先忍不住捂嘴咯咯地笑了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

  阿朱走近,故作嗔怪地轻轻拍了一下苏晴的胳膊:“去你的,没大没小,叫朱姐!” 语气里却没有多少责备的意思,更像是姐妹间的亲昵。

  苏晴灵活地一缩肩膀,并没躲开,反而就势转过身,面向陈武桢,脸上带着一种介绍自家宝贝般的得意神色,伸出手掌指向阿朱,对陈武桢说:

  “来,表弟,正式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们财务部鼎鼎大名的才女,朱静,朱姐姐!人如其名,又文静又靠谱,是我们公司的一枝花!” 她语调夸张,带着明显的揶揄,还冲着阿朱挤了挤眼。

  阿朱被她说得有些不好意思,轻轻推了她一下:“别听她瞎说,我叫朱静。安静的静。” 她转向陈武桢,微笑着点了点头,算是正式打过招呼,态度明显比苏晴要沉稳得多。

  紧接着,苏晴又猛地一转,面向阿朱,用同样的手势指向还僵在那里的陈武桢,语气变得更加活泼,甚至带上了点“献宝”的意味:

  “朱姐朱姐,你看!这就是刘姐天天挂在嘴边的、她那个一表人才的表弟,陈武桢!瞧瞧,是不是比刘姐描述的还精神点儿?” 她说着,还故意上下打量了一下陈武桢,然后自己先绷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补充道:“不过就是有点害羞,跟个大姑娘似的。我叫他小陈同学,他还不乐意了呢!” 她这话既是说给阿朱听,更是直接调侃陈武桢,丝毫不给他留“反抗”的余地。

  这一连串的介绍,如同行云流水,带着苏晴特有的节奏感和掌控力。她把陈武桢的姓氏和“同学”这个称呼绑定在一起,用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抛出来,既显得亲切,又让陈武桢根本无力反驳——任何认真的反驳,在这种玩笑的氛围下,都会显得他小家子气。

  陈武桢的脸更热了,他能感觉到耳朵在发烫。他非常想过去争辩一下,说自己不是害羞,只是……只是不适应这种节奏?或者想说“叫我名字就好”?但话到嘴边,看着苏晴那笑得亮晶晶的眼睛,和旁边朱静温和中带着一丝看戏笑意的目光,他所有的话都咽了回去,最终只化作一阵更加尴尬的、干巴巴的笑声,嘴唇翕动了几下,挤出一句:“朱姐好,别听苏…苏晴她乱说。”

  他连苏晴的全名都还叫不习惯,这番介绍下来,他感觉自己像个被展示的物件,被苏晴用语言肆意地贴上各种标签。然而,奇怪的是,这种略带“欺负”性质的调侃,并没有让他感到被冒犯,反而在一种无可奈何中,生出一种奇异的、被强行拉近的距离感。这和他之前那些程式化、彬彬有礼的相亲,感觉完全不同。窗外的雨声,似乎也掩盖不住办公室里这突然变得有些热闹,甚至有点“混乱”的生机。

  “小陈同学”这四个字,像羽毛一样轻轻搔过陈武桢的耳膜,却让他脸上微微发烫。他很想过去争辩一下,说自己已经工作好几年了,不是什么“同学”。但面对两位初次见面的女性,尤其是那位看起来更显成熟的“朱姐”,他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口,最后只化作一阵更加尴尬的、无声的傻笑,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他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被长辈和邻居姐姐们开玩笑时的那种无力招架的状态。

  在这个小小的办公室里,三个人的心理活动清晰可辨:

  陈武桢:被突如其来的调侃打回原形,努力维持礼貌却手足无措,内心充满了想要辩解却又不敢的憋闷。

  苏晴:大方开朗,甚至有点“人来疯”,享受着活跃气氛和轻微调侃新朋友带来的乐趣,掌控着对话的节奏。

  阿朱:带着“过来人”的观察和一丝成全的心思,主动用玩笑化解初次见面的生分,同时也巧妙地将自己放在了更安全(姐姐般)的位置上。

  这开场短短几分钟的互动,已然为三人后续的关系,埋下了耐人寻味的伏笔。窗外的毛毛雨,还在不知疲倦地下着。

  简单的寒暄和玩笑过后,办公室的狭小空间显然已不适合三人久留。苏晴率先提议:“走吧走吧,别在这儿杵着了,咱们出去。” 于是,三人便前后脚走出了财务室,穿过安静的办公区,来到了售楼处灯火通明的大堂。

  推开售楼处厚重的玻璃大门,湿润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外面是一个精心打造的小花园,尽管在雨雾中有些朦胧,但依然能看出设计的用心。花园中间有个小巧的鱼塘,几条肥硕的锦鲤在澄澈的水中缓缓游动,红的、金的,在灰蒙蒙的天色下显得格外醒目。鱼塘旁边栽种着几株在北方不常见的南方树木,叶片宽阔,姿态优雅,为这新开发的区域平添了几分刻意营造的“高贵”气息。

  “看,我们公司的门面,还不错吧?”苏晴略带自豪地指了指小花园,随即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向下一步,“咱们走着回去吧?我俩就在前面河边那片小区租的房子,近得很。”

  她像是解释,又像是自言自语地继续说:“平时我们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又环保又能锻炼身体,最主要啊,是那破车丢了也不心疼!”她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冲散了雨天的沉闷。她也巧妙地点明了今天为何没骑车——三个人两辆车,又是第一次见面,怎么安排都不合适,这层心照不宣的尴尬,被她用轻松的语气一语带过。

  陈武桢听着,心里却有些过意不去。让两个女孩陪自己在细雨中步行,他作为男性,觉得十分不妥。他赶忙上前一步,带着歉意说:“这还下着雨呢,要不我们打个车吧?”说着就向路边张望,做出要招手的样子。

  “不用不用!”朱静这时也开口了,声音温和但坚定,“真的不远,走一会儿就到了。而且你看,”她指了指眼前这条宽阔的滨河快速路,“这种路,车开得飞快,很少有空出租车会在这边停的,招手也没用。”

  苏晴也附和道:“就是,走走呗,这毛毛雨,权当浪漫了。”

  拗不过两人,陈武桢只好作罢。于是,三个人并排沿着滨河路的人行道向北走去。雨丝细密,并不恼人,打在脸上有丝丝凉意。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对岸的城市轮廓在雨中显得有些模糊。来往的车辆驶过湿漉漉的路面,发出持续的沙沙声。这场景,确实如苏晴所说,带着几分意外的情调。

  然而,陈武桢却陷入了新的困境。并肩行走,不同于在办公室里有桌椅的阻隔,距离更近,沉默也显得更加突兀。他之前准备的那些“相亲话术”在此刻全然派不上用场,这种非正式的、流动的三人行场面,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案。他就像一个背熟了台词的演员,突然被推上了即兴表演的舞台,顿时手足无措,只能沉默地走着,耳朵却高度警觉地捕捉着身旁的动静。

  所幸,朱静和苏晴似乎自有她们的默契。两人很自然地聊起了天,话题围绕着附近哪家餐馆味道好,哪家最近有新菜式。

  “哎,要不去吃那家新开的烤鱼?”苏晴提议。

  “下雨天吃烤鱼,是不是有点腻?要不去吃米线?”朱静沉吟道。

  她们并没有冷落陈武桢,时不时会把话题抛给他:“小陈同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