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桢第三次约苏晴吃饭时,特意选了一家需要提前两周预定的私房菜馆。他提前查了菜单,记得她随口提过爱吃温和养胃的淮扬菜。那天他提前半小时到,看着窗外的霓虹灯一盏盏亮起,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把开场白在心里过了好几遍。
苏晴是准时到的,米色针织裙衬得她气质温柔。她微笑着坐下,语气熟稔:“等很久了?”
“刚到。”陈武桢把菜单推过去,“你看看还想加什么。”
“你定就好。”她说话总是这样,礼貌地交出选择权,却也疏离地划清界限。
吃饭时,陈武桢努力找话题。他说起单位里新来的实习生把茶水泼到主任身上,苏晴弯起眼睛笑,但笑意很浅,像水面浮光。她的手机就放在手边,屏幕偶尔亮起。有次连续震动三下,她指尖一动,瞥了一眼,又克制地放回原处。陈武桢很想知道知道是谁,但他不能开口询问,只能默默承受。只有苏晴自己知道那个远在北京的男人,能让她在约会时都心不在焉。
后来有一次周末看电影,黑暗中,陈武桢看到她侧脸被屏幕光影映得忽明忽暗。他鼓起勇气,把爆米花桶往她那边推了推。他们的手指在爆米花里短暂相触,苏晴像被烫到一样缩回手,低声说“谢谢”。那一刻,陈武桢心里不是悸动,而是一沉——那不是害羞,是下意识的躲避。
他们并排走在初夏的晚风里,路灯把影子拉长又缩短。陈武桢试着把距离拉近一点,苏晴就会不着痕迹地往旁边挪半步,始终保持着一个肩膀的宽度。她聊工作,聊最近看的书,甚至聊到父母希望她年底休假回老家,信息交换得充分具体,却唯独不给他靠近内心的路径。
有一次,陈武桢加班到深夜,办公楼只剩他一个人。冲动之下,他给苏晴发了条微信:“刚忙完,你睡了吗?”
他盯着屏幕,看着“对方正在输入…”出现又消失,反复几次。最后,过了十几分钟,回复才来:“刚要睡,晚安。”
一句“晚安”,把他所有想倾诉的疲惫和当下的分享欲,都堵了回去。
他点开苏晴的朋友圈,一条横线。她说她不爱发动态,可他偶然从共同朋友那里看到,她昨天转发了一篇关于北京胡同咖啡馆的文章,配文是:“怀念这种慢生活。”——那是章从良生活的城市。
陈武桢不是没尝试过突破。他记得她生日,送了一瓶她提过的香水再加一捧鲜花。苏晴收到时很惊喜:“你还记得!”可第二天,她发来消息:“礼物太贵重了,下次别破费了。”惊喜退去,剩下的是客气的负担。那份礼物被她妥帖地收下,也仅止于收下,并没有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他也试过在睡前发“晚安”,醒来发“早安”。苏晴会回,但节奏总慢半拍,也从不会主动开启新的话题。他这边努力燃烧,却得不到对等的氧气,火焰渐渐有熄灭的趋势。
最让陈武桢感到无力的,是一个雨夜。他打车送苏晴回家,到她小区门口时,雨正大。他提议送上楼,苏晴立刻说:“不用了,我自己跑进去就行,雨这么大你别下车了。”语气急促,带着清晰的阻拦。他看着她拉开车门,小跑进单元楼,一次都没有回头。那一刻,陈武桢感觉自己像个尽职的网约车司机。他忽然明白了,苏晴的“好”,是一种无可指摘的、对普通朋友的“好”。她遵守所有社交礼仪,却唯独不给他任何一点超越界限的可能。
他苦恼的,不是苏晴的拒绝,而是这种温吞的、不拒绝也不接受的状态。他甚至希望苏晴能直接说“我们不适合”,也好过现在这样,让他所有的热情和试探,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无声无息,只留下深深的无力感。
他知道了她老家的具体门牌号,知道她在家排行最小 ,知道她不吃辣——这些具体的信息堆积得再多,也无法垒起通往她内心的桥。那座桥上,似乎早已有了一个模糊的、来自北京的身影,让他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
和陈武桢预料的一样,周五晚上的约会依旧不温不火。他们看了一场口碑不错的电影,散场后沿着霓虹闪烁的商业街散步,聊着剧情,像所有普通朋友一样。他送她到小区门口,依旧是那句“路上小心,到了说一声”,然后看着她转身走进灯火阑珊的单元门,一次都没有回头。
回到自己寂静的公寓,已是深夜十一点。脱下的外套还带着室外的一丝微凉和街上混杂的气味。陈武桢没有立刻去洗漱,而是径直走向书桌,打开带锁的抽屉,取出了一本深蓝色布面笔记本。
这本本子,是他和苏晴第二次见面后特意去买的。当时他心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预感,觉得这个女子可能会在他的生命里留下重要的痕迹,他需要一个地方来安放这些即将产生的、珍贵的瞬间。
他拧开一支书写顺滑的钢笔,墨水是深蓝色的,如同他此刻沉静却暗流涌动的心事。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写下今天的日期。
「X月X日,晴转多云,微风。」
他总是先从天气开始写,仿佛是为接下来的情绪定下基调。
「今晚的电影很好看,但她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中间她的手机在包里震动了好几次,她虽然没拿出来看,但我感觉到她身体的瞬间紧绷。是某个让她牵挂的王子吗?我不知道,也不敢问。
散步时,我们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有时候会重叠在一起,看起来亲密无间。可我知道,那只是光线的戏法。现实中,我们之间始终隔着那恰到好处的、令人绝望的半步距离。我尝试着将脚步放慢,或者稍稍靠近,她总会不着痕迹地调整回去。这像一场无声的博弈,而我,似乎连入场的资格都尚未获得。
送她到楼下,雨后的地面积水映着路灯,碎成一片片金黄。我真想对她说:‘苏晴,你看,像不像一条星光大道?我真想能陪你一直走下去。’ 可话到嘴边,又被她客气而疏离的‘谢谢,不用送了’给堵了回去。我只能点点头,说‘好’,然后看着她的背影消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完成了‘护送’指令,然后独自返航。」
写到这里,陈武桢停顿了很长时间,笔尖悬在纸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墨点。然后,他翻过一页,笔迹变得有些急促和不同,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内心汹涌情感的泄洪口。这一部分,他通常会用括号括起来,像是剧本里的独白,又像是写给永远无法寄出的信。
(苏晴,你知道吗?我幻想过无数次,在下班疲惫不堪的时候,能收到你发来的消息,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表情。我幻想过周末的早晨,我们可以一起商量是去新开的书店,还是就窝在家里看一部老电影。我甚至幻想过,某个加班深夜,你会突然出现,带着一碗热腾腾的馄饨,对我说‘别太累了’。这些画面在我脑子里像电影预告片一样反复播放,美好得让人心醉。可现实是,我发出的‘晚安’,常常石沉大海;我提议的‘周末见面’,你需要仔细核对日程。我的热情,像烧得正旺的炭火,却总是碰触到你那扇时而开启、时而紧闭的、温凉的玻璃窗。)
(我有时会嫉妒那个经常给你发信息的人。他什么也不用做,或许只是发来一句闲聊,就能让你在和我吃饭时露出我从未见过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我在这里,努力地想要走近你,却仿佛永远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我触碰不到真实的你。)
合上日记本,他把它紧紧抱在胸前,仿佛这样就能离自己幻想中的那个“苏晴”近一些。这本深蓝色的笔记本,成了他唯一的情感出口,也是他全部深情的墓志铭。里面写满了现实中无法说出口的情话,和对一个永远停留在幻想中的未来的美好勾勒。他知道,这些文字大概率永无见天之日,它们只是他一个人上演的、盛大而孤独的内心戏。
陈武桢觉得自己像被困在了一个透明的琥珀里,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却动弹不得,呼吸也愈发滞涩。每一次与苏晴的互动,无论是见面还是隔着屏幕的交流,都像在小心翼翼地擦拭一件珍贵的薄胎瓷,生怕稍一用力,就会出现裂痕,甚至彻底破碎。这种持续的精神内耗,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
所以,当办公室热心肠的李哥凑过来,压低声音说“武桢,我老婆有个远房表妹,刚来这边工作,人挺老实本分的,要不……你们先加个微信聊聊看?”时,陈武桢几乎是下意识地、带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爽快,点了点头。
“行啊,李哥,谢谢了。”
这个回答让他自己都愣了一下。若是几个月前,那个对感情还抱有纯粹、传统信念的陈武桢,一定会婉言谢绝。他认为感情应该专一对待,哪怕只是初步接触阶段,同时与多人联系也似乎是一种不道德、不真诚的行为。他会觉得那是对苏晴,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背叛。
但现在,那个“道德完美主义”的陈武桢,在苏晴时而温和、时而冰冷的“温水煮青蛙”中,渐渐瓦解了。他内心的天平严重倾斜:一边是投入了全部热情却得不到对等回应的苦涩投入,另一边是情感无处安放、自尊心备受煎熬的空虚。他太需要一个出口了,一个不需要他绷紧神经、不需要他字斟句酌、更不需要他漫长等待的出口。哪怕这个出口,只是一条微不足道的缝隙。
于是,一个名叫“田晓柔”的女孩出现在了陈武桢的微信通讯录里。他没有抱任何期望,心底甚至带着一丝自暴自弃的嘲弄:“聊聊就聊聊吧,反正,也不会更糟了。”
正是这种“不打算正式发展”的预设心态,彻底改变了陈武桢的交流模式。和小田聊天,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坦然”和“松弛”。
他不会在发信息前反复推敲措辞,不会担心话题是否有趣,更不会在意回复的速度和字数。他完全处于一种主导的、甚至是有些懈怠的状态:
白天工作间隙,他可能会随手回一句“嗯”或者一个系统自带的微笑表情。
晚上,如果苏晴那边久久没有回音,他心情烦闷,便会点开小田的对话框,漫无目的地问一句“下班了?”或者“吃饭没?”。小田的回复总是很快,内容也具体,会告诉他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电视,甚至会发来路边遇到一只可爱小狗的照片。
有时候,聊到一半,他因为别的事或者单纯是没了兴趣,就直接放下手机,可能过一两个小时,甚至到第二天才想起回复。他不会有任何愧疚感,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对方是否会因此不快。
这种“不在意”,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越是显得漫不经心,小田那边的回应似乎就越积极、越有粘性。她似乎很努力地想延续话题,会主动问起他的工作,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琐碎趣事。这种“高回复率”和“高粘度”,与苏晴那边的“时冷时热”形成了尖锐又讽刺的对比。
有一次,周六晚上,陈武桢给苏晴发了一条精心挑选的、关于一个她可能感兴趣的艺术展的链接,附言说:“听说这个展不错,下周末有兴趣去看看吗?”
信息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等待的焦灼感再次蔓延开来。他烦躁地刷着手机,最终鬼使神差地点开了和小田的对话框。小田的头像是一只卡通兔子,显得活泼无害。
他打了几个字:“在干嘛?”
几乎是在瞬间,对话框顶端就显示了“对方正在输入…”。
“刚追完剧,无聊死了~你呢?周末有什么安排吗?”后面跟了一个可爱的表情包。
看着这秒回的信息和热情的语气,陈武桢心里没有喜悦,反而涌起一股更深的荒谬和悲凉。他苦苦追逐的那轮明月清辉黯淡、遥不可及,而身边这盏随手可触的灯火,却明亮而温暖。但他清楚地知道,这盏灯火照亮不了他内心真正的渴望。他和田晓柔的聊天,与其说是寻找新的可能,不如说是一种带着自虐性质的情感代偿——在一个安全的、不会受伤的距离外,体验着他从苏晴那里求而不得的“被回应”的感觉。
他和小田聊着,文字依旧简单,甚至有些敷衍。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投射向苏晴那边的注意力被短暂地分散了,那份求而不得的苦闷,似乎也找到了一个临时的、虚幻的宣泄口。只是,宣泄之后,是更深的空洞和对自己这种“不诚实”状态的复杂审视。他仿佛站在道德的边界线上,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曾经自己不屑的灰色地带,而推动他迈出这一步的,正是那份在苏晴那里积累的、无处安放的失落。
苏晴是准时到的,米色针织裙衬得她气质温柔。她微笑着坐下,语气熟稔:“等很久了?”
“刚到。”陈武桢把菜单推过去,“你看看还想加什么。”
“你定就好。”她说话总是这样,礼貌地交出选择权,却也疏离地划清界限。
吃饭时,陈武桢努力找话题。他说起单位里新来的实习生把茶水泼到主任身上,苏晴弯起眼睛笑,但笑意很浅,像水面浮光。她的手机就放在手边,屏幕偶尔亮起。有次连续震动三下,她指尖一动,瞥了一眼,又克制地放回原处。陈武桢很想知道知道是谁,但他不能开口询问,只能默默承受。只有苏晴自己知道那个远在北京的男人,能让她在约会时都心不在焉。
后来有一次周末看电影,黑暗中,陈武桢看到她侧脸被屏幕光影映得忽明忽暗。他鼓起勇气,把爆米花桶往她那边推了推。他们的手指在爆米花里短暂相触,苏晴像被烫到一样缩回手,低声说“谢谢”。那一刻,陈武桢心里不是悸动,而是一沉——那不是害羞,是下意识的躲避。
他们并排走在初夏的晚风里,路灯把影子拉长又缩短。陈武桢试着把距离拉近一点,苏晴就会不着痕迹地往旁边挪半步,始终保持着一个肩膀的宽度。她聊工作,聊最近看的书,甚至聊到父母希望她年底休假回老家,信息交换得充分具体,却唯独不给他靠近内心的路径。
有一次,陈武桢加班到深夜,办公楼只剩他一个人。冲动之下,他给苏晴发了条微信:“刚忙完,你睡了吗?”
他盯着屏幕,看着“对方正在输入…”出现又消失,反复几次。最后,过了十几分钟,回复才来:“刚要睡,晚安。”
一句“晚安”,把他所有想倾诉的疲惫和当下的分享欲,都堵了回去。
他点开苏晴的朋友圈,一条横线。她说她不爱发动态,可他偶然从共同朋友那里看到,她昨天转发了一篇关于北京胡同咖啡馆的文章,配文是:“怀念这种慢生活。”——那是章从良生活的城市。
陈武桢不是没尝试过突破。他记得她生日,送了一瓶她提过的香水再加一捧鲜花。苏晴收到时很惊喜:“你还记得!”可第二天,她发来消息:“礼物太贵重了,下次别破费了。”惊喜退去,剩下的是客气的负担。那份礼物被她妥帖地收下,也仅止于收下,并没有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他也试过在睡前发“晚安”,醒来发“早安”。苏晴会回,但节奏总慢半拍,也从不会主动开启新的话题。他这边努力燃烧,却得不到对等的氧气,火焰渐渐有熄灭的趋势。
最让陈武桢感到无力的,是一个雨夜。他打车送苏晴回家,到她小区门口时,雨正大。他提议送上楼,苏晴立刻说:“不用了,我自己跑进去就行,雨这么大你别下车了。”语气急促,带着清晰的阻拦。他看着她拉开车门,小跑进单元楼,一次都没有回头。那一刻,陈武桢感觉自己像个尽职的网约车司机。他忽然明白了,苏晴的“好”,是一种无可指摘的、对普通朋友的“好”。她遵守所有社交礼仪,却唯独不给他任何一点超越界限的可能。
他苦恼的,不是苏晴的拒绝,而是这种温吞的、不拒绝也不接受的状态。他甚至希望苏晴能直接说“我们不适合”,也好过现在这样,让他所有的热情和试探,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无声无息,只留下深深的无力感。
他知道了她老家的具体门牌号,知道她在家排行最小 ,知道她不吃辣——这些具体的信息堆积得再多,也无法垒起通往她内心的桥。那座桥上,似乎早已有了一个模糊的、来自北京的身影,让他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
和陈武桢预料的一样,周五晚上的约会依旧不温不火。他们看了一场口碑不错的电影,散场后沿着霓虹闪烁的商业街散步,聊着剧情,像所有普通朋友一样。他送她到小区门口,依旧是那句“路上小心,到了说一声”,然后看着她转身走进灯火阑珊的单元门,一次都没有回头。
回到自己寂静的公寓,已是深夜十一点。脱下的外套还带着室外的一丝微凉和街上混杂的气味。陈武桢没有立刻去洗漱,而是径直走向书桌,打开带锁的抽屉,取出了一本深蓝色布面笔记本。
这本本子,是他和苏晴第二次见面后特意去买的。当时他心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预感,觉得这个女子可能会在他的生命里留下重要的痕迹,他需要一个地方来安放这些即将产生的、珍贵的瞬间。
他拧开一支书写顺滑的钢笔,墨水是深蓝色的,如同他此刻沉静却暗流涌动的心事。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写下今天的日期。
「X月X日,晴转多云,微风。」
他总是先从天气开始写,仿佛是为接下来的情绪定下基调。
「今晚的电影很好看,但她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中间她的手机在包里震动了好几次,她虽然没拿出来看,但我感觉到她身体的瞬间紧绷。是某个让她牵挂的王子吗?我不知道,也不敢问。
散步时,我们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有时候会重叠在一起,看起来亲密无间。可我知道,那只是光线的戏法。现实中,我们之间始终隔着那恰到好处的、令人绝望的半步距离。我尝试着将脚步放慢,或者稍稍靠近,她总会不着痕迹地调整回去。这像一场无声的博弈,而我,似乎连入场的资格都尚未获得。
送她到楼下,雨后的地面积水映着路灯,碎成一片片金黄。我真想对她说:‘苏晴,你看,像不像一条星光大道?我真想能陪你一直走下去。’ 可话到嘴边,又被她客气而疏离的‘谢谢,不用送了’给堵了回去。我只能点点头,说‘好’,然后看着她的背影消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完成了‘护送’指令,然后独自返航。」
写到这里,陈武桢停顿了很长时间,笔尖悬在纸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墨点。然后,他翻过一页,笔迹变得有些急促和不同,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内心汹涌情感的泄洪口。这一部分,他通常会用括号括起来,像是剧本里的独白,又像是写给永远无法寄出的信。
(苏晴,你知道吗?我幻想过无数次,在下班疲惫不堪的时候,能收到你发来的消息,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表情。我幻想过周末的早晨,我们可以一起商量是去新开的书店,还是就窝在家里看一部老电影。我甚至幻想过,某个加班深夜,你会突然出现,带着一碗热腾腾的馄饨,对我说‘别太累了’。这些画面在我脑子里像电影预告片一样反复播放,美好得让人心醉。可现实是,我发出的‘晚安’,常常石沉大海;我提议的‘周末见面’,你需要仔细核对日程。我的热情,像烧得正旺的炭火,却总是碰触到你那扇时而开启、时而紧闭的、温凉的玻璃窗。)
(我有时会嫉妒那个经常给你发信息的人。他什么也不用做,或许只是发来一句闲聊,就能让你在和我吃饭时露出我从未见过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我在这里,努力地想要走近你,却仿佛永远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我触碰不到真实的你。)
合上日记本,他把它紧紧抱在胸前,仿佛这样就能离自己幻想中的那个“苏晴”近一些。这本深蓝色的笔记本,成了他唯一的情感出口,也是他全部深情的墓志铭。里面写满了现实中无法说出口的情话,和对一个永远停留在幻想中的未来的美好勾勒。他知道,这些文字大概率永无见天之日,它们只是他一个人上演的、盛大而孤独的内心戏。
陈武桢觉得自己像被困在了一个透明的琥珀里,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却动弹不得,呼吸也愈发滞涩。每一次与苏晴的互动,无论是见面还是隔着屏幕的交流,都像在小心翼翼地擦拭一件珍贵的薄胎瓷,生怕稍一用力,就会出现裂痕,甚至彻底破碎。这种持续的精神内耗,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
所以,当办公室热心肠的李哥凑过来,压低声音说“武桢,我老婆有个远房表妹,刚来这边工作,人挺老实本分的,要不……你们先加个微信聊聊看?”时,陈武桢几乎是下意识地、带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爽快,点了点头。
“行啊,李哥,谢谢了。”
这个回答让他自己都愣了一下。若是几个月前,那个对感情还抱有纯粹、传统信念的陈武桢,一定会婉言谢绝。他认为感情应该专一对待,哪怕只是初步接触阶段,同时与多人联系也似乎是一种不道德、不真诚的行为。他会觉得那是对苏晴,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背叛。
但现在,那个“道德完美主义”的陈武桢,在苏晴时而温和、时而冰冷的“温水煮青蛙”中,渐渐瓦解了。他内心的天平严重倾斜:一边是投入了全部热情却得不到对等回应的苦涩投入,另一边是情感无处安放、自尊心备受煎熬的空虚。他太需要一个出口了,一个不需要他绷紧神经、不需要他字斟句酌、更不需要他漫长等待的出口。哪怕这个出口,只是一条微不足道的缝隙。
于是,一个名叫“田晓柔”的女孩出现在了陈武桢的微信通讯录里。他没有抱任何期望,心底甚至带着一丝自暴自弃的嘲弄:“聊聊就聊聊吧,反正,也不会更糟了。”
正是这种“不打算正式发展”的预设心态,彻底改变了陈武桢的交流模式。和小田聊天,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坦然”和“松弛”。
他不会在发信息前反复推敲措辞,不会担心话题是否有趣,更不会在意回复的速度和字数。他完全处于一种主导的、甚至是有些懈怠的状态:
白天工作间隙,他可能会随手回一句“嗯”或者一个系统自带的微笑表情。
晚上,如果苏晴那边久久没有回音,他心情烦闷,便会点开小田的对话框,漫无目的地问一句“下班了?”或者“吃饭没?”。小田的回复总是很快,内容也具体,会告诉他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电视,甚至会发来路边遇到一只可爱小狗的照片。
有时候,聊到一半,他因为别的事或者单纯是没了兴趣,就直接放下手机,可能过一两个小时,甚至到第二天才想起回复。他不会有任何愧疚感,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对方是否会因此不快。
这种“不在意”,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越是显得漫不经心,小田那边的回应似乎就越积极、越有粘性。她似乎很努力地想延续话题,会主动问起他的工作,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琐碎趣事。这种“高回复率”和“高粘度”,与苏晴那边的“时冷时热”形成了尖锐又讽刺的对比。
有一次,周六晚上,陈武桢给苏晴发了一条精心挑选的、关于一个她可能感兴趣的艺术展的链接,附言说:“听说这个展不错,下周末有兴趣去看看吗?”
信息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等待的焦灼感再次蔓延开来。他烦躁地刷着手机,最终鬼使神差地点开了和小田的对话框。小田的头像是一只卡通兔子,显得活泼无害。
他打了几个字:“在干嘛?”
几乎是在瞬间,对话框顶端就显示了“对方正在输入…”。
“刚追完剧,无聊死了~你呢?周末有什么安排吗?”后面跟了一个可爱的表情包。
看着这秒回的信息和热情的语气,陈武桢心里没有喜悦,反而涌起一股更深的荒谬和悲凉。他苦苦追逐的那轮明月清辉黯淡、遥不可及,而身边这盏随手可触的灯火,却明亮而温暖。但他清楚地知道,这盏灯火照亮不了他内心真正的渴望。他和田晓柔的聊天,与其说是寻找新的可能,不如说是一种带着自虐性质的情感代偿——在一个安全的、不会受伤的距离外,体验着他从苏晴那里求而不得的“被回应”的感觉。
他和小田聊着,文字依旧简单,甚至有些敷衍。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投射向苏晴那边的注意力被短暂地分散了,那份求而不得的苦闷,似乎也找到了一个临时的、虚幻的宣泄口。只是,宣泄之后,是更深的空洞和对自己这种“不诚实”状态的复杂审视。他仿佛站在道德的边界线上,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曾经自己不屑的灰色地带,而推动他迈出这一步的,正是那份在苏晴那里积累的、无处安放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