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次成功的“卫生间借用法”后,陈武桢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不再仅仅满足于餐厅、电影院这些公共场合的约会。他的目光,越过那些精致的装潢和人群,落在了更私密、更温暖、也更像“家”的地方——苏晴和朱静的那个小出租屋。
那个整洁温馨的空间,像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他。他盘算着,如果能将见面的终点定在那里,哪怕只是饭后上去坐一小会儿,一起看会儿电视,聊些无关紧要的天,那种感觉,也远比在街上尬聊后各自散去要亲密得多。那就像是……普通情侣的日常。
于是,在之后的微信聊天里,陈武桢开始有意无意地往“家”和“生活”的方向引导。
契机出现在一次聊到外卖。苏晴抱怨了几句最近吃外卖都吃腻了,不知道吃什么好。
陈武桢心头一跳,觉得机会来了。他立刻回复:“是啊,总吃外卖是不健康。还是自己做饭好。” 紧接着,他仿佛不经意地提起:“对了,上次去你们那儿,感觉你们厨房也挺干净的,你们平时会自己做饭吗?”
苏晴回:“静姐手艺不错,我嘛,就会点简单的。”
“真羡慕,”陈武桢敲下字,努力让语气显得真诚又带着点玩笑,“我天天不是食堂就是工地盒饭,都快忘记家常菜什么味儿了。说起来,还没机会尝尝你的手艺呢。”
他发出去后,有点紧张地等着。这算是一次明显的试探。
苏晴回了个笑脸:“我哪有什么手艺,别把厨房点了就不错了。”
陈武桢趁热打铁:“那静姐的呢?我可是听说静姐做饭一流。” 他巧妙地把朱静也拉进来,让这个提议显得不那么像他对苏晴的单方面请求,更像是对她们“家庭”氛围的一种好奇和向往。
“静姐是做得不错。”苏晴承认。
陈武桢深吸一口气,发出了酝酿已久的邀请:“那……要不下次聚会就别在外面吃了?多破费。咱们买点菜,去你们那儿露一手?我也跟着蹭顿饭,顺便正式拜师学艺,怎么样?” 他特意用了“咱们”、“聚会”这样的词,弱化了目的性。
手机那头,苏晴看着这条信息,犹豫了一下。她当然明白陈武桢的意图。但奇怪的是,这次她并没有像之前那样立刻产生防御心理。或许是因为上次他来去得体,印象不错;或许是因为朱静也在家,能避免单独相处的尴尬;又或许,她内心深处,也对那种更生活化、更轻松的相处模式有了一丝模糊的期待——总好过在餐厅里正襟危坐,还要时不时应付北京来的信息。
她抬头看了看正在追剧的朱静,把手机递过去:“静姐,陈武桢说想来我们家吃饭,尝尝你的手艺。”
朱静从剧情里抬起头,挑了挑眉,露出一个玩味的笑容:“哟,这是要登堂入室了?行啊,来呗,多双筷子的事儿。正好周末我也懒得想出去吃什么了。”
有了朱静的首肯,苏晴的顾虑少了一大半。她回复陈武桢:“静姐同意了。那……就这周六晚上?你看你方便吗?”
“方便!当然方便!” 陈武桢几乎要对着手机屏幕喊出来。他强压住激动,回复道:“好,那就周六晚上。我提前过去,帮忙打下手,买菜的钱我来出。”
放下手机,陈武桢兴奋地在房间里踱了两步。成功了!他不仅获得了再次进入那个“家”的许可,而且还是以一种更自然、更生活化的方式——一起做饭吃饭。这比他预想的进展还要好!
周六下午,陈武桢特意提前理了发,换上一身干净清爽的休闲服,早早地就到了苏晴小区附近的超市。他精心挑选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还买了一些女孩子可能爱吃的零食和饮料,大包小包,像个准备年货的准女婿。
当他再次站在那扇熟悉的门前,心情却与上次截然不同。上次是“借过”,带着忐忑和窃喜;这次是“受邀”,带着一种被接纳的喜悦和表现欲。
开门的是苏晴,她系着一条淡粉色的围裙,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额前,少了几分平日的精致,却多了许多居家的温柔。
“来了?买这么多东西干嘛?”苏晴看到他手里满满的购物袋,有些惊讶。
“不多不多,第一次正式来吃饭,总不能空着手。”陈武桢笑着,自然地侧身进门。
朱静正在厨房洗菜,探出头来打招呼:“小陈来啦?哟,这么客气!”
“静姐,今天辛苦你了,我给你打下手!”陈武桢放下东西,洗了手就钻进厨房,态度积极得不像客人。
接下来的时光,是陈武桢从未体验过的温馨和惬意。厨房里,朱静是主厨,苏晴帮着切菜,陈武桢则抢着干些剥蒜、洗菜、递盘子的杂活。他虽然厨艺不精,但态度端正,手脚麻利。三个人在不大的厨房里转来转去,锅碗瓢盆的叮当声,油锅爆炒的滋啦声,夹杂着说笑声,充满了真实的烟火气。
陈武桢看着苏晴低头认真切菜的侧影,看着她因为热气而微微泛红的脸颊,觉得此刻的她,比在任何高级餐厅里都要动人。这种参与感,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暂时融入了她们的生活片段。
吃饭时,气氛更是轻松愉快。围坐在客厅的小餐桌旁,话题不再是那些刻意寻找的工作见闻,而是围绕着菜的味道,聊到各自的口味偏好,聊到老家的特色菜,甚至聊到一些生活中的琐事。陈武桢适时地夸奖朱静的厨艺,也不忘表示苏晴切的土豆丝很均匀。
饭后,陈武桢又主动承包了洗碗的活儿。苏晴和朱静要帮忙,被他坚决地推回了客厅:“你们都忙活一晚上了,歇着看看电视,这点活儿我来。”
当他收拾干净厨房走出来时,看到苏晴和朱静正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是一档搞笑的综艺节目。苏晴被逗得咯咯直笑,姿态是全然的放松。朱静拍了拍身边的空位:“小陈,快来坐,这个节目可好笑了。”
陈武桢的心,在那一刻被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填满了。这不就是他偷偷幻想过的场景吗?一起吃晚饭,一起看电视,像一家人一样自然。
他在沙发另一端坐下,虽然没有和苏晴挨得很近,但同处一个温暖放松的空间里,看着同一个电视节目,随着她们的笑声一起笑,这种感觉,远比一次成功的商业谈判更让他有成就感。
那天晚上,陈武桢待到九点半才起身告辞,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离开时,苏晴和朱静一起送他到门口。
那天晚上,陈武桢待到九点半才起身告辞,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在刚才大家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一个大胆又带着点小狡猾的念头在陈武桢心里萌生。他趁着起身去倒水的间隙,借着身体遮挡,手指悄然将口袋里那串不太常用的备用钥匙,悄悄塞进了沙发坐垫的缝隙深处。动作快而隐蔽,他甚至能感觉到钥匙滑入布料深处时那微小的阻力。他的心怦怦跳了几下,不是后悔,而是为即将到来的“下一次”埋下了一颗需要延时引爆的种子。
走到门口,苏晴和朱静一起送他。
“今天谢谢款待,静姐手艺太棒了!苏晴,下次我请客。”陈武桢语气自然,绝口不提钥匙的事。他需要让这个“发现”显得更真实,更偶然。
“好啊,路上小心。”苏晴笑着回应。
他故意按捺住冲动,没有当场“寻找”。 他知道,如果立刻发现钥匙不见,虽然也能制造下次见面的机会,但未免太过刻意,容易被看穿。他要让这件事自然地发生,甚至带点“被提醒”的意味。
第二天上午,陈武桢估摸着苏晴已经到公司忙完一阵了,才不紧不慢地发出一条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编辑过的微信:
“苏晴,早上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早上找钥匙串,发现少了一串不太常用的备用钥匙。怎么都找不到,我回想了一下,会不会是昨晚在你们那儿,不小心从口袋里滑出来了?你方便的时候,能帮我看一眼沙发附近吗?可能掉缝隙里了。不着急,等你空了下班后看看就行。”
这条信息,他反复斟酌了几遍:语气不能太急切,要显得是“刚刚发现”;强调了是“备用钥匙”、“不常用”,降低对方的心理压力;指明了可能掉落的地点“沙发附近”,缩小搜索范围;最后用“不着急”来显得自己通情达理,避免给对方造成困扰。
发出去后,他开始了耐心的等待。果然,过了一会儿,苏晴回复了,语气带着点茫然:“是吗?我没什么印象啊。好吧,我下午下班回去找找看,找到了告诉你。”
陈武桢回复了一个感谢的表情包,心中窃喜,第一步计划顺利实施。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苏晴的“发现”。
到了晚上八点多,手机终于亮了,是苏晴的信息:
“陈武桢,我回来和静姐一起把沙发垫子都掀起来找了,还真找到一串钥匙!你看看是不是你的?” 后面附了一张钥匙的照片。
陈武桢心中大喜,但回复时却刻意延迟了几分钟,装作仔细核对的样子,然后才用带着庆幸和感激的语气回复:
“对对对!就是这串!太好了,真是掉在你们那儿了!太感谢你了苏晴,也替我谢谢静姐!真是麻烦你们了,还让你们翻沙发。”
紧接着,他不等苏晴客气,立刻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下一步:
“这样吧,你看你哪天方便,我过去拿钥匙,顺便请你和静姐吃个饭,就当是感谢你们帮我找到钥匙,也弥补一下我粗心大意给你们添的麻烦。这次一定给我个机会!”
他把“拿钥匙”和“请客感谢”自然而然地捆绑在一起,理由充分,态度诚恳,让人难以拒绝。
苏晴那边似乎犹豫了一下,但大概觉得确实帮了忙,吃顿饭回谢也在情理之中,便回复:
“好吧,那你太客气了。那就……周三晚上?静姐那天也有空。”
“没问题!就周三晚上!”陈武桢几乎要对着手机笑出声来。
放下手机,他心花怒放。这一切都按照他预想的剧本在发展,甚至更加顺利。下一次的约会,就在这样一种“答谢”的、轻松正当的理由下敲定了,显得水到渠成。
兴奋之余,陈武桢又开始盘算起来:周三晚上,去哪里吃饭好?不能太正式,但要显得有诚意。拿钥匙的时候,该怎么表现?是拿到后就收起来,还是可以借着钥匙的话题,开几句自己“马虎”的玩笑,拉近关系?吃完饭,是不是又可以顺理成章地送她们回家,甚至……再上去坐坐?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一个个场景、一句句对话在脑海中预演。那个小小的钥匙串,仿佛真的成了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仅打开了下次见面的大门,更让他看到了关系持续升温的无限可能。这种运筹帷幄、一步步接近目标的感觉,让他充满了成就感,对周三的约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
窗外是都市常见的暮色,灰蓝的天际线被远近的楼宇切割得支离破碎。苏晴蜷在沙发里,视线落在窗外,却又像什么也没看进去。桌上那盆绿萝蔫蔫的,和她此刻的神态倒有几分相似。自从陈武桢上周来这里吃过晚饭后,这种怔怔出神的状态就越来越频繁。
朱静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放在她面前的茶几上,玻璃杯底与桌面接触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才让苏晴的眼睫轻轻颤动了一下,像是从深水里被惊醒。
“又在发呆了。”朱静在她身边坐下,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担忧,“你这状态,从陈武桢来过之后就更明显了。我本来以为……你让他来家里吃饭,是打算往前看了。”
苏晴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算不上笑的表情,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沙发扶手的纹理。
朱静看着她这副模样,叹了口气,决定不再绕圈子。“晴晴,我们聊聊吧。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看见陈武桢努力靠近你,嘘寒问暖,约会吃饭的,你也默许了,甚至让他走进了你这个……算是比较私人的空间吧。可我又听到你晚上和章从良打那么久的电话,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语气也不是彻底了断的样子。”
苏晴低下头,声音有些闷:“我没答应陈武桢什么。”
“是,你是没明确答应,可你的行为在释放信号啊!”朱静的语气急切起来,“让他觉得有希望。还有北京那位,章从良,你们那样长时间地通话,又算什么呢?感情不是去超市买东西,把两个牌子的酸奶拿在手里反复比较成分表、生产日期,掂量哪个更划算。人是不能这样比的,更不能用一个去衡量另一个。你这样犹豫不决,到头来可能两个都会伤害,最受伤的恐怕还是你自己。”
苏晴猛地抬起头,眼睛里有了些情绪,像是被戳到了痛处:“那我该怎么办?小静,我不是在比较他们!我……我只是觉得乱。”
“乱在哪里?你说清楚,别自己闷着。”
“和陈武桢在一起……很踏实。”苏晴慢慢组织着语言,眼神又飘忽起来,“他会记得我不吃香菜,过马路会下意识让我走在里侧。他在这里,触手可及,是真实的温暖。和他在一起,我会偶尔忘记北京,忘记那些……抓不住的东西。”
“那章从良呢?”朱静轻声问。
提到这个名字,苏晴的眼神骤然复杂起来,有怀念,有委屈,还有一种不甘心的执拗。“从良……他不一样。我和他之间,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哪怕只是通电话,聊些琐事,我也能感觉到那种思维的碰撞。可是,他在北京,那么远。我们的未来像隔着一层浓雾,我看不清。有时候我觉得他近在咫尺,有时候又觉得他远在天边。”
“所以,一个给你现实的安稳,一个给你精神的慰藉?”朱静一针见血,“你觉得你能这样分割开来,然后永远维持这种平衡吗?晴晴,这不公平。对陈武桢不公平,他对你的好,是希望得到一份完整的回应;对章从良也不公平,如果他还有心,就不该让你在这种模糊不清的关系里消耗自己。而最不公平的,是对你自己!你在用一个人的存在,去填补另一个人留下的空缺,这根本不是健康的关系。”
苏晴把脸埋进手掌里,肩膀微微颤抖。“我知道……我都知道这样不对。可是,切断和从良的联系,我会觉得心里空了一大块,好像过去那些年都白费了。而拒绝武桢的靠近……我又害怕,害怕连眼前这点真实的暖意都失去。我怕孤单,小静,我真的怕。”
朱静看着她脆弱的样子,心软了下来,伸手揽住她的肩膀。“傻瓜,孤单不是靠这种‘备份’一样的关系能解决的。你需要的是真正清空内心,然后让一个对的人完整地住进来。而不是让两个人都挤在门口,你自己却躲在屋里不知所措。你必须做出选择,不是在他们两个之间选择,而是在你自己的内心之间做出选择——你到底要什么?是抓住一份看似安全却可能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安稳,还是去争取那份让你心颤却也充满不确定性的远方?或者,也许这两个都不是最终的答案,但你不能一直停在原地。”
苏晴靠在朱静肩上,良久没有说话。客厅里只听见时钟滴答的行走声。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映在她湿润却空洞的眸子里,像是一片迷惘的星海。
“我不知道……”她最终喃喃道,声音轻得像叹息,“给我点时间,小静,我再想想。”
朱静知道,逼得太紧无用,只能拍拍她的背。有些结,终究需要当事人自己亲手去解,旁人能做的,只是在她最迷茫的时候,点一盏灯,告诉她这条路不能一直这样岔着走下去。而苏晴心里的那团乱麻,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梳理。
那个整洁温馨的空间,像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他。他盘算着,如果能将见面的终点定在那里,哪怕只是饭后上去坐一小会儿,一起看会儿电视,聊些无关紧要的天,那种感觉,也远比在街上尬聊后各自散去要亲密得多。那就像是……普通情侣的日常。
于是,在之后的微信聊天里,陈武桢开始有意无意地往“家”和“生活”的方向引导。
契机出现在一次聊到外卖。苏晴抱怨了几句最近吃外卖都吃腻了,不知道吃什么好。
陈武桢心头一跳,觉得机会来了。他立刻回复:“是啊,总吃外卖是不健康。还是自己做饭好。” 紧接着,他仿佛不经意地提起:“对了,上次去你们那儿,感觉你们厨房也挺干净的,你们平时会自己做饭吗?”
苏晴回:“静姐手艺不错,我嘛,就会点简单的。”
“真羡慕,”陈武桢敲下字,努力让语气显得真诚又带着点玩笑,“我天天不是食堂就是工地盒饭,都快忘记家常菜什么味儿了。说起来,还没机会尝尝你的手艺呢。”
他发出去后,有点紧张地等着。这算是一次明显的试探。
苏晴回了个笑脸:“我哪有什么手艺,别把厨房点了就不错了。”
陈武桢趁热打铁:“那静姐的呢?我可是听说静姐做饭一流。” 他巧妙地把朱静也拉进来,让这个提议显得不那么像他对苏晴的单方面请求,更像是对她们“家庭”氛围的一种好奇和向往。
“静姐是做得不错。”苏晴承认。
陈武桢深吸一口气,发出了酝酿已久的邀请:“那……要不下次聚会就别在外面吃了?多破费。咱们买点菜,去你们那儿露一手?我也跟着蹭顿饭,顺便正式拜师学艺,怎么样?” 他特意用了“咱们”、“聚会”这样的词,弱化了目的性。
手机那头,苏晴看着这条信息,犹豫了一下。她当然明白陈武桢的意图。但奇怪的是,这次她并没有像之前那样立刻产生防御心理。或许是因为上次他来去得体,印象不错;或许是因为朱静也在家,能避免单独相处的尴尬;又或许,她内心深处,也对那种更生活化、更轻松的相处模式有了一丝模糊的期待——总好过在餐厅里正襟危坐,还要时不时应付北京来的信息。
她抬头看了看正在追剧的朱静,把手机递过去:“静姐,陈武桢说想来我们家吃饭,尝尝你的手艺。”
朱静从剧情里抬起头,挑了挑眉,露出一个玩味的笑容:“哟,这是要登堂入室了?行啊,来呗,多双筷子的事儿。正好周末我也懒得想出去吃什么了。”
有了朱静的首肯,苏晴的顾虑少了一大半。她回复陈武桢:“静姐同意了。那……就这周六晚上?你看你方便吗?”
“方便!当然方便!” 陈武桢几乎要对着手机屏幕喊出来。他强压住激动,回复道:“好,那就周六晚上。我提前过去,帮忙打下手,买菜的钱我来出。”
放下手机,陈武桢兴奋地在房间里踱了两步。成功了!他不仅获得了再次进入那个“家”的许可,而且还是以一种更自然、更生活化的方式——一起做饭吃饭。这比他预想的进展还要好!
周六下午,陈武桢特意提前理了发,换上一身干净清爽的休闲服,早早地就到了苏晴小区附近的超市。他精心挑选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还买了一些女孩子可能爱吃的零食和饮料,大包小包,像个准备年货的准女婿。
当他再次站在那扇熟悉的门前,心情却与上次截然不同。上次是“借过”,带着忐忑和窃喜;这次是“受邀”,带着一种被接纳的喜悦和表现欲。
开门的是苏晴,她系着一条淡粉色的围裙,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额前,少了几分平日的精致,却多了许多居家的温柔。
“来了?买这么多东西干嘛?”苏晴看到他手里满满的购物袋,有些惊讶。
“不多不多,第一次正式来吃饭,总不能空着手。”陈武桢笑着,自然地侧身进门。
朱静正在厨房洗菜,探出头来打招呼:“小陈来啦?哟,这么客气!”
“静姐,今天辛苦你了,我给你打下手!”陈武桢放下东西,洗了手就钻进厨房,态度积极得不像客人。
接下来的时光,是陈武桢从未体验过的温馨和惬意。厨房里,朱静是主厨,苏晴帮着切菜,陈武桢则抢着干些剥蒜、洗菜、递盘子的杂活。他虽然厨艺不精,但态度端正,手脚麻利。三个人在不大的厨房里转来转去,锅碗瓢盆的叮当声,油锅爆炒的滋啦声,夹杂着说笑声,充满了真实的烟火气。
陈武桢看着苏晴低头认真切菜的侧影,看着她因为热气而微微泛红的脸颊,觉得此刻的她,比在任何高级餐厅里都要动人。这种参与感,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暂时融入了她们的生活片段。
吃饭时,气氛更是轻松愉快。围坐在客厅的小餐桌旁,话题不再是那些刻意寻找的工作见闻,而是围绕着菜的味道,聊到各自的口味偏好,聊到老家的特色菜,甚至聊到一些生活中的琐事。陈武桢适时地夸奖朱静的厨艺,也不忘表示苏晴切的土豆丝很均匀。
饭后,陈武桢又主动承包了洗碗的活儿。苏晴和朱静要帮忙,被他坚决地推回了客厅:“你们都忙活一晚上了,歇着看看电视,这点活儿我来。”
当他收拾干净厨房走出来时,看到苏晴和朱静正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是一档搞笑的综艺节目。苏晴被逗得咯咯直笑,姿态是全然的放松。朱静拍了拍身边的空位:“小陈,快来坐,这个节目可好笑了。”
陈武桢的心,在那一刻被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填满了。这不就是他偷偷幻想过的场景吗?一起吃晚饭,一起看电视,像一家人一样自然。
他在沙发另一端坐下,虽然没有和苏晴挨得很近,但同处一个温暖放松的空间里,看着同一个电视节目,随着她们的笑声一起笑,这种感觉,远比一次成功的商业谈判更让他有成就感。
那天晚上,陈武桢待到九点半才起身告辞,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离开时,苏晴和朱静一起送他到门口。
那天晚上,陈武桢待到九点半才起身告辞,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在刚才大家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一个大胆又带着点小狡猾的念头在陈武桢心里萌生。他趁着起身去倒水的间隙,借着身体遮挡,手指悄然将口袋里那串不太常用的备用钥匙,悄悄塞进了沙发坐垫的缝隙深处。动作快而隐蔽,他甚至能感觉到钥匙滑入布料深处时那微小的阻力。他的心怦怦跳了几下,不是后悔,而是为即将到来的“下一次”埋下了一颗需要延时引爆的种子。
走到门口,苏晴和朱静一起送他。
“今天谢谢款待,静姐手艺太棒了!苏晴,下次我请客。”陈武桢语气自然,绝口不提钥匙的事。他需要让这个“发现”显得更真实,更偶然。
“好啊,路上小心。”苏晴笑着回应。
他故意按捺住冲动,没有当场“寻找”。 他知道,如果立刻发现钥匙不见,虽然也能制造下次见面的机会,但未免太过刻意,容易被看穿。他要让这件事自然地发生,甚至带点“被提醒”的意味。
第二天上午,陈武桢估摸着苏晴已经到公司忙完一阵了,才不紧不慢地发出一条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编辑过的微信:
“苏晴,早上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早上找钥匙串,发现少了一串不太常用的备用钥匙。怎么都找不到,我回想了一下,会不会是昨晚在你们那儿,不小心从口袋里滑出来了?你方便的时候,能帮我看一眼沙发附近吗?可能掉缝隙里了。不着急,等你空了下班后看看就行。”
这条信息,他反复斟酌了几遍:语气不能太急切,要显得是“刚刚发现”;强调了是“备用钥匙”、“不常用”,降低对方的心理压力;指明了可能掉落的地点“沙发附近”,缩小搜索范围;最后用“不着急”来显得自己通情达理,避免给对方造成困扰。
发出去后,他开始了耐心的等待。果然,过了一会儿,苏晴回复了,语气带着点茫然:“是吗?我没什么印象啊。好吧,我下午下班回去找找看,找到了告诉你。”
陈武桢回复了一个感谢的表情包,心中窃喜,第一步计划顺利实施。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苏晴的“发现”。
到了晚上八点多,手机终于亮了,是苏晴的信息:
“陈武桢,我回来和静姐一起把沙发垫子都掀起来找了,还真找到一串钥匙!你看看是不是你的?” 后面附了一张钥匙的照片。
陈武桢心中大喜,但回复时却刻意延迟了几分钟,装作仔细核对的样子,然后才用带着庆幸和感激的语气回复:
“对对对!就是这串!太好了,真是掉在你们那儿了!太感谢你了苏晴,也替我谢谢静姐!真是麻烦你们了,还让你们翻沙发。”
紧接着,他不等苏晴客气,立刻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下一步:
“这样吧,你看你哪天方便,我过去拿钥匙,顺便请你和静姐吃个饭,就当是感谢你们帮我找到钥匙,也弥补一下我粗心大意给你们添的麻烦。这次一定给我个机会!”
他把“拿钥匙”和“请客感谢”自然而然地捆绑在一起,理由充分,态度诚恳,让人难以拒绝。
苏晴那边似乎犹豫了一下,但大概觉得确实帮了忙,吃顿饭回谢也在情理之中,便回复:
“好吧,那你太客气了。那就……周三晚上?静姐那天也有空。”
“没问题!就周三晚上!”陈武桢几乎要对着手机笑出声来。
放下手机,他心花怒放。这一切都按照他预想的剧本在发展,甚至更加顺利。下一次的约会,就在这样一种“答谢”的、轻松正当的理由下敲定了,显得水到渠成。
兴奋之余,陈武桢又开始盘算起来:周三晚上,去哪里吃饭好?不能太正式,但要显得有诚意。拿钥匙的时候,该怎么表现?是拿到后就收起来,还是可以借着钥匙的话题,开几句自己“马虎”的玩笑,拉近关系?吃完饭,是不是又可以顺理成章地送她们回家,甚至……再上去坐坐?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一个个场景、一句句对话在脑海中预演。那个小小的钥匙串,仿佛真的成了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仅打开了下次见面的大门,更让他看到了关系持续升温的无限可能。这种运筹帷幄、一步步接近目标的感觉,让他充满了成就感,对周三的约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
窗外是都市常见的暮色,灰蓝的天际线被远近的楼宇切割得支离破碎。苏晴蜷在沙发里,视线落在窗外,却又像什么也没看进去。桌上那盆绿萝蔫蔫的,和她此刻的神态倒有几分相似。自从陈武桢上周来这里吃过晚饭后,这种怔怔出神的状态就越来越频繁。
朱静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放在她面前的茶几上,玻璃杯底与桌面接触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才让苏晴的眼睫轻轻颤动了一下,像是从深水里被惊醒。
“又在发呆了。”朱静在她身边坐下,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担忧,“你这状态,从陈武桢来过之后就更明显了。我本来以为……你让他来家里吃饭,是打算往前看了。”
苏晴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算不上笑的表情,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沙发扶手的纹理。
朱静看着她这副模样,叹了口气,决定不再绕圈子。“晴晴,我们聊聊吧。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看见陈武桢努力靠近你,嘘寒问暖,约会吃饭的,你也默许了,甚至让他走进了你这个……算是比较私人的空间吧。可我又听到你晚上和章从良打那么久的电话,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语气也不是彻底了断的样子。”
苏晴低下头,声音有些闷:“我没答应陈武桢什么。”
“是,你是没明确答应,可你的行为在释放信号啊!”朱静的语气急切起来,“让他觉得有希望。还有北京那位,章从良,你们那样长时间地通话,又算什么呢?感情不是去超市买东西,把两个牌子的酸奶拿在手里反复比较成分表、生产日期,掂量哪个更划算。人是不能这样比的,更不能用一个去衡量另一个。你这样犹豫不决,到头来可能两个都会伤害,最受伤的恐怕还是你自己。”
苏晴猛地抬起头,眼睛里有了些情绪,像是被戳到了痛处:“那我该怎么办?小静,我不是在比较他们!我……我只是觉得乱。”
“乱在哪里?你说清楚,别自己闷着。”
“和陈武桢在一起……很踏实。”苏晴慢慢组织着语言,眼神又飘忽起来,“他会记得我不吃香菜,过马路会下意识让我走在里侧。他在这里,触手可及,是真实的温暖。和他在一起,我会偶尔忘记北京,忘记那些……抓不住的东西。”
“那章从良呢?”朱静轻声问。
提到这个名字,苏晴的眼神骤然复杂起来,有怀念,有委屈,还有一种不甘心的执拗。“从良……他不一样。我和他之间,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哪怕只是通电话,聊些琐事,我也能感觉到那种思维的碰撞。可是,他在北京,那么远。我们的未来像隔着一层浓雾,我看不清。有时候我觉得他近在咫尺,有时候又觉得他远在天边。”
“所以,一个给你现实的安稳,一个给你精神的慰藉?”朱静一针见血,“你觉得你能这样分割开来,然后永远维持这种平衡吗?晴晴,这不公平。对陈武桢不公平,他对你的好,是希望得到一份完整的回应;对章从良也不公平,如果他还有心,就不该让你在这种模糊不清的关系里消耗自己。而最不公平的,是对你自己!你在用一个人的存在,去填补另一个人留下的空缺,这根本不是健康的关系。”
苏晴把脸埋进手掌里,肩膀微微颤抖。“我知道……我都知道这样不对。可是,切断和从良的联系,我会觉得心里空了一大块,好像过去那些年都白费了。而拒绝武桢的靠近……我又害怕,害怕连眼前这点真实的暖意都失去。我怕孤单,小静,我真的怕。”
朱静看着她脆弱的样子,心软了下来,伸手揽住她的肩膀。“傻瓜,孤单不是靠这种‘备份’一样的关系能解决的。你需要的是真正清空内心,然后让一个对的人完整地住进来。而不是让两个人都挤在门口,你自己却躲在屋里不知所措。你必须做出选择,不是在他们两个之间选择,而是在你自己的内心之间做出选择——你到底要什么?是抓住一份看似安全却可能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安稳,还是去争取那份让你心颤却也充满不确定性的远方?或者,也许这两个都不是最终的答案,但你不能一直停在原地。”
苏晴靠在朱静肩上,良久没有说话。客厅里只听见时钟滴答的行走声。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映在她湿润却空洞的眸子里,像是一片迷惘的星海。
“我不知道……”她最终喃喃道,声音轻得像叹息,“给我点时间,小静,我再想想。”
朱静知道,逼得太紧无用,只能拍拍她的背。有些结,终究需要当事人自己亲手去解,旁人能做的,只是在她最迷茫的时候,点一盏灯,告诉她这条路不能一直这样岔着走下去。而苏晴心里的那团乱麻,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