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灯火阑珊处-《细雨微风》

  苏晴被困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焦灼里。陈武桢的沉默像一堵柔软的墙,将她隔绝在外。他没有质问,没有抱怨,甚至连一个试探的信息都没有。这种彻底的静默,比任何指责都更让她心慌。她几次点开与他的对话框,输入又删除,道歉显得虚伪,解释更是苍白。她意识到,自己那点小心翼翼的愧疚,在陈武桢决绝的冷静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甚至可笑。

  与此同时,章从良那边的消息也明显稀疏下来。以往每晚例行的电话变成了隔三差五的简短问候,热情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礼貌的疏离。他依旧会分享北京的生活碎片,但关于未来,关于“我们”,他绝口不提。苏晴敏感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她试图像过去一样用俏皮话活跃气氛,回应她的却往往是章从良带着一丝疲惫的敷衍。那个在齐阳夜色中拥吻她、许诺“常来看你”的男人,仿佛随着北上的列车,一同消失在了迷雾里。

  两种沉默,从两个方向挤压着苏晴。一种是无言的失望,另一种是渐行渐远的冷却。她像站在一片正在分裂的冰面上,脚下是冰冷的虚无,无论望向哪一边,都看不到坚实的彼岸。她终于开始被迫正视那个一直逃避的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

  在北京,章从良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内心清算。姐姐的介绍并非空谈,他确实去见了一位“条件合适”的北京姑娘。对方家境优渥,举止得体,谈吐间透露出的眼界和资源,是苏晴难以企及的。那次约会谈不上多么心动,但却异常“舒适”。他们聊起北京的房价、学区、职业发展,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仿佛一条早已铺就的康庄大道。

  对比之下,与苏晴的未来则显得模糊而艰辛。异地恋的相思之苦、两个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安家立业的巨大成本……这些现实问题像一道道冰冷的算术题,答案都指向极高的成本和不确定的收益。他对苏晴的感情是真的,但那感情,在庞大而坚硬的现实面前,仿佛一杯需要精心呵护的温水,太容易冷却,也太容易被倾覆。

  他给苏晴发信息的频率越来越低。不是因为不想念,而是每次联系,都会加剧他内心的矛盾。他发现自己无法再给出任何承诺,甚至连温暖的言语都变得吝啬。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理智占据了上风。他开始用工作填满所有时间,试图用忙碌麻痹自己那一点点源于背叛初心的不安。在他的未来蓝图上,那个属于苏晴的位置,正在被悄无声息地擦去,替换上更符合“现实利益”的规划。

  ……

  陈武桢的生活看似恢复了常态。他认真工作,按时健身,周末偶尔和朋友小聚。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那颗曾为苏晴剧烈跳动的心,仿佛被一层坚韧的薄膜包裹了起来,变得冷静而疏离。

  他想着不再刻意关注苏晴的动向,可忍不住想从侧面打听,通过朱静偶尔的只言片语,他也能拼凑出一些信息:苏晴最近情绪低落。得知这些,他心中并无多少快意,反而生出一种淡淡的悲悯。他看清了苏晴的困境,也看透了自己的局限。他给不了章从良所能提供的浪漫与刺激,而他所能提供的安稳,在苏晴尚未定性的心里,或许也并非首选。

  这种悲悯之感,像初冬的薄雾,清冷地弥漫在心头,却并未持续太久。随之而来的,是一股不甘心的暗流,悄然冲蚀着那层试图自我保护的薄膜。

  “难道,就这么算了?” 一个声音在心底固执地响起。

  几个星期的沉默和挣扎,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一种被迫的停顿和自我保护。如今,最初的剧痛过去,理智稍稍回笼,那股被压抑下去的、对苏晴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