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分那晚,柳晴雯躲在批发市场后门的公用电话亭里。汗湿的手指在数字键上徘徊了三次才拨通查分热线,听筒里机械的女声报出487分时,一只蟑螂正从她凉鞋边爬过。其实,柳晴雯可以随时爸爸的手机查询,但她想给爸妈一个惊喜,她想自己先知道自己的成绩,假如考的不错,她在装作不知情的样子用爸爸的手机当着家人的面一起查,当总成绩报出来后,全家人一起高兴的欢呼起来。这是柳晴雯期盼的场景,但随着电话里冰冷的声音,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她挂断电话,额头抵在电话亭玻璃上。夜市霓虹灯透过脏玻璃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红光,像极了去年冬天陈武桢信中夹的那片枫叶。裤袋里那张记着陈家电话号码的纸条已经磨出了毛边——那是柳晴雯从陈武桢的信里摘抄的,害怕记错,才写到纸条上,已经在她口袋里装了好久了。
柳晴雯静静地站在批发市场后巷的公用电话亭前,她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有些单薄。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已经发皱的纸条,仿佛那上面承载着她全部的心事。
纸条上是陈武桢家的电话号码,由于长时间的揉搓和汗水的侵蚀,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她依然能够轻易地辨认出那串她早已烂熟于心的数字。这些数字曾经在无数个夜晚被她默念,如今却如同被遗忘的旋律,在她的指尖若隐若现。
傍晚的夕阳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将电话亭的玻璃染成了一片橘红色,这颜色让柳晴雯想起了那年陈武桢寄给她的信中夹着的枫叶。那片枫叶的颜色如同此刻的夕阳一般,温暖而又炽热,让她的心也不禁微微发烫。
柳晴雯的手缓缓地搭在电话机的金属按键上,那冰凉的触感透过她的指尖传递到她的心底,让她想起了去年冬天。那时,她在给陈武桢的信中写道:“等高考结束,我们……”然而,后面的话却被钢笔水晕开了,就像此刻她心里那模糊不清的念头,让人难以捉摸。
“打还是不打?”她的拇指悬在第一个数字上方,迟迟按不下去。这个简单的动作,在这一刻却变得如此艰难。她的耳边仿佛回荡着班主任的叮嘱:“复读这一年,要心无旁骛。”这句话如同警钟一般,在她的脑海中不断回响,提醒着她不能分心。
可是,心底的另一个声音却在不停地诉说:“就问一句,就问问他考得怎么样……”这个声音越来越强烈,逐渐淹没了班主任的叮嘱。柳晴雯的内心在挣扎,她不知道该听从哪一个声音,是理智的告诫,还是内心的渴望?
巷口传来母亲吆喝卖菜的声音,柳晴雯像触电一样猛地缩回手。她的心跳瞬间加速,仿佛被人发现了什么秘密。
昨天,父亲蹲在摊位前抽烟,烟雾缭绕中,他的声音低沉而凝重:“复读费要五千块。”柳晴雯的心头一紧,那五千块对他们家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她想起父亲当时的眼神,那是一种无奈和压力交织的沉重,就像现在口袋里这张记着电话号码的纸条一样。
“如果他考得好……”柳晴雯咬着下唇,心中暗自思忖。她想象着陈武桢接到电话时的情景,他可能会感到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她这个落榜生的问候。而她自己呢,又能说些什么呢?无非是一些空洞的安慰话,这比沉默更让人难受。
指甲不自觉地陷进掌心,带来一阵刺痛,却也让柳晴雯稍微清醒了一些。她仿佛能看见陈武桢在电话那头的样子,他可能会支支吾吾地说着一些安慰的话语,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这并不能改变她落榜的事实,也无法减轻她内心的痛苦。
“如果他也没考好……”这个念头让柳晴雯的手彻底垂了下来。她知道,他们都经历了高考的失败,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互相舔舐伤口。那些曾经在信里约定过的大学梦,如今提起来只会让彼此的伤口更加疼痛。
远处的夜市逐渐热闹起来,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交相辉映,照亮了整个街道。在这繁华的景象中,有一个孤独的身影——柳晴雯,她站在电话亭前,玻璃上映射出她那张疲惫不堪的脸庞。
突然,柳晴雯的思绪被拉回到了过去。她想起了最后一次收到陈武桢来信的时候,那封信的信封上还沾着淡淡的槐花香气,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温馨与期待。然而,如今的她却连拨通电话的勇气都没有了。
高考前,为了不影响彼此的学业,柳晴雯狠下心给陈武桢写了一封“绝情信”,决定暂时断绝联系。现在看来,这个决定似乎并没有错,毕竟高考是人生中的重要关卡,不能有丝毫的分心。
柳晴雯的手指在电话机上徘徊,最终还是缓缓滑落,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气。她紧紧地攥住那张复读班招生简章,上面的学费数字显得格外刺眼,就像一道无法跨越的分界线,将她和电话那头的人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有些电话,也许根本就不必拨通,就像有些话,不必说出口也能心知肚明。柳晴雯深知这一点,所以她虽然内心十分渴望能和陈武桢说上几句话,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她默默地将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揉成一团,然后像扔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样,将纸团扔进了垃圾桶。然而,那串数字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
“晴雯!”母亲的声音在摊位前响起,带着些许急切,“蒜头降价了,快搬两袋过来!”
柳晴雯听到母亲的呼喊,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来。她的额头上挂着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她随意地用手抹了一把,却发现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昨天剥蒜时染上的黄渍。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摊位后面,搬起一袋五十斤重的蒜。这袋蒜对于她来说有些沉重,但她还是咬咬牙,费力地将它扛到了摊位前。
当她放下蒜袋时,突然想起了最后一次模考后,她给陈武桢写的那封信。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等高考结束,我们……”然而,后面的字却被钢笔水晕开了,就像此刻她视线里模糊的汗水一样。
夜晚,柳晴雯和父母一起收摊。父亲蹲在铁皮棚下,默默地抽着烟。烟雾在昏黄的灯光中弥漫,他的身影显得有些模糊。
“县一中复读班下周一报名。”父亲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低沉。
柳晴雯的心头一紧,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烟头在父亲的手中明灭着,他似乎犹豫了一下,然后又补充道:“李志明他爸说,今年复读费涨到五千了。”
柳晴雯默默地数着铁皮箱里的零钱,那些钢镚上沾着菜叶的泥,显得有些脏兮兮的。她的心中涌起一股无奈和苦涩。
……
八月的菜市场像个蒸笼,柳晴雯蹲在摊位前择芹菜,汗珠顺着刘海滴进菜筐里。父亲搬着一筐青椒走过来,塑料筐底蹭过水泥地面,发出刺耳的声响。
晴雯,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压过了市场的嘈杂,昨儿你们班主任来电话了。
柳晴雯的手指一顿,芹菜叶上的水珠滚落到她晒得发红的手臂上。
说是让你回去复读。父亲蹲下身,身上的汗味混合着青椒的辛辣,你怎么想?是随便报个专科,还是......
复读。柳晴雯脱口而出,手里的芹菜梗地折断。这个答案在她心里已经盘旋了半个月——从查分那天起,从她无数次站在电话亭前却最终转身离开时起。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从裤兜里摸出包皱巴巴的红塔山:昨天李老师说了,你差的不多,就是数学......
我知道。柳晴雯打断他,声音比想象中更坚决。她抬头看见父亲被晒得脱皮的后颈,那里新长出的皮肉泛着不健康的粉红色。
父亲突然笑了,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我就知道你会选复读。你打小就这脾气,跟你妈一个样。他站起身,拍了拍沾着泥巴的裤腿,下周一我送你去学校。
八月二十五日,上午九点。
柳晴雯站在县综合高中的大门口,行李箱轮子卡在裂缝里。父亲帮她搬行李去了宿舍,她独自望着教学楼外墙新刷的标语——卧薪尝胆,再战一年,红漆在晨光中刺得眼睛发疼。
柳晴雯?身后传来惊讶的声音。她转身看见高一时的物理老师,对方手里抱着摞新教材,真回来复读了?
她点点头,突然发现自己的声音在发抖。
走廊还是那条走廊,只是墙上的光荣榜换了新面孔。这让柳晴雯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下午——班主任领着个瘦高男生走进教室:这是新同学陈武桢,从今天起在我们班复读。当时柳晴雯看着陈武桢被领进教室的场景,只不过现在自己也成了那个被领进教室的人。
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个复读生低头翻书。柳晴雯走到靠窗的位置。
这是你的复读生手册。班主任李老师不知何时站在桌前,递来个蓝色文件夹,今年我特意把你们这些的单独编班,学习氛围更好。
柳晴雯翻开手册,第一页就贴着张便签:「去年你数学失分主要在立体几何,今年重点突破」。她眼眶突然发热——这是她去年写给陈武桢的备考建议,现在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自己手里。
傍晚放学时,柳晴雯在走廊公告栏前驻足。玻璃橱窗里贴着今年的高考喜报,唯独没有她的名字。
同学,让一让。值日生拿着新通知来更换展板。柳晴雯退后两步,看着原来的名字被新的光荣榜覆盖。暮色透过走廊窗户,在她脚边投下长长的影子。
(有些重逢,注定只能以错过的方式完成。)
……
八月的乡间土路被晒得发白,两辆二八自行车碾过时扬起细碎的尘土。陈武桢跟在张博海后面,车轮偶尔压到路边的蒺藜,发出的脆响。
你查分那天哭没?张博海突然回头,汗珠顺着他晒得黝黑的后颈滚进衣领。
陈武桢的脚蹬子绊了一下:放屁!话一出口却想起那晚浸湿枕头的泪水,你才哭了。
张博海咧嘴笑了,露出一颗虎牙:我爹在电话里骂了半小时,说老张家祖坟冒黑烟了。他猛地捏住车闸,指着路边一棵歪脖子枣树,还记得不?初三那年咱俩在这儿偷枣,你裤子被树枝划了个大口子。
陈武桢停下车,枣树投下的阴影正好罩住他的脸。树上的青枣还小,像极了他们没来得及成熟的梦想。
你打算咋办?张博海踢着车支子,我叔说广州电子厂招工,包吃住。
水库的轮廓在前方若隐若现,水面反射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陈武桢眯起眼睛:柳晴雯...应该会复读吧。话一出口就后悔了——这根本不是回答。张博海似乎没听见,陈武桢心里又庆幸没被听见。
张博海却突然正经起来:我爷昨儿去镇上,碰见咱班主任了。他摘了片枣树叶叼在嘴里,老李说像咱们这种差分不多的,复读一年稳上。
两只蜻蜓低低掠过麦茬地,翅膀擦出细微的震颤声。陈武桢想起父亲昨晚蹲在门槛上抽烟的背影,烟头在黑暗里一明一灭:要复读得趁早,县一中八月二十号开学。
张博海把树叶吐出去,我弟还在上初中,我爷肯定不给出钱。
远处水库堤坝上,几个小孩正往水里扔石头,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像碎银子。陈武桢突然说:咱俩去二中吧,住宿费便宜。他踢开脚蹬子,我们村有个大叔在食堂干活,能多给打勺菜。
张博海愣了几秒,突然踹了脚陈武桢的车轱辘:妈的,就知道你小子还得拉我垫背!他跳上车猛蹬几下,声音飘在风里,跟中考那年一样!
陈武桢追上去时,发现自己的嘴角不知何时扬了起来。土路尽头,水库的水面被风吹皱,层层叠叠涌向岸边,像无数张被揉皱又展平的试卷。
(少年人的决定往往如此——在某个平凡的午后,用最随意的语气,定下改变一生的约定。)
她挂断电话,额头抵在电话亭玻璃上。夜市霓虹灯透过脏玻璃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红光,像极了去年冬天陈武桢信中夹的那片枫叶。裤袋里那张记着陈家电话号码的纸条已经磨出了毛边——那是柳晴雯从陈武桢的信里摘抄的,害怕记错,才写到纸条上,已经在她口袋里装了好久了。
柳晴雯静静地站在批发市场后巷的公用电话亭前,她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有些单薄。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已经发皱的纸条,仿佛那上面承载着她全部的心事。
纸条上是陈武桢家的电话号码,由于长时间的揉搓和汗水的侵蚀,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她依然能够轻易地辨认出那串她早已烂熟于心的数字。这些数字曾经在无数个夜晚被她默念,如今却如同被遗忘的旋律,在她的指尖若隐若现。
傍晚的夕阳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将电话亭的玻璃染成了一片橘红色,这颜色让柳晴雯想起了那年陈武桢寄给她的信中夹着的枫叶。那片枫叶的颜色如同此刻的夕阳一般,温暖而又炽热,让她的心也不禁微微发烫。
柳晴雯的手缓缓地搭在电话机的金属按键上,那冰凉的触感透过她的指尖传递到她的心底,让她想起了去年冬天。那时,她在给陈武桢的信中写道:“等高考结束,我们……”然而,后面的话却被钢笔水晕开了,就像此刻她心里那模糊不清的念头,让人难以捉摸。
“打还是不打?”她的拇指悬在第一个数字上方,迟迟按不下去。这个简单的动作,在这一刻却变得如此艰难。她的耳边仿佛回荡着班主任的叮嘱:“复读这一年,要心无旁骛。”这句话如同警钟一般,在她的脑海中不断回响,提醒着她不能分心。
可是,心底的另一个声音却在不停地诉说:“就问一句,就问问他考得怎么样……”这个声音越来越强烈,逐渐淹没了班主任的叮嘱。柳晴雯的内心在挣扎,她不知道该听从哪一个声音,是理智的告诫,还是内心的渴望?
巷口传来母亲吆喝卖菜的声音,柳晴雯像触电一样猛地缩回手。她的心跳瞬间加速,仿佛被人发现了什么秘密。
昨天,父亲蹲在摊位前抽烟,烟雾缭绕中,他的声音低沉而凝重:“复读费要五千块。”柳晴雯的心头一紧,那五千块对他们家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她想起父亲当时的眼神,那是一种无奈和压力交织的沉重,就像现在口袋里这张记着电话号码的纸条一样。
“如果他考得好……”柳晴雯咬着下唇,心中暗自思忖。她想象着陈武桢接到电话时的情景,他可能会感到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她这个落榜生的问候。而她自己呢,又能说些什么呢?无非是一些空洞的安慰话,这比沉默更让人难受。
指甲不自觉地陷进掌心,带来一阵刺痛,却也让柳晴雯稍微清醒了一些。她仿佛能看见陈武桢在电话那头的样子,他可能会支支吾吾地说着一些安慰的话语,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这并不能改变她落榜的事实,也无法减轻她内心的痛苦。
“如果他也没考好……”这个念头让柳晴雯的手彻底垂了下来。她知道,他们都经历了高考的失败,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互相舔舐伤口。那些曾经在信里约定过的大学梦,如今提起来只会让彼此的伤口更加疼痛。
远处的夜市逐渐热闹起来,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交相辉映,照亮了整个街道。在这繁华的景象中,有一个孤独的身影——柳晴雯,她站在电话亭前,玻璃上映射出她那张疲惫不堪的脸庞。
突然,柳晴雯的思绪被拉回到了过去。她想起了最后一次收到陈武桢来信的时候,那封信的信封上还沾着淡淡的槐花香气,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温馨与期待。然而,如今的她却连拨通电话的勇气都没有了。
高考前,为了不影响彼此的学业,柳晴雯狠下心给陈武桢写了一封“绝情信”,决定暂时断绝联系。现在看来,这个决定似乎并没有错,毕竟高考是人生中的重要关卡,不能有丝毫的分心。
柳晴雯的手指在电话机上徘徊,最终还是缓缓滑落,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气。她紧紧地攥住那张复读班招生简章,上面的学费数字显得格外刺眼,就像一道无法跨越的分界线,将她和电话那头的人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有些电话,也许根本就不必拨通,就像有些话,不必说出口也能心知肚明。柳晴雯深知这一点,所以她虽然内心十分渴望能和陈武桢说上几句话,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她默默地将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揉成一团,然后像扔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样,将纸团扔进了垃圾桶。然而,那串数字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
“晴雯!”母亲的声音在摊位前响起,带着些许急切,“蒜头降价了,快搬两袋过来!”
柳晴雯听到母亲的呼喊,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来。她的额头上挂着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她随意地用手抹了一把,却发现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昨天剥蒜时染上的黄渍。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摊位后面,搬起一袋五十斤重的蒜。这袋蒜对于她来说有些沉重,但她还是咬咬牙,费力地将它扛到了摊位前。
当她放下蒜袋时,突然想起了最后一次模考后,她给陈武桢写的那封信。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等高考结束,我们……”然而,后面的字却被钢笔水晕开了,就像此刻她视线里模糊的汗水一样。
夜晚,柳晴雯和父母一起收摊。父亲蹲在铁皮棚下,默默地抽着烟。烟雾在昏黄的灯光中弥漫,他的身影显得有些模糊。
“县一中复读班下周一报名。”父亲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低沉。
柳晴雯的心头一紧,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烟头在父亲的手中明灭着,他似乎犹豫了一下,然后又补充道:“李志明他爸说,今年复读费涨到五千了。”
柳晴雯默默地数着铁皮箱里的零钱,那些钢镚上沾着菜叶的泥,显得有些脏兮兮的。她的心中涌起一股无奈和苦涩。
……
八月的菜市场像个蒸笼,柳晴雯蹲在摊位前择芹菜,汗珠顺着刘海滴进菜筐里。父亲搬着一筐青椒走过来,塑料筐底蹭过水泥地面,发出刺耳的声响。
晴雯,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压过了市场的嘈杂,昨儿你们班主任来电话了。
柳晴雯的手指一顿,芹菜叶上的水珠滚落到她晒得发红的手臂上。
说是让你回去复读。父亲蹲下身,身上的汗味混合着青椒的辛辣,你怎么想?是随便报个专科,还是......
复读。柳晴雯脱口而出,手里的芹菜梗地折断。这个答案在她心里已经盘旋了半个月——从查分那天起,从她无数次站在电话亭前却最终转身离开时起。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从裤兜里摸出包皱巴巴的红塔山:昨天李老师说了,你差的不多,就是数学......
我知道。柳晴雯打断他,声音比想象中更坚决。她抬头看见父亲被晒得脱皮的后颈,那里新长出的皮肉泛着不健康的粉红色。
父亲突然笑了,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我就知道你会选复读。你打小就这脾气,跟你妈一个样。他站起身,拍了拍沾着泥巴的裤腿,下周一我送你去学校。
八月二十五日,上午九点。
柳晴雯站在县综合高中的大门口,行李箱轮子卡在裂缝里。父亲帮她搬行李去了宿舍,她独自望着教学楼外墙新刷的标语——卧薪尝胆,再战一年,红漆在晨光中刺得眼睛发疼。
柳晴雯?身后传来惊讶的声音。她转身看见高一时的物理老师,对方手里抱着摞新教材,真回来复读了?
她点点头,突然发现自己的声音在发抖。
走廊还是那条走廊,只是墙上的光荣榜换了新面孔。这让柳晴雯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下午——班主任领着个瘦高男生走进教室:这是新同学陈武桢,从今天起在我们班复读。当时柳晴雯看着陈武桢被领进教室的场景,只不过现在自己也成了那个被领进教室的人。
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个复读生低头翻书。柳晴雯走到靠窗的位置。
这是你的复读生手册。班主任李老师不知何时站在桌前,递来个蓝色文件夹,今年我特意把你们这些的单独编班,学习氛围更好。
柳晴雯翻开手册,第一页就贴着张便签:「去年你数学失分主要在立体几何,今年重点突破」。她眼眶突然发热——这是她去年写给陈武桢的备考建议,现在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自己手里。
傍晚放学时,柳晴雯在走廊公告栏前驻足。玻璃橱窗里贴着今年的高考喜报,唯独没有她的名字。
同学,让一让。值日生拿着新通知来更换展板。柳晴雯退后两步,看着原来的名字被新的光荣榜覆盖。暮色透过走廊窗户,在她脚边投下长长的影子。
(有些重逢,注定只能以错过的方式完成。)
……
八月的乡间土路被晒得发白,两辆二八自行车碾过时扬起细碎的尘土。陈武桢跟在张博海后面,车轮偶尔压到路边的蒺藜,发出的脆响。
你查分那天哭没?张博海突然回头,汗珠顺着他晒得黝黑的后颈滚进衣领。
陈武桢的脚蹬子绊了一下:放屁!话一出口却想起那晚浸湿枕头的泪水,你才哭了。
张博海咧嘴笑了,露出一颗虎牙:我爹在电话里骂了半小时,说老张家祖坟冒黑烟了。他猛地捏住车闸,指着路边一棵歪脖子枣树,还记得不?初三那年咱俩在这儿偷枣,你裤子被树枝划了个大口子。
陈武桢停下车,枣树投下的阴影正好罩住他的脸。树上的青枣还小,像极了他们没来得及成熟的梦想。
你打算咋办?张博海踢着车支子,我叔说广州电子厂招工,包吃住。
水库的轮廓在前方若隐若现,水面反射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陈武桢眯起眼睛:柳晴雯...应该会复读吧。话一出口就后悔了——这根本不是回答。张博海似乎没听见,陈武桢心里又庆幸没被听见。
张博海却突然正经起来:我爷昨儿去镇上,碰见咱班主任了。他摘了片枣树叶叼在嘴里,老李说像咱们这种差分不多的,复读一年稳上。
两只蜻蜓低低掠过麦茬地,翅膀擦出细微的震颤声。陈武桢想起父亲昨晚蹲在门槛上抽烟的背影,烟头在黑暗里一明一灭:要复读得趁早,县一中八月二十号开学。
张博海把树叶吐出去,我弟还在上初中,我爷肯定不给出钱。
远处水库堤坝上,几个小孩正往水里扔石头,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像碎银子。陈武桢突然说:咱俩去二中吧,住宿费便宜。他踢开脚蹬子,我们村有个大叔在食堂干活,能多给打勺菜。
张博海愣了几秒,突然踹了脚陈武桢的车轱辘:妈的,就知道你小子还得拉我垫背!他跳上车猛蹬几下,声音飘在风里,跟中考那年一样!
陈武桢追上去时,发现自己的嘴角不知何时扬了起来。土路尽头,水库的水面被风吹皱,层层叠叠涌向岸边,像无数张被揉皱又展平的试卷。
(少年人的决定往往如此——在某个平凡的午后,用最随意的语气,定下改变一生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