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看着笔下那一道完美的“竖”,存在的基石已定,信念的脊梁已立。
那么接下来,该做什么?
该……
休息会了。
堆积如山的废弃宣纸无声地诉说着数天的专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味。
陈墨没有立刻收拾,只是将那张承载着完美“竖”的宣纸仔细抚平,置于书桌一角,与那张“横”并排。
一横一竖,如同一个无形的坐标,锚定了他此刻的心境。
他躺到床上,闭目养神,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刚刚完成的“竖”,以及更早的“横”。
八种基础笔画,他已掌握其二。
而且从这次关于“竖”的练习和对于“意”的领悟中,他似乎触摸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笔画,并非仅仅是书写的符号。
横和竖的背后都有各自的精神内核。
那么剩下的点、撇、捺、提、折、钩……
是否每一种笔画,都对应着一种独特的意境?
一种对世界、对力量、对自身的理解?
是否都如同隐藏的宝藏,等待着他去挖掘、去领悟?
倦意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翻腾的思绪。
……
当陈墨再次自然醒来,窗外已是天光大亮。
沉迷练字无法自拔,忘记了时间。
是时候该去拜访一下天枢塔,去见一见牧老口中的那三个“老家伙”了。
牧老当初提及他们时,语气带着几分熟稔和不易察觉的郑重。能让牧老如此对待,这三位坐镇天枢塔的前辈,绝非等闲之辈。
陈墨不再耽搁。他推开宿舍门,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带着秋日特有的清爽。
他独自一人朝着学府中心走去。
天枢塔,作为天枢学府乃至整个人族最神秘、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矗立在学府核心区域。
随着距离拉近,那座传说中的高塔逐渐映入眼帘。
塔身通体由一种暗灰色的金属构筑而成,线条冷硬而简洁,表面没有任何窗口,唯有遍布塔身的玄奥纹路在日光下隐隐流动着微光,如同活物般缓缓呼吸。
塔顶并非尖耸,而是悬浮着一颗巨大无比的水晶球,它静静地旋转着,散发出淡淡的、却令人心悸的威压,仿佛是整个学府能量脉络的核心节点。
塔前的广场空旷肃穆,只有零星几个行色匆匆的高阶学员或导师经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氛围。
陈墨在塔前站定,仰望着这座沉默的巨物。上一次来到这里,还是在天枢争锋之后,为了进入天枢秘境。
正是在那秘境之中,他获得了残卷之一,宿痕笔也由此蜕变为判寰笔。
那时的他,虽然初露锋芒,但对于力量的认知、对于自身道路的理解,都还处于懵懂探索的阶段,远未触及如今这般高度。
时过境迁,再次站在这座塔前,心境已然截然不同。
他抬步走向塔基处。
那里,一扇巨大、厚重的石门紧闭着,门扉上同样刻满了繁复的符文,与塔身纹路连为一体。
就在陈墨靠近至丈许距离时,石门上的符文仿佛感应到了什么,骤然亮起,流动的光芒勾勒出复杂的轨迹。
伴随着一阵低沉而悠远的嗡鸣,厚重的石门竟无声无息地向内缓缓开启,露出门后深邃无垠的黑暗,仿佛巨兽张开了口,又似在无声地欢迎他的到来。
这一幕,与记忆中初次到来时,如出一辙。
没有丝毫犹豫,踏入其中,身影毫无阻碍地融入了那片纯粹的黑暗之中。
……
眼前还是记忆中的黑暗,陈墨并未惊慌,只是凭着感觉向前走去。
脚下是坚实而冰凉的地面,每一步落下都悄无声息。
他在这片纯粹的黑暗中行走了不知多久,时间感在这里变得模糊。
没有方向,没有参照。
不知过了多久,前方极远处,一点微弱的光亮突兀地出现,如同黑夜海面上的灯塔。
陈墨精神一振,加快步伐朝着光亮走去。
那光亮越来越清晰,范围也越来越大,最终,他一步踏出黑暗,眼前豁然开朗。
他站在一片奇异空间的入口处。
眼前的景象,完全颠覆了对于塔内空间的常规想象。
并非预想中塔内的厅堂、回廊、布满古籍的书库,而是一片开阔的、风格迥异的建筑群。
左侧是一片现代化的小型别墅区,线条简洁流畅,金属与玻璃材质在柔和的光线下反射着光泽,隐约还能听到一些细微的电子设备运行的嗡鸣。
右侧则是一片清幽雅致的竹林,翠竹掩映间,几座古朴的木屋若隐若现,飞檐斗拱,透着一股出尘的古意。
竹林深处似乎还有潺潺流水声传来。
而在这片现代化别墅区与古典竹林之间,一条蜿蜒的小径向前延伸。
小径的尽头,也就是整个这片奇异空间的中心稍靠后的位置,矗立着一座风格极为奇特的屋子。
它无法用简单的“现代”或“古典”来定义,更像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进行了某种大胆而和谐的融合——
主体结构采用了传统的木石材质,甚至能看到精妙的榫卯结构痕迹,透着古朴的厚重感;
但它的窗户却是大面积的、几乎落地的单向玻璃,采光极佳;
更令人侧目的是,屋顶之上,甚至还颇为违和地嵌着几块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高效太阳能板
(也不知道有没有作用,而且大家都在用晶石能源,这种装置显得既怀旧又有些无厘头)。
它就这么突兀却又和谐地立在两种风格的边界线上,仿佛一个奇妙的交汇点。
陈墨站在小径的起点,看着这泾渭分明又相互交融的景象,内心忍不住暗自吐槽:
“按我这职业风格(墨影文衫、毛笔),似乎该去右边竹林找间木屋才应景……可论年龄心态,左边那些别墅好像更符合?”
他下意识地忽略了中间的那座屋子。
就在他犹豫着该往哪边走时,竹林边缘,靠近那栋奇特屋子的方向,一个身影走了出来。
那是一位看起来约莫四十多岁的中年男性,穿着舒适的灰色棉麻衣裤,气质温和儒雅。
他手里正拿着一件织了一半的深蓝色毛衣,几根长长的竹针在他指间灵活地穿梭着。
他似乎刚完成一个复杂的针法,正低头仔细检查着。
察觉到陈墨的目光,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朝着陈墨招了招手,动作自然得仿佛在招呼一个熟识的晚辈。
“这边。”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陈墨耳中,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平和。
陈墨看着这位在竹林边织毛衣的中年人,又瞥了一眼那片安静的现代化别墅区,他抬步,沿着小径,朝着竹林和那位招手的中年人走去。
那么接下来,该做什么?
该……
休息会了。
堆积如山的废弃宣纸无声地诉说着数天的专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味。
陈墨没有立刻收拾,只是将那张承载着完美“竖”的宣纸仔细抚平,置于书桌一角,与那张“横”并排。
一横一竖,如同一个无形的坐标,锚定了他此刻的心境。
他躺到床上,闭目养神,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刚刚完成的“竖”,以及更早的“横”。
八种基础笔画,他已掌握其二。
而且从这次关于“竖”的练习和对于“意”的领悟中,他似乎触摸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笔画,并非仅仅是书写的符号。
横和竖的背后都有各自的精神内核。
那么剩下的点、撇、捺、提、折、钩……
是否每一种笔画,都对应着一种独特的意境?
一种对世界、对力量、对自身的理解?
是否都如同隐藏的宝藏,等待着他去挖掘、去领悟?
倦意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翻腾的思绪。
……
当陈墨再次自然醒来,窗外已是天光大亮。
沉迷练字无法自拔,忘记了时间。
是时候该去拜访一下天枢塔,去见一见牧老口中的那三个“老家伙”了。
牧老当初提及他们时,语气带着几分熟稔和不易察觉的郑重。能让牧老如此对待,这三位坐镇天枢塔的前辈,绝非等闲之辈。
陈墨不再耽搁。他推开宿舍门,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带着秋日特有的清爽。
他独自一人朝着学府中心走去。
天枢塔,作为天枢学府乃至整个人族最神秘、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矗立在学府核心区域。
随着距离拉近,那座传说中的高塔逐渐映入眼帘。
塔身通体由一种暗灰色的金属构筑而成,线条冷硬而简洁,表面没有任何窗口,唯有遍布塔身的玄奥纹路在日光下隐隐流动着微光,如同活物般缓缓呼吸。
塔顶并非尖耸,而是悬浮着一颗巨大无比的水晶球,它静静地旋转着,散发出淡淡的、却令人心悸的威压,仿佛是整个学府能量脉络的核心节点。
塔前的广场空旷肃穆,只有零星几个行色匆匆的高阶学员或导师经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氛围。
陈墨在塔前站定,仰望着这座沉默的巨物。上一次来到这里,还是在天枢争锋之后,为了进入天枢秘境。
正是在那秘境之中,他获得了残卷之一,宿痕笔也由此蜕变为判寰笔。
那时的他,虽然初露锋芒,但对于力量的认知、对于自身道路的理解,都还处于懵懂探索的阶段,远未触及如今这般高度。
时过境迁,再次站在这座塔前,心境已然截然不同。
他抬步走向塔基处。
那里,一扇巨大、厚重的石门紧闭着,门扉上同样刻满了繁复的符文,与塔身纹路连为一体。
就在陈墨靠近至丈许距离时,石门上的符文仿佛感应到了什么,骤然亮起,流动的光芒勾勒出复杂的轨迹。
伴随着一阵低沉而悠远的嗡鸣,厚重的石门竟无声无息地向内缓缓开启,露出门后深邃无垠的黑暗,仿佛巨兽张开了口,又似在无声地欢迎他的到来。
这一幕,与记忆中初次到来时,如出一辙。
没有丝毫犹豫,踏入其中,身影毫无阻碍地融入了那片纯粹的黑暗之中。
……
眼前还是记忆中的黑暗,陈墨并未惊慌,只是凭着感觉向前走去。
脚下是坚实而冰凉的地面,每一步落下都悄无声息。
他在这片纯粹的黑暗中行走了不知多久,时间感在这里变得模糊。
没有方向,没有参照。
不知过了多久,前方极远处,一点微弱的光亮突兀地出现,如同黑夜海面上的灯塔。
陈墨精神一振,加快步伐朝着光亮走去。
那光亮越来越清晰,范围也越来越大,最终,他一步踏出黑暗,眼前豁然开朗。
他站在一片奇异空间的入口处。
眼前的景象,完全颠覆了对于塔内空间的常规想象。
并非预想中塔内的厅堂、回廊、布满古籍的书库,而是一片开阔的、风格迥异的建筑群。
左侧是一片现代化的小型别墅区,线条简洁流畅,金属与玻璃材质在柔和的光线下反射着光泽,隐约还能听到一些细微的电子设备运行的嗡鸣。
右侧则是一片清幽雅致的竹林,翠竹掩映间,几座古朴的木屋若隐若现,飞檐斗拱,透着一股出尘的古意。
竹林深处似乎还有潺潺流水声传来。
而在这片现代化别墅区与古典竹林之间,一条蜿蜒的小径向前延伸。
小径的尽头,也就是整个这片奇异空间的中心稍靠后的位置,矗立着一座风格极为奇特的屋子。
它无法用简单的“现代”或“古典”来定义,更像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进行了某种大胆而和谐的融合——
主体结构采用了传统的木石材质,甚至能看到精妙的榫卯结构痕迹,透着古朴的厚重感;
但它的窗户却是大面积的、几乎落地的单向玻璃,采光极佳;
更令人侧目的是,屋顶之上,甚至还颇为违和地嵌着几块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高效太阳能板
(也不知道有没有作用,而且大家都在用晶石能源,这种装置显得既怀旧又有些无厘头)。
它就这么突兀却又和谐地立在两种风格的边界线上,仿佛一个奇妙的交汇点。
陈墨站在小径的起点,看着这泾渭分明又相互交融的景象,内心忍不住暗自吐槽:
“按我这职业风格(墨影文衫、毛笔),似乎该去右边竹林找间木屋才应景……可论年龄心态,左边那些别墅好像更符合?”
他下意识地忽略了中间的那座屋子。
就在他犹豫着该往哪边走时,竹林边缘,靠近那栋奇特屋子的方向,一个身影走了出来。
那是一位看起来约莫四十多岁的中年男性,穿着舒适的灰色棉麻衣裤,气质温和儒雅。
他手里正拿着一件织了一半的深蓝色毛衣,几根长长的竹针在他指间灵活地穿梭着。
他似乎刚完成一个复杂的针法,正低头仔细检查着。
察觉到陈墨的目光,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朝着陈墨招了招手,动作自然得仿佛在招呼一个熟识的晚辈。
“这边。”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陈墨耳中,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平和。
陈墨看着这位在竹林边织毛衣的中年人,又瞥了一眼那片安静的现代化别墅区,他抬步,沿着小径,朝着竹林和那位招手的中年人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