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夫子的忧虑很快成为了现实 。
虽然“云亭先生”在闻林书院铩羽而归,未能“点化”到一名寒门学子。
但他在书院那番“机缘未至”的感叹,以及那方“松风古月”端溪古砚,还有那高达一千两的“批注钤印”门槛,飞快地传回了府城。
在闻林书院被视为“强求无益”的一千两门槛,到了府城那些富商巨贾、官宦世家的耳中,却成了无上的荣耀与身份的象征。
“听说了吗?云亭先生的亲笔批注和钤印,一千两一次!”
“天呐,一千两?这也太……”
“你懂什么?那可是云亭先生。
他的批注,一字千金,钤印更是身份的象征。
听说在杏山镇的闻林书院,那些穷酸书生一个都拿不出钱,白白错过了天大的机缘。
云亭先生只叹了一句‘机缘未至’便离去了!”
“啧啧,那些寒门学子,果然福薄。
这等机缘都抓不住,一千两算得了什么?
若能得先生墨宝加持,家中子弟在文坛的地位,在官场的前程,岂是一千两能衡量的?”
“正是。我家那小子,正苦于文章火候不足,若得云亭先生批注点拨。”
“快,快去打听,云亭先生现在何处?
这机缘,我张家必要争上一争。”
流言在府城的上流圈子发酵。
闻林书院的寒酸与“不识抬举”,反衬得那一千两的门槛愈发高不可攀,愈发珍贵。
那“机缘未至”的叹息,更被解读为大儒对世风、对寒门学子难成大器的惋惜。
一时间,“求购云亭先生批注钤印”成了府城最炙手可热的生意。
无数豪商巨贾带着银票,四处打探那位大儒下落。
只求能奉上一千两甚至更多的“束修”,换取那方盖在自家珍藏典籍或儿孙课业上的田黄冻石印——“听雪”闲章。
据说,连府衙的几位大人,都对此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栖云苑的门槛,几乎被踏破。
李荣忙得脚不沾地,脸上是压抑不住的狂喜。
登记名册、收取银票的动作越发娴熟。
那方“松风古月”砚,被供奉在栖云苑最显眼的位置,每日接受着无数上门求学人目光的洗礼。
而在栖云苑书房内,“云亭先生”正执着他那支紫毫笔,在《文心雕龙》善本扉页上,笔走龙蛇。
他写的是“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八个字,字迹清逸,确是好字。
落款处,他拈起那枚田黄冻石印,蘸满殷红的朱砂印泥,稳稳地钤下——
“听雪”!
朱红的小篆,鲜艳刺目。
云亭先生看着那方印迹,如同商人审视货物般的估量。
窗外的喧嚣与追捧,仿佛都成了供养这方朱砂印的薪柴。
府城西。
临河而建一处闹中取静的竹楼,匾额上书四个飘逸的墨字——“茶语小筑”,分店之一。
二楼临窗的雅座,垂着细密的竹帘。
既隔开了楼下的喧嚣,又让河面的粼粼波光和徐徐清风得以透入。
此刻,这雅座内的景象,与楼下那些正襟危坐、谈论着“云亭先生”批注钤印的茶客们,形成了对比。
竹榻之上,斜倚着一位男子。
一身朱砂红的广袖云锦长袍,衣料轻薄如雾,领口放肆地敞开着,露出一片紧实的胸膛和线条清晰的锁骨。
腰间松松系着一条同色织金云纹的腰带,更衬得腰身劲瘦。
墨发未冠,仅用一根赤金嵌红珊瑚的发带随意束起大半,余下几缕不羁地垂落肩头,拂过敞开的衣襟。
面如冠玉,朱唇此刻正微微勾起,噙着一抹玩世不恭的笑意。
手中捧着一个白瓷小碗,碗中是点缀着金色桂花的“桂花烤奶”,正用小银匙慢悠悠地舀着,姿态慵懒至极,风流尽显。
这便是真正的云亭先生。
身侧,站着一个穿着玄色劲装、背负长剑的少年,正是他的贴身书童,阿墨。
阿墨此刻眉头紧锁,目光透过竹帘缝隙,死死盯着楼下街道上,一顶正被数名豪奴簇拥着、缓缓行过的奢华软轿。
轿帘半掀,隐约可见里面坐着一位手持紫玉竹杖的身影。
排场极大,引得路人纷纷避让侧目。
“公子!”阿墨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
“那腌臜泼才,顶着您的名号招摇撞骗,在栖云苑里坐地收钱。
一千两,就为盖个破印,府城那些蠢货还趋之若鹜。
还有李家那群猪油蒙了心的东西,把他当祖宗供着。
这口气……”他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云亭却恍若未闻,又舀起一勺温热的烤奶送入口中,满足地眯起那双桃花眼。
舌尖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沾着奶沫的嫣红唇角。
那姿态,活像一只餍足的猫儿。
“阿墨啊,”云亭声音带着刚饮过甜品的慵懒,磁性撩人,“急什么?
火气这么大,当心你明天脸上长皱纹。”
云亭放下小碗,修长的手指随意地捻起榻边小几上一颗油亮的山核桃。
放在掌心把玩着,目光饶有兴致地追随着楼下那顶远去的轿子。
“可是公子,您的名声……”
“名声?”云亭嗤笑一声,那笑声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嘲弄。
“那玩意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虚名累人,不如这桂花烤奶实在。” 他指了指小碗,又捻起一颗核桃。
“再说了,你瞧瞧那些捧着银子往栖云苑送的都是些什么人?
府城盐课司那个肥得流油的赵胖子?
放印子钱逼得多少人家破人亡的刘豪绅?
还有那几个靠着祖上荫庇、横行乡里的纨绔子弟?”
他掰开核桃,露出里面的果仁,丢进嘴里。
“这些人,赚的是不义之财,享的是民脂民膏。
如今,有人愿意替天行道,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这些脏钱吐出来,岂不快哉?”
云亭桃花眼里闪烁着狡黠,“那假货,虽是个骗子,倒也算做了件好事。
替本公子劫富济贫了。” 他瞥了一眼阿墨身上的长剑。
阿墨被自家公子这番歪理噎得一时说不出话。
但眼中的怒火明显消减了几分,只是依旧梗着脖子:“那也不能任由他败坏公子清誉,还有那李家……”
虽然“云亭先生”在闻林书院铩羽而归,未能“点化”到一名寒门学子。
但他在书院那番“机缘未至”的感叹,以及那方“松风古月”端溪古砚,还有那高达一千两的“批注钤印”门槛,飞快地传回了府城。
在闻林书院被视为“强求无益”的一千两门槛,到了府城那些富商巨贾、官宦世家的耳中,却成了无上的荣耀与身份的象征。
“听说了吗?云亭先生的亲笔批注和钤印,一千两一次!”
“天呐,一千两?这也太……”
“你懂什么?那可是云亭先生。
他的批注,一字千金,钤印更是身份的象征。
听说在杏山镇的闻林书院,那些穷酸书生一个都拿不出钱,白白错过了天大的机缘。
云亭先生只叹了一句‘机缘未至’便离去了!”
“啧啧,那些寒门学子,果然福薄。
这等机缘都抓不住,一千两算得了什么?
若能得先生墨宝加持,家中子弟在文坛的地位,在官场的前程,岂是一千两能衡量的?”
“正是。我家那小子,正苦于文章火候不足,若得云亭先生批注点拨。”
“快,快去打听,云亭先生现在何处?
这机缘,我张家必要争上一争。”
流言在府城的上流圈子发酵。
闻林书院的寒酸与“不识抬举”,反衬得那一千两的门槛愈发高不可攀,愈发珍贵。
那“机缘未至”的叹息,更被解读为大儒对世风、对寒门学子难成大器的惋惜。
一时间,“求购云亭先生批注钤印”成了府城最炙手可热的生意。
无数豪商巨贾带着银票,四处打探那位大儒下落。
只求能奉上一千两甚至更多的“束修”,换取那方盖在自家珍藏典籍或儿孙课业上的田黄冻石印——“听雪”闲章。
据说,连府衙的几位大人,都对此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栖云苑的门槛,几乎被踏破。
李荣忙得脚不沾地,脸上是压抑不住的狂喜。
登记名册、收取银票的动作越发娴熟。
那方“松风古月”砚,被供奉在栖云苑最显眼的位置,每日接受着无数上门求学人目光的洗礼。
而在栖云苑书房内,“云亭先生”正执着他那支紫毫笔,在《文心雕龙》善本扉页上,笔走龙蛇。
他写的是“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八个字,字迹清逸,确是好字。
落款处,他拈起那枚田黄冻石印,蘸满殷红的朱砂印泥,稳稳地钤下——
“听雪”!
朱红的小篆,鲜艳刺目。
云亭先生看着那方印迹,如同商人审视货物般的估量。
窗外的喧嚣与追捧,仿佛都成了供养这方朱砂印的薪柴。
府城西。
临河而建一处闹中取静的竹楼,匾额上书四个飘逸的墨字——“茶语小筑”,分店之一。
二楼临窗的雅座,垂着细密的竹帘。
既隔开了楼下的喧嚣,又让河面的粼粼波光和徐徐清风得以透入。
此刻,这雅座内的景象,与楼下那些正襟危坐、谈论着“云亭先生”批注钤印的茶客们,形成了对比。
竹榻之上,斜倚着一位男子。
一身朱砂红的广袖云锦长袍,衣料轻薄如雾,领口放肆地敞开着,露出一片紧实的胸膛和线条清晰的锁骨。
腰间松松系着一条同色织金云纹的腰带,更衬得腰身劲瘦。
墨发未冠,仅用一根赤金嵌红珊瑚的发带随意束起大半,余下几缕不羁地垂落肩头,拂过敞开的衣襟。
面如冠玉,朱唇此刻正微微勾起,噙着一抹玩世不恭的笑意。
手中捧着一个白瓷小碗,碗中是点缀着金色桂花的“桂花烤奶”,正用小银匙慢悠悠地舀着,姿态慵懒至极,风流尽显。
这便是真正的云亭先生。
身侧,站着一个穿着玄色劲装、背负长剑的少年,正是他的贴身书童,阿墨。
阿墨此刻眉头紧锁,目光透过竹帘缝隙,死死盯着楼下街道上,一顶正被数名豪奴簇拥着、缓缓行过的奢华软轿。
轿帘半掀,隐约可见里面坐着一位手持紫玉竹杖的身影。
排场极大,引得路人纷纷避让侧目。
“公子!”阿墨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
“那腌臜泼才,顶着您的名号招摇撞骗,在栖云苑里坐地收钱。
一千两,就为盖个破印,府城那些蠢货还趋之若鹜。
还有李家那群猪油蒙了心的东西,把他当祖宗供着。
这口气……”他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云亭却恍若未闻,又舀起一勺温热的烤奶送入口中,满足地眯起那双桃花眼。
舌尖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沾着奶沫的嫣红唇角。
那姿态,活像一只餍足的猫儿。
“阿墨啊,”云亭声音带着刚饮过甜品的慵懒,磁性撩人,“急什么?
火气这么大,当心你明天脸上长皱纹。”
云亭放下小碗,修长的手指随意地捻起榻边小几上一颗油亮的山核桃。
放在掌心把玩着,目光饶有兴致地追随着楼下那顶远去的轿子。
“可是公子,您的名声……”
“名声?”云亭嗤笑一声,那笑声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嘲弄。
“那玩意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虚名累人,不如这桂花烤奶实在。” 他指了指小碗,又捻起一颗核桃。
“再说了,你瞧瞧那些捧着银子往栖云苑送的都是些什么人?
府城盐课司那个肥得流油的赵胖子?
放印子钱逼得多少人家破人亡的刘豪绅?
还有那几个靠着祖上荫庇、横行乡里的纨绔子弟?”
他掰开核桃,露出里面的果仁,丢进嘴里。
“这些人,赚的是不义之财,享的是民脂民膏。
如今,有人愿意替天行道,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这些脏钱吐出来,岂不快哉?”
云亭桃花眼里闪烁着狡黠,“那假货,虽是个骗子,倒也算做了件好事。
替本公子劫富济贫了。” 他瞥了一眼阿墨身上的长剑。
阿墨被自家公子这番歪理噎得一时说不出话。
但眼中的怒火明显消减了几分,只是依旧梗着脖子:“那也不能任由他败坏公子清誉,还有那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