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珍惜机缘-《穿越之,恶毒后娘的养娃攻略》

  还是跟随自己,去经历那充满未知却也无限广阔的万里山河?

  苏寻衣闻言,心中稍安,却也更加忐忑。

  柳夫子会如何想?二宝可是他的得意门生。

  “好了,好了,我们先吃晚饭吧,二宝今天读书也累了,反正时日还早,容二宝好好想想。”苏寻衣连忙出来打岔。

  云亭也点点头,不能逼孩子。

  次日,闻林书院后堂的静室内,一盏油灯。

  灯下,柳夫子正缓缓摩挲着手中的一叠文稿。

  他面前的文稿,正是沈清辞白日里呈上的课业,字迹工整,论述严谨,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更难得的是其中透出的几分独到见解,远超同龄人。

  这个孩子,是他执教这么多年来,遇到的最具灵性的一个。

  白日里,二宝向他禀告云亭大儒欲收其为徒、带其游学之事时。

  柳夫子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云亭大儒!

  那个在无数读书人心中高山仰止的名字~

  其学问之渊博,早已超越了寻常科举的范畴,达到了经世致用的境界。

  他的着作《山河经注》不仅考据精详,更蕴含着对天地人伦的深刻体悟,是柳夫子书架上常备、时常翻阅受益的典籍。

  柳夫子自知,自己虽在地方上颇有声名,教导学子科举应试也算得法,但若论学问的广度、与云亭先生相比,无异于萤火之于皓月。

  云亭先生要收沈清辞,震惊过后,是漫长的沉默,心中百感交集。

  作为师长,他比谁都清楚沈清辞的潜力。

  此子绝非池中之物,闻林书院这方小池塘,迟早是困不住他的。

  科考之路固然是正途,能予他安身立命、庇护家人的功名权柄。

  但若仅仅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许能成就一个优秀的循吏,却可能扼杀未来第二个云亭。

  云亭先生的出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言深得柳夫子之心。

  真正的学问,绝非仅仅来自故纸堆,更源于对鲜活世情的体察,对天地万物的感悟。

  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史书教训犹在眼前。

  而云亭先生,恰恰是能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完美结合的一代宗师。

  若能得其亲身指点,沈清辞的眼界、胸襟、格局,将得到大大的提升。

  这机缘,千载难逢,错过了,或许就是这孩子一生的遗憾。

  柳夫子深知自己的局限。

  他能教给沈清辞的,是扎实的经学根基、严谨的制艺章法,是通往科举功名的阶梯。

  但云亭先生能给予的,是俯瞰山河的气魄,是洞察世事,是超越科考、直指学问本源,这绝非自己所能企及。

  心中虽有不舍——但毕竟,教导这样一个天资卓绝的弟子,是为人师者莫大的成就与慰藉。

  但柳夫子更明白,真正的师者,不应将好苗子禁锢在自家花盆。

  油灯噼啪轻响,映照着柳夫子眼中闪烁的泪光与释然的笑意。

  他铺开一张素笺,提笔蘸墨,笔走龙蛇。

  翌日清晨,闻林书院晨钟悠扬。

  沈清辞像往常一样来到书院,心却比往日更加忐忑,他径直走向柳夫子的静室。

  门开着,柳夫子已端坐案前,神色平静温和,仿佛昨日那场谈话未曾发生。

  他指了指对面的蒲团:“清辞,坐。”

  沈清辞依言坐下,双手放在膝上,背脊挺得笔直。

  柳夫子看着他,目光慈爱,缓缓开口,“昨日你言及之事,为师思虑良久。”

  柳言夏顿了顿,“云亭先生,乃当世真儒,学究天人,胸罗万象。

  其学问境界,已非科举功名所能衡量。

  他能垂青于你,欲收你为徒,此乃你莫大的造化,亦是上天对你勤勉向学的嘉许。”

  柳夫子的语气带着由衷的赞叹与向往。

  沈清辞猛地抬头,眼中充满了惊讶和不确定:“夫子,您……”

  柳言夏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豁达与期许:“为师虽才疏学浅,亦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理,而非囿于一己之私。

  清辞,你天资颖悟,心性纯良,志向高远,闻林书院能为你启蒙筑基,为师已感欣慰。

  然,雏鹰终须翱翔长空,潜龙注定遨游深渊。

  云亭先生能为你开启的那片天地,远非闻林书院这方寸之地可比。”

  他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半旧的藤编书箱,放到沈清辞面前:“这里面,有为师为你整理的一些书籍笔记。

  多是科举应试所需之精要,也有为师对你策论、经义的一些心得批注。

  你带着,路上闲暇时翻阅,莫要荒废了科举的根基。

  毕竟,先生带你游学,增广见闻,砥砺心志。

  但科考之路,终究是你实现‘护佑家人’之志的一条大道。

  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柳夫子的话语,如同暖流,瞬间冲垮了沈清辞心中的不安。

  他没想到柳夫子不仅不阻拦,反而如此深明大义,甚至为他考虑得如此周全。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眼圈泛红,声音哽咽:“夫子大恩,学生,学生没齿难忘。

  是学生,辜负了夫子的教导之恩……”

  “傻孩子,快起来!”柳夫子连忙扶起他。

  眼中亦有泪光闪烁,“何来辜负?你能得遇明师,踏上更广阔的求学之路,正是为师最大的心愿。

  为师只愿你,跟随云亭先生,多看、多听、多思、多学。

  将山河装于胸中,将世事洞察于心。

  他日无论是否登科及第,都要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

  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亦不负云亭先生一番苦心,不负你父母家人殷切期盼。”

  他拍了拍沈清辞稚嫩的肩膀,语重心长:“记住,闻林书院永远是你的根,为师也永远是你的老师。

  无论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若有所惑,随时可书信回来。

  去吧,珍惜这旷世机缘。可有说什么时候出发?”

  沈清辞抱着那沉甸甸的书箱,“还没有,夫子。”

  “那也好,现在除夕也将近了,来年开春了再出发吧。

  这几日你还是正常过来做学问,再过两天便休沐吧。”

  沈清辞再次深深一揖,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终只化作一句:“学生谨遵夫子教诲,定不负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