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云亭讲学(上)-《穿越之,恶毒后娘的养娃攻略》

  书院内,真假云亭的闹剧结束后。

  云亭重新立于讲经堂主位之上。

  他并未立刻开口,只是目光平和地扫过堂内堂外黑压压的人群——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子、士绅、乃至贩夫走卒。

  此刻无人再敢质疑云亭的身份与地位。

  所有的目光都充满了最纯粹的崇敬、期待与求知若渴的热忱。

  讲经堂内外,落针可闻。

  柳夫子激动得老泪纵横,能亲耳聆听云亭先生讲学于闻林书院,这是他此生最大的荣耀。

  沈清辞站在恩师身侧稍后的位置,小手紧握着那枚温润的赤玉行知令,胸膛因激动而微微起伏。

  云亭终于开口了。

  “诸位远道而来,云某深感荣幸。”

  他微微颔首,姿态洒然,“方才一场闹剧,污了诸位的耳目,也扰了这杏坛清静。

  然,学问之道,本就在明辨是非,方显其真纯与力量。”

  他顿了顿,“今日,云某不讲高深莫测的玄理,亦不授科考应试的诀窍。

  只愿与诸位,同思一题——何以为‘学’?何以成‘人’?”

  此问一出,许多学子面露思索。

  是啊,寒窗苦读,所求为何?功名利禄?光宗耀祖?还是……别的什么?

  云亭的声音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乃为学之总纲。

  然,如何‘明明德’?如何‘亲民’?如何‘止于至善’?

  先贤们早已给出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缓步走下主位,红衣拂动,如同流动的火焰。

  “其中,‘格物致知’,乃为学之始基,亦是今日风波之注脚。”

  他扫过方才贾世仁瘫倒的位置,又掠过李荣被拖走的方向,带着深刻的警示。

  “何谓‘格物’?绝非仅格书本之死物。

  书斋之内,皓首穷经,固然能得前人智慧之结晶,然若止步于此,便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真正的‘格物’,是格这鲜活天地万,!是格这纷繁世事人情。”

  云亭抬手,指向窗外那株虬枝盘结的老杏树:“譬如此树。

  若只读《本草》,可知其入药,观画作赏其风姿,诵诗赋感其坚韧,此乃‘知’之皮毛,是他人嚼过喂你之食。

  唯有亲身立于树下,以手抚其沧桑纹理,感受其木质之坚韧。

  以鼻嗅其春日花香,体会其生命之勃发。

  以舌品其秋日果实,知其甘涩之味。

  以眼观其四季荣枯,悟其顺应天时之道。

  如此,方知何为真正的‘杏’,方能从一棵树中‘格’出生命之顽强、自然之力量,此乃‘格物’之始。”

  堂内堂外,无数人下意识地随着云亭的话语,望向那株老树,眼中多了几分从未有过的感悟。

  云亭话锋一转:“再如,若论‘民生疾苦’。

  只知圣贤书中‘哀民生之多艰’,不过空泛之叹。

  唯有走出书斋,深入市井巷陌。

  看那贩夫走卒,如何为一日三餐而顶风冒雪、早出晚归?方知‘生计’二字之沉重。

  听那田间老农,如何为一场春雨而喜,为一场冰雹而泣,细说天时对收成之掌控,方知‘靠天吃饭’之无奈与坚韧。

  感同身受其油盐酱醋的琐碎烦恼,其儿孙绕膝的微小幸福,其遭遇不公时的愤怒与隐忍。

  如此,方知‘疾苦’二字。

  并非书中冰冷的字体,而是压在每个黎民百姓肩头的千钧重担。

  此乃‘格物’之深化。”

  云亭的话语,带着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将“格物”的概念从书斋中彻底解放出来。

  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

  许多来自底层、或关心民生的学子,听得心潮澎湃,眼眶发热。

  “唯有如此去‘格’,去亲身经历、去用心体察、去设身处地,方能‘致’真‘知’。”

  “此‘知’,非纸上谈兵之空论,是你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你解决问题的法子,是你立身处世的根基。”

  “然,‘致知’并非终点。”

  云亭接着说道:“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尚书》有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知晓了道理,却不去践行,那这‘知’又有何用?

  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两脚书橱,是误己误国的清谈之辈。”

  云亭再次指向窗外,目光仿佛穿透了府城,望向更遥远的山河:“譬如,你‘格’了黄河水患之害,知晓其根源在于上游水土流失、河道淤塞。

  若只知在书斋中撰写煌煌策论,痛陈利弊,却无实际行动去勘察水情、制定方略、组织民力疏浚河道、植树固土,那这‘知’又有何益?

  徒增烦恼,空耗光阴。

  唯有将所知化为行动,哪怕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力所能及的治水,方是真‘行’。

  此乃‘知行合一’之第一重——知而能行,始于足下。”

  云亭顿了顿,“再如,你‘格’了官场积弊,知晓贪腐横行、胥吏害民。

  若只知愤世嫉俗,空发牢骚,甚至同流合污,那便是知而不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真正的‘行’,是无论身处何位,都持身以正,明辨是非。

  是小吏则兢兢业业,不行盘剥。

  是为官则清正廉洁,心系黎庶。

  是学子则以笔为刀,激浊扬清。

  哪怕力量微薄,亦当在黑暗中守住心中那一点光明,在浊流中保持那一份清醒。

  此乃‘知行合一’之第二重——持心守正,虽千万人吾往矣。”

  “至于‘知行合一’,” 云亭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无限的期许。

  “则是将你‘格’万物、‘致’真知后所领悟的‘大道’,心之所向,行之所至。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此等境界,非圣人不能至,然吾辈当心向往之,虽不能至,亦当尽力而为。”

  云亭的讲学,将深奥的道理融入鲜活的事例,发人深省。

  当他话音暂落,全场依旧沉浸在巨大的思想冲击之中,久久无人言语。

  终于,一位坐在前排、须发皆白的老儒生颤巍巍地起身。

  他是府城另一座书院的掌院,素以治学严谨、脾气耿直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