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任见迁参观-《穿越之,恶毒后娘的养娃攻略》

  “这是.…..”任见迁惊讶地睁大眼睛,快走几步上前细看。

  “无边泳池。”

  沈砚安笑道,“是我家寻衣专门设计的。

  池水是从山顶引下的山泉,经过特制的过滤装置,始终保持清澈。”

  任见迁走近池边,只见池水清澈见底,池底铺着光滑的白色鹅卵石,排列成精美的图案。

  池边设有一排精致的更衣室,都是用上等木材建造,屋顶铺着茅草,颇具田园风味。

  几个侍者打扮的村民正在擦拭池边的竹制躺椅,见他们过来,连忙躬身行礼。

  “这池水当真是活的?”任见迁难以置信地蹲下身,伸手试了试水温,只觉清凉宜人。

  苏寻衣点头:“池水是流动的,始终保持清澈。

  我们在地下修建了一个循环系统,泉水从东侧流入,西侧流出,再经过过滤返回池中。

  夏日在此游泳,既能消暑,又能欣赏山景。

  那边还有几个温泉池子,就算什么也不做,泡一泡也是极好。”

  任见迁注意到,泳池四周还种植着各色花草,几株垂柳依依,在水面投下婀娜的影子。

  更远处建有一座八角凉亭,亭中设有石桌石凳,想来是供游人歇息之用。

  从泳池向下望,山脚下是一片开阔的草地,绿草如茵,修剪得整整齐齐。

  草地上散布着十八个小洞,每个洞旁都插着一面小旗。

  几个村民正在草地上忙碌,有的在修剪草皮,有的在平整地面。

  “那是高尔夫球场。”苏寻衣解释道。

  “是一种从西洋传来的运动,用特制的球杆将球打入洞中。

  一共十八个洞,代表着十八般武艺。”

  任见迁好奇地观察着那些村民的动作。

  只见他们手持长长的木杆,轻轻一挥,白色的小球就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准确地落入远处的洞中。

  “这运动倒是雅致。”

  任见迁赞叹道,“既不太过激烈,又能活动筋骨。

  不知可否一试?”

  苏寻衣笑道:“自然可以。

  我们已经培训了几个懂规则的伙计,可以教游客玩耍。”

  继续向上,半山腰间是一片绚丽的花海。

  各色玫瑰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黄的如金。

  花丛间小径蜿蜒,以鹅卵石铺就,路旁设有几张长椅和几处凉亭,供游人歇脚赏花。

  “这些玫瑰都是我自己培育的珍稀品种。”苏寻衣指着一株特别娇艳的红玫瑰。

  “这是状元红,一年只开一次花,但花期长达月余。

  那边那株重瓣的是贵妃醉,花香最为浓郁。”

  任见迁深深吸了一口气,只觉得满腹芬芳:“当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

  他注意到,每株玫瑰花下都立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花名和特性,还有几句咏花的诗句。

  花海之中,还点缀着其他四季应时的花卉。

  春兰幽香,夏荷清雅,秋菊傲霜,冬梅凌寒,应有尽有。

  更妙的是,这些花卉的种植也暗合八卦方位,春在东,夏在南,秋在西,冬在北,确保任何时候来都能欣赏到不同的花景。

  “这些花不只是为了观赏。”苏寻衣补充道。

  “我们还建了一个花露作坊,用这些花制作胭脂水粉、花露香精。

  已经与京城的几家商铺签订了契约,也是一项可观的收入。”

  任见迁连连点头:“既能赏心悦目,又能创造收益,当真是一举两得。”

  下山时,任见迁注意到路旁设有一处特别的建筑。

  这是一个宽敞的工坊,门窗大开,里面摆满了各种竹编器具。

  几个老匠人正在教授年轻人编竹的技巧,地上堆着新鲜的竹篾,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

  “这是竹编工坊。”

  苏寻衣介绍道,“我们请来了河东村的老师傅,将竹编手艺发扬光大。

  这些年轻人都是本村子弟,白日学手艺,晚上还要去学堂读书。”

  任见迁拿起一个精巧的竹篮,只见编织细密,造型别致,篮身上还编出了杏花的图案:“这手艺当真不错。”

  “这些竹编器具都会在村里的商铺出售。”

  苏寻衣说道,“既保留了传统手艺,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我们还打算在京城开一家分号,专门售卖这些竹器。”

  回到村中,任见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各色商铺。

  酒楼的招牌菜是“杏花醉鸡”,用杏花酒烹制,香气扑鼻。

  食肆的特色是“花露包子”,馅料中加入了特制的花露。

  客栈的每个房间都摆放着新鲜的花束,推开窗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致。

  最让任见迁印象深刻的是村里的学堂。

  学堂就设在杏花阁旁边,是一座独立的院落,窗明几净,书声琅琅。

  燕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讲解的正是《千字文》。

  “这些孩子真有福气。”任见迁站在窗外。

  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不禁感叹,“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实在是难得的机缘。”

  苏寻衣微笑道:“我们请了三位先生,除了教诗文,还教算学和礼仪。

  希望孩子们将来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傍晚时分,苏寻衣在杏花阁设宴,邀请村里的村民一同用餐。

  席间,村民们畅所欲言,讲述这一年来村里的变化。

  里正激动地说:“自从开始改造,村里人人都有了活计。

  以前年轻人总想着往外跑,现在都愿意留在村里了。

  就说我家那个小子,以前总想去外面闯荡,如今在酒楼当伙计,一个月能挣二两银子呢!”

  一个经营食肆的村民接着说:“可不是嘛!

  我这家食肆,寻衣说着试营业,这才几天呀,挣得还多。

  前两天还有个京城来的客商,说要跟我合伙在京城开分店呢!”

  任见迁举杯道:“本官在任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成功的改造。

  沈兄、苏娘子,你们为杏花村做的这一切,必将载入史册。”

  沈砚安与苏寻衣相视一笑,举杯回敬。

  宴后,任见迁在村里散步消食。

  暮色中的杏花村别有一番韵味,灯笼次第亮起,将青石板路映照得如同星河。

  商铺里传来阵阵笑语,孩童在街上追逐嬉戏,一派祥和景象。

  在竹编工坊前,任见迁遇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