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见皇上,我要告御状。”苏寻衣眼中布满了血丝,声音嘶哑。
“寻衣,冷静。”沈砚安心痛如绞,却不得不保持理智,“没有证据,贸然告御状,只会被反咬一口,说我们扰乱圣听。
到时候我们俩也进去坐牢,那二宝怎么办?
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三司会审。”
苏寻衣听了沈砚安的话冷静下来:“是我太急了,听到二宝受伤,关心则乱。”
温明澜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不仅确保二宝在天牢内不再受更大的折磨,还设法将一些治疗外伤的药膏送了进去。
同时,他也在暗中收集对方构陷的证据,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破绽。
而远在江南的云亭先生,在接到八百里加急的信件后,第一次勃然大怒。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修书数封,分别发往京中几位地位超然、与他有旧的帝师、致仕老臣府上。
同时,简单收拾行装,竟是要亲自北上京城。
“吾徒蒙冤,为师岂能坐视?”云亭先生望着北方。
他知道,此去京城,必将卷入旋涡,但他无悔。
京城之中,暗流愈发汹涌。
三司会审的日子尚未确定,但双方的交锋早已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展开。
一方是手握“铁证”、权势滔天的皇子。
另一方是护徒心切的云亭、根基深厚的首辅、以及不肯屈服的父母。
二宝在天牢中,想通了陷害他的人,以他爹娘的聪明才智,只要和温世伯他们能想到这一点,集中力量去查那些人,就一定能找到蛛丝马迹。
可是,现在二宝身陷囹圄,与外界隔绝,如何把这个至关重要的推断传递出去?
天牢看守森严,温世伯虽然能照应一二,送些伤药吃食进来已属不易。
想要传递具体的消息,尤其是这种涉及案情推断的敏感信息,难如登天。
那些狱卒,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三皇子的眼线?
贸然传递消息,只怕会打草惊蛇,甚至给爹娘带来危险。
他不能指望狱卒。
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等。
等三司会审?
不,那太被动了。
等到会审,对方必然已经将一切证据链都伪造得天衣无缝,他一个戴罪之身,空口白牙,如何辩驳?
所以二宝必须在三司会审之前,让外面的人知道调查的方向。
二宝的目光落在了牢房那扇铁门上。
唯一的,可能的机会,就是探监。
按照律例,重犯收押,尤其是涉及科举舞弊这等大案,初期是严禁探视的,以防串供。
但是,若是三司会审迟迟没有进展,或者外面施加了足够的压力,或许,又或许会有特例。
又或者,爹娘他们能想办法,获得短暂的探视机会。
他必须等到那个时候。
等到爹,或者娘,或者其他可以信任的人,来到这牢房里。
到那时,二宝才能亲口告诉他们自己的发现,指引他们去查那些最关键的人。
在这之前,他必须活下去,必须保持清醒,必须忍。
二宝艰难地挪动了一下身体,让自己趴得更舒服一点,避免伤口直接压在脏污的稻草上。
他闭上眼,开始在心中回忆和家里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试图用这种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平复焦躁的心绪。
与此同时,天牢之外,沈砚安和苏寻衣的确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他们无法见到二宝,甚至连确切的消息都很难打听到。
只知道二宝被关在天牢,受了刑,具体情况一无所知。
这种未知,才是最折磨人的。
“相公,我们不能干等着。”苏寻衣眼底布满血丝,几日未曾安眠,让她看起来憔悴了许多。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温大哥那边在查官面上的人,我们不能只依靠他们。”
沈砚安紧紧握着她的手:“我知道。
我在想,贡院那些兵丁,当日跟着御史去巡查的,至少有四五人。
他们才是直接经手‘栽赃’的人。
张迁和御史位高权重,难以直接突破,但这些底层兵丁,或许能找到破绽。”
苏寻衣眼睛一亮:“对,他们不可能个个都铁板一块。
总有人会害怕,会露出马脚。
或者,他们之中,或许有人并非心甘情愿……”
“云亭先生已经在查了。”沈砚安低声道,“他这些年走南闯北,三教九流的人都认识一些。
云亭先生说了不惜代价,去查那几个兵丁的底细,查他们的家人,查他们最近有没有异常。”
然而,几天过去,云亭先生那边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
那几个兵丁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连同他们的家眷,都失去了踪迹。
显然是被人提前控制或者藏匿了起来。
线索似乎又断了。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苏寻衣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沈砚安将她揽入怀中,下颌抵着她的头顶:“不会的。
寻衣,相信二宝,也相信我们。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绝不会放弃。
等,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耐心,等一个机会,等一个能见到二宝的机会。
他那么聪明,在牢里一定也在想办法,他一定会有话要告诉我们。”
二宝背上的鞭伤在温明澜暗中送来的药膏作用下,已开始结痂,但动辄仍会传来隐隐的刺痛。
他依旧被单独关押,每日只有狱卒送来一碗粥。
二宝大部分时间都靠墙坐着,闭目养神,实则脑中在一遍遍推演考场当日的每一个瞬间。
御史、兵丁、纸条出现的角度、时机……每一个细节都被他反复研究。
他确信自己的推断没有错,突破口就在当日随行的那几名兵丁身上。
可如何将这个消息送出去?
他曾试图与每日送饭的一个老狱卒搭话,那老狱卒对他的任何话语都充耳不闻,放下食物便走,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
也留意过换班的狱卒,大多面目冷漠,眼神里带着对囚犯惯有的轻蔑与不耐。
就在二宝几乎要以为只能被动等待三司会审那渺茫机会时,转机,在一个看似寻常的傍晚,悄然而至。
“寻衣,冷静。”沈砚安心痛如绞,却不得不保持理智,“没有证据,贸然告御状,只会被反咬一口,说我们扰乱圣听。
到时候我们俩也进去坐牢,那二宝怎么办?
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三司会审。”
苏寻衣听了沈砚安的话冷静下来:“是我太急了,听到二宝受伤,关心则乱。”
温明澜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不仅确保二宝在天牢内不再受更大的折磨,还设法将一些治疗外伤的药膏送了进去。
同时,他也在暗中收集对方构陷的证据,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破绽。
而远在江南的云亭先生,在接到八百里加急的信件后,第一次勃然大怒。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修书数封,分别发往京中几位地位超然、与他有旧的帝师、致仕老臣府上。
同时,简单收拾行装,竟是要亲自北上京城。
“吾徒蒙冤,为师岂能坐视?”云亭先生望着北方。
他知道,此去京城,必将卷入旋涡,但他无悔。
京城之中,暗流愈发汹涌。
三司会审的日子尚未确定,但双方的交锋早已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展开。
一方是手握“铁证”、权势滔天的皇子。
另一方是护徒心切的云亭、根基深厚的首辅、以及不肯屈服的父母。
二宝在天牢中,想通了陷害他的人,以他爹娘的聪明才智,只要和温世伯他们能想到这一点,集中力量去查那些人,就一定能找到蛛丝马迹。
可是,现在二宝身陷囹圄,与外界隔绝,如何把这个至关重要的推断传递出去?
天牢看守森严,温世伯虽然能照应一二,送些伤药吃食进来已属不易。
想要传递具体的消息,尤其是这种涉及案情推断的敏感信息,难如登天。
那些狱卒,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三皇子的眼线?
贸然传递消息,只怕会打草惊蛇,甚至给爹娘带来危险。
他不能指望狱卒。
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等。
等三司会审?
不,那太被动了。
等到会审,对方必然已经将一切证据链都伪造得天衣无缝,他一个戴罪之身,空口白牙,如何辩驳?
所以二宝必须在三司会审之前,让外面的人知道调查的方向。
二宝的目光落在了牢房那扇铁门上。
唯一的,可能的机会,就是探监。
按照律例,重犯收押,尤其是涉及科举舞弊这等大案,初期是严禁探视的,以防串供。
但是,若是三司会审迟迟没有进展,或者外面施加了足够的压力,或许,又或许会有特例。
又或者,爹娘他们能想办法,获得短暂的探视机会。
他必须等到那个时候。
等到爹,或者娘,或者其他可以信任的人,来到这牢房里。
到那时,二宝才能亲口告诉他们自己的发现,指引他们去查那些最关键的人。
在这之前,他必须活下去,必须保持清醒,必须忍。
二宝艰难地挪动了一下身体,让自己趴得更舒服一点,避免伤口直接压在脏污的稻草上。
他闭上眼,开始在心中回忆和家里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试图用这种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平复焦躁的心绪。
与此同时,天牢之外,沈砚安和苏寻衣的确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他们无法见到二宝,甚至连确切的消息都很难打听到。
只知道二宝被关在天牢,受了刑,具体情况一无所知。
这种未知,才是最折磨人的。
“相公,我们不能干等着。”苏寻衣眼底布满血丝,几日未曾安眠,让她看起来憔悴了许多。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温大哥那边在查官面上的人,我们不能只依靠他们。”
沈砚安紧紧握着她的手:“我知道。
我在想,贡院那些兵丁,当日跟着御史去巡查的,至少有四五人。
他们才是直接经手‘栽赃’的人。
张迁和御史位高权重,难以直接突破,但这些底层兵丁,或许能找到破绽。”
苏寻衣眼睛一亮:“对,他们不可能个个都铁板一块。
总有人会害怕,会露出马脚。
或者,他们之中,或许有人并非心甘情愿……”
“云亭先生已经在查了。”沈砚安低声道,“他这些年走南闯北,三教九流的人都认识一些。
云亭先生说了不惜代价,去查那几个兵丁的底细,查他们的家人,查他们最近有没有异常。”
然而,几天过去,云亭先生那边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
那几个兵丁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连同他们的家眷,都失去了踪迹。
显然是被人提前控制或者藏匿了起来。
线索似乎又断了。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苏寻衣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沈砚安将她揽入怀中,下颌抵着她的头顶:“不会的。
寻衣,相信二宝,也相信我们。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绝不会放弃。
等,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耐心,等一个机会,等一个能见到二宝的机会。
他那么聪明,在牢里一定也在想办法,他一定会有话要告诉我们。”
二宝背上的鞭伤在温明澜暗中送来的药膏作用下,已开始结痂,但动辄仍会传来隐隐的刺痛。
他依旧被单独关押,每日只有狱卒送来一碗粥。
二宝大部分时间都靠墙坐着,闭目养神,实则脑中在一遍遍推演考场当日的每一个瞬间。
御史、兵丁、纸条出现的角度、时机……每一个细节都被他反复研究。
他确信自己的推断没有错,突破口就在当日随行的那几名兵丁身上。
可如何将这个消息送出去?
他曾试图与每日送饭的一个老狱卒搭话,那老狱卒对他的任何话语都充耳不闻,放下食物便走,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
也留意过换班的狱卒,大多面目冷漠,眼神里带着对囚犯惯有的轻蔑与不耐。
就在二宝几乎要以为只能被动等待三司会审那渺茫机会时,转机,在一个看似寻常的傍晚,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