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六月末的上海,上海戏剧学院那幢红砖砌就的表演楼里,二楼的阶梯教室却总像燃着一团驱散湿冷的火。离上课铃响还有一刻钟,走廊里已是人头攒动,嗡嗡的议论声混着樟脑丸和陈年木地板的气息。学生们腋下夹着笔记本,眼神里带着近乎朝圣的期盼。门楣上钉着的课程牌写着“角色心理分析与塑造”——主讲:龚雪副教授。
龚雪的名字,在这方寸之地已是传奇。那朵“八十年代最美女星”的金字招牌,并未因她卸下华服、换上素净的米白色短袖衬衫和深色长裙而黯淡分毫,反倒沉淀出一种更为醇厚的、令人心折的韵致。她的课,场场爆满早已不是新闻。连窗外都时常挤满了旁听者,踮着脚尖,伸长脖颈,只为捕捉一丝那清泉般悦耳又充满洞见的声音。
铃声甫落,教室瞬间肃静。龚雪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步履从容,臂弯里是几本翻卷了边的戏剧理论书籍。她走上讲台,目光沉静地扫过黑压压的人群,唇角漾开一丝温和的笑意,那笑意仿佛有魔力,瞬间抚平了所有焦灼的等待。她不需要刻意维持秩序,那份由内而外的沉静与学识的光晕,便是最好的讲台秩序。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贯穿动作’在当代现实题材作品中的运用,”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教室的每个角落,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软质地,又有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今天,我们试着把镜头拉得更近,聚焦角色内心最幽微的褶皱——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无言之痛’。”她没有打开教案,信手拈来的案例,是她刚刚获得百花奖的《大桥下面》。“秦楠,她抱着孩子站在桥洞下的那一刻,她的‘痛’是什么?仅仅是生活的窘迫吗?”龚雪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能洞穿银幕,直视角色的灵魂深处,“不,那是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被世俗目光灼伤、却仍要挺直脊梁为生命负责的尊严之痛。这种痛,演员不能演成哭天抢地,它需要内化,像一根刺扎在心里,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隐忍的牵动……”
她的讲述并非高蹈的理论,而是糅合着自身表演的切肤体验与对人性深刻的体察。她时而走到学生中间,一个眼神的引导,一个细微手势的示范,便将艰深的表演理论化作了可触摸的肌理。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爆发出的、因醍醐灌顶而抑制不住的惊叹。后排靠窗的位置,一个身形敦实、眉眼间带着北方人特有憨厚与机灵劲儿的年轻男子,听得尤为专注,厚厚的笔记本已密密麻麻写满好几页,时而蹙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嘴角还时不时因龚雪一句精妙的比喻而咧开无声的笑。他是郭冬临,龚雪的课,对他而言,是打通喜剧表演中那扇通往“笑中带泪”真实感的秘门钥匙。他贪婪地捕捉着龚雪每一个细微的表情、语调的转换,如同一个虔诚的信徒在临摹神只的画像。他注意到龚雪在讲到“尊严之痛”时,那微微下垂又迅速抬起的眼睫,像蝴蝶翅膀掠过心湖,留下无声的涟漪——这瞬间的脆弱与坚韧并存,被他牢牢刻进脑海。
龚雪已全然适应了“龚副教授”的身份。这称呼带来的不仅是讲台上的权威,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内心的丰盈。当学生们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当她看到自己的点拨能真正照亮他们摸索前行的表演之路,那份满足感,远胜于镁光灯下的万千喝彩。她享受着这方讲台的纯粹与思想的激荡,如同享受弄堂深处那一方被精心打理、绿意盎然的小小天井。
七月,学期结束的铃声响起,如同开启了一道闸门,校园里瞬间奔涌起离别的喧嚣与归家的热望。龚雪送走最后一批围着问问题的学生,合上讲义,轻轻舒了口气。喧嚣褪去,属于她和许多鱼的时间,如同弄堂深处拂过穿堂风的午后,缓慢而宁静地流淌开来。
两岁的许多鱼正是对世界充满最原始好奇与旺盛精力的年纪。他穿着小小的背带裤,摇摇晃晃地在青石板和母亲精心栽种的茉莉、栀子花盆间探险。一只误入天井的蜻蜓,一片被风吹落的梧桐叶,甚至青砖缝隙里钻出的一株倔强小草,都能让他瞪圆乌溜溜的大眼睛,发出惊奇又含混的“呀呀”声。龚雪搬一张藤椅坐在廊檐的阴影下,膝上摊着一本新到的《收获》杂志,目光却须臾不离那个小小的身影。她不再需要聚光灯下的紧绷,眉眼间是全然放松的、被阳光晒暖的温柔。她放下杂志,走过去蹲在儿子身边,用指尖轻轻触碰他肉乎乎的小手去感受茉莉花瓣的丝绒质地,用轻柔得近乎呢喃的语调告诉他:“这是花花,香香的。”许多鱼咯咯笑着,将沾了花香的小手糊上母亲的脸颊,留下一片湿漉漉的馨香。时光在这里被拉得很长,像弄堂口阿婆手里永远纺不完的棉线,浸满了阳光、花香和孩童无邪的笑语。
而与这份宁静一墙之隔的书房里,却是另一番气象。窗台上,一盆文竹在暑气里蔫蔫地垂着细叶。许愿就坐在这片浓得化不开的绿意前,桌上铺开的却是另一片截然不同的、苍茫厚重的黄土地——五百字的绿格稿纸铺满桌面,顶端几个遒劲的钢笔字:《白鹿原》。
笔尖悬停,墨汁在尖端凝聚,将坠未坠。许愿的目光越过稿纸,投向窗外那片密不透风的绿,眼神却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落在渭河平原那片广袤、粗粝、被历史风霜反复犁过的土地上。他试图召唤那片土地上的人与魂——白嘉轩挺直如椽的腰杆下,那背负着宗法重担的隐忍;鹿子霖精明算计的眼眸深处,那被欲望灼烧的挣扎;还有朱先生那双看透世事浮沉、悲悯又苍凉的眼睛……名字在稿纸上起起落落,墨点晕染开又被他烦躁地划去。开头如同陷入泥沼,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承载心中那幅波澜壮阔、充满原始生命力与人性质问的史诗图卷。汗水沿着鬓角滑下,洇湿了衬衫的领口,他浑然不觉。烟灰缸里已堆起小山,辛辣的烟雾在狭小的书房里郁积不散,与窗外湿热的空气、稿纸上未干的墨味、还有那沉甸甸的创作焦虑混杂交织,几乎令人窒息。
龚雪的名字,在这方寸之地已是传奇。那朵“八十年代最美女星”的金字招牌,并未因她卸下华服、换上素净的米白色短袖衬衫和深色长裙而黯淡分毫,反倒沉淀出一种更为醇厚的、令人心折的韵致。她的课,场场爆满早已不是新闻。连窗外都时常挤满了旁听者,踮着脚尖,伸长脖颈,只为捕捉一丝那清泉般悦耳又充满洞见的声音。
铃声甫落,教室瞬间肃静。龚雪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步履从容,臂弯里是几本翻卷了边的戏剧理论书籍。她走上讲台,目光沉静地扫过黑压压的人群,唇角漾开一丝温和的笑意,那笑意仿佛有魔力,瞬间抚平了所有焦灼的等待。她不需要刻意维持秩序,那份由内而外的沉静与学识的光晕,便是最好的讲台秩序。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贯穿动作’在当代现实题材作品中的运用,”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教室的每个角落,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软质地,又有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今天,我们试着把镜头拉得更近,聚焦角色内心最幽微的褶皱——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无言之痛’。”她没有打开教案,信手拈来的案例,是她刚刚获得百花奖的《大桥下面》。“秦楠,她抱着孩子站在桥洞下的那一刻,她的‘痛’是什么?仅仅是生活的窘迫吗?”龚雪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能洞穿银幕,直视角色的灵魂深处,“不,那是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被世俗目光灼伤、却仍要挺直脊梁为生命负责的尊严之痛。这种痛,演员不能演成哭天抢地,它需要内化,像一根刺扎在心里,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隐忍的牵动……”
她的讲述并非高蹈的理论,而是糅合着自身表演的切肤体验与对人性深刻的体察。她时而走到学生中间,一个眼神的引导,一个细微手势的示范,便将艰深的表演理论化作了可触摸的肌理。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爆发出的、因醍醐灌顶而抑制不住的惊叹。后排靠窗的位置,一个身形敦实、眉眼间带着北方人特有憨厚与机灵劲儿的年轻男子,听得尤为专注,厚厚的笔记本已密密麻麻写满好几页,时而蹙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嘴角还时不时因龚雪一句精妙的比喻而咧开无声的笑。他是郭冬临,龚雪的课,对他而言,是打通喜剧表演中那扇通往“笑中带泪”真实感的秘门钥匙。他贪婪地捕捉着龚雪每一个细微的表情、语调的转换,如同一个虔诚的信徒在临摹神只的画像。他注意到龚雪在讲到“尊严之痛”时,那微微下垂又迅速抬起的眼睫,像蝴蝶翅膀掠过心湖,留下无声的涟漪——这瞬间的脆弱与坚韧并存,被他牢牢刻进脑海。
龚雪已全然适应了“龚副教授”的身份。这称呼带来的不仅是讲台上的权威,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内心的丰盈。当学生们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当她看到自己的点拨能真正照亮他们摸索前行的表演之路,那份满足感,远胜于镁光灯下的万千喝彩。她享受着这方讲台的纯粹与思想的激荡,如同享受弄堂深处那一方被精心打理、绿意盎然的小小天井。
七月,学期结束的铃声响起,如同开启了一道闸门,校园里瞬间奔涌起离别的喧嚣与归家的热望。龚雪送走最后一批围着问问题的学生,合上讲义,轻轻舒了口气。喧嚣褪去,属于她和许多鱼的时间,如同弄堂深处拂过穿堂风的午后,缓慢而宁静地流淌开来。
两岁的许多鱼正是对世界充满最原始好奇与旺盛精力的年纪。他穿着小小的背带裤,摇摇晃晃地在青石板和母亲精心栽种的茉莉、栀子花盆间探险。一只误入天井的蜻蜓,一片被风吹落的梧桐叶,甚至青砖缝隙里钻出的一株倔强小草,都能让他瞪圆乌溜溜的大眼睛,发出惊奇又含混的“呀呀”声。龚雪搬一张藤椅坐在廊檐的阴影下,膝上摊着一本新到的《收获》杂志,目光却须臾不离那个小小的身影。她不再需要聚光灯下的紧绷,眉眼间是全然放松的、被阳光晒暖的温柔。她放下杂志,走过去蹲在儿子身边,用指尖轻轻触碰他肉乎乎的小手去感受茉莉花瓣的丝绒质地,用轻柔得近乎呢喃的语调告诉他:“这是花花,香香的。”许多鱼咯咯笑着,将沾了花香的小手糊上母亲的脸颊,留下一片湿漉漉的馨香。时光在这里被拉得很长,像弄堂口阿婆手里永远纺不完的棉线,浸满了阳光、花香和孩童无邪的笑语。
而与这份宁静一墙之隔的书房里,却是另一番气象。窗台上,一盆文竹在暑气里蔫蔫地垂着细叶。许愿就坐在这片浓得化不开的绿意前,桌上铺开的却是另一片截然不同的、苍茫厚重的黄土地——五百字的绿格稿纸铺满桌面,顶端几个遒劲的钢笔字:《白鹿原》。
笔尖悬停,墨汁在尖端凝聚,将坠未坠。许愿的目光越过稿纸,投向窗外那片密不透风的绿,眼神却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落在渭河平原那片广袤、粗粝、被历史风霜反复犁过的土地上。他试图召唤那片土地上的人与魂——白嘉轩挺直如椽的腰杆下,那背负着宗法重担的隐忍;鹿子霖精明算计的眼眸深处,那被欲望灼烧的挣扎;还有朱先生那双看透世事浮沉、悲悯又苍凉的眼睛……名字在稿纸上起起落落,墨点晕染开又被他烦躁地划去。开头如同陷入泥沼,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承载心中那幅波澜壮阔、充满原始生命力与人性质问的史诗图卷。汗水沿着鬓角滑下,洇湿了衬衫的领口,他浑然不觉。烟灰缸里已堆起小山,辛辣的烟雾在狭小的书房里郁积不散,与窗外湿热的空气、稿纸上未干的墨味、还有那沉甸甸的创作焦虑混杂交织,几乎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