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长龙排队买三体-《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你现在就是专心写《钟鼓楼》!”叶冰如态度坚决,像护崽的老母鸡,“外面那些虚热闹,先别沾。你才多大?名气是把双刃剑,捧得越高,摔得越狠!沉住气!”

  许愿深以为然。他婉拒了所有邀约,连读者来信也只是让叶冰如代为收存。他依旧每天伏案,在《钟鼓楼》的烟火人间里深耕细作。只是偶尔,当他放下钢笔,望向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时,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喧嚣正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聚而来,隐隐冲击着招待所这方小小的宁静港湾。他的名字,“许愿”这两个字,正以一种他未曾预料的速度,在1979年初春的寒流中,悄然升温,变得滚烫。

  三月初,冬寒未退,但空气中已能嗅到一丝泥土解冻的、微弱的潮湿气息。《三体3:死神永生》在万众瞩目中降临。封面是近乎纯黑的底色,只有一行冰冷的白色书名和一个抽象的、如同星环破碎般的符号。首印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500,000册。

  这一次,风暴不再是涟漪,而是海啸。

  《死神永生》以其跨越千万年的时空尺度、对宇宙规律的终极探索、对人性在极端境遇下挣扎与选择的深刻刻画,将《三体》系列推向了思想和艺术的巅峰,也彻底将“许愿”这个名字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小说中关于“降维打击”、“二向箔”、“归零者”的设定,其想象力的奇诡与宏大,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科幻小说的认知边界。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成为了一种现象,一个引爆全社会思考和讨论的文化事件。

  权威的《人民文学》杂志罕见地以重要篇幅刊登了长篇评论《仰望星空的深度与重量——论<三体>三部曲的思想价值与文学突破》,高度评价其“在科学逻辑与人文关怀之间架设了壮阔的桥梁”,“展现了中国作家把握人类终极命题的雄心和能力”。

  更让许愿始料未及的是社会层面的狂热。三月初的一个星期六下午,叶冰如几乎是跑着冲进他的房间,脸色又惊又急:“快快!小许!收拾一下!跟我走!后门!”

  “怎么了叶老师?”许愿放下笔,一脸愕然。

  “王府井新华书店!你的《死神永生》今天上架签售!疯了!人山人海!队伍排出去几里地!把整条街都快堵死了!”叶冰如语速飞快,胸口起伏,“出版社电话都打爆了,老总急得跳脚,说安全是大问题!无论如何你得去露个面,签一部分,不然怕出事!快!车在楼下等着!”

  许愿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弄得有点懵。他匆匆套上棉袄,跟着叶冰如从招待所不起眼的后门溜出去,一辆出版社的旧上海牌轿车已等在那里。司机显然也接到了死命令,车子开得飞快。

  当车子拐进王府井大街附近时,速度立刻慢了下来,如同陷入泥沼。离书店还有老远,许愿透过车窗,看到了叶冰如形容的“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人群,从新华书店的门口一直蔓延开来,像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拐进了旁边的胡同。队伍里大多是年轻人,学生模样居多,也有不少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他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在料峭的春寒中跺着脚,搓着手,脸上却洋溢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兴奋和期待。书店门口拉着维持秩序的警戒线,几个穿着制服的公安和书店工作人员在紧张地疏导着,扩音喇叭里传出嘶哑的喊话声,但效果甚微。人群的议论声、呼喊声汇成一片嗡嗡的声浪,冲击着车窗。

  “许愿来了吗?”

  “《死神永生》还有没有?”

  “我就想问问罗辑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那个二向箔的设定太绝了!”

  许愿的心跳骤然加速。他从未想过,自己笔下的故事,会引发如此规模、如此狂热的现实回响。这景象,远比存折上冰冷的数字更具冲击力。

  车子艰难地蹭到书店后门。叶冰如护着许愿,在几个工作人员的开道下,几乎是挤进了书店内部。原本宽敞的店堂此刻也挤满了人,空气混浊而燥热。临时设置的签售台前更是水泄不通。出版社的老总、发行部主任等人都在,个个满头大汗,看到许愿如同看到救星。

  “小许同志!你可算来了!快!快请!”老总亲自把他引到签售台后。

  当许愿的身影出现在签售台后,人群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声浪,无数手臂举着崭新的《死神永生》挥舞着,呼喊着他的名字。闪光灯开始亮起(不知哪家报社的记者也挤了进来),刺得许愿眯起了眼。他坐下,拿起出版社准备好的钢笔。

  签售开始了。一本又一本深黑色封面的书递到他面前。他机械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酸。递书的手有年轻学生冻得通红的手,有戴着眼镜、指节粗大的知识分子的手,有激动得微微颤抖的女孩子的手……每一双手背后,都是一双灼热的、充满了好奇、崇拜和渴望交流的眼睛。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问题:

  “许老师,叶文洁后悔过吗?”

  “宇宙真的会归零重启吗?”

  “您觉得我们人类有希望吗?”

  许愿无法回答,只能报以歉意的微笑和匆匆的签名。汗水从他的额角渗出。他感觉自己像被抛进了湍急的思想洪流中心,被无数激荡的浪花拍打着。这巨大的、具象化的声名,带着灼人的热度,也带着令人窒息的重量。

  不知签了多久,叶冰如挤过来,在他耳边低语:“差不多了小许,再签下去手要断了,人也太多了,安全第一!”出版社的人也连连点头。

  许愿放下笔,在工作人员的护卫下起身。他对着依旧汹涌的人群,深深地鞠了一躬。人群再次爆发出欢呼和掌声,如同雷鸣。他匆匆从后门离开,坐进车里,才感觉后背的棉袄都被汗水浸湿了一片,贴在身上冰凉。车窗隔绝了外面的喧嚣,但那震耳欲聋的声浪似乎还在耳中回荡。

  回到招待所那间安静的小屋,已是傍晚。桌上,《钟鼓楼》的稿纸还摊开着,钢笔安静地躺在墨水瓶旁。外面世界的狂热喧嚣,像一场短暂而剧烈的风暴,席卷而过,留下了满心的余震和一种奇异的疏离感。

  许愿脱下棉袄,走到窗边。

  楼下传来招待所管理员老赵和锅炉房刘师傅的对话,断断续续飘进窗缝:

  “……听说了吗?老刘,写星星打仗那个许愿,就住咱们这儿!”

  “啊?就楼上那蔫不出溜的小伙子?看着不像啊!”

  “嘿!人不可貌相!今儿王府井那场面,我的老天爷……”

  “写那玩意儿,能当饭吃?看得人脑仁疼……”

  许愿听着,嘴角浮起一丝淡淡的、难以捉摸的笑意。他关上窗,将那市井的议论和远处城市的灯火一并隔绝在外。

  他坐回书桌前。目光掠过桌上那本深黑色的《三体3:死神永生》,最终落在《钟鼓楼》的稿纸上。蓝黑色的字迹停留在薛家小院一个安静的午后场景。他拧开墨水瓶,拿起那支熟悉的钢笔。

  笔尖悬停在纸页上方,微微颤抖了一下。窗外世界的喧嚣与狂热,如同退潮的海浪,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记,却终究无法淹没这方寸稿纸上的世界。他需要重新找回那个钟鼓楼下,充满烟火尘埃与人间温度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