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斜斜地照进南锣鼓巷许家四合院,将新墁的青砖地晒得暖融融的。海棠树下支着的天蓝色永久26型女士自行车,车把和轮圈的电镀层在光线下亮得晃眼。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上,那台枣红色的红灯牌711型收音机蒙着细密的金网罩,沉稳而气派。靠墙立着的牡丹牌电视机箱方正厚重,尚未拆封,却已是屋里最不容忽视的存在。空气里还残留着新油漆和新木器的淡淡味道,混合着院中若有若无的槐树气息。
院门被轻轻叩响,带着一种克制的力道。许愿和林小曼相视一笑,知道是他们来了。
打开朱漆大门,林小曼的父母和两个哥哥站在门外。林父林振邦,故宫博物院的木器修复师,穿着洗得发白但极其整洁的中山装,身板挺直,脸上带着惯有的严肃,但眼神深处有不易察觉的期待。林母沈静秋,面容清癯,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件半新的藏蓝色对襟罩衫,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兜。大哥林建军和二哥林建国,都是典型的工人模样,穿着深蓝色的工装,身材壮实,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手里各自提着网兜,里面是红彤彤的苹果和印着“囍”字的点心匣子。
“爸!妈!大哥!二哥!快进来!”林小曼声音里透着雀跃,侧身让开。
“伯父,伯母,大哥,二哥。”许愿也连忙招呼,接过林母和两位兄长手里的东西。
一家人走进院子,脚步都下意识地放轻了些,带着一种近乎审视的庄重。林振邦的目光像尺子,一寸寸量过修缮一新的抄手游廊、严丝合缝的青砖墁地、光洁如新的朱漆柱子,最后落在影壁那块新雕的汉白玉松鹤图上。他伸出手指,极其轻微地抚过那精细的鹤羽纹路,指腹感受着石头的温润与雕工的力道,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紧抿的嘴角似乎松动了一分。这是老匠人对极致手艺的无声认可。
“嚯!真置办齐了!”大哥林建军嗓门洪亮,打破了短暂的寂静。他几步走到海棠树下,围着那辆天蓝色的永久26型自行车啧啧称奇,手指轻轻弹了一下锃亮的车铃,发出清脆的“叮铃”声。“好家伙!这漆面!这电镀!比我们厂长那辆还亮堂!”他拍着车座,满脸的羡慕与欢喜,仿佛这车是他自己的荣耀。
二哥林建国的目光则牢牢锁在靠墙立着的那个印着“牡丹”商标的大纸箱上。他绕着箱子走了半圈,蹲下身,手指敲了敲结实的牛皮纸壳,又掂量了一下分量,抬头看向许愿,眼神里是男人之间才懂的赞许:“牡丹牌!12寸的?行啊,妹夫!这可是硬货!” 他脸上的笑容爽朗,丝毫不见当初蹲在厂门口抽闷烟、忍痛割爱的阴霾,只有为妹妹由衷的高兴。
林小曼看着家人满意的神情,眼眶微微发热。她快步走到收音机旁,装上早已准备好的大号电池,深吸一口气,带着点仪式感,轻轻拧开了电源旋钮和音量钮。
一阵熟悉的电流沙沙声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流淌出来,瞬间充满了整个堂屋和院子。林小曼又小心地转动调谐旋钮,一阵微弱的嗡鸣后,一段高亢激昂的京剧唱腔冲了出来——是《沙家浜》里郭建光的唱段。
“好!真清楚!”林建军拍手赞道。
“这动静,比咱们胡同老张家那台破匣子强多了!”林建国也笑着附和。
沈静秋听着那清晰洪亮的声音,看着崭新的收音机,又看看身边亭亭玉立的女儿和沉稳的女婿,脸上终于绽开一个无比舒展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盛满了欣慰。林振邦虽然依旧没多说话,但背着手站在堂屋门口,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唱腔,目光扫过焕然一新的院落和屋内的几大件,那常年紧锁的眉头,也彻底舒展开来,微微颔首。
气氛融洽而温暖。许愿请林家人在新打的榆木椅子上落座,林小曼忙着沏茶倒水。寒暄了几句家常后,许愿起身,走进书房。片刻,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用红纸仔细包好的长方形纸包走了出来。
堂屋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手上。
许愿走到林振邦和沈静秋面前,双手将那个红纸包递了过去,声音沉稳而清晰:“伯父,伯母,大哥,二哥。这是我和小曼的一点心意,也是我娶小曼的诚意。请您二老收下。”
林振邦和沈静秋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外。林建军和林建国也好奇地伸长了脖子。
沈静秋迟疑地接过纸包。入手沉甸甸的,远超她的预料。她小心地拆开红纸——里面是厚厚一沓崭新的、用银行专用白色纸条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大团结”(十元人民币)。十小捆,每捆一百张。整整一千元!
“这……”沈静秋的手猛地一抖,差点没拿住,声音都变了调,“小许…这…这也太多了!” 一千元!在这个一份体面的嫁妆可能也就几百元的年代,这个数字如同惊雷,炸得林家人一时都懵了。林振邦原本沉稳的脸上也露出了明显的惊愕,目光锐利地看向许愿。林建军和林建国更是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像铜铃,完全被这厚厚一沓钞票震住了。
许愿微微躬身,语气诚恳而郑重:“伯父,伯母,大哥,二哥。这钱不多,只是我的一点心意。我知道,为了小曼,为了我们这个小家,您们拿出了压箱底的票证,甚至委屈了自己。
他的目光扫过桌上崭新的收音机、院里的自行车、墙角的电视机,“没有这些票,这些物件就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念想。这钱,远不足以报答这份情意,只算是我对小曼的心意,也是我对您二老、对林家的一份承诺。请务必收下。”
堂屋里一片寂静,只有红灯收音机里还在播放着激昂的京剧唱腔,此刻倒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响亮。林振邦看着眼前这个面容沉静、眼神坦荡的年轻人,又看看女儿脸上幸福而笃定的神情,再看看妻子手中那沉甸甸的一千元——这远超出常规的“排面”,这份不掺假的诚意和担当,像一股暖流,彻底冲开了他心中最后一丝疑虑和身为父亲对女儿未来的担忧。他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那口常年因担忧而郁结在胸中的气,仿佛在这一刻彻底吐尽了。
“好。”林振邦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决断,“这钱,我们收下。”他看向许愿,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认可与托付,“小许,你有这份心,比什么都强。小曼交给你,我和她妈,放心了。”
沈静秋捧着那沓滚烫的钞票,手还在微微颤抖,但脸上已是释然和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放心,放心!小许是个厚道人!”
林振邦站起身,走到堂屋中央,目光扫过屋内陈设,又望向东西厢房,带着老匠人特有的审视与规划:“这屋子修得好,敞亮,用料也扎实。不过,”他话锋一转,看向许愿,“新房里头,还缺几件像样的家具吧?那张老榆木的婚床,我看过了,料是好料,但样式太老气,配不上你们年轻人。”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即将付诸行动的决心:“这事儿,你们小两口甭操心了。婚床、大衣柜、五斗橱、桌椅板凳,我来安排。我们故宫木匠房里有几位老伙计,手艺没得说!用好料,按新样式打!保准让你们满意!” 他拍了拍许愿的肩膀,力道很重,带着一种父辈的担当和承诺。
“对!爸说得对!”大哥林建军也回过神,豪气地一拍胸脯,“妹夫,小曼,家里缺啥力气活儿,搬搬抬抬的,尽管吱声!我跟你二哥别的没有,就是有把子力气!”
“就是!”二哥林建国也连忙表态,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热情,“打个隔断、盘个灶台啥的,我都能搭把手!咱一家人,甭客气!”
林小曼看着父亲、母亲和两个哥哥,又看看身边许愿沉静而温厚的侧脸,泪水终于忍不住涌了上来。这不再是简单的四大件置办,这是一家人用最朴实也最厚重的方式,将她的手,郑重地交到了另一个可靠的人手中,并为他们的新生活,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就在这时,院门外又响起了赵大妈那极具穿透力的大嗓门:“老林!沈大姐!你们来啦?瞧瞧小许小曼这小日子置办的!啧啧啧,咱们胡同头一份儿啊!” 人未至,声先到,热闹的气氛瞬间被推向了高潮。
许愿看着眼前这其乐融融、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景象,看着那台崭新的红灯收音机,听着里面传出的激昂唱腔,心中一片澄澈与温暖。
院门被轻轻叩响,带着一种克制的力道。许愿和林小曼相视一笑,知道是他们来了。
打开朱漆大门,林小曼的父母和两个哥哥站在门外。林父林振邦,故宫博物院的木器修复师,穿着洗得发白但极其整洁的中山装,身板挺直,脸上带着惯有的严肃,但眼神深处有不易察觉的期待。林母沈静秋,面容清癯,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件半新的藏蓝色对襟罩衫,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兜。大哥林建军和二哥林建国,都是典型的工人模样,穿着深蓝色的工装,身材壮实,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手里各自提着网兜,里面是红彤彤的苹果和印着“囍”字的点心匣子。
“爸!妈!大哥!二哥!快进来!”林小曼声音里透着雀跃,侧身让开。
“伯父,伯母,大哥,二哥。”许愿也连忙招呼,接过林母和两位兄长手里的东西。
一家人走进院子,脚步都下意识地放轻了些,带着一种近乎审视的庄重。林振邦的目光像尺子,一寸寸量过修缮一新的抄手游廊、严丝合缝的青砖墁地、光洁如新的朱漆柱子,最后落在影壁那块新雕的汉白玉松鹤图上。他伸出手指,极其轻微地抚过那精细的鹤羽纹路,指腹感受着石头的温润与雕工的力道,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紧抿的嘴角似乎松动了一分。这是老匠人对极致手艺的无声认可。
“嚯!真置办齐了!”大哥林建军嗓门洪亮,打破了短暂的寂静。他几步走到海棠树下,围着那辆天蓝色的永久26型自行车啧啧称奇,手指轻轻弹了一下锃亮的车铃,发出清脆的“叮铃”声。“好家伙!这漆面!这电镀!比我们厂长那辆还亮堂!”他拍着车座,满脸的羡慕与欢喜,仿佛这车是他自己的荣耀。
二哥林建国的目光则牢牢锁在靠墙立着的那个印着“牡丹”商标的大纸箱上。他绕着箱子走了半圈,蹲下身,手指敲了敲结实的牛皮纸壳,又掂量了一下分量,抬头看向许愿,眼神里是男人之间才懂的赞许:“牡丹牌!12寸的?行啊,妹夫!这可是硬货!” 他脸上的笑容爽朗,丝毫不见当初蹲在厂门口抽闷烟、忍痛割爱的阴霾,只有为妹妹由衷的高兴。
林小曼看着家人满意的神情,眼眶微微发热。她快步走到收音机旁,装上早已准备好的大号电池,深吸一口气,带着点仪式感,轻轻拧开了电源旋钮和音量钮。
一阵熟悉的电流沙沙声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流淌出来,瞬间充满了整个堂屋和院子。林小曼又小心地转动调谐旋钮,一阵微弱的嗡鸣后,一段高亢激昂的京剧唱腔冲了出来——是《沙家浜》里郭建光的唱段。
“好!真清楚!”林建军拍手赞道。
“这动静,比咱们胡同老张家那台破匣子强多了!”林建国也笑着附和。
沈静秋听着那清晰洪亮的声音,看着崭新的收音机,又看看身边亭亭玉立的女儿和沉稳的女婿,脸上终于绽开一个无比舒展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盛满了欣慰。林振邦虽然依旧没多说话,但背着手站在堂屋门口,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唱腔,目光扫过焕然一新的院落和屋内的几大件,那常年紧锁的眉头,也彻底舒展开来,微微颔首。
气氛融洽而温暖。许愿请林家人在新打的榆木椅子上落座,林小曼忙着沏茶倒水。寒暄了几句家常后,许愿起身,走进书房。片刻,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用红纸仔细包好的长方形纸包走了出来。
堂屋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手上。
许愿走到林振邦和沈静秋面前,双手将那个红纸包递了过去,声音沉稳而清晰:“伯父,伯母,大哥,二哥。这是我和小曼的一点心意,也是我娶小曼的诚意。请您二老收下。”
林振邦和沈静秋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外。林建军和林建国也好奇地伸长了脖子。
沈静秋迟疑地接过纸包。入手沉甸甸的,远超她的预料。她小心地拆开红纸——里面是厚厚一沓崭新的、用银行专用白色纸条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大团结”(十元人民币)。十小捆,每捆一百张。整整一千元!
“这……”沈静秋的手猛地一抖,差点没拿住,声音都变了调,“小许…这…这也太多了!” 一千元!在这个一份体面的嫁妆可能也就几百元的年代,这个数字如同惊雷,炸得林家人一时都懵了。林振邦原本沉稳的脸上也露出了明显的惊愕,目光锐利地看向许愿。林建军和林建国更是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像铜铃,完全被这厚厚一沓钞票震住了。
许愿微微躬身,语气诚恳而郑重:“伯父,伯母,大哥,二哥。这钱不多,只是我的一点心意。我知道,为了小曼,为了我们这个小家,您们拿出了压箱底的票证,甚至委屈了自己。
他的目光扫过桌上崭新的收音机、院里的自行车、墙角的电视机,“没有这些票,这些物件就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念想。这钱,远不足以报答这份情意,只算是我对小曼的心意,也是我对您二老、对林家的一份承诺。请务必收下。”
堂屋里一片寂静,只有红灯收音机里还在播放着激昂的京剧唱腔,此刻倒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响亮。林振邦看着眼前这个面容沉静、眼神坦荡的年轻人,又看看女儿脸上幸福而笃定的神情,再看看妻子手中那沉甸甸的一千元——这远超出常规的“排面”,这份不掺假的诚意和担当,像一股暖流,彻底冲开了他心中最后一丝疑虑和身为父亲对女儿未来的担忧。他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那口常年因担忧而郁结在胸中的气,仿佛在这一刻彻底吐尽了。
“好。”林振邦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决断,“这钱,我们收下。”他看向许愿,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认可与托付,“小许,你有这份心,比什么都强。小曼交给你,我和她妈,放心了。”
沈静秋捧着那沓滚烫的钞票,手还在微微颤抖,但脸上已是释然和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放心,放心!小许是个厚道人!”
林振邦站起身,走到堂屋中央,目光扫过屋内陈设,又望向东西厢房,带着老匠人特有的审视与规划:“这屋子修得好,敞亮,用料也扎实。不过,”他话锋一转,看向许愿,“新房里头,还缺几件像样的家具吧?那张老榆木的婚床,我看过了,料是好料,但样式太老气,配不上你们年轻人。”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即将付诸行动的决心:“这事儿,你们小两口甭操心了。婚床、大衣柜、五斗橱、桌椅板凳,我来安排。我们故宫木匠房里有几位老伙计,手艺没得说!用好料,按新样式打!保准让你们满意!” 他拍了拍许愿的肩膀,力道很重,带着一种父辈的担当和承诺。
“对!爸说得对!”大哥林建军也回过神,豪气地一拍胸脯,“妹夫,小曼,家里缺啥力气活儿,搬搬抬抬的,尽管吱声!我跟你二哥别的没有,就是有把子力气!”
“就是!”二哥林建国也连忙表态,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热情,“打个隔断、盘个灶台啥的,我都能搭把手!咱一家人,甭客气!”
林小曼看着父亲、母亲和两个哥哥,又看看身边许愿沉静而温厚的侧脸,泪水终于忍不住涌了上来。这不再是简单的四大件置办,这是一家人用最朴实也最厚重的方式,将她的手,郑重地交到了另一个可靠的人手中,并为他们的新生活,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就在这时,院门外又响起了赵大妈那极具穿透力的大嗓门:“老林!沈大姐!你们来啦?瞧瞧小许小曼这小日子置办的!啧啧啧,咱们胡同头一份儿啊!” 人未至,声先到,热闹的气氛瞬间被推向了高潮。
许愿看着眼前这其乐融融、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景象,看着那台崭新的红灯收音机,听着里面传出的激昂唱腔,心中一片澄澈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