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武林外传过稿-《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1980年2月的北京,冬寒未退,但空气中已能嗅到一丝微弱的、属于早春的潮湿气息。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栋苏式建筑的走廊里,暖气片蒸腾着干燥的热气,混合着油墨、纸张和淡淡的灰尘味道。许愿裹着半旧的军大衣,手里拎着一个沉甸甸的、用牛皮纸仔细包裹好的方型包裹,敲开了叶冰如办公室的门。

  “叶老师。”许愿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叶冰如正伏案审稿,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闻声抬头,看到是许愿和他手里那个鼓鼓囊囊的包裹,眼睛立刻亮了:“哟!小许!快进来!稿子…完成了?” 她放下笔,急切地站起身。

  许愿将包裹放在叶冰如堆满稿件的办公桌上,解开捆扎的麻绳,一层层剥开牛皮纸。里面是厚厚一摞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稿纸,最上面一页,用遒劲的钢笔字清晰地写着书名:

  武林外传

  许愿 着

  “四十万字,完稿了。”许愿的声音很平静,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叶冰如的心湖。

  “四十万?!”叶冰如倒吸一口凉气,赶紧扶了扶眼镜,难以置信地拿起最上面的一沓稿纸,飞快地翻看着。稿纸的边角因为反复翻阅已经有些毛糙,蓝黑色的字迹密密麻麻,字里行间还能看到不少修改的痕迹。她记得很清楚,就在去年深秋,许愿和林小曼婚礼后没多久,许愿就拿来过一份三万字的故事梗概和开头章节,说是想尝试写个“不太一样”的武侠。

  当时她看完那三万字,既惊讶又有些疑虑。惊讶于许愿笔锋的又一次巨大转变——从浩瀚宇宙的《三体》,到市井烟火的《钟鼓楼》,如今又跳进了刀光剑影的江湖。疑虑则在于,这个叫《武林外传》的故事,和她认知里金庸、古龙笔下那种快意恩仇、家国大义的武侠完全不同。它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小人物的鸡毛蒜皮、令人捧腹的荒诞不经,甚至还有对传统武侠套路辛辣的调侃和解构。主角不是大侠,而是一个抠门胆小、武功三脚猫的同福客栈掌柜佟湘玉,带着一群同样不着调的伙计。

  “这…能行吗?”叶冰如当时拿着那三万字,眉头微蹙,“武侠是热闹,可你这路子…是不是太…太…” 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

  “太不正经?”许愿接口,嘴角带着一丝笑意,“叶老师,江湖不全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人情世故、柴米油盐。我想写一个不一样的江湖,一个接地气的江湖。”

  叶冰如看着许愿笃定的眼神,又仔细回味稿子里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最终拍板:“行!路子是野了点,但够新鲜!抓紧写!社里正缺能抓人眼球的长篇连载!” 于是,新婚燕尔的许愿,一头扎进了这个他一手构建的“同福客栈”。

  如今,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散发着墨香的四十万字完稿,叶冰如心中的疑虑早已被巨大的期待取代。她随意翻开中间一页,正是“郭芙蓉初入同福,白展堂妙手空空”那段,看着郭芙蓉咋咋呼呼要“替天行道”,白展堂一边翻白眼一边顺手牵羊,李大嘴在旁边添油加醋……叶冰如的嘴角不由自主地翘了起来,肩膀微微耸动,差点笑出声。这稿子,太有魔力了!

  “好!太好了!”叶冰如放下稿子,用力拍了下桌子,震得茶杯盖叮当作响,“小许,你这速度,真是…神了!两个月,四十万!还保着这质量!” 她看着许愿眼下的淡淡青黑,知道他这两个月必定是焚膏继晷,没日没夜地赶工。“你等着!我这就去找老总!这稿子,必须最快速度上!下期就开始连载!”

  叶冰如抱着那摞沉甸甸的稿子,风风火火地冲出了办公室,连大衣都忘了穿。许愿坐在她刚才的位置上,听着走廊里她急促远去的脚步声,紧绷了两个月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一股深沉的疲惫感瞬间席卷全身。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耳边仿佛还回响着键盘(这个年代是笔尖)的沙沙声和脑海里佟湘玉那口带着陕西腔的碎碎念。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却格外煎熬。许愿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树枝光秃秃的,在寒风中摇曳。他设想过很多种结果:被质疑题材不够严肃,被要求大改,甚至被婉拒……毕竟《武林外传》的风格,在1980年初的文坛,确实是个异类。

  约莫一个小时后,走廊里再次响起叶冰如熟悉而急促的脚步声。门被推开,她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激动和难以置信的潮红,眼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

  “过了!”叶冰如的声音带着点喘,她把一份文件拍在许愿面前,“老总拍板!下期《人民文学》就开始连载!头版!破例给十五个页码!” 她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子猛灌了几口水,平复了一下呼吸,“老总看完前五章,笑得直拍大腿!说多少年没见过这么鲜活、这么解闷儿的小说了!让你小子务必把后面的包袱抖得更响!”

  许愿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还有这个!”叶冰如把另一张盖着财务科红印章的单据推到许愿面前,脸上带着由衷的喜悦,“稿费!按千字七块,四十万字,一共两千八百块!财务科特批,今天就结算!” 单据上,“人民币贰仟捌佰圆整”几个字清晰有力。

  两千八百块!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四五十元的1980年初,这无疑是一笔惊人的巨款。许愿接过单据,薄薄一张纸,却沉甸甸的。这不仅是对他两个月呕心沥血的回报,更是对他这种“离经叛道”创作的最大认可。

  “叶老师,谢谢您!”许愿的声音带着真挚的感激。没有叶冰如当初的慧眼识珠和力排众议,就没有《武林外传》的诞生。

  “谢我什么?是你写得好!”叶冰如摆摆手,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赶紧回去歇着!瞧你累的!哦对了,”她像是想起什么,压低声音,带着点过来人的调侃,“稿费揣好了,回去好好犒劳犒劳小曼!这两个月,人家新媳妇儿可没少独守空房吧?”

  傍晚时分,寒意更重。莫斯科餐厅(北京人习惯称“老莫”)那标志性的俄式拱形大门前灯火辉煌,与周遭灰蒙蒙的街景形成鲜明对比。穿着呢子大衣、围着围巾的男女进进出出,空气里飘荡着奶油、烤肉和罗宋汤的浓郁香气。这里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北京最顶级的西餐厅之一,是身份和情调的象征。

  许愿和林小曼坐在靠窗的位置。林小曼穿着许愿新给她买的米白色羊毛开衫,里面是件鹅黄色的高领毛衣,衬得她肌肤胜雪。她好奇地打量着餐厅里华丽的水晶吊灯、铺着雪白桌布的餐桌、墙上的油画浮雕,还有穿着笔挺制服、动作一丝不苟的服务员。这是她第一次来“老莫”。

  “这里…真漂亮!”她小声对许愿说,眼睛亮晶晶的,像个第一次进城堡的孩子。

  许愿笑着,将那个装着厚厚一沓钞票的信封推到林小曼面前:“喏,《武林外传》的稿费,两千八。叶老师说,得好好犒劳犒劳你这位‘独守空房’的新娘子。”

  林小曼拿起信封,入手沉甸甸的,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这么多?!” 虽然知道丈夫稿费丰厚,但一次拿到两千八的现金,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千字七块,四十万字,算下来就这些。”许愿给她倒了一杯格瓦斯,深褐色的液体冒着细小的气泡,“下期《人民文学》就开始连载了。”

  “真的?!”林小曼的喜悦溢于言表,比自己得了奖还高兴,“我就知道你写的肯定行!佟掌柜、白展堂他们太有意思了!”她兴奋地抓住许愿的手,“连载的时候,我每期都要买!”

  穿着白衬衫、黑马甲的服务员端上了菜品。红菜汤(罗宋汤)色泽诱人,里面是炖得软烂的牛肉、土豆和红菜头,酸香扑鼻。奶油烤杂拌热气腾腾,浓郁的芝士下面藏着喷香的肉肠、火腿和蘑菇。罐焖牛肉用小陶罐盛着,揭开盖,肉香混合着番茄和香草的馥郁气息瞬间弥漫开来。还有炸得金黄酥脆、裹着面包糠的奶油炸糕(炸猪排),配着酸甜的酱汁。最后是两杯装在玻璃高脚杯里的冰激凌,点缀着红艳艳的樱桃。

  刀叉碰撞着洁白的瓷盘,发出清脆的声响。林小曼小口品尝着奶油烤杂拌,芝士的浓香在口中化开,她满足地眯起了眼睛。“真好吃!”她叉起一块沾满酱汁的奶油炸糕,递到许愿嘴边,“你尝尝这个!”

  许愿笑着咬了一口,外酥里嫩,肉汁丰盈。两人一边享用着这顿在当时堪称奢侈的西餐,一边低声交谈。许愿讲着叶冰如看到稿子时的反应,讲着老总拍大腿的笑声。林小曼则分享着歌舞团排练的趣事,说着胡同里赵大妈又张罗着给谁家介绍对象了。暖黄的灯光下,食物的香气氤氲,玻璃窗隔绝了外面的寒风,小小的餐桌仿佛成了只属于他们两人的、温暖而甜蜜的岛屿。

  “累坏了吧?”林小曼看着许愿眉宇间尚未完全消散的疲惫,心疼地问。

  “值了。”许愿切下一块罐焖牛肉,牛肉炖得酥烂入味,“看到稿子变成铅字,看到你开心的样子,再累也值了。”他举起装着格瓦斯的杯子,“来,庆祝一下,《武林外传》开张大吉!也庆祝…我们小曼同志第一次来‘老莫’!”

  林小曼笑着举起杯,玻璃杯轻轻相碰,发出悦耳的叮当声。

  “对了,”许愿放下杯子,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好的纸,展开递给林小曼,“看看这个。”

  林小曼接过来,是一张崭新的存单。户名是林小曼,金额栏赫然写着:人民币贰仟圆整。存款日期就是今天。

  “这…?”林小曼愕然。

  “之前稿费的一部分。”许愿看着她,眼神温柔而认真,“以后我的稿费,都存在你名下。这个家,是我们两个人的。你当家。”

  林小曼拿着那张薄薄的存单,看着上面自己的名字和那个令人心安的金额,鼻子突然有些发酸。在这个大多数家庭还是男人掌握经济大权的年代,许愿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尊重,比两千块钱本身更让她感到踏实和幸福。她不是依附于丈夫的藤蔓,而是这个家真正的主人之一。

  “好。”她用力点头,将存单仔细地叠好,放进贴身的衣袋里,仿佛收藏起一份最珍贵的承诺。她拿起勺子,舀起一勺冰激凌,递到许愿嘴边,脸上是比奶油更甜的笑容:“奖励你的!许大作家!”

  冰激凌的凉意在舌尖化开,带着浓郁的奶香和一丝樱桃的酸甜。窗外,北京城的灯火在寒夜中次第亮起。老莫餐厅里,悠扬的手风琴声不知何时响起,演奏着一首轻快的苏联民歌。许愿和林小曼相视而笑,在这充满异域情调和奶油香气的空间里,感受着属于他们的、刚刚起步却已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生活。武侠的江湖在稿纸上铺陈,而他们现实的小日子,正伴着冰激凌的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