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悬停在稿纸上方,微微一顿,然后落下第一行字:
许三观对儿子们说:“你们给我记住,人这一辈子啊,就是卖血也得把腰杆子挺直了……”
没有宏大的宇宙图景,没有复杂的时空穿梭,只有一个人,一个关于生存、尊严与爱的,带着泥土腥气和汗碱味的沉重故事。十七万字的旅程,就在这平淡无奇的清晨,悄然开始了。
林小曼端着个白瓷碗,脚步放得极轻,像怕惊扰了什么。她走到书房门口,没有进去,只是将一碗熬得浓稠、飘着葱花和香油的小米粥,连同两个剥了壳的白煮蛋,轻轻放在靠门的方凳上。碗底垫着一小块蓝印花布,免得磕碰出声。她抬眼,目光穿过半开的门缝,落在许愿伏案的背影上。那背影沉静、专注,肩胛骨随着笔尖的移动微微起伏。她看了几秒,嘴角弯起一个极淡的、安心的弧度,然后悄无声息地退开,带上了房门。
这就是她无声的支持。不打扰,是最大的懂得。
她换上练功服,将乌黑的长发利落地盘起,对着穿衣镜检查了一下仪容。镜中的女子,眉宇间褪去了新嫁娘的娇羞,多了几分沉静的韵致。她拎起布包,里面装着舞鞋和饭盒,轻轻推开院门,汇入胡同上班的人流,走向歌舞团的方向。她的世界在舞台上旋转、跳跃,用肢体语言传递故事;而他的世界,在方寸稿纸间,用文字构建人间。
书房内,只有笔尖划过稿纸连绵不断的“沙沙”声,如同春蚕啃食桑叶,稳定而执着。许愿完全沉入了许三观的世界,跟着那个男人一次次走向血站,用滚烫的鲜血换取微薄的钞票,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家。他写许三观卖血前的空腹,写那针头刺入血管的冰凉与灼痛,写拿到钱后给家人买一碗热乎的面条时,那混合着辛酸与满足的复杂心情。汗水有时会从许愿的额角渗出,滑落,滴在稿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像无声的泪痕。
林小曼下班回来,会先轻手轻脚走到书房门口,看看方凳上的碗是否空了。若是空了,她便悄悄收走,洗净,再无声地换上新的热水。若是纹丝未动,她便知道丈夫正写到紧要处,绝不去推门打扰。她会在厨房里忙碌,锅碗瓢盆的碰撞也刻意放轻,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成了书房外最温暖的守候。她偶尔会坐在院里的海棠树下,借着天光翻看舞剧脚本,或是缝补许愿磨破的袖口,时光在静谧中流淌。
六月的北京,暑气渐起。书案上的稿纸越堆越高,像一座用文字垒砌的山峰。许愿的眼底有了淡淡的青影,下巴也冒出了胡茬。林小曼看在眼里,除了把饭菜做得更精细些,把绿豆汤熬得更清凉些,依旧保持着那份恰到好处的距离。她知道,这个故事太沉,他需要沉浸其中,独自跋涉。
六月的最后一天,蝉鸣终于聒噪起来。许愿落下最后一个句号,笔尖在纸上重重一点,留下一个饱满而疲惫的墨点。他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和手腕,将厚厚一沓写满字的稿纸,用牛皮纸仔细包好,再用麻绳捆扎结实。沉甸甸的,是十七万字的重量,也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
次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栋略显陈旧的小楼里。叶冰如的办公室依旧堆满了书稿。她接过许愿递来的牛皮纸包,掂了掂分量:“许愿终于等来你的新作了,你啊就得追着赶着才行,这次是什么故事内容啊”。
“一个…卖血的故事。”许愿的声音很平静。
叶冰如拆开牛皮纸的手顿了一下,抬眼看了看许愿,没再说话。她抽出第一页稿纸,目光落在标题上:《许三观卖血记》。她推了推眼镜,开始阅读。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车铃声和叶冰如翻动稿纸的沙沙声。许愿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安静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叶冰如看得很慢,非常慢。她脸上的笑容早已消失不见,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读到某些段落时,她的手指会无意识地收紧,捏皱了稿纸的边缘;读到另一些段落时,她翻页的动作会停滞很久,目光凝滞在字里行间。她的嘴唇紧紧抿着,鼻翼偶尔会微微翕动,像是在压抑着什么强烈的情绪。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叶冰如没有抬头,没有喝水,甚至没有变换姿势。她完全沉浸在了许三观的世界里。许愿看着她越来越凝重的神色,看着她镜片后那双锐利的眼睛渐渐蒙上一层水光,看着她紧抿的嘴角微微颤抖。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稿纸翻动的声响,沉重得像心跳。
终于,当翻过最后一页稿纸,叶冰如的手停住了。她维持着低头的姿势,久久没有动弹。办公室里一片死寂。许愿甚至能听到自己呼吸的声音。
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长,叶冰如才缓缓抬起头。她没有看许愿,目光有些失焦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她的脸色苍白,眼圈明显泛着红。她摘下眼镜,用指腹用力按了按酸涩的眼角,又深深吸了一口气,像是要把堵在胸口的情绪强行压下去。
然后,她拿起桌上的红笔,在稿纸封面空白处,用尽全身力气般,重重地写下两个字:
过稿。
笔尖划破纸张,发出刺耳的声响。写完后,她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将笔丢在桌上,发出一声闷响。她依旧没有看许愿,只是对着那沓稿纸,声音沙哑得厉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沉重:“……好。很好。” 只有这简单的几个字,却仿佛用尽了她所有的语言。
没有讨论,没有意见,没有惯常的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专业交流。只有这沉重的沉默和两个力透纸背的字。这沉默本身,就是最高的评价。它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与共鸣。
叶冰如从抽屉里取出财务科的单据,飞快地填写、盖章,动作有些僵硬。最后,她将一张稿费结算单递给许愿。许愿低头看去:
稿酬:人民币壹仟壹佰玖拾圆整。
一千一百九十元。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三四十元的年代,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对这十七万字沉重故事的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许愿没有在出版社多停留。他拿着那张沉甸甸的稿费单,走出小楼。
许三观对儿子们说:“你们给我记住,人这一辈子啊,就是卖血也得把腰杆子挺直了……”
没有宏大的宇宙图景,没有复杂的时空穿梭,只有一个人,一个关于生存、尊严与爱的,带着泥土腥气和汗碱味的沉重故事。十七万字的旅程,就在这平淡无奇的清晨,悄然开始了。
林小曼端着个白瓷碗,脚步放得极轻,像怕惊扰了什么。她走到书房门口,没有进去,只是将一碗熬得浓稠、飘着葱花和香油的小米粥,连同两个剥了壳的白煮蛋,轻轻放在靠门的方凳上。碗底垫着一小块蓝印花布,免得磕碰出声。她抬眼,目光穿过半开的门缝,落在许愿伏案的背影上。那背影沉静、专注,肩胛骨随着笔尖的移动微微起伏。她看了几秒,嘴角弯起一个极淡的、安心的弧度,然后悄无声息地退开,带上了房门。
这就是她无声的支持。不打扰,是最大的懂得。
她换上练功服,将乌黑的长发利落地盘起,对着穿衣镜检查了一下仪容。镜中的女子,眉宇间褪去了新嫁娘的娇羞,多了几分沉静的韵致。她拎起布包,里面装着舞鞋和饭盒,轻轻推开院门,汇入胡同上班的人流,走向歌舞团的方向。她的世界在舞台上旋转、跳跃,用肢体语言传递故事;而他的世界,在方寸稿纸间,用文字构建人间。
书房内,只有笔尖划过稿纸连绵不断的“沙沙”声,如同春蚕啃食桑叶,稳定而执着。许愿完全沉入了许三观的世界,跟着那个男人一次次走向血站,用滚烫的鲜血换取微薄的钞票,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家。他写许三观卖血前的空腹,写那针头刺入血管的冰凉与灼痛,写拿到钱后给家人买一碗热乎的面条时,那混合着辛酸与满足的复杂心情。汗水有时会从许愿的额角渗出,滑落,滴在稿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像无声的泪痕。
林小曼下班回来,会先轻手轻脚走到书房门口,看看方凳上的碗是否空了。若是空了,她便悄悄收走,洗净,再无声地换上新的热水。若是纹丝未动,她便知道丈夫正写到紧要处,绝不去推门打扰。她会在厨房里忙碌,锅碗瓢盆的碰撞也刻意放轻,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成了书房外最温暖的守候。她偶尔会坐在院里的海棠树下,借着天光翻看舞剧脚本,或是缝补许愿磨破的袖口,时光在静谧中流淌。
六月的北京,暑气渐起。书案上的稿纸越堆越高,像一座用文字垒砌的山峰。许愿的眼底有了淡淡的青影,下巴也冒出了胡茬。林小曼看在眼里,除了把饭菜做得更精细些,把绿豆汤熬得更清凉些,依旧保持着那份恰到好处的距离。她知道,这个故事太沉,他需要沉浸其中,独自跋涉。
六月的最后一天,蝉鸣终于聒噪起来。许愿落下最后一个句号,笔尖在纸上重重一点,留下一个饱满而疲惫的墨点。他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和手腕,将厚厚一沓写满字的稿纸,用牛皮纸仔细包好,再用麻绳捆扎结实。沉甸甸的,是十七万字的重量,也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
次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栋略显陈旧的小楼里。叶冰如的办公室依旧堆满了书稿。她接过许愿递来的牛皮纸包,掂了掂分量:“许愿终于等来你的新作了,你啊就得追着赶着才行,这次是什么故事内容啊”。
“一个…卖血的故事。”许愿的声音很平静。
叶冰如拆开牛皮纸的手顿了一下,抬眼看了看许愿,没再说话。她抽出第一页稿纸,目光落在标题上:《许三观卖血记》。她推了推眼镜,开始阅读。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车铃声和叶冰如翻动稿纸的沙沙声。许愿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安静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叶冰如看得很慢,非常慢。她脸上的笑容早已消失不见,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读到某些段落时,她的手指会无意识地收紧,捏皱了稿纸的边缘;读到另一些段落时,她翻页的动作会停滞很久,目光凝滞在字里行间。她的嘴唇紧紧抿着,鼻翼偶尔会微微翕动,像是在压抑着什么强烈的情绪。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叶冰如没有抬头,没有喝水,甚至没有变换姿势。她完全沉浸在了许三观的世界里。许愿看着她越来越凝重的神色,看着她镜片后那双锐利的眼睛渐渐蒙上一层水光,看着她紧抿的嘴角微微颤抖。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稿纸翻动的声响,沉重得像心跳。
终于,当翻过最后一页稿纸,叶冰如的手停住了。她维持着低头的姿势,久久没有动弹。办公室里一片死寂。许愿甚至能听到自己呼吸的声音。
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长,叶冰如才缓缓抬起头。她没有看许愿,目光有些失焦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她的脸色苍白,眼圈明显泛着红。她摘下眼镜,用指腹用力按了按酸涩的眼角,又深深吸了一口气,像是要把堵在胸口的情绪强行压下去。
然后,她拿起桌上的红笔,在稿纸封面空白处,用尽全身力气般,重重地写下两个字:
过稿。
笔尖划破纸张,发出刺耳的声响。写完后,她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将笔丢在桌上,发出一声闷响。她依旧没有看许愿,只是对着那沓稿纸,声音沙哑得厉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沉重:“……好。很好。” 只有这简单的几个字,却仿佛用尽了她所有的语言。
没有讨论,没有意见,没有惯常的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专业交流。只有这沉重的沉默和两个力透纸背的字。这沉默本身,就是最高的评价。它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与共鸣。
叶冰如从抽屉里取出财务科的单据,飞快地填写、盖章,动作有些僵硬。最后,她将一张稿费结算单递给许愿。许愿低头看去:
稿酬:人民币壹仟壹佰玖拾圆整。
一千一百九十元。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三四十元的年代,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对这十七万字沉重故事的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许愿没有在出版社多停留。他拿着那张沉甸甸的稿费单,走出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