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推开房门,公文包里那份刚刚签收的稿费汇款单沉甸甸的——十万元整。这数字在1985年足以让绝大多数人眩晕,对他而言,却更像一个沉重计划的启动资金。他此行归家,目标明确:游说妻子龚雪离开光影浮华的银幕,接受上海戏剧学院的橄榄枝,去做那方寸讲台上的副教授。
龚雪正坐在屋里的椅子上,就着灯光读剧本。儿子许多鱼趴在她脚边的凉席上,专心致志地用积木堆着歪歪扭扭的“大轮船”。
许愿的心揪了一下,他知道,要撼动她扎根于表演艺术的信念,绝非易事。
晚饭后,许多鱼被龚雪哄睡,客厅里只亮着一盏落地灯,橘黄的光晕笼罩着两人。许愿将那份印制精美的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聘书轻轻推到龚雪面前,聘书上“表演理论与技巧教研室”几个字清晰醒目。
“雪,你看,”许愿的声音放得很轻,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上戏那边诚意很足。副教授职称,一周就排四节课,时间自由,离家也近,骑车二十分钟就到。最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看着龚雪的眼睛,“安稳。能多点时间陪小鱼。”
龚雪的目光扫过聘书,没有太多波澜。她拿起手边的茶杯,指腹摩挲着温热的杯壁,沉默了几秒才开口,声音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许愿,我知道你是为我们好。但讲台…不是我的舞台。”她抬起眼,那双曾在银幕上倾倒众生的眼眸里,此刻是纯粹的热爱与执着,“我喜欢演戏。喜欢变成另一个人,体验另一种人生。摄影机对着我的时候,灯光打下来的那一刻…那种感觉,站在讲台上是找不到的。那是我的命。”
第一次交锋,许愿便知道,仅凭安稳与家庭的理由,根本无法撼动她心中那座名为“表演”的圣殿。他需要援军,需要更有力、更残酷的武器。
几天后,周末。龚家父母从市区赶了过来。
许愿没有绕弯子,将上戏的聘书和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龚雪依旧坚持,话语间带着艺术工作者的清高与坚持:“爸,妈,演戏是我自己选的路,再难我也认。名利场是复杂,但我龚雪清清白白演戏,凭本事吃饭,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一直沉默的龚母突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像一把锋利的刀,瞬间划破了表面的平静。她放下茶杯,目光锐利地看向女儿,那眼神不再是慈母,而是经历过世事沧桑的老江湖。“雪儿,你太天真了!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这个圈子的全部?”
龚雪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
龚父沉重地补充道:“雪儿,你妈说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个圈子,水太深太浑了。捧高踩低,尔虞我诈,权色交易…哪一样是干净的?你现在正当红,鲜花掌声围着你,可你能保证永远这么红下去?你能保证永远不碰到那些龌龊事?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和你妈,是日夜悬着心啊!”
“那…那我可以挑剧本,只演正剧,只跟信得过的导演合作……”龚雪的声音带着挣扎,明显底气不足。
“挑剧本?”龚母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你以为剧本是天上掉下来的?好剧本是唐僧肉,多少双眼睛盯着!凭什么就轮到你龚雪?你不去应酬?不去打点?不给人面子?雪儿,你太要强,太清高,可这世道,容不下你这份清高!你爸说得对,你现在是光鲜,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等你过了最好的年纪,等你不再是票房保证,那些推不掉、甩不脱的应酬,那些带着酒气和脏手的‘投资方’、‘大人物’,你怎么躲?你想过小鱼吗?你想让他看到自己的妈妈在酒桌上被人灌酒、被人占便宜吗?!”
“妈!”龚雪猛地抬头,脸色煞白,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别说了!” “许多鱼”三个字,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无比地刺中了她最柔软也最脆弱的软肋。她可以忍受自己的委屈,可以为了艺术理想去抗争,但作为一个母亲,她无法想象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被儿子看到的场景,更无法容忍任何潜在的危险靠近她的孩子。
看着女儿瞬间崩溃的泪水和煞白的脸,心也像被狠狠揪了一把,但她的语气反而更加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像铁锤砸下最后一颗钉子:“这件事,没得商量!必须辞职!去上戏!我和你爸,还有许愿,都是为了你好,为了这个家好!当老师怎么了?桃李满天下,受人尊敬,安安稳稳!戏里演别人,不如戏外当自己人生的角儿!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龚母的强势拍板,像一道不可抗拒的闸门落下,截断了龚雪心中奔涌的、名为“演员梦”的洪流。龚父看着泪流满面、肩膀微微颤抖的女儿,满眼心疼,却也只能重重地叹息一声,默认了妻子的决定。许愿心中五味杂陈,有达成目的的释然,更有对龚雪梦想破碎的深切愧疚。他默默坐到龚雪身边,轻轻揽住她颤抖的肩膀,低声道:“雪,对不起…但那里,真的不是净土。上戏的讲台,也是舞台,是孕育更多好演员的摇篮。你…可以去影响更多人。”
龚雪没有说话,只是将脸深深埋进许愿的肩窝,泪水无声地浸湿了他的衬衫。那是一个梦想被强行剥离的痛楚,也是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而做出的、带着血泪的妥协。
接下来的日子,龚雪仿佛被抽走了大半精气神。她沉默地履行着最后的合约,完成了手头电影的配音工作。面对厂里同事的惊讶、挽留甚至不解的议论,她只是淡淡地说:“想换个环境,多陪陪孩子。” 那份洒脱背后,是无人能懂的涩然。
1985年6月中旬,上海电影制片厂人事处的办公室。窗外知了聒噪地叫着。龚雪将一份签好字的《转岗申请表》和她的工作证、演员证,轻轻推到办公桌对面。人事科的老科长推了推眼镜,看着眼前这位正当红的厂花,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小龚啊,真的不再考虑考虑了?厂里很看重你的发展…”
龚雪摇摇头,脸上是平静到近乎疏离的微笑:“谢谢组织培养。考虑清楚了,想回归家庭,也想尝试一下教学。” 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手续办得很快。当那枚象征着演员身份的徽章被收回时,龚雪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走出那栋承载了她青春与梦想的、熟悉的苏式办公楼,夏日的阳光刺得她微微眯起了眼。再见了,摄影棚的聚光灯。再见了,胶片转动的声音。她深吸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压回心底,走向公交车站的方向——家的方向,以及,那个需要她更多陪伴的、名叫许多鱼的小男孩的方向。
上海戏剧学院坐落在静谧的华山路。当龚雪第一次以“龚副教授”的身份,抱着几本厚厚的戏剧理论书籍,走进那座爬满常青藤的、略显古旧的表演系教学楼时,脚步还有些迟疑。讲台对她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没有了导演的指令,没有了摄像机的聚焦,只有台下几十双年轻、好奇、甚至带着审视目光的眼睛。
然而,当她站在讲台上,打开教案,看着那一张张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脸庞时,一种奇异的、久违的悸动悄然滋生。她开始讲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分析《雷雨》中繁漪的复杂心理,示范一个眼神如何传递千言万语…她的讲解没有老教授们的学究气,却带着演员特有的敏锐洞察和鲜活的生命体验。那些书本上的理论,被她用亲身经历过的片场故事、塑造角色的心路历程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眼神从好奇变成了崇拜和热切。下课铃声响起,竟无人愿意离开。
夕阳的余晖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空无一人的阶梯教室里。龚雪收拾着讲台上的书本,目光落在窗外葱郁的校园。一群穿着练功服的学生正说说笑笑地穿过林荫道,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她忽然想起儿子许多鱼今天早上奶声奶气地说:“妈妈今天早点回来,陪我搭大轮船!”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成就感和踏实感的暖流,悄然涌上心头。讲台,或许不再是那个万众瞩目的光影舞台,但它同样能发出自己的光芒,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她拿起包,步履轻快地走出教学楼。不远处,许愿正牵着蹦蹦跳跳的许多鱼,站在梧桐树下等她。许多鱼一眼看到妈妈,立刻挣脱爸爸的怀抱,挣扎的投进龚雪怀里:“妈妈!我的大轮船快搭好啦!”
龚雪蹲下身,紧紧抱住儿子柔软温暖的小身体,将脸埋在他带着奶香的颈窝里,深深吸了一口气。光影浮华终会褪色,而此刻怀中的这份真实与温暖,才是她心甘情愿用星光换取的、最坚实的人间烟火。
龚雪正坐在屋里的椅子上,就着灯光读剧本。儿子许多鱼趴在她脚边的凉席上,专心致志地用积木堆着歪歪扭扭的“大轮船”。
许愿的心揪了一下,他知道,要撼动她扎根于表演艺术的信念,绝非易事。
晚饭后,许多鱼被龚雪哄睡,客厅里只亮着一盏落地灯,橘黄的光晕笼罩着两人。许愿将那份印制精美的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聘书轻轻推到龚雪面前,聘书上“表演理论与技巧教研室”几个字清晰醒目。
“雪,你看,”许愿的声音放得很轻,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上戏那边诚意很足。副教授职称,一周就排四节课,时间自由,离家也近,骑车二十分钟就到。最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看着龚雪的眼睛,“安稳。能多点时间陪小鱼。”
龚雪的目光扫过聘书,没有太多波澜。她拿起手边的茶杯,指腹摩挲着温热的杯壁,沉默了几秒才开口,声音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许愿,我知道你是为我们好。但讲台…不是我的舞台。”她抬起眼,那双曾在银幕上倾倒众生的眼眸里,此刻是纯粹的热爱与执着,“我喜欢演戏。喜欢变成另一个人,体验另一种人生。摄影机对着我的时候,灯光打下来的那一刻…那种感觉,站在讲台上是找不到的。那是我的命。”
第一次交锋,许愿便知道,仅凭安稳与家庭的理由,根本无法撼动她心中那座名为“表演”的圣殿。他需要援军,需要更有力、更残酷的武器。
几天后,周末。龚家父母从市区赶了过来。
许愿没有绕弯子,将上戏的聘书和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龚雪依旧坚持,话语间带着艺术工作者的清高与坚持:“爸,妈,演戏是我自己选的路,再难我也认。名利场是复杂,但我龚雪清清白白演戏,凭本事吃饭,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一直沉默的龚母突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像一把锋利的刀,瞬间划破了表面的平静。她放下茶杯,目光锐利地看向女儿,那眼神不再是慈母,而是经历过世事沧桑的老江湖。“雪儿,你太天真了!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这个圈子的全部?”
龚雪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
龚父沉重地补充道:“雪儿,你妈说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个圈子,水太深太浑了。捧高踩低,尔虞我诈,权色交易…哪一样是干净的?你现在正当红,鲜花掌声围着你,可你能保证永远这么红下去?你能保证永远不碰到那些龌龊事?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和你妈,是日夜悬着心啊!”
“那…那我可以挑剧本,只演正剧,只跟信得过的导演合作……”龚雪的声音带着挣扎,明显底气不足。
“挑剧本?”龚母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你以为剧本是天上掉下来的?好剧本是唐僧肉,多少双眼睛盯着!凭什么就轮到你龚雪?你不去应酬?不去打点?不给人面子?雪儿,你太要强,太清高,可这世道,容不下你这份清高!你爸说得对,你现在是光鲜,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等你过了最好的年纪,等你不再是票房保证,那些推不掉、甩不脱的应酬,那些带着酒气和脏手的‘投资方’、‘大人物’,你怎么躲?你想过小鱼吗?你想让他看到自己的妈妈在酒桌上被人灌酒、被人占便宜吗?!”
“妈!”龚雪猛地抬头,脸色煞白,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别说了!” “许多鱼”三个字,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无比地刺中了她最柔软也最脆弱的软肋。她可以忍受自己的委屈,可以为了艺术理想去抗争,但作为一个母亲,她无法想象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被儿子看到的场景,更无法容忍任何潜在的危险靠近她的孩子。
看着女儿瞬间崩溃的泪水和煞白的脸,心也像被狠狠揪了一把,但她的语气反而更加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像铁锤砸下最后一颗钉子:“这件事,没得商量!必须辞职!去上戏!我和你爸,还有许愿,都是为了你好,为了这个家好!当老师怎么了?桃李满天下,受人尊敬,安安稳稳!戏里演别人,不如戏外当自己人生的角儿!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龚母的强势拍板,像一道不可抗拒的闸门落下,截断了龚雪心中奔涌的、名为“演员梦”的洪流。龚父看着泪流满面、肩膀微微颤抖的女儿,满眼心疼,却也只能重重地叹息一声,默认了妻子的决定。许愿心中五味杂陈,有达成目的的释然,更有对龚雪梦想破碎的深切愧疚。他默默坐到龚雪身边,轻轻揽住她颤抖的肩膀,低声道:“雪,对不起…但那里,真的不是净土。上戏的讲台,也是舞台,是孕育更多好演员的摇篮。你…可以去影响更多人。”
龚雪没有说话,只是将脸深深埋进许愿的肩窝,泪水无声地浸湿了他的衬衫。那是一个梦想被强行剥离的痛楚,也是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而做出的、带着血泪的妥协。
接下来的日子,龚雪仿佛被抽走了大半精气神。她沉默地履行着最后的合约,完成了手头电影的配音工作。面对厂里同事的惊讶、挽留甚至不解的议论,她只是淡淡地说:“想换个环境,多陪陪孩子。” 那份洒脱背后,是无人能懂的涩然。
1985年6月中旬,上海电影制片厂人事处的办公室。窗外知了聒噪地叫着。龚雪将一份签好字的《转岗申请表》和她的工作证、演员证,轻轻推到办公桌对面。人事科的老科长推了推眼镜,看着眼前这位正当红的厂花,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小龚啊,真的不再考虑考虑了?厂里很看重你的发展…”
龚雪摇摇头,脸上是平静到近乎疏离的微笑:“谢谢组织培养。考虑清楚了,想回归家庭,也想尝试一下教学。” 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手续办得很快。当那枚象征着演员身份的徽章被收回时,龚雪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走出那栋承载了她青春与梦想的、熟悉的苏式办公楼,夏日的阳光刺得她微微眯起了眼。再见了,摄影棚的聚光灯。再见了,胶片转动的声音。她深吸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压回心底,走向公交车站的方向——家的方向,以及,那个需要她更多陪伴的、名叫许多鱼的小男孩的方向。
上海戏剧学院坐落在静谧的华山路。当龚雪第一次以“龚副教授”的身份,抱着几本厚厚的戏剧理论书籍,走进那座爬满常青藤的、略显古旧的表演系教学楼时,脚步还有些迟疑。讲台对她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没有了导演的指令,没有了摄像机的聚焦,只有台下几十双年轻、好奇、甚至带着审视目光的眼睛。
然而,当她站在讲台上,打开教案,看着那一张张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脸庞时,一种奇异的、久违的悸动悄然滋生。她开始讲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分析《雷雨》中繁漪的复杂心理,示范一个眼神如何传递千言万语…她的讲解没有老教授们的学究气,却带着演员特有的敏锐洞察和鲜活的生命体验。那些书本上的理论,被她用亲身经历过的片场故事、塑造角色的心路历程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眼神从好奇变成了崇拜和热切。下课铃声响起,竟无人愿意离开。
夕阳的余晖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空无一人的阶梯教室里。龚雪收拾着讲台上的书本,目光落在窗外葱郁的校园。一群穿着练功服的学生正说说笑笑地穿过林荫道,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她忽然想起儿子许多鱼今天早上奶声奶气地说:“妈妈今天早点回来,陪我搭大轮船!”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成就感和踏实感的暖流,悄然涌上心头。讲台,或许不再是那个万众瞩目的光影舞台,但它同样能发出自己的光芒,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她拿起包,步履轻快地走出教学楼。不远处,许愿正牵着蹦蹦跳跳的许多鱼,站在梧桐树下等她。许多鱼一眼看到妈妈,立刻挣脱爸爸的怀抱,挣扎的投进龚雪怀里:“妈妈!我的大轮船快搭好啦!”
龚雪蹲下身,紧紧抱住儿子柔软温暖的小身体,将脸埋在他带着奶香的颈窝里,深深吸了一口气。光影浮华终会褪色,而此刻怀中的这份真实与温暖,才是她心甘情愿用星光换取的、最坚实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