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野蛮侦探-《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一九八七年七月初,桌上,一沓厚达近十公分的稿纸堆得整整齐齐,最上面一页,写着硕大的书名——《野蛮侦探》,以及“全文终”三个字。四十六万字,历时近半年的伏案疾书,耗尽心力。他揉着发涩发胀的腕关节,指尖还残留着蓝黑墨水和纸张摩擦的细微触感。这部与他以往风格迥异的侦探小说,像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将他从熟悉的科幻与现实题材中剥离出来,投入一个全新的、充满逻辑陷阱与人性迷雾的世界。

  稿子用牛皮纸仔细包好,挂号寄往北京。之后几天,他刻意不去想它,只是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漫无目的地走,看黄浦江上的轮船,听弄堂里的吴侬软语,试图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然而,该来的总会来。

  这天下午,天气愈发闷热,似乎酝酿着一场雷雨。桌上的电话突然尖利地响起来,打破了房间里的宁静。许愿心头一跳,一种预感攫住了他。他拿起听筒。

  “许愿啊——许愿!”

  果然是叶冰如。她的声音透过长途电话线传来,带着一种熟悉的、恨铁不成钢的急切,甚至比平时更高亢了几分,几乎能想象出她在电话那头拍着桌子的样子。

  “我的大作家!你可真行啊!”叶冰如的语速快得像扫射的机枪,“《野蛮侦探》?四十六万字?推理侦探类小说?你…你怎么突然就拐到这上边去了?你让我说你什么好!”

  许愿握着听筒,没做声,只是静静地听着。窗外的天色暗了下来,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

  “写得怎么样?我告诉你,写得挺好!情节环环相扣,人物有血有肉,那个叫‘陈蛮’的侦探,又糙又愣,可那股子钻劲和邪性的聪明劲,活灵活现!”叶冰如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可是…许愿啊,咱们是《人民文学》!你是咱们社的头牌作家!你写的《牧马人》,写的《钟鼓楼》,那是现实主义,是纯文学!你这冷不丁扔过来一部侦探小说,你让我往哪放?编辑部几位老总编传阅了,都说…发不了。”

  发不了”三个字,她说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无奈的断然。

  “老总们说了,不是写得不好,是跟咱们刊物的调性,跟以往收录的所有稿子,全不一样!格格不入!《人民文学》的版面,从来没登过这种…这种…”她似乎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词,“这种纯粹以解谜破案为核心的小说!读者群不一样,文学界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发了,是要惹争议,要出问题的!”

  许愿的目光投向窗外,一道闪电无声地划破铅灰色的云层。他预料过这个结果,但亲耳听到,心头还是微微一沉。近半年的心血,似乎就要被“调性不符”四个字轻飘飘地打入冷宫。

  电话那头,叶冰如的声音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平复情绪,也像是在做一个重大的决定。再开口时,她的语气变得果断而务实,恢复了那个精明干练的大编辑本色:

  “许愿,你听我说。稿子不能就这么埋没了。我做主了,你这部《野蛮侦探》,我给你转投到《啄木鸟》杂志去!”

  《啄木鸟》?许愿的眉头动了一下。他知道这本杂志,公安部主管的文学月刊,以发表公安、法制、侦探类小说为主,在通俗文学领域影响很大,拥有一个庞大而稳定的读者群。

  “《啄木鸟》的主编老秦,跟我多年交情了。他们那儿就缺这种扎实好看的长篇侦探故事!你这本《野蛮侦探》,正对他们的路子!”叶冰如的语气笃定起来,甚至带上了一丝为她这个大胆决定而生的兴奋,“你放心,我会亲自跟老秦打招呼,标明你是我们《人民文学》的作家,让他们按最高标准给你开稿费!这点面子,我叶冰如还是有的!绝不能让你吃亏!”

  这无疑是在绝境中为他另辟了一条蹊径。许愿心里清楚,叶冰如这是冒了点风险的——将自己麾下大将的作品转投别家,尤其是风格差异如此巨大的刊物,需要魄力和担当。

  “谢谢叶老师。”他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干涩。

  “谢什么!你这孩子,净给我出难题!”叶冰如嗔怪道,但语气明显缓和了,“不过许愿啊,这事儿翻篇了,你得给我打起精神来!看看日历,今天几号了?已经七月了!七月了!你年初答应我的,上半年要交一部‘正经’稿子给我的呢?影子呢?我这年底还要指着你的稿子撑场面呢!你可别又让我到了年关,被催得焦头烂额,还得硬着头皮替你扛压力!”

  她的声音又带上了熟悉的催促和焦虑:“我可告诉你,你现在人是在上海,心思可不能野了!别写那些有的没的,赶紧给我收收心,琢磨琢磨正经营生!读者等着呢,编辑部等着呢,我也等着呢!听到没有?”

  窗外,豆大的雨点终于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瞬间淋湿了窗台和梧桐树叶。电话线里,叶冰如的叮嘱和“通牒”还在继续,混合着沙沙的电流声和遥远的雷音。

  许愿握着听筒,目光从窗外喧闹的雨幕,缓缓移回桌前。桌面上,《野蛮侦探》的手稿已被送走,只留下一片空荡。旁边,是几本摊开的《人民文学》过往期刊,还有一叠空白稿纸,无声地等待着新的故事。

  叶冰如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赶紧写吧,别让我又年底扛着你的压力…已经七月了…你答应我上半年作品呢…”

  雨声渐密,敲打着玻璃,也敲打着思绪。《野蛮侦探》的冒险暂告段落,它将被送往新的天地接受检阅。而属于《人民文学》的、他必须完成的“正经”作品,还一个字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