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室里,阳光透过积着薄尘的玻璃窗,在堆满稿件的书桌上切出几道斜斜的光柱。叶冰如从收发室取回一摞信件和包裹,最上面那个厚实沉重的大牛皮纸袋立刻吸引了她的目光。熟悉的笔迹写着寄件人“许愿”和收件人“叶冰如编辑”,落款地址是上海。
她小心地拆开纸袋,一沓近五百页、誊写得工工整整的稿纸滑了出来。扉页上,是三个力透纸背的墨字:《红火星》。叶冰如推了推眼镜,泡上一杯浓茶,迫不及待地沉浸进去。
这一读,便是整整一个下午加晚上。办公室的人渐渐走空,窗外北京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她浑然不觉。稿纸一页页翻过,她的神情从专注变为惊叹,又从惊叹化为深深的沉浸。许愿的笔触将她带离了这间狭小的编辑室,抛向了数千万公里之外那片红色、荒凉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那里有宏伟的穹顶城市,有艰难拓荒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有复杂精密的环境改造计划,更有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极致拉扯、对地球母星的复杂情感以及关于文明未来的哲学思辨。其想象之磅礴,细节之真实,思考之深邃,远超她此前读过的任何一部国产科幻。
第三天早上,叶冰如桌上的电话直接拨到了上海。
“许愿!”电话刚一接通,叶冰如的声音就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冲了出来,甚至忘了惯常的寒暄,“《红火星》我读完了!两天一夜没睡踏实,满脑子都是你那个红色星球!”
电话那头的许愿似乎轻笑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回应,叶冰如的话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太好了!真的太好了!许愿,你果然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这格局,这气象,这硬核的科幻设定里包裹的人文思考……比《三体》更恢弘,也比《三体》更‘暖’一些!开拓、建设、希望……对,就是这种在绝境中生生不息的希望感,抓人,太抓人了!”
她喘了口气,语速依然飞快:“开篇‘百年旅途’的世代飞船设定就把我震住了,那种漫长孤旅的压抑和抵达新世界的狂喜,写得入木三分!中间部分环境地球化改造的细节,你哪儿查的资料?太真实了!还有那些人物,老马丁的坚韧,玛雅的智慧,萨克斯的偏执……个个立得住!最后‘绿染火星’的初步实现,看得我……唉,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夸了!”
“叶老师您过奖了。”许愿的声音透过电话线传来,带着一如既往的平静,但也能听出一丝被认可的欣慰。
“过什么奖!是大实话!”叶冰如斩钉截铁,“这稿子在我这儿,直接过了!不用任何修改!我会立刻安排送审,走加急流程!稿费标准按社里最高规格算,我亲自去跟财务催,尽快给你邮寄过去!”她顿了顿,语气充满了期待,“说好了,这只是第一部,‘绿火星’、‘蓝火星’……你可不能断更!明年,最晚明年这个时候,我得看到下一部!”
“好。”许愿的回答简单而肯定。
挂了电话,叶冰如仍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才小心地将《红火星》的稿纸整理好,贴上重要的稿件签,放在了待处理文件的最顶端。阳光照在稿纸上,那三个墨字仿佛也带着灼人的热量。
许愿在上海心无旁骛地构建着他的火星史诗。窗外的市声遥远而模糊,他的世界里只剩下那片正在逐渐褪去赤褐、点染新绿的星球。
一九九八年二月中旬,上海街头还弥漫着春节刚过不久的慵懒年味,许愿将最后一张稿纸码齐,装入厚厚的牛皮纸袋。封面上,他再次写下“叶冰如编辑 收”,落款地址依旧是上海。这一次,稿件整整四十四万字,是《火星三部曲》的第二部——《绿火星》。
一九八八年二月的最后一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室叶冰如拆开那个厚实得有些坠手的牛皮纸信封,熟悉的钢笔字迹映入眼帘——《绿火星》,许愿着。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像是收到了一份期待已久的新年礼物,尽管农历新年才刚刚过去不久。
稿纸沉甸甸的,足足一大沓。她泡了杯浓茶,推开了手边其他待审的稿子,迫不及待地沉浸进去。这一读,就是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办公室的日光灯亮了又灭。
《绿火星》承接《红火星》的磅礴架构,却将视角更深地探入火星殖民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生态伦理的尖锐冲突以及一代“火星新生代”的身份迷惘。许愿的笔触愈发老辣,想象力如同挣脱了引力束缚,在红色星球广袤而严酷的天地间纵横驰骋,却又将宏大的科幻设定与细腻入微的人性描摹完美焊接。叶冰如时而为奇诡的生态改造设想拍案叫绝,时而又被角色间复杂的情感羁绊牵动心肠。
当她终于读完最后一页,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角,窗外已是晨曦微露。她几乎没有片刻犹豫,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听筒里传来几声长长的忙音,就在她以为没人接听准备挂断时,那边被接了起来。
“喂?”是许愿的声音,带着一丝刚睡醒的沙哑。
“许愿!是我,叶冰如!”她的声音因激动和缺乏睡眠而略显高亢,“《绿火星》我读完了!一口气读完的!你……你真是……”她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词。
电话那头传来许愿低低的笑声,似乎完全清醒了:“叶老师,您这是一夜没睡?”
“睡不着!怎么睡得着!”叶冰如语速飞快,“《红火星》开篇宏大,《绿火星》则是深入肌理!这政治架构的推演,火星独立运动的萌芽,还有那个‘基因选择权’的伦理困境……太深刻了!还有那些新生代孩子的视角,既疏离又真切!你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她不等许愿回答,继续连珠炮似的说:“稿子在我这儿直接过了!没问题!写得比《红火星》还要圆熟,气魄更大,思考更深!我这就走流程,稿费还是老规矩,尽快给你汇过去!今年的生活补贴和差旅费也一起汇过去,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咱们这‘火星三部曲’,成了!绝对成了!” 喜悦和自豪几乎要透过听筒溢出来。作为许愿的责编,她亲眼见证并陪伴着这部注定要载入中国科幻文学史的巨着一步步成型,这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许愿的声音依旧平静,带着欣慰:“您觉得好就行。辛苦了,叶老师,又让您熬夜。”
“我乐意!”叶冰如爽朗地笑道,随即想起日期,更是惊讶,“这才二月底啊!许作家,你这速度也太惊人了!《红火星》是去年的事吧?这才多久?《绿火星》整整四十四万字!你这简直是……文思如泉涌啊!太好了,照这个势头,咱们第三部《蓝火星》是不是年底就能见着影子了?新年才刚刚开始,你这简直是给社里放了颗卫星!”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只有细微的电流声和背景里那陌生的、模糊的市声。
“叶老师,”许愿的声音再次响起,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蓝火星》恐怕要等一等了。”
“嗯?怎么了?遇到创作瓶颈了?还是资料搜集有困难?”叶冰如立刻关切地问,心提了起来。她可不想这部杰作中途出现任何差池。
“不是写作上的事。”许愿顿了顿,似乎在选择措辞,“接下来一段时间,我需要休息一下,处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他的语气很平淡,但叶冰如敏锐地捕捉到那平淡之下的一丝不同寻常。那不是疲惫后的休整,也不是灵感枯竭的停滞,而是一种……暂时性的战略转移,仿佛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暂时离开书桌,全神贯注地去应对。她甚至能感觉到,这件事,他似乎并不想在电话里多谈。
多年的合作与默契让叶冰如立刻压下了追问的冲动。她了解许愿,他不是个轻易会被外界干扰创作节奏的人,一旦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必然有充分的理由。
“哦……这样啊。”她迅速调整了语气,从兴奋转为理解与支持,“也好,连续写这么大部头,确实耗神。是该好好休息一阵,换换脑子。有什么事需要社里或者我帮忙的,尽管开口。”
“谢谢叶老师。有需要我会说的。”许愿的声音里带着感谢。
“那行,稿子的事你就放心吧,后续流程我来盯。你安心处理你的事。”叶冰如干脆利落地说,“保持联系。”
她小心地拆开纸袋,一沓近五百页、誊写得工工整整的稿纸滑了出来。扉页上,是三个力透纸背的墨字:《红火星》。叶冰如推了推眼镜,泡上一杯浓茶,迫不及待地沉浸进去。
这一读,便是整整一个下午加晚上。办公室的人渐渐走空,窗外北京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她浑然不觉。稿纸一页页翻过,她的神情从专注变为惊叹,又从惊叹化为深深的沉浸。许愿的笔触将她带离了这间狭小的编辑室,抛向了数千万公里之外那片红色、荒凉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那里有宏伟的穹顶城市,有艰难拓荒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有复杂精密的环境改造计划,更有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极致拉扯、对地球母星的复杂情感以及关于文明未来的哲学思辨。其想象之磅礴,细节之真实,思考之深邃,远超她此前读过的任何一部国产科幻。
第三天早上,叶冰如桌上的电话直接拨到了上海。
“许愿!”电话刚一接通,叶冰如的声音就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冲了出来,甚至忘了惯常的寒暄,“《红火星》我读完了!两天一夜没睡踏实,满脑子都是你那个红色星球!”
电话那头的许愿似乎轻笑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回应,叶冰如的话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太好了!真的太好了!许愿,你果然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这格局,这气象,这硬核的科幻设定里包裹的人文思考……比《三体》更恢弘,也比《三体》更‘暖’一些!开拓、建设、希望……对,就是这种在绝境中生生不息的希望感,抓人,太抓人了!”
她喘了口气,语速依然飞快:“开篇‘百年旅途’的世代飞船设定就把我震住了,那种漫长孤旅的压抑和抵达新世界的狂喜,写得入木三分!中间部分环境地球化改造的细节,你哪儿查的资料?太真实了!还有那些人物,老马丁的坚韧,玛雅的智慧,萨克斯的偏执……个个立得住!最后‘绿染火星’的初步实现,看得我……唉,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夸了!”
“叶老师您过奖了。”许愿的声音透过电话线传来,带着一如既往的平静,但也能听出一丝被认可的欣慰。
“过什么奖!是大实话!”叶冰如斩钉截铁,“这稿子在我这儿,直接过了!不用任何修改!我会立刻安排送审,走加急流程!稿费标准按社里最高规格算,我亲自去跟财务催,尽快给你邮寄过去!”她顿了顿,语气充满了期待,“说好了,这只是第一部,‘绿火星’、‘蓝火星’……你可不能断更!明年,最晚明年这个时候,我得看到下一部!”
“好。”许愿的回答简单而肯定。
挂了电话,叶冰如仍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才小心地将《红火星》的稿纸整理好,贴上重要的稿件签,放在了待处理文件的最顶端。阳光照在稿纸上,那三个墨字仿佛也带着灼人的热量。
许愿在上海心无旁骛地构建着他的火星史诗。窗外的市声遥远而模糊,他的世界里只剩下那片正在逐渐褪去赤褐、点染新绿的星球。
一九九八年二月中旬,上海街头还弥漫着春节刚过不久的慵懒年味,许愿将最后一张稿纸码齐,装入厚厚的牛皮纸袋。封面上,他再次写下“叶冰如编辑 收”,落款地址依旧是上海。这一次,稿件整整四十四万字,是《火星三部曲》的第二部——《绿火星》。
一九八八年二月的最后一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室叶冰如拆开那个厚实得有些坠手的牛皮纸信封,熟悉的钢笔字迹映入眼帘——《绿火星》,许愿着。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像是收到了一份期待已久的新年礼物,尽管农历新年才刚刚过去不久。
稿纸沉甸甸的,足足一大沓。她泡了杯浓茶,推开了手边其他待审的稿子,迫不及待地沉浸进去。这一读,就是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办公室的日光灯亮了又灭。
《绿火星》承接《红火星》的磅礴架构,却将视角更深地探入火星殖民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生态伦理的尖锐冲突以及一代“火星新生代”的身份迷惘。许愿的笔触愈发老辣,想象力如同挣脱了引力束缚,在红色星球广袤而严酷的天地间纵横驰骋,却又将宏大的科幻设定与细腻入微的人性描摹完美焊接。叶冰如时而为奇诡的生态改造设想拍案叫绝,时而又被角色间复杂的情感羁绊牵动心肠。
当她终于读完最后一页,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角,窗外已是晨曦微露。她几乎没有片刻犹豫,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听筒里传来几声长长的忙音,就在她以为没人接听准备挂断时,那边被接了起来。
“喂?”是许愿的声音,带着一丝刚睡醒的沙哑。
“许愿!是我,叶冰如!”她的声音因激动和缺乏睡眠而略显高亢,“《绿火星》我读完了!一口气读完的!你……你真是……”她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词。
电话那头传来许愿低低的笑声,似乎完全清醒了:“叶老师,您这是一夜没睡?”
“睡不着!怎么睡得着!”叶冰如语速飞快,“《红火星》开篇宏大,《绿火星》则是深入肌理!这政治架构的推演,火星独立运动的萌芽,还有那个‘基因选择权’的伦理困境……太深刻了!还有那些新生代孩子的视角,既疏离又真切!你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她不等许愿回答,继续连珠炮似的说:“稿子在我这儿直接过了!没问题!写得比《红火星》还要圆熟,气魄更大,思考更深!我这就走流程,稿费还是老规矩,尽快给你汇过去!今年的生活补贴和差旅费也一起汇过去,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咱们这‘火星三部曲’,成了!绝对成了!” 喜悦和自豪几乎要透过听筒溢出来。作为许愿的责编,她亲眼见证并陪伴着这部注定要载入中国科幻文学史的巨着一步步成型,这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许愿的声音依旧平静,带着欣慰:“您觉得好就行。辛苦了,叶老师,又让您熬夜。”
“我乐意!”叶冰如爽朗地笑道,随即想起日期,更是惊讶,“这才二月底啊!许作家,你这速度也太惊人了!《红火星》是去年的事吧?这才多久?《绿火星》整整四十四万字!你这简直是……文思如泉涌啊!太好了,照这个势头,咱们第三部《蓝火星》是不是年底就能见着影子了?新年才刚刚开始,你这简直是给社里放了颗卫星!”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只有细微的电流声和背景里那陌生的、模糊的市声。
“叶老师,”许愿的声音再次响起,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蓝火星》恐怕要等一等了。”
“嗯?怎么了?遇到创作瓶颈了?还是资料搜集有困难?”叶冰如立刻关切地问,心提了起来。她可不想这部杰作中途出现任何差池。
“不是写作上的事。”许愿顿了顿,似乎在选择措辞,“接下来一段时间,我需要休息一下,处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他的语气很平淡,但叶冰如敏锐地捕捉到那平淡之下的一丝不同寻常。那不是疲惫后的休整,也不是灵感枯竭的停滞,而是一种……暂时性的战略转移,仿佛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暂时离开书桌,全神贯注地去应对。她甚至能感觉到,这件事,他似乎并不想在电话里多谈。
多年的合作与默契让叶冰如立刻压下了追问的冲动。她了解许愿,他不是个轻易会被外界干扰创作节奏的人,一旦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必然有充分的理由。
“哦……这样啊。”她迅速调整了语气,从兴奋转为理解与支持,“也好,连续写这么大部头,确实耗神。是该好好休息一阵,换换脑子。有什么事需要社里或者我帮忙的,尽管开口。”
“谢谢叶老师。有需要我会说的。”许愿的声音里带着感谢。
“那行,稿子的事你就放心吧,后续流程我来盯。你安心处理你的事。”叶冰如干脆利落地说,“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