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一月十日,星期六。上海,浦东新区。
位于东方路的“上海书城浦东店”门前,却是一派与周遭现代化楼宇的冷峻形成鲜明对比的热火朝天景象。
还不到上午九点正式营业时间,书店门口蜿蜒曲折的队伍已经排出去近百米,拐了个弯,几乎要堵到旁边的路口。队伍里大多是穿着各式校服、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急切神情的青少年,也不乏陪着孩子前来、面露无奈却又心甘情愿排着的家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的期待,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对队伍前进速度的抱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
“爸!你看这么多人!这得排到什么时候去啊!”一个看起来约莫十多岁、虎头虎脑的男孩,用力拽了拽身旁高大男子的衣袖,语气里满是焦躁。这正是许愿和他的儿子许多鱼。
许愿今天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外罩一件半旧的皮夹克,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显得儒雅而沉稳。他看着眼前人山人海的景象,嘴角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盛况,正是因他笔下那个戴眼镜的小巫师而起——《哈利·波特与密室》今天全国同步发行。
“急什么,”许愿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目光扫过长长的队伍,仿佛在欣赏一幅动人的画卷,“这说明大家喜欢这个故事,是好事。”
许多鱼撅着嘴,眼珠子一转,凑近许愿,压低声音带着几分撒娇和狡黠:“爸,我的好爸爸!您看这队伍……您就不能……嗯……打个电话给出版社或者书店经理?开个后门啥的?您可是许愿啊!作者本人欸!拿几本书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他可是知道,爸爸有时候为了急用的资料或者特殊版本,是能动用一些“特权”的。
许愿闻言,收敛了笑容,低下头,严肃地看着儿子:“许多鱼,我告诉你,今天不行。不仅今天不行,以后这种靠关系走捷径的想法,也尽量少动。”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但坚定,“书是写给所有读者看的,大家都在遵守规则排队,我们凭什么搞特殊?就因为我是作者?没有这个道理。”
许多鱼的小脸顿时垮了下来,嘟囔道:“可是……这也太慢了……”
“慢就慢点,”许愿直起身,望向书店大门的方向,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今天爸爸陪你一起排队。我们像所有普通读者一样,规规矩矩地排,买到几本是几本。这不是惩罚,这是一种体验,也是爸爸送你的礼物——用耐心和遵守规则换来的礼物。”
许多鱼看着父亲认真的眼神,知道这事儿没商量了,只好蔫蔫地“哦”了一声,不情不愿地跟着队伍一点点往前挪。
时间在等待中缓慢流逝。许愿倒不觉得枯燥,他饶有兴致地观察着排队的读者们:有孩子捧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反复翻阅,有小伙伴激烈争论着剧情,有家长在耐心回答孩子关于“密室”的种种猜想。这些鲜活的画面,比任何销量数字都更让他感到满足。
两个多小时后,时针指向十一点多,许愿和许多鱼终于随着人流挪进了书店大门。畅销书区域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不断从仓库搬出一箱箱崭新的《哈利·波特与密室》,但上架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抢购的速度。书店不得不采取了限购措施:每人一本。
许愿和许多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各自抢到了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许多鱼把书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稀世珍宝,但脸上很快又露出了不满。
“爸!才两本!”许多鱼哭丧着脸,“一本我自己看,一本……我答应借给同桌王小胖的!那我们家美丽的母亲龚雪女士看什么?还有外公外婆,他们都等着看呢!这根本不够啊!”
许愿看着儿子贪心不足的模样,又好气又好笑。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两本书,拉着许多鱼挤出人群,走到相对空旷的角落,才慢悠悠地说:“不够?不够就自己想办法。你都多大的人了,遇到点问题就想着找老子解决?”
许多鱼瞪大了眼睛:“我……我能想什么办法?排队也只能买一本啊!”
“那就发动你的小伙伴,看看谁家大人有空,帮忙排一下?”许愿提示道,“或者,耐心等几天,等这股抢购热潮过去,货源充足了再买?再或者,跟你同学商量商量,轮流看?”他拍了拍儿子的头,“许多鱼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但肯定不包括无限制地依赖父母的特权。自己动动脑筋。”
许多鱼被父亲说得哑口无言,抱着两本书,小眉头皱得紧紧的,显然开始认真思考“靠自己”的方案了。
就在《哈利·波特》热潮在中国席卷各大书店的两天后,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二日,地球的另一端,英国伦敦。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总部所在的布鲁姆斯伯里区,气氛同样热烈,但或许是因为英国人对排队有着某种天生的“仪式感”。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之下,是同样汹涌的期待。今天,是许愿面向稍低龄读者创作的全新系列——《查理九世》第一册《黑贝街的亡灵》的发行日。
许愿凭借《哈利·波特》系列,已经在英国积累了惊人的口碑和人气。当出版社宣布这位“魔法大师”将推出一个围绕聪明小男孩查理·九世和他的伙伴们展开的、充满谜团与冒险的新系列时,立刻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刚够年龄读懂《哈利·波特》,或者觉得《哈利·波特》还有些“复杂”的9至11岁的孩子们,对这本《黑贝街的亡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
上午九点,伦敦各大书店刚一开门,早已守候在外的孩子们便在家长的陪同下涌了进来。水石书店(waterstones)、史密斯书店(whSmith)的童书区瞬间被占领。孩子们的目标明确,直奔标有“charlie Ix - the phantom of ckberry Street” 的书架。
“妈妈!快!在那里!”
“我要一本查理九世!”
“奶奶说这本和哈利波特一样好看!”
稚嫩而兴奋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书架上的新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工作人员补货的频率比平时快了数倍。孩子们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看封面——上面画着一个眼神机灵、带着探索神情的黑发男孩,背景是雾气笼罩、充满神秘感的维多利亚风格街道。那诡谲又吸引人的画风,立刻抓住了他们的心。
短短几天内,《查理九世:黑贝街的亡灵》便空降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儿童类榜首。学校的操场上、课间休息时,讨论查理的谜题、猜测“亡灵”真相成了最时髦的话题。许愿(Yuan xu)这个名字,在英国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再次飙升。如果说《哈利·波特》让他成为了“魔法世界的创造者”,那么《查理九世》则让他成为了“冒险谜题之王”。他被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为 “Uncle Yuan, the Story wizard”(故事魔法师愿叔叔),他的每一本书都像是被施了魔法,能让他们瞬间沉浸到不可思议的世界中去。
傍晚,龚雪刚结束一个通告回到家。她脱下外套,看到客厅里,儿子许多鱼正盘腿坐在地毯上,面前摊着那本崭新的《哈利·波特与密室》,旁边还放着纸笔,似乎在记录着什么。许愿则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传真过来的英国销售报告,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哟,这是怎么了?我们多鱼今天这么用功?”龚雪笑着走过去,摸了摸儿子的头。
许多鱼头也不抬,闷闷地说:“我在列名单,看看找哪些同学一起排队,或者怎么交换着看才能最快让大家都看到书。我爸说了,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龚雪愣了一下,随即看向许愿,眼中流露出了然和赞许的笑意。她走到许愿身边坐下,轻声问:“英国那边情况怎么样?我看新闻说,你那本新的童书也卖疯了?”
许愿将报告递给龚雪,笑道:“嗯,《查理九世》反响不错。看来,‘故事魔法师’这个头衔,暂时是摘不掉了。”
位于东方路的“上海书城浦东店”门前,却是一派与周遭现代化楼宇的冷峻形成鲜明对比的热火朝天景象。
还不到上午九点正式营业时间,书店门口蜿蜒曲折的队伍已经排出去近百米,拐了个弯,几乎要堵到旁边的路口。队伍里大多是穿着各式校服、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急切神情的青少年,也不乏陪着孩子前来、面露无奈却又心甘情愿排着的家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的期待,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对队伍前进速度的抱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
“爸!你看这么多人!这得排到什么时候去啊!”一个看起来约莫十多岁、虎头虎脑的男孩,用力拽了拽身旁高大男子的衣袖,语气里满是焦躁。这正是许愿和他的儿子许多鱼。
许愿今天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外罩一件半旧的皮夹克,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显得儒雅而沉稳。他看着眼前人山人海的景象,嘴角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盛况,正是因他笔下那个戴眼镜的小巫师而起——《哈利·波特与密室》今天全国同步发行。
“急什么,”许愿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目光扫过长长的队伍,仿佛在欣赏一幅动人的画卷,“这说明大家喜欢这个故事,是好事。”
许多鱼撅着嘴,眼珠子一转,凑近许愿,压低声音带着几分撒娇和狡黠:“爸,我的好爸爸!您看这队伍……您就不能……嗯……打个电话给出版社或者书店经理?开个后门啥的?您可是许愿啊!作者本人欸!拿几本书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他可是知道,爸爸有时候为了急用的资料或者特殊版本,是能动用一些“特权”的。
许愿闻言,收敛了笑容,低下头,严肃地看着儿子:“许多鱼,我告诉你,今天不行。不仅今天不行,以后这种靠关系走捷径的想法,也尽量少动。”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但坚定,“书是写给所有读者看的,大家都在遵守规则排队,我们凭什么搞特殊?就因为我是作者?没有这个道理。”
许多鱼的小脸顿时垮了下来,嘟囔道:“可是……这也太慢了……”
“慢就慢点,”许愿直起身,望向书店大门的方向,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今天爸爸陪你一起排队。我们像所有普通读者一样,规规矩矩地排,买到几本是几本。这不是惩罚,这是一种体验,也是爸爸送你的礼物——用耐心和遵守规则换来的礼物。”
许多鱼看着父亲认真的眼神,知道这事儿没商量了,只好蔫蔫地“哦”了一声,不情不愿地跟着队伍一点点往前挪。
时间在等待中缓慢流逝。许愿倒不觉得枯燥,他饶有兴致地观察着排队的读者们:有孩子捧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反复翻阅,有小伙伴激烈争论着剧情,有家长在耐心回答孩子关于“密室”的种种猜想。这些鲜活的画面,比任何销量数字都更让他感到满足。
两个多小时后,时针指向十一点多,许愿和许多鱼终于随着人流挪进了书店大门。畅销书区域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不断从仓库搬出一箱箱崭新的《哈利·波特与密室》,但上架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抢购的速度。书店不得不采取了限购措施:每人一本。
许愿和许多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各自抢到了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许多鱼把书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稀世珍宝,但脸上很快又露出了不满。
“爸!才两本!”许多鱼哭丧着脸,“一本我自己看,一本……我答应借给同桌王小胖的!那我们家美丽的母亲龚雪女士看什么?还有外公外婆,他们都等着看呢!这根本不够啊!”
许愿看着儿子贪心不足的模样,又好气又好笑。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两本书,拉着许多鱼挤出人群,走到相对空旷的角落,才慢悠悠地说:“不够?不够就自己想办法。你都多大的人了,遇到点问题就想着找老子解决?”
许多鱼瞪大了眼睛:“我……我能想什么办法?排队也只能买一本啊!”
“那就发动你的小伙伴,看看谁家大人有空,帮忙排一下?”许愿提示道,“或者,耐心等几天,等这股抢购热潮过去,货源充足了再买?再或者,跟你同学商量商量,轮流看?”他拍了拍儿子的头,“许多鱼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但肯定不包括无限制地依赖父母的特权。自己动动脑筋。”
许多鱼被父亲说得哑口无言,抱着两本书,小眉头皱得紧紧的,显然开始认真思考“靠自己”的方案了。
就在《哈利·波特》热潮在中国席卷各大书店的两天后,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二日,地球的另一端,英国伦敦。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总部所在的布鲁姆斯伯里区,气氛同样热烈,但或许是因为英国人对排队有着某种天生的“仪式感”。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之下,是同样汹涌的期待。今天,是许愿面向稍低龄读者创作的全新系列——《查理九世》第一册《黑贝街的亡灵》的发行日。
许愿凭借《哈利·波特》系列,已经在英国积累了惊人的口碑和人气。当出版社宣布这位“魔法大师”将推出一个围绕聪明小男孩查理·九世和他的伙伴们展开的、充满谜团与冒险的新系列时,立刻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刚够年龄读懂《哈利·波特》,或者觉得《哈利·波特》还有些“复杂”的9至11岁的孩子们,对这本《黑贝街的亡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
上午九点,伦敦各大书店刚一开门,早已守候在外的孩子们便在家长的陪同下涌了进来。水石书店(waterstones)、史密斯书店(whSmith)的童书区瞬间被占领。孩子们的目标明确,直奔标有“charlie Ix - the phantom of ckberry Street” 的书架。
“妈妈!快!在那里!”
“我要一本查理九世!”
“奶奶说这本和哈利波特一样好看!”
稚嫩而兴奋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书架上的新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工作人员补货的频率比平时快了数倍。孩子们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看封面——上面画着一个眼神机灵、带着探索神情的黑发男孩,背景是雾气笼罩、充满神秘感的维多利亚风格街道。那诡谲又吸引人的画风,立刻抓住了他们的心。
短短几天内,《查理九世:黑贝街的亡灵》便空降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儿童类榜首。学校的操场上、课间休息时,讨论查理的谜题、猜测“亡灵”真相成了最时髦的话题。许愿(Yuan xu)这个名字,在英国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再次飙升。如果说《哈利·波特》让他成为了“魔法世界的创造者”,那么《查理九世》则让他成为了“冒险谜题之王”。他被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为 “Uncle Yuan, the Story wizard”(故事魔法师愿叔叔),他的每一本书都像是被施了魔法,能让他们瞬间沉浸到不可思议的世界中去。
傍晚,龚雪刚结束一个通告回到家。她脱下外套,看到客厅里,儿子许多鱼正盘腿坐在地毯上,面前摊着那本崭新的《哈利·波特与密室》,旁边还放着纸笔,似乎在记录着什么。许愿则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传真过来的英国销售报告,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哟,这是怎么了?我们多鱼今天这么用功?”龚雪笑着走过去,摸了摸儿子的头。
许多鱼头也不抬,闷闷地说:“我在列名单,看看找哪些同学一起排队,或者怎么交换着看才能最快让大家都看到书。我爸说了,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龚雪愣了一下,随即看向许愿,眼中流露出了然和赞许的笑意。她走到许愿身边坐下,轻声问:“英国那边情况怎么样?我看新闻说,你那本新的童书也卖疯了?”
许愿将报告递给龚雪,笑道:“嗯,《查理九世》反响不错。看来,‘故事魔法师’这个头衔,暂时是摘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