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公社和县里公安局的户籍科,流程出乎意料的顺利。那份盖着北京市作协和公安局预审章的审批表,如同尚方宝剑。公社文书和县局的户籍警,看到“特殊人才引进”和“北京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的字样,态度都变得格外客气和高效。公章落下,一张盖着“辽阳县公安局户口迁移专用章”的《户口迁移证》交到了许愿手中。这张薄薄的纸片,彻底割断了他与三块石村最后的、法律意义上的联系。
再次回到北京,已是三天后。许愿没有耽搁,结算雷队长的工钱后,带着《户口迁移证》和作协的全套证明文件,直接前往指定的派出所。派出所的户籍室里窗明几净,穿着白色警服(78式警服为白色)的户籍民警是个年轻姑娘,接过许愿的材料时,眼中也闪过一丝好奇和不易察觉的惊讶。显然,“许愿”这个名字,在首都的某些圈层里,也已不再陌生。
她仔细核对着材料,动作麻利地在厚厚的户籍底册上登记、盖章。最后,将一张崭新的、印着国徽的《户口登记卡》递给许愿,上面清晰地写着:
姓名:许愿
户别:非农业家庭户口
住址:北京市东城区(具体地址由作协统一管理)
服务处所:北京市作家协会
职业:专业作家
“许愿同志,您的户口已经迁入。这是您的户口卡,请收好。”户籍民警的声音带着公事公办的清晰。
许愿接过那张薄薄的卡片,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特有的挺括。它很轻,却又重逾千钧。这张小小的卡片,宣告了他正式成为了这座千年古都、共和国心脏的一员。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踏实感,从指尖蔓延至全身。存折上的数字带来的是物质的自由,而这纸户口,带来的是身份的锚定。
走出派出所大门,街道上车流人流,喧闹依旧,但许愿却感觉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清晰明亮了几分。他不再是过客,而是归人。
他没有立刻回招待所,而是走向街角那家挂着“东城区第三粮店”牌子的国营粮店。凭着崭新的户口卡和作协开具的粮油关系转移证明,他在粮店的小窗口前排了队。
轮到他的时候,他把户口卡和证明递进窗口。里面戴着套袖的女营业员看了一眼,熟练地拿出一个深棕色的小本子,用蘸水钢笔在上面登记、盖章。然后,撕下几张印着不同面额的票据递出来。
“给,这是您本月的粮票和油票。”女营业员的声音平淡无奇。
许愿接过来。几张小小的纸片:北京市粮票伍市斤(粗粮)、叁市斤(细粮),北京市油票半市斤。花花绿绿,印着粮食和油桶的图案。在1979年的北京,这才是城市生活最基础、最硬通的“货币”,是户口带来的最直接、最市井的福利。
他把这些珍贵的票证和崭新的户口卡一起,仔细地放进贴身的衣兜里。指尖触碰到户口卡光滑的表面和粮票粗糙的纹理,一种混合着尘埃落定与生活实感的热流,悄然涌上心头。
抬头望去,街道两旁高大的槐树新叶初绽,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泽。车铃声、人语声、远处隐约传来的广播声……这座城市的脉搏如此清晰有力地跳动着。
根,终于扎下了。
离开粮店后他径直回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敲开了叶冰如办公室的门。叶冰如正伏案看稿,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眉头微蹙。见是他,脸上立刻浮起笑容:“哟,户口落好了?快给我瞧瞧!”
许愿递过户口卡。叶冰如翻到那关键一页,手指在“中国作家协会”上摩挲了一下,笑容更深,带着由衷的欣慰:“好!这下算是彻底扎下根了!再不是招待所里的‘黑户’了!”她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神情认真起来,“成了专业作家,有些事儿就得跟你正式说道说道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待遇和任务。”
她示意许愿坐下,自己也拉过椅子,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打印着作协抬头的文件复印件,语气清晰而务实:
“第一,工资待遇。你刚评上的是三级作家职称,每月基础工资是102元。此外,作协每月会固定发放创作津贴45元,这笔钱是给专业作家深入生活、购买资料用的。所以,你每月固定到手的工资是 147元。”叶冰如顿了顿,看到许愿脸上并无波澜,心里暗叹这小子是真沉得住气。147元!这可是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四倍的工资!她接着道:“工资每月5号,由作协财务处直接发放现金。记得带图章去领,要签收盖章的。”
“第二,票证。”叶冰如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水,这是更贴近生活的部分,“粮油关系已经随户口转到作协这边了。每月固定配给:粮票35斤(其中细粮票20斤,粗粮票15斤),油票半斤,肉票2斤,豆腐票1斤,工业券若干(用于购买肥皂、火柴、棉布等)。逢年过节,作协工会还会额外发点补助,比如白糖票、鸡蛋票什么的。这些票证,每月初到作协行政科签字领取,可别错过了日子。”她强调,“票比钱金贵,尤其是细粮和油,千万保管好。”
“第三,医疗。”叶冰如指指文件上的条款,“医疗关系也转过来了。看病拿药,凭作协发的医疗证,去指定的合同医院(一般是协和或者北京医院),费用按国家干部待遇报销大部分。这是最实在的保障之一。”
说完这些保障,叶冰如话锋一转,神情也严肃了些:“待遇说完了,该说说任务和义务了。核心就一条:写作。写出好作品,就是最大的任务,也是对这份待遇最好的回报。社里、作协对你的创作计划不做硬性规定,但每年总得有一定数量的产出,长篇、中短篇都行,体裁不限,但质量必须过硬。这是本分,也是考核的基础。”
她放下文件,目光直视许愿:“除此之外,一些必要的‘活动’,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比如作协组织的学习会、重要的文艺政策传达会,必须参加。还有作协安排的一些外事接待、文化交流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需要出席时,原则上不能推辞。发言稿如果需要准备,社里或作协会帮你把关。这些场合,该露面时露面,该说话时说点得体的、符合身份的话。这算是……应尽的义务。”叶冰如的语气带着过来人的理解和提醒,“小许,我知道你性子静。但现在身份不一样了,树大招风。这些场面上的事,躲是躲不掉的,关键是怎么把握分寸。踏踏实实写你的东西,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外面那些浮名,听听就算了,当不得真。”
再次回到北京,已是三天后。许愿没有耽搁,结算雷队长的工钱后,带着《户口迁移证》和作协的全套证明文件,直接前往指定的派出所。派出所的户籍室里窗明几净,穿着白色警服(78式警服为白色)的户籍民警是个年轻姑娘,接过许愿的材料时,眼中也闪过一丝好奇和不易察觉的惊讶。显然,“许愿”这个名字,在首都的某些圈层里,也已不再陌生。
她仔细核对着材料,动作麻利地在厚厚的户籍底册上登记、盖章。最后,将一张崭新的、印着国徽的《户口登记卡》递给许愿,上面清晰地写着:
姓名:许愿
户别:非农业家庭户口
住址:北京市东城区(具体地址由作协统一管理)
服务处所:北京市作家协会
职业:专业作家
“许愿同志,您的户口已经迁入。这是您的户口卡,请收好。”户籍民警的声音带着公事公办的清晰。
许愿接过那张薄薄的卡片,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特有的挺括。它很轻,却又重逾千钧。这张小小的卡片,宣告了他正式成为了这座千年古都、共和国心脏的一员。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踏实感,从指尖蔓延至全身。存折上的数字带来的是物质的自由,而这纸户口,带来的是身份的锚定。
走出派出所大门,街道上车流人流,喧闹依旧,但许愿却感觉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清晰明亮了几分。他不再是过客,而是归人。
他没有立刻回招待所,而是走向街角那家挂着“东城区第三粮店”牌子的国营粮店。凭着崭新的户口卡和作协开具的粮油关系转移证明,他在粮店的小窗口前排了队。
轮到他的时候,他把户口卡和证明递进窗口。里面戴着套袖的女营业员看了一眼,熟练地拿出一个深棕色的小本子,用蘸水钢笔在上面登记、盖章。然后,撕下几张印着不同面额的票据递出来。
“给,这是您本月的粮票和油票。”女营业员的声音平淡无奇。
许愿接过来。几张小小的纸片:北京市粮票伍市斤(粗粮)、叁市斤(细粮),北京市油票半市斤。花花绿绿,印着粮食和油桶的图案。在1979年的北京,这才是城市生活最基础、最硬通的“货币”,是户口带来的最直接、最市井的福利。
他把这些珍贵的票证和崭新的户口卡一起,仔细地放进贴身的衣兜里。指尖触碰到户口卡光滑的表面和粮票粗糙的纹理,一种混合着尘埃落定与生活实感的热流,悄然涌上心头。
抬头望去,街道两旁高大的槐树新叶初绽,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泽。车铃声、人语声、远处隐约传来的广播声……这座城市的脉搏如此清晰有力地跳动着。
根,终于扎下了。
离开粮店后他径直回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敲开了叶冰如办公室的门。叶冰如正伏案看稿,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眉头微蹙。见是他,脸上立刻浮起笑容:“哟,户口落好了?快给我瞧瞧!”
许愿递过户口卡。叶冰如翻到那关键一页,手指在“中国作家协会”上摩挲了一下,笑容更深,带着由衷的欣慰:“好!这下算是彻底扎下根了!再不是招待所里的‘黑户’了!”她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神情认真起来,“成了专业作家,有些事儿就得跟你正式说道说道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待遇和任务。”
她示意许愿坐下,自己也拉过椅子,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打印着作协抬头的文件复印件,语气清晰而务实:
“第一,工资待遇。你刚评上的是三级作家职称,每月基础工资是102元。此外,作协每月会固定发放创作津贴45元,这笔钱是给专业作家深入生活、购买资料用的。所以,你每月固定到手的工资是 147元。”叶冰如顿了顿,看到许愿脸上并无波澜,心里暗叹这小子是真沉得住气。147元!这可是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四倍的工资!她接着道:“工资每月5号,由作协财务处直接发放现金。记得带图章去领,要签收盖章的。”
“第二,票证。”叶冰如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水,这是更贴近生活的部分,“粮油关系已经随户口转到作协这边了。每月固定配给:粮票35斤(其中细粮票20斤,粗粮票15斤),油票半斤,肉票2斤,豆腐票1斤,工业券若干(用于购买肥皂、火柴、棉布等)。逢年过节,作协工会还会额外发点补助,比如白糖票、鸡蛋票什么的。这些票证,每月初到作协行政科签字领取,可别错过了日子。”她强调,“票比钱金贵,尤其是细粮和油,千万保管好。”
“第三,医疗。”叶冰如指指文件上的条款,“医疗关系也转过来了。看病拿药,凭作协发的医疗证,去指定的合同医院(一般是协和或者北京医院),费用按国家干部待遇报销大部分。这是最实在的保障之一。”
说完这些保障,叶冰如话锋一转,神情也严肃了些:“待遇说完了,该说说任务和义务了。核心就一条:写作。写出好作品,就是最大的任务,也是对这份待遇最好的回报。社里、作协对你的创作计划不做硬性规定,但每年总得有一定数量的产出,长篇、中短篇都行,体裁不限,但质量必须过硬。这是本分,也是考核的基础。”
她放下文件,目光直视许愿:“除此之外,一些必要的‘活动’,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比如作协组织的学习会、重要的文艺政策传达会,必须参加。还有作协安排的一些外事接待、文化交流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需要出席时,原则上不能推辞。发言稿如果需要准备,社里或作协会帮你把关。这些场合,该露面时露面,该说话时说点得体的、符合身份的话。这算是……应尽的义务。”叶冰如的语气带着过来人的理解和提醒,“小许,我知道你性子静。但现在身份不一样了,树大招风。这些场面上的事,躲是躲不掉的,关键是怎么把握分寸。踏踏实实写你的东西,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外面那些浮名,听听就算了,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