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站在自家四合院的大门前,手指抚过新刷的朱漆门板,指尖传来微微的黏腻感。门楣上那块的匾额,是请琉璃厂的老匠人用金丝楠木新刻的,乌木底子上两个描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内敛的光泽。
许同志,您瞧瞧这门轴,我特意让老李头给换的铜套。王师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掩饰不住的得意,保准十年八年都不带吱呀响的!
许愿推开厚重的大门,门轴果然转动得丝滑无声。院里的景象让他呼吸微微一滞——一个月前还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院子,此刻已然脱胎换骨。青砖墁地,严丝合缝;抄手游廊的朱漆柱子光可鉴人;原本塌了半边的影壁,如今用整块汉白玉重新雕了松鹤延年的图案,在晨光中莹润生辉。
东厢房的地龙都重新盘过了。王师傅领着许愿往里走,牛皮鞋底踩在新铺的青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按您的要求,用的都是西山的上好耐火砖,管道比原先加粗了三成。今年冬天您就瞧好吧,保管屋里暖和得穿单褂子都行!
许愿蹲下身,手指拂过廊下新装的雕花木围栏。老核桃木的纹理在桐油的浸润下显得格外深邃,每一处卷草纹都打磨得圆润光滑,不见半点毛刺。这工艺,放在后世怕是能进故宫当修复师傅。
正房的木结构全换了。王师傅指着屋顶,老榆木的梁柱,防虫防腐都处理过。瓦片是从门头沟老窑新烧的简瓦,一片片都拿木槌敲过,声儿脆生的才用。他说着从兜里掏出个蓝布包,这是剩下的瓦当,按老规矩得留几片给您压箱底。
许愿接过那沉甸甸的布包,揭开一看,是五片青灰色的瓦当,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兽面纹。这种老工艺在后世几乎绝迹,没想到王师傅连这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西厢房改成了书房,朝南的整面墙换成了通透的玻璃窗。许愿轻轻推开雕花木窗,阳光立刻洒满了整间屋子。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宽大的花梨木书案,案面光洁如镜,纹理如行云流水。这是王师傅特意从东郊木材厂淘来的海南黄花梨老料,据说原是某位贝勒府上的琴案。
您摸摸这墙面。王师傅敲了敲书房的白墙,按老法儿用的糯米灰浆,掺了蛋清和细麻刀,比现在那些石灰膏结实十倍。我让老刘头足足捶打了三天,现在拿钉子都扎不进去。
许愿的指尖传来微微的凉意,墙面光滑如瓷,却带着天然材质特有的呼吸感。这种工艺他在后世只在古建修复文献里见过,没想到如今能亲身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穿过月亮门来到后院,景象更让人惊喜。原先的荒地被改造成了规整的小花园,东南角栽了棵手腕粗的海棠,树下摆着青石棋桌。最妙的是西北角那口老井,不仅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加装了手压泵,井台用汉白玉重新砌过,雕着缠枝莲纹。
井水我让人化验过了,甜着呢!王师傅拍着井台上的压泵把手,这铁家伙是托关系从农机厂弄来的最新款,顶得上十个小伙子提水。
许愿压下把手,清亮的井水立刻哗哗流出,在阳光下闪着碎银般的光。他掬了一捧喝下,冰凉甘甜,带着大地深处的沁人气息。
厨房的改造更是让许愿眼前一亮。传统的灶台旁竟然装了个铁皮炉子,烟道巧妙地与老灶共用。这是山西产的凤凰牌煤球炉,热效率比老灶高多了。王师傅得意地介绍,平常烧水热饭用这个就成,省柴火。要炖大菜再烧灶台,两不耽误。
最让许愿满意的是卫生间的改造。王师傅不知从哪搞来套德国进口的卫浴设备,白瓷马桶光洁如玉,镀铬的水龙头闪闪发亮。热水器用的是老式煤气罐,但安装得极为隐蔽,外面做了个仿古的木柜子,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些洋玩意儿可费老劲了。王师傅压低声音,百货大楼的库存货,票证我托了七拐八弯的关系才弄到。安装的时候差点让街道办的瞧见,幸亏老李头机灵,用油毡布把整个后窗都蒙上了。
正房里的家具都是王师傅带着徒弟们新打的,清一色的老榆木,样式简洁大气。最显眼的是靠北墙的那排书柜,从地面直抵房梁,每层隔板都做了防翘的暗榫。许愿随手拉开一个抽屉,樟木的清香立刻扑面而来,里面细密地铺着防潮的香樟木屑。
窗帘布料是瑞蚨祥的杭纺,按您的意思,素净的靛青色。王师傅拉开西窗的帘子,阳光透过细密的织物,在地上投下柔和的光斑,里衬加了层薄棉,遮光又透气。
许愿细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门窗的合页都是黄铜铸造,把手包了层软牛皮;电灯开关做成了拉绳式,绳头坠着小小的和田玉坠;连门闩都是仿古的鱼形铜锁,钥匙孔藏在鱼眼里。这些巧思,既保留了老宅的韵味,又暗藏现代化的便利。
所有木器用的都是传统的大漆工艺。王师傅抚摸着窗棂,刮灰、裱布、上漆、打磨,前后十二道工序,一道不少。这活儿现在没几个匠人会了,我是特意从房山请来的褚老爷子,人家祖上可是给颐和园做彩绘的。
走到院中,许愿仰头望去,屋檐下的铃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原先歪斜的屋脊如今笔直如线,蹲兽和瓦当排列得整整齐齐。最难得的是,整个修缮过程完全保留了老宅的灵魂,那些岁月沉淀的气韵不仅没有流失,反而在新的肌理中获得了重生。
王师傅,这工程...许愿转向身边这个精瘦的老人,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谢意。
五千整!王师傅突然挺直了腰板,从怀里掏出个牛皮纸信封,这是账本,每一分钱花在哪都记得清清楚楚。木料砖瓦是走公家渠道批的条子,工钱都是按行规给的,绝对没让您多花冤枉钱!
许愿接过信封,里面是一沓手写的清单,字迹工整如蝇头小楷:耐火砖三百二十块,每块一角二分;老榆木料两方半,每方八十五元;铜合页二十四副,每副......密密麻麻写了十几页,最后汇总的数字果然是五千元整。
您要是不放心,随时可以核对。王师傅搓着手,眼睛里却满是自信的光芒,不是我老王吹牛,就这工程,换别人没八千下不来!那些边角料我都让徒弟归置好了,堆在西耳房,以后修补用得着。
许愿把账本塞回信封,突然向王师傅深深鞠了一躬:王师傅,这院子修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十倍。您这份心意,不是钱能衡量的。
王师傅慌忙扶住许愿,黝黑的脸上竟泛起些红晕:使不得使不得!您这是折煞我了!他搓着粗糙的手掌,声音突然低了下来,不瞒您说,干这行三十多年,头回遇见您这样的主顾。不看工期不压价钱,材料都要最好的...这是把老宅当祖宗伺候呢!我们这帮老哥们儿,谁不是憋着股劲儿要做出个样板来?
阳光越过屋檐,在院子里投下斑驳的光影。许愿望着这个质朴的老匠人,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院子的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股精气神——那是一种近乎失传的匠人骄傲,是对手艺的虔诚,对材料的敬畏。
今儿个就算交工了。王师傅从兜里掏出串黄铜钥匙,这是各屋的钥匙,都贴着签儿呢。灶房我让徒弟们试烧过了,烟道通畅。地龙要等入冬前再试,到时候我亲自来盯着。
许愿接过钥匙串,沉甸甸的。这不仅是开启物理空间的工具,更是一把打开新生活的钥匙。五千元的巨款,换来的不仅是一座焕然一新的四合院,更是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港湾。
对了,王师傅走到大门口又折返回来,神秘兮兮地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差点忘了这个。老宅翻新,按老规矩得在正梁下埋个。我让褚老爷子写了幅钟灵毓秀的字,跟五谷杂粮、金银锞子一起封在锡匣里,埋在正房东北角了。这可是老礼儿,保家宅平安的。
许愿心头一热,这完全在王师傅的职责范围之外。他刚要道谢,老人已经摆摆手大步流星地出了院门,背影在阳光里显得格外挺拔。
关上朱漆大门,许愿独自站在焕然一新的院子里。槐花的香气愈发浓郁,混着新木和青砖的气息,构成一种独特的的味道。他缓步走过每一间屋子,手指抚过每一处细节:书房窗棂上精细的冰裂纹,厨房灶台边被磨圆的砖角,卧室里那扇能完全取下的槛窗......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让老宅在保持原貌的同时,悄然融入了现代生活的便利。
西厢房的书架上,许愿带来的书籍已经整齐排列。他抽出一本《三体》样书,放在花梨木书案上,深蓝色的封面与古朴的木纹相得益彰。窗外,海棠树的影子轻轻摇曳,在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许同志,您瞧瞧这门轴,我特意让老李头给换的铜套。王师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掩饰不住的得意,保准十年八年都不带吱呀响的!
许愿推开厚重的大门,门轴果然转动得丝滑无声。院里的景象让他呼吸微微一滞——一个月前还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院子,此刻已然脱胎换骨。青砖墁地,严丝合缝;抄手游廊的朱漆柱子光可鉴人;原本塌了半边的影壁,如今用整块汉白玉重新雕了松鹤延年的图案,在晨光中莹润生辉。
东厢房的地龙都重新盘过了。王师傅领着许愿往里走,牛皮鞋底踩在新铺的青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按您的要求,用的都是西山的上好耐火砖,管道比原先加粗了三成。今年冬天您就瞧好吧,保管屋里暖和得穿单褂子都行!
许愿蹲下身,手指拂过廊下新装的雕花木围栏。老核桃木的纹理在桐油的浸润下显得格外深邃,每一处卷草纹都打磨得圆润光滑,不见半点毛刺。这工艺,放在后世怕是能进故宫当修复师傅。
正房的木结构全换了。王师傅指着屋顶,老榆木的梁柱,防虫防腐都处理过。瓦片是从门头沟老窑新烧的简瓦,一片片都拿木槌敲过,声儿脆生的才用。他说着从兜里掏出个蓝布包,这是剩下的瓦当,按老规矩得留几片给您压箱底。
许愿接过那沉甸甸的布包,揭开一看,是五片青灰色的瓦当,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兽面纹。这种老工艺在后世几乎绝迹,没想到王师傅连这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西厢房改成了书房,朝南的整面墙换成了通透的玻璃窗。许愿轻轻推开雕花木窗,阳光立刻洒满了整间屋子。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宽大的花梨木书案,案面光洁如镜,纹理如行云流水。这是王师傅特意从东郊木材厂淘来的海南黄花梨老料,据说原是某位贝勒府上的琴案。
您摸摸这墙面。王师傅敲了敲书房的白墙,按老法儿用的糯米灰浆,掺了蛋清和细麻刀,比现在那些石灰膏结实十倍。我让老刘头足足捶打了三天,现在拿钉子都扎不进去。
许愿的指尖传来微微的凉意,墙面光滑如瓷,却带着天然材质特有的呼吸感。这种工艺他在后世只在古建修复文献里见过,没想到如今能亲身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穿过月亮门来到后院,景象更让人惊喜。原先的荒地被改造成了规整的小花园,东南角栽了棵手腕粗的海棠,树下摆着青石棋桌。最妙的是西北角那口老井,不仅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加装了手压泵,井台用汉白玉重新砌过,雕着缠枝莲纹。
井水我让人化验过了,甜着呢!王师傅拍着井台上的压泵把手,这铁家伙是托关系从农机厂弄来的最新款,顶得上十个小伙子提水。
许愿压下把手,清亮的井水立刻哗哗流出,在阳光下闪着碎银般的光。他掬了一捧喝下,冰凉甘甜,带着大地深处的沁人气息。
厨房的改造更是让许愿眼前一亮。传统的灶台旁竟然装了个铁皮炉子,烟道巧妙地与老灶共用。这是山西产的凤凰牌煤球炉,热效率比老灶高多了。王师傅得意地介绍,平常烧水热饭用这个就成,省柴火。要炖大菜再烧灶台,两不耽误。
最让许愿满意的是卫生间的改造。王师傅不知从哪搞来套德国进口的卫浴设备,白瓷马桶光洁如玉,镀铬的水龙头闪闪发亮。热水器用的是老式煤气罐,但安装得极为隐蔽,外面做了个仿古的木柜子,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些洋玩意儿可费老劲了。王师傅压低声音,百货大楼的库存货,票证我托了七拐八弯的关系才弄到。安装的时候差点让街道办的瞧见,幸亏老李头机灵,用油毡布把整个后窗都蒙上了。
正房里的家具都是王师傅带着徒弟们新打的,清一色的老榆木,样式简洁大气。最显眼的是靠北墙的那排书柜,从地面直抵房梁,每层隔板都做了防翘的暗榫。许愿随手拉开一个抽屉,樟木的清香立刻扑面而来,里面细密地铺着防潮的香樟木屑。
窗帘布料是瑞蚨祥的杭纺,按您的意思,素净的靛青色。王师傅拉开西窗的帘子,阳光透过细密的织物,在地上投下柔和的光斑,里衬加了层薄棉,遮光又透气。
许愿细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门窗的合页都是黄铜铸造,把手包了层软牛皮;电灯开关做成了拉绳式,绳头坠着小小的和田玉坠;连门闩都是仿古的鱼形铜锁,钥匙孔藏在鱼眼里。这些巧思,既保留了老宅的韵味,又暗藏现代化的便利。
所有木器用的都是传统的大漆工艺。王师傅抚摸着窗棂,刮灰、裱布、上漆、打磨,前后十二道工序,一道不少。这活儿现在没几个匠人会了,我是特意从房山请来的褚老爷子,人家祖上可是给颐和园做彩绘的。
走到院中,许愿仰头望去,屋檐下的铃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原先歪斜的屋脊如今笔直如线,蹲兽和瓦当排列得整整齐齐。最难得的是,整个修缮过程完全保留了老宅的灵魂,那些岁月沉淀的气韵不仅没有流失,反而在新的肌理中获得了重生。
王师傅,这工程...许愿转向身边这个精瘦的老人,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谢意。
五千整!王师傅突然挺直了腰板,从怀里掏出个牛皮纸信封,这是账本,每一分钱花在哪都记得清清楚楚。木料砖瓦是走公家渠道批的条子,工钱都是按行规给的,绝对没让您多花冤枉钱!
许愿接过信封,里面是一沓手写的清单,字迹工整如蝇头小楷:耐火砖三百二十块,每块一角二分;老榆木料两方半,每方八十五元;铜合页二十四副,每副......密密麻麻写了十几页,最后汇总的数字果然是五千元整。
您要是不放心,随时可以核对。王师傅搓着手,眼睛里却满是自信的光芒,不是我老王吹牛,就这工程,换别人没八千下不来!那些边角料我都让徒弟归置好了,堆在西耳房,以后修补用得着。
许愿把账本塞回信封,突然向王师傅深深鞠了一躬:王师傅,这院子修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十倍。您这份心意,不是钱能衡量的。
王师傅慌忙扶住许愿,黝黑的脸上竟泛起些红晕:使不得使不得!您这是折煞我了!他搓着粗糙的手掌,声音突然低了下来,不瞒您说,干这行三十多年,头回遇见您这样的主顾。不看工期不压价钱,材料都要最好的...这是把老宅当祖宗伺候呢!我们这帮老哥们儿,谁不是憋着股劲儿要做出个样板来?
阳光越过屋檐,在院子里投下斑驳的光影。许愿望着这个质朴的老匠人,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院子的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股精气神——那是一种近乎失传的匠人骄傲,是对手艺的虔诚,对材料的敬畏。
今儿个就算交工了。王师傅从兜里掏出串黄铜钥匙,这是各屋的钥匙,都贴着签儿呢。灶房我让徒弟们试烧过了,烟道通畅。地龙要等入冬前再试,到时候我亲自来盯着。
许愿接过钥匙串,沉甸甸的。这不仅是开启物理空间的工具,更是一把打开新生活的钥匙。五千元的巨款,换来的不仅是一座焕然一新的四合院,更是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港湾。
对了,王师傅走到大门口又折返回来,神秘兮兮地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差点忘了这个。老宅翻新,按老规矩得在正梁下埋个。我让褚老爷子写了幅钟灵毓秀的字,跟五谷杂粮、金银锞子一起封在锡匣里,埋在正房东北角了。这可是老礼儿,保家宅平安的。
许愿心头一热,这完全在王师傅的职责范围之外。他刚要道谢,老人已经摆摆手大步流星地出了院门,背影在阳光里显得格外挺拔。
关上朱漆大门,许愿独自站在焕然一新的院子里。槐花的香气愈发浓郁,混着新木和青砖的气息,构成一种独特的的味道。他缓步走过每一间屋子,手指抚过每一处细节:书房窗棂上精细的冰裂纹,厨房灶台边被磨圆的砖角,卧室里那扇能完全取下的槛窗......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让老宅在保持原貌的同时,悄然融入了现代生活的便利。
西厢房的书架上,许愿带来的书籍已经整齐排列。他抽出一本《三体》样书,放在花梨木书案上,深蓝色的封面与古朴的木纹相得益彰。窗外,海棠树的影子轻轻摇曳,在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