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深处,许愿的四合院却仿佛自成一方清凉世界。
自打赵大妈把歌舞团的林小曼“塞”进这院子,这位居委会主任就像完成了重大历史使命,竟真的消停了。可林小曼的身影,却如同院角那丛新栽的茉莉花,悄无声息地在这方天地里扎下了根。
起初是隔三差五的拜访,带着歌舞团食堂新出炉的点心,或是她父亲从故宫库房淘换来的旧书。后来变成了隔天一趟,理由也越发理直气壮——许愿的书房需要整理,院里的花草需要修剪,或者干脆是“路过,进来讨杯水喝”。
厨房里突然传来“哐当”一声脆响,紧接着是林小曼带着懊恼的低呼。
他放下笔循声过去,只见厨房地上躺着一只豁了口的青花碗,水渍混着几片碧绿的黄瓜片淌了一地。林小曼蹲在地上,手忙脚乱地收拾,脸颊因为窘迫和暑气泛着绯红。
“想…想拌个凉面,”她抬起头,眼神像受惊的小鹿,“这碗太滑了…”
许愿的目光扫过灶台——新买的切面整齐地码在案板上,嫩黄瓜切成了粗细不均的条,一小碗芝麻酱调得稀了些,旁边还摆着剥好的蒜瓣。显然,她是真打算做饭。
“人没事就好。”许愿转身拿来笤帚簸箕,“碗不值钱。”
林小曼却固执地蹲着没动,看着地上的碎片,声音闷闷的:“我爸总说我手笨,除了跳舞啥也干不好…看来是真的。”
许愿收拾碎片的手一顿。这姑娘平日里在舞台上光芒万丈,此刻蹲在厨房地上的样子,却透着一股孩子气的委屈。他想起自己初来这个时代,连煤球炉子都点不着的窘迫。
“谁天生就会?”他把碎片扫进簸箕,“我头回点炉子,差点把招待所熏成腊肉房。”
林小曼“噗嗤”一声乐了,眼角还挂着点懊恼的水光:“真的?”
“比真金还真。”许愿递给她一块干净抹布,“想学做饭?”
林小曼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嗯!”
自那天起,林小曼的“登门拜访”便添了一项固定内容——下厨。时间也固定在傍晚,歌舞团排练结束之后。许愿的书房窗户正对着厨房,傍晚时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炝锅的滋啦声、林小曼偶尔被油烟呛到的轻咳声,便取代了钢笔的沙沙声,成了四合院新的背景音。
许愿起初是“技术指导”,站在厨房门口,指点她如何用葱姜蒜炝锅才能爆香而不焦糊,如何掌握火候让青菜翠而不蔫。后来指导的位置变成了灶台边,他系着围裙示范,她在一旁专注地看着,鼻尖沁着细密的汗珠。
“油热了先放花椒,炸出香味捞出来,再下肉丝…对,快翻!”许愿的声音在烟火气里显得有些模糊。
林小曼依言操作,手腕翻飞间竟带着几分舞蹈的韵律。肉丝在锅里跳跃,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她侧过头,得意地冲许愿扬了扬下巴:“怎么样?”
“孺子可教。”许愿嘴角微扬。
饭菜上桌,两人就在正房明间的八仙桌上对坐。林小曼的手艺从最初的“勉强入口”进步到“色香尚可”,偶尔还能超常发挥。吃饭时,她总爱讲歌舞团的趣事,谁排练时把水袖甩到了别人脸上,谁又因为偷吃道具点心被团长训了。许愿则分享些写作中的感悟,或是胡同里听来的市井见闻。
饭毕,收拾碗筷的间隙,便是林小曼的“戏文时间”。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约定。
有时是在院子里。暑气稍退,月光如水。林小曼会换上软底布鞋,在海棠树下清唱一段《贵妃醉酒》。没有华服水袖,只有素衣素颜,但那婉转的唱腔、流转的眼波,却将月下独酌的杨贵妃演绎得丝丝入扣:
“海岛冰轮初转腾,
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
唱到“嫦娥离月宫”时,她微微仰头,目光投向夜空中的明月,神情寂寥又带着几分迷醉。月光洒在她光洁的额头上,美得不似凡尘中人。许愿坐在游廊下的竹椅上,静静听着,夏夜的微风拂过,带着她身上淡淡的香皂味和厨房里残留的烟火气,一种奇异的安宁感弥漫心间。
有时是在书房。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潮湿而闷热。林小曼会坐在书案对面的圈椅上,手里捧着一杯清茶,哼唱些柔美的小调,或是《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时的片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她的声音低柔婉转,带着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般的韵味,在雨声的伴奏下,如同一缕轻烟,袅袅地缠绕在书房的梁柱间。许愿有时停下笔,抬头看她一眼。她察觉到目光,会回以一个浅浅的微笑,唱腔却不停,眼波流转间,仿佛真有杜丽娘的情思暗涌。
时间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火与戏文中悄然滑过。林小曼的身影出现在这四合院里的频率越来越高,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她会顺手帮许愿把晾晒的书籍收回屋,会在雨天提前过来检查门窗是否关严,甚至能精准地在他墨水瓶快见底时,“恰好”带来一瓶新的“鸵鸟”牌蓝黑墨水。
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心领神会。
一天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京城。林小曼排练结束被困在歌舞团,直到晚上八点多雨势稍歇才匆匆赶来,浑身湿了大半。
“快擦擦!”许愿递过干毛巾,眉头微蹙,“不是说了雨大就别过来了?”
林小曼胡乱擦着头发上的水珠,声音闷在毛巾里:“说好了今天试做炸酱面的…酱都提前炸好了,放明天该坏了。”她抬起湿漉漉的脸,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一丝执拗。
许愿看着她被雨水打湿、贴在额前的几缕碎发,看着她被雨水浸透、显得有些单薄的衣衫,心头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厨房里很快响起忙碌的声音,灶火映红了她半边脸,专注地搅拌着锅里的炸酱。
那一晚的炸酱面格外香浓。饭后,雨又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敲打着屋檐和窗棂,发出密集的声响。书房里只开了一盏台灯,光线昏黄而温暖。林小曼裹着许愿找出来的一件半旧干爽外套,坐在圈椅里,轻轻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打着拍子。
目光落在她身上那件显得过于宽大的外套上。昏黄的灯光下,她素净的脸庞带着一丝疲惫,湿发半干,柔顺地贴在颈侧,整个人缩在椅子里,像只淋了雨的小动物,有种平时舞台上绝看不到的柔弱。
“小曼,”许愿的声音在雨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以后…下雨就别过来了。”
林小曼微微一怔,随即垂下眼睫,手指绞着外套的衣角,声音低了下去:“…给你添麻烦了吗?”
“不是麻烦。”许愿站起身,走到她面前,昏黄的灯光在他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将林小曼笼罩其中,“是担心。”
林小曼抬起头,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里。那里面没有往日的沉静与疏离,只有清晰的、不加掩饰的关切。窗外的雨声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又似乎在瞬间远去。书房里只剩下两人交错的呼吸声,和台灯灯泡发出的微弱嗡鸣。
“我…”林小曼张了张嘴,心跳得厉害。
“留下来吧。”许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雨太大了。客房一直收拾着。”
林小曼的脸颊瞬间飞起红霞,像熟透的海棠果。她低下头,长长的睫毛颤抖着,却没有拒绝,只是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
许愿转身去柜子里取干净的床单被褥。林小曼看着他在灯下忙碌的背影,宽肩窄腰,动作利落。厨房里的烟火气,海棠树下的戏文声,书房里昏黄的灯光,还有此刻他为自己铺床的背影……无数个细碎的片段如同涓涓细流,终于在此刻汇聚成一片温润的湖泊。
她站起身,走到他身边,没有帮忙,只是静静地看着。等他铺好床,直起身,她才轻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无比清晰:
“许愿。”
“嗯?”
“我…我们这样,”她抬起眼,勇敢地迎上他的目光,脸颊红得如同朝霞,“算是在一起了吗?”
“算”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像夏夜掠过庭院的微风,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笃定。
林小曼的睫毛飞快地颤动了几下,像是被惊扰的蝶翼。她看着许愿深邃眼眸中映出的自己小小的影子,看着他唇角那抹了然又温柔的笑意。所有的忐忑、试探、那些日积月累的烟火与戏文编织成的网,都在这一刻有了清晰的答案。
自打赵大妈把歌舞团的林小曼“塞”进这院子,这位居委会主任就像完成了重大历史使命,竟真的消停了。可林小曼的身影,却如同院角那丛新栽的茉莉花,悄无声息地在这方天地里扎下了根。
起初是隔三差五的拜访,带着歌舞团食堂新出炉的点心,或是她父亲从故宫库房淘换来的旧书。后来变成了隔天一趟,理由也越发理直气壮——许愿的书房需要整理,院里的花草需要修剪,或者干脆是“路过,进来讨杯水喝”。
厨房里突然传来“哐当”一声脆响,紧接着是林小曼带着懊恼的低呼。
他放下笔循声过去,只见厨房地上躺着一只豁了口的青花碗,水渍混着几片碧绿的黄瓜片淌了一地。林小曼蹲在地上,手忙脚乱地收拾,脸颊因为窘迫和暑气泛着绯红。
“想…想拌个凉面,”她抬起头,眼神像受惊的小鹿,“这碗太滑了…”
许愿的目光扫过灶台——新买的切面整齐地码在案板上,嫩黄瓜切成了粗细不均的条,一小碗芝麻酱调得稀了些,旁边还摆着剥好的蒜瓣。显然,她是真打算做饭。
“人没事就好。”许愿转身拿来笤帚簸箕,“碗不值钱。”
林小曼却固执地蹲着没动,看着地上的碎片,声音闷闷的:“我爸总说我手笨,除了跳舞啥也干不好…看来是真的。”
许愿收拾碎片的手一顿。这姑娘平日里在舞台上光芒万丈,此刻蹲在厨房地上的样子,却透着一股孩子气的委屈。他想起自己初来这个时代,连煤球炉子都点不着的窘迫。
“谁天生就会?”他把碎片扫进簸箕,“我头回点炉子,差点把招待所熏成腊肉房。”
林小曼“噗嗤”一声乐了,眼角还挂着点懊恼的水光:“真的?”
“比真金还真。”许愿递给她一块干净抹布,“想学做饭?”
林小曼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嗯!”
自那天起,林小曼的“登门拜访”便添了一项固定内容——下厨。时间也固定在傍晚,歌舞团排练结束之后。许愿的书房窗户正对着厨房,傍晚时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炝锅的滋啦声、林小曼偶尔被油烟呛到的轻咳声,便取代了钢笔的沙沙声,成了四合院新的背景音。
许愿起初是“技术指导”,站在厨房门口,指点她如何用葱姜蒜炝锅才能爆香而不焦糊,如何掌握火候让青菜翠而不蔫。后来指导的位置变成了灶台边,他系着围裙示范,她在一旁专注地看着,鼻尖沁着细密的汗珠。
“油热了先放花椒,炸出香味捞出来,再下肉丝…对,快翻!”许愿的声音在烟火气里显得有些模糊。
林小曼依言操作,手腕翻飞间竟带着几分舞蹈的韵律。肉丝在锅里跳跃,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她侧过头,得意地冲许愿扬了扬下巴:“怎么样?”
“孺子可教。”许愿嘴角微扬。
饭菜上桌,两人就在正房明间的八仙桌上对坐。林小曼的手艺从最初的“勉强入口”进步到“色香尚可”,偶尔还能超常发挥。吃饭时,她总爱讲歌舞团的趣事,谁排练时把水袖甩到了别人脸上,谁又因为偷吃道具点心被团长训了。许愿则分享些写作中的感悟,或是胡同里听来的市井见闻。
饭毕,收拾碗筷的间隙,便是林小曼的“戏文时间”。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约定。
有时是在院子里。暑气稍退,月光如水。林小曼会换上软底布鞋,在海棠树下清唱一段《贵妃醉酒》。没有华服水袖,只有素衣素颜,但那婉转的唱腔、流转的眼波,却将月下独酌的杨贵妃演绎得丝丝入扣:
“海岛冰轮初转腾,
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
唱到“嫦娥离月宫”时,她微微仰头,目光投向夜空中的明月,神情寂寥又带着几分迷醉。月光洒在她光洁的额头上,美得不似凡尘中人。许愿坐在游廊下的竹椅上,静静听着,夏夜的微风拂过,带着她身上淡淡的香皂味和厨房里残留的烟火气,一种奇异的安宁感弥漫心间。
有时是在书房。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潮湿而闷热。林小曼会坐在书案对面的圈椅上,手里捧着一杯清茶,哼唱些柔美的小调,或是《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时的片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她的声音低柔婉转,带着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般的韵味,在雨声的伴奏下,如同一缕轻烟,袅袅地缠绕在书房的梁柱间。许愿有时停下笔,抬头看她一眼。她察觉到目光,会回以一个浅浅的微笑,唱腔却不停,眼波流转间,仿佛真有杜丽娘的情思暗涌。
时间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火与戏文中悄然滑过。林小曼的身影出现在这四合院里的频率越来越高,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她会顺手帮许愿把晾晒的书籍收回屋,会在雨天提前过来检查门窗是否关严,甚至能精准地在他墨水瓶快见底时,“恰好”带来一瓶新的“鸵鸟”牌蓝黑墨水。
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心领神会。
一天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京城。林小曼排练结束被困在歌舞团,直到晚上八点多雨势稍歇才匆匆赶来,浑身湿了大半。
“快擦擦!”许愿递过干毛巾,眉头微蹙,“不是说了雨大就别过来了?”
林小曼胡乱擦着头发上的水珠,声音闷在毛巾里:“说好了今天试做炸酱面的…酱都提前炸好了,放明天该坏了。”她抬起湿漉漉的脸,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一丝执拗。
许愿看着她被雨水打湿、贴在额前的几缕碎发,看着她被雨水浸透、显得有些单薄的衣衫,心头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厨房里很快响起忙碌的声音,灶火映红了她半边脸,专注地搅拌着锅里的炸酱。
那一晚的炸酱面格外香浓。饭后,雨又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敲打着屋檐和窗棂,发出密集的声响。书房里只开了一盏台灯,光线昏黄而温暖。林小曼裹着许愿找出来的一件半旧干爽外套,坐在圈椅里,轻轻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打着拍子。
目光落在她身上那件显得过于宽大的外套上。昏黄的灯光下,她素净的脸庞带着一丝疲惫,湿发半干,柔顺地贴在颈侧,整个人缩在椅子里,像只淋了雨的小动物,有种平时舞台上绝看不到的柔弱。
“小曼,”许愿的声音在雨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以后…下雨就别过来了。”
林小曼微微一怔,随即垂下眼睫,手指绞着外套的衣角,声音低了下去:“…给你添麻烦了吗?”
“不是麻烦。”许愿站起身,走到她面前,昏黄的灯光在他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将林小曼笼罩其中,“是担心。”
林小曼抬起头,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里。那里面没有往日的沉静与疏离,只有清晰的、不加掩饰的关切。窗外的雨声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又似乎在瞬间远去。书房里只剩下两人交错的呼吸声,和台灯灯泡发出的微弱嗡鸣。
“我…”林小曼张了张嘴,心跳得厉害。
“留下来吧。”许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雨太大了。客房一直收拾着。”
林小曼的脸颊瞬间飞起红霞,像熟透的海棠果。她低下头,长长的睫毛颤抖着,却没有拒绝,只是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
许愿转身去柜子里取干净的床单被褥。林小曼看着他在灯下忙碌的背影,宽肩窄腰,动作利落。厨房里的烟火气,海棠树下的戏文声,书房里昏黄的灯光,还有此刻他为自己铺床的背影……无数个细碎的片段如同涓涓细流,终于在此刻汇聚成一片温润的湖泊。
她站起身,走到他身边,没有帮忙,只是静静地看着。等他铺好床,直起身,她才轻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无比清晰:
“许愿。”
“嗯?”
“我…我们这样,”她抬起眼,勇敢地迎上他的目光,脸颊红得如同朝霞,“算是在一起了吗?”
“算”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像夏夜掠过庭院的微风,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笃定。
林小曼的睫毛飞快地颤动了几下,像是被惊扰的蝶翼。她看着许愿深邃眼眸中映出的自己小小的影子,看着他唇角那抹了然又温柔的笑意。所有的忐忑、试探、那些日积月累的烟火与戏文编织成的网,都在这一刻有了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