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赵云的投稿-《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

  校场上,尘土飞扬。

  周铁山赤着古铜色的上身,汗水如溪流般淌过虬结的肌肉,手中的大刀每一次劈砍,都带着撕裂空气的厉啸。

  赵云站在不远处,手里没有握着他熟悉的龙胆亮银枪,而是捏着一卷竹简和一支小小的炭笔。

  这支笔,比他的长枪轻了太多,却让他感觉手心沉甸甸的。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过去。

  “铁山同志。”

  周铁山听到声音,收刀而立,回过头,露出一口白牙,憨厚地笑道:“子龙同志,你也来练练?”

  赵云摇了摇头,扬了扬手中的竹简,神情有些微妙。

  “我奉总编同志之令,来为你写一篇故事,要登在咱们的《民声报》上。”

  “啥?”

  周铁山一愣,蒲扇般的大手挠了挠自己的短发,满脸都是不可思议。

  “写俺?俺一个大老粗,打仗砍人还行,有啥故事好写的?别浪费了报纸上那么好的纸!”

  “这不是浪费。”

  赵云的眼神无比认真,他一字一句地复述着李峥的话。

  “总编说,你的故事,比一万句空洞的口号,都更有力量。”

  周铁山不说话了。

  他看着赵云那双清澈而郑重的眼睛,那股憨厚的笑意慢慢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回忆的复杂情绪。

  两人没有回营房,就地坐在了校场边的石墩上。

  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俺其实……不知道啥叫造反。”

  周铁山的声音很低,像是在对自己说。

  “俺只知道,不跟着黄天大旗走,俺和俺村里的人,就都得饿死。”

  “俺们跟着渠帅打县城,打豪强,抢粮食,抢女人……俺也抢过。俺觉得,这就是造反,打倒那些欺负俺们的人,然后……然后俺们就成了他们。”

  他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了,手背上青筋暴起。

  “直到,俺遇到了李峥同志。”

  “他没跟俺讲什么大道理,他那天晚上,就问了俺一个问题。”

  周铁山抬起头,看着远方的天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夜晚。

  “他问俺,‘黄天之后呢?换你们当老爷吗?’”

  赵云握着笔的手,猛地一紧!

  这个问题,李峥也曾用另一种方式问过他。

  匹夫之勇,制度之勇!

  “俺答不上来。”

  周铁山苦涩地笑了笑。

  “俺们那帮人,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俺们只想吃饱饭,睡好觉,没人敢欺负。”

  “可李峥同志他想了。他说,他要建一个没人敢欺负人,也不用去欺负别人的新世界。他说,土地,要分给每一个种地的人。他说,当兵的,不是为了抢东西,而是为了保护大家分的土地。”

  “俺当时听不懂,俺觉得他是疯子,是个傻子。”

  “可后来,俺亲眼看着他带着大伙儿公审张扒皮,亲眼看着他把地契发到那些哭得站不稳的老乡手里,亲眼看着赤曦军的兵,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快饿死的娃娃……”

  “俺才懂了。”

  周铁山转过头,看着赵云,他粗犷的脸上,眼神亮得惊人。

  “子龙同志,俺这辈子杀过很多人,也救过一些人。可直到加入了赤曦军,俺才知道,俺手里的这把刀,到底该为谁而握!”

  校场上,一片寂静。

  赵云没有再问一个字。

  他手中的炭笔,在竹简上飞快地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他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添加任何自己的感悟。

  他只是忠实地,将周铁山那些最朴素、最滚烫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一个旧时代的黄巾小帅,是如何在迷茫和绝望中,被一道赤色的光芒照亮,从而脱胎换骨,找到毕生信仰的。

  这天晚上,赵云的营房里,灯火亮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卷写满了字的竹简,走进了《民声报》的编辑部。

  李峥正在审阅陈默写好的政策解读稿。

  赵云将竹简递了过去,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郑重。

  “总编同志,这是我的稿子。”

  李峥接过竹简,展开。

  竹简的最上方,写着七个朴实无华的字。

  《一个黄巾兵的自白》。

  李峥的目光,顺着文字一行行扫下去。

  他的表情,从平静,到专注,再到眼底深处浮现出一抹浓烈的赞许。

  整个房间,只有竹简被缓缓拉开的轻微摩擦声。

  许久,李峥看完了最后一行字。

  他没有立刻抬头,而是闭上眼睛,仿佛在回味那文字中蕴含的,那种破土而出的,野蛮而真实的力量。

  “啪!”

  李峥猛地一拍桌子,睁开了眼!

  他的目光灼灼地看着赵云,声音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激赏!

  “好!写得好!”

  “真挚,胜过一切雄辩!朴实,就是最大的力量!”

  他高高举起那卷竹简,对着在场的陈默和几名文书大声宣布。

  “这篇文章,就是我们‘英雄故事’版块的开篇之作!一字不改,原文刊登!”

  李峥走上前,重重地拍了拍赵云的肩膀。

  他看着眼前这位白马银枪的绝世猛将,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子龙同志,你让我看到了赤曦军指挥员该有的样子!”

  “你不仅能为万民执锐,也能为万民执笔!”

  “枪杆子,笔杆子,两杆子都要硬!这,才是我们革命的脊梁!”

  赵云的胸膛,猛地一挺!

  一股前所未有的,不同于沙场胜利的巨大成就感,瞬间填满了他的四肢百骸!

  他明白了,李峥交给他这个任务的真正用意。

  这不仅是在写一个故事。

  这是在熔炼一个战士的灵魂!

  当创刊号的所有稿件准备就绪,整个工坊再次灯火通明。

  活字的敲击声、油墨的滚动声、印刷机的压合声,汇成了一曲属于新时代的交响乐。

  数千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民声报》,被连夜印刷出来。

  天色微亮。

  一支支由年轻战士组成的特殊队伍,从军营里整齐地走出。

  他们没有携带刀枪,每个人的怀里,都抱着一摞崭新的报纸。

  他们不是去巡逻,也不是去操练。

  他们的目的地,是根据地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田间地头。

  他们,是“读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