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共和元的诞生-《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

  最新一期的《民声报》被张贴在了许都的布告栏上。

  报纸的头版,用前所未有的大号铅字,印着一行足以震动整个北方的标题。

  《中华临时共和政府中央银行成立,即日起发行法定货币“共和元”》!

  消息一出,整座城池都为之瞩目。

  无数百姓和商人从坊市、店铺里涌出,黑压压地挤在布告栏前,伸长了脖子,试图看清那上面的每一个字。

  “念!”

  “谁识字的,给大伙念念!”

  人群中,一个识字的账房先生被推到了最前面,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带着颤音的腔调,大声诵读起来。

  “……中央银行,直属政府,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唯一法定货币‘共和元’!”

  “共和元与金银、粮食挂钩,兑换比例如下……”

  “一元,可兑标准五铢铜钱一百文!”

  “十元,可兑一斗米!”

  “一百元,可兑一石粮!”

  “一千元,可兑一两黄金!”

  “兑换公开,童叟无欺,凭票即兑,永不失效!”

  布告栏前,先是死一般的寂静。

  下一刻,人群轰然炸开了锅!

  “纸做的钱?”

  “这不是跟当年董卓搞的那一套一样吗?拿废纸来换咱们手里的真金白银?”

  “就是!当咱们是傻子不成!”

  质疑声,咒骂声,此起彼伏。

  毕竟,劣币驱逐良币,是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的铁律。百姓们被那些掺假的铜钱、成色不足的碎银,坑害了太久,早已成了惊弓之鸟。

  然而,中央银行门口的景象,却让所有人的叫骂声,渐渐弱了下去。

  银行门口,一队队荷枪实弹的赤曦军士兵,面无表情地肃立着,杀气腾腾。

  最显眼的位置,立着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用黑漆写着与报纸上一模一样的兑换比例。

  木牌旁边,是堆积如山的麻袋,麻袋口敞开着,露出里面金灿灿的小米和雪白的大米。

  粮食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让不少人暗暗吞了口唾沫。

  而在另一边,十几个巨大的木箱被打开,里面码放着一锭锭黄澄澄的金块和白花花的银锭,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

  黄金、粮食、刺刀。

  这三样东西摆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最原始,也最强大的说服力。

  “我来换!”

  一个胆大的行商,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一块成色不错的碎银,递了过去。

  银行的办事员接过银子,放在小秤上称量,然后干脆利落地数出相应数额的“共和元”,递了过去。

  那是一种用上好韧皮纸印制的纸币,做工精美,上面印着复杂的防伪花纹和“人民万岁”四个大字,手感厚实。

  行商拿着这几张陌生的纸币,心里依旧七上八下。

  他转身,直接走到兑换粮食的窗口,将一张“十元”的纸币递了过去。

  “换一斗米。”

  窗口的办事员二话不说,收过纸币,转身从麻袋里舀出一斗足量的米,倒进了行商随身携带的布袋里。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迟滞。

  行商掂了掂手中沉甸甸的米袋,又看了看远处堆积如山的粮食和黄金,他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

  “是真的!”

  “真的能换!”

  这一幕,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

  人群开始骚动起来。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着将手中那些或轻或重、或真或假的旧钱,兑换成崭新的“共和元”。

  ……

  城南,张氏钱庄。

  钱庄老板张德海看着街上那越来越长的兑换队伍,一张脸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一群蠢货!”

  他啐了一口,满眼怨毒。

  “用纸换钱,这李贼的算盘,打得真是精啊!”

  他很清楚,一旦这“共和元”站稳了脚跟,他们这些靠着铸造劣币、操控汇率发家的钱庄,就彻底没了活路。

  “不能让他得逞!”

  张德海对着身旁的管家,压低了声音。

  “去!把库房里所有的金银都收起来,一枚铜钱都不准外流!”

  “再派人去外面散布消息,就说政府的粮食都是从世家那里抢来的,撑不了几天!等粮食一空,那什么‘共和元’,就是一堆废纸!”

  管家领命,匆匆而去。

  一时间,许都城内暗流涌动。

  市面上流通的金银和铜钱,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不少商铺甚至开始拒绝接收“共和元”。

  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悄然打响。

  然而,甄姬对此早有预案。

  第二天,《民声报》再次刊文,用最直白的语言,向百姓解释了劣币的危害,以及统一货币对稳定物价的好处。

  紧接着,一纸政府公告,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所有旧势力的幻想。

  “自即日起,共和国境内所有赋税缴纳,一律采用‘共和元’结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有政府官员、军队将士之薪俸,全部以‘共和元’发放!”

  这记组合拳,打得又快又狠!

  税收和薪酬,这是一个政权的命脉所在。

  当这两样东西与“共和元”死死绑定在一起时,新币的官方地位和流通价值,瞬间便不可动摇!

  前两天还在观望的商铺,立刻改换门庭,纷纷挂出了“本店支持共和元”的牌子。

  而那些囤积居奇的钱庄,则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

  他们手里的金银铜钱,除了作为金属本身,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货币功能。

  他们成了抱着金山,却买不到一粒米的乞丐!

  ……

  王五是一名往来南北的绸缎商人。

  他刚刚从战乱不休的荆州,冒死运了一批绸缎回到许都。

  往常,他最头疼的就是收钱。

  南方的铜钱,北方的铜钱,官府的,私铸的,成色不一,换算起来极其麻烦,稍不留神就会吃大亏。

  可这一次,他所有的担忧都消失了。

  买家直接用一沓崭新的“共和元”支付了货款。

  票面清晰,数额明确。

  王五拿着这沓轻飘飘的纸币,心里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他甚至不需要去钱庄兑换,直接拿着这些“共和元”,就去城西的工坊,采购了一批印花精美的“共和布”。

  整个交易过程,不过半个时辰。

  没有争吵,没有算计,没有克扣。

  “他娘的!”

  王五坐在回程的马车上,抚摸着那些质优价廉的新布料,忍不住由衷地感叹了一句。

  “这‘共和元’,真是个好东西!以后做买卖,可就省心多了!”

  他的这番话,迅速在商人群体中传播开来。

  口碑,发酵了。

  政府的强力推行,加上市场的便利反馈,彻底引爆了民众的热情。

  第三天。

  中央银行门口的队伍,从街头排到了街尾。

  无数百姓,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将家中积攒了半辈子的,那些沉重、劣质的旧钱,毫不犹豫地倒进了银行的回收筐里,换成了一张张轻便、可靠的“共和元”。

  一场和平的货币革命,在北方大地,悄然完成。

  市场的变化,立竿见影。

  物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稳定了下来。

  商铺的货架,重新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填满。

  整个北方,从战后的萧条中迅速复苏,焕发出勃勃生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新一期《民声报》上,关于南方的新闻。

  “荆州物价飞涨,一石米价已破三千钱!”

  “江东孙策滥发大钱,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新旧制度的优劣,不言而喻。

  一种名为“自信”与“希望”的情绪,在北方九百多万民众的心中,悄然扎下了根。

  货币体系稳定之后,甄姬立刻启动了计划的第二步。

  晨曦微露。

  第一支满载着钢制农具、印花布、精盐和白糖,由“蜂巢”精锐护送的商队,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缓缓驶出了许都的南门。

  他们的目标,直指南方的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