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0章 活水新生-《岷江神工》

  黄河入海口的晨雾裹着芦苇的清香时,张叙舟的战靴正碾过片半干的盐碱地。护江力

  点的光芒透过鞋底,在土块上洇出淡金色的晕 —— 那些被混沌流侵蚀过的土地,此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泛出绿意,连空气里的铁锈味都淡了许多,换成了潮湿的泥土腥气。

  “第 7 天监测数据出来了。” 苏星潼的银簪悬在便携式检测仪上,簪头投射出的三维模型里,湿地的绿色区域像潮水般漫延,已经覆盖了 78% 的受损面积。她指尖划过模型上的红色斑点 —— 那是残留的煞力聚集区,比昨天又缩小了 12 平方公里。护江 App 的 “湿地修复直播” 界面上,善念值稳稳停在 8.15 亿,弹幕里满是网友上传的 “家乡河流对比图”,每条都带着 #护水接力# 的标签。

  张叙舟蹲下身,捻起一撮新冒头的黑土。土粒在指间散开,混着几根细如发丝的植物根须 —— 那是柽柳的幼苗,这种最耐盐碱的植物,在混沌流肆虐时几乎绝迹,此刻却从龟裂的土地里钻了出来,根须上还缠着淡淡的金芒。战情仪的屏幕突然亮起,灵体维度的能量条微微上扬,与山川维度形成完美的共振波形。

  “李大爷说的没错,” 他把土撒回原地,掌心的印记传来熟悉的暖意,“地脉自己会喘气。” 二十年前在工地数钢筋的记忆突然漫上来:当时他为了精准计算用量,连钢筋的锈蚀厚度都算进去,却忘了给土壤沉降留余量,结果地基差了三公分 —— 此刻看着柽柳根须绕过煞力残留区生长,才懂 “精准” 不是死数,是像植物扎根那样,在限制里找生机。

  护江战情仪的警报突然短促地响了一声。不是危险预警,而是 “能量异常波动” 提示。苏星潼的银簪猛地转向东北方,簪头的碎钻剧烈震颤,在模型上标出个闪烁的绿点 —— 那是片刚恢复的芦苇荡,检测仪显示能量稳定,银簪却感应到了极细微的煞力脉冲,频率与赵山河的 “煞力放大器” 完全一致。

  “去看看。” 张叙舟抓起协同符起身时,裤脚带起的水珠落在草叶上,竟顺着叶脉凝成细小的能量珠。他突然想起李冰石刻上的 “河海争,需以时”,此刻的潮汐正处于退潮期,按说煞力应该处于低谷,这脉冲来得太蹊跷。

  芦苇荡里的晨露还没干,脚踩在草甸上发出咯吱的轻响。张叙舟的战情仪突然开始不规则跳动,护江力数值在

  点上下浮动,幅度虽小,却像心跳漏了拍。苏星潼的银簪插入泥土的瞬间,簪身腾起金焰,焰光里浮现出无数透明的细丝 —— 那是煞力的残留轨迹,正顺着地下水流向渤海,末端隐没在 1998 年防汛时修建的旧水闸遗址方向。

  “是‘蚀灵苔’!” 苏星潼的指尖挑起片不起眼的灰绿色苔藓。苔藓接触到空气的刹那,竟化作青黑色的烟,在地上留下扭曲的符文。“赵山河在土壤里埋了这东西,平时不激活,退潮时就会跟着地下水流释放煞力脉冲,慢慢污染新长出的植物!”

  战情仪的护江力数值跌至

  点。张叙舟突然按住苏星潼的手,掌心的印记贴在苔藓消失的地方:“别烧,泉脉术的‘活水诀’能引它出来。” 他想起实战基地训练时的感悟 —— 对付煞力不能只靠硬冲,得像黄河水绕开礁石那样,用流动的能量把它 “引” 到明处。

  随着他指尖划出的弧线,地面突然渗出细密的水珠。那些水珠顺着能量轨迹汇成小溪,所过之处,灰绿色的苔藓成片冒出,像给土地蒙上层发霉的毯子。但这次它们没能化作青烟,而是被水流裹着,在芦苇荡中央聚成个不断旋转的漩涡,漩涡里隐约能看见赵山河的虚影在冷笑。

  “善念值在涨!” 苏星潼的手机突然震动,护江 App 的实时数据里,8.15 亿的数字正在快速跳动。原来网友们通过直播看到了这一幕,正在疯狂点击 “能量加持” 按钮 —— 每点击一次,就有 1 点善念值转化为净化能量汇入水流。当数值跳到 8.2 亿时,漩涡里的青黑色突然褪去,露出底下泛着金光的河床。

  张叙舟的战情仪爆发出刺眼的光。护江力瞬间回升至

  点,山川与灵体维度的能量条交织成网,将最后一丝煞力脉冲锁在能量茧里。青铜神雀不知何时飞了过来,雀喙轻啄能量茧,茧体立刻化作漫天金粉,落在芦苇叶上,凝成细小的六维符文。

  “快看检测仪!” 苏星潼的声音带着惊喜。模型上的红色斑点正在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动的绿色能量流,像无数条细小的河,在湿地里交织成网。更神奇的是,这些能量流的走向,竟与李冰石刻上的 “汇流诀” 完全吻合,连分支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芦苇荡深处突然传来一阵哗啦声。一群刚回迁的东方白鹳从草丛里飞起,翅膀上沾着金色的能量粉,在晨雾里划出一道道闪光的弧线。护江 App 的弹幕瞬间刷屏,有网友截到白鹳翅膀上的符文,放大后发现那正是 “实战协同符” 的简化版 —— 原来连候鸟都成了协同净化的一部分。

  李大爷拄着拐杖走来时,裤脚沾着新泥。老人的拐杖头在能量流汇聚的地方轻轻一点,地面突然冒出股清泉,泉水里浮出片完整的芦苇叶,叶面上用露珠写着 “谢” 字。“1998 年埋桩基时,赵山河的人在这里倒过废料,” 老人的声音发颤,“当时以为是普通垃圾,现在看来……”

  张叙舟接过老人递来的拐杖,杖头的铜饰反射着阳光,在地上画出个微型的双螺旋。他突然明白,赵山河留下的不仅是煞力,还有破解煞力的钥匙 —— 就像当年工头故意打乱钢筋编号,既是考验,也是提醒:真正的水利,是让伤害过土地的力量,最终都变成滋养它的养分。

  战情仪的屏幕上,新的模块正在闪烁 ——“实战协同指数”。全球各地的护江站数据实时更新,黄河入海口的协同响应速度稳定在 0.5 秒,维度平衡度 98%,位列全球第一。下面的评论区里,有位水利专家留言:“这不是技术胜利,是两千年前‘因势利导’的智慧在当代重生。”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指向南方,簪头投射出的地图上,珠江口的位置正闪烁着红光。护江 App 自动弹出新任务:“跨流域协同检验 —— 珠江口煞力异常,疑似与黄河入海口存在能量共振”。善念值的数值在此刻猛地跳至 8.25 亿,# 护江队挺进珠江口 #的话题瞬间冲上热搜。

  张叙舟望着渤海与黄河交汇的地方,退潮后的滩涂裸露出蜿蜒的水纹,像大地的血管在搏动。青铜神雀落在他肩头,雀眼的光芒与他掌心的印记产生共鸣,战情仪的护江力数值旁,跳出一行新的提示:“全维度协同初步达成,解锁‘跨流域能量锚定’技能”。

  “该走了。” 他把拐杖还给李大爷,护江力

  点的光芒在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芦苇荡里的能量流还在无声地涌动,将净化后的土地与渤海、黄河连在一起,像条看不见的纽带。张叙舟知道,这不是结束 —— 就像黄河总要奔流入海,他们的协同之路,才刚刚跨过第一个入海口。

  护江 App 的直播画面最后定格在滩涂的水纹上。那些水纹在阳光下渐渐清晰,竟组成了 “珠江口” 三个字的轮廓。弹幕里,无数网友在刷 “等你们的好消息”,善念值的增长条还在倔强地向上爬,像条永不停歇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