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引力主波抵达的预警声刺破控制室时,张叙舟正盯着全息沙盘上旋转的三角接口。
北极银蓝色穹顶的能量流突然掀起百米高的巨浪,浪尖卷着无数墨黑色的煞力杂质,像条疯狂甩动的鞭子抽向地脉网络。南极月岩能量块的裂缝里,渗出的银蓝光流凝成尖刺状,刺向冰盖下的管道 —— 监测仪的护江力数值从
点(1.285 倍)骤跌,在
点(1.276 倍)处剧烈震颤,数值面板的边缘爬满蛛网状的裂纹。
“被动接收就是等死。” 星象老学者的骨簪重重敲在青铜鼎上,鼎身投射的《宋会要》星图突然放大,古卷上 “地脉需筑‘星波堤’” 的批注在光中流转,“1054 年超新星爆发时,司天监在三个节点埋了‘镇星石’,就是最早的缓冲机制!”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突然刺入赤道接口的能量漩涡。玄色能量流顺着地脉网络冲向北极,在浪尖处凝成道绿色的堤坝,堤坝表面浮现出与三星堆神树一致的云雷纹 —— 但主波冲击的瞬间,堤坝就像纸糊的般出现无数缺口,缺口处的煞力杂质发出刺耳的狞笑。
“善念值 22.5 亿。” 老郑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他正调阅全球缓冲站的实时数据,“北极站的能量护盾只剩 30%,南极站的冷却系统快崩了,网友在护江 App 上刷‘给地脉加盾’,每 100 万条留言能让堤坝增厚 1 厘米。”
张叙舟突然将星轨罗盘抛向空中。盘面上的木星坐标与搪瓷杯底的刻字碰撞,迸出的金红色光流在全息沙盘上织出个巨大的三角符阵 —— 符阵的三个顶点恰好落在三角接口的核心处,符纹里不断闪过古代 “镇星石” 的影像:那是三块刻着北斗七星的青铜柱,柱底的纹路与现代缓冲仪的线路板完全吻合。
“是能量分流原理。” 他盯着符阵中心跳动的红点,那里的能量流正以 37 度角向外扩散,“镇星石不是硬抗星波,是像江河分洪那样,把引力主波分成 12 道支流,让地脉网络慢慢‘消化’。”
青铜神雀的啼鸣从控制室上空传来。它展开的日月双辉符阵与三角符阵共振,在全球节点的上空投射出清晰的分流轨迹:北极枢纽的能量流分成 6 道支流,顺着西伯利亚的地脉流向太平洋;南极的银蓝光流分成 3 道,注入大西洋中脊的裂缝;赤道漩涡的能量则分成 3 道,钻进印度洋的海沟 —— 每条支流的末端,都浮现出颗微小的地球虚影。
“全球地脉联盟的缓冲模块激活了!” 老郑的尖叫刺破警报声,“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星波堤’系统被神雀选中,每 100 组模块就能分流 1% 的主波能量 —— 现在已经有 800 组在运行!”
苏星潼的南洋茶种根系突然疯长,顺着分流轨迹蔓延,在支流交汇处织出淡绿色的网。网眼处,浮现出全球各地的 “守护记忆”:挪威渔民在北极圈立的能量桩、阿根廷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埋的青铜片、印尼渔民在赤道海域撒的茶种 —— 这些记忆接触主波的瞬间,墨黑色的煞力杂质像冰雪般消融。
“第 50 道支流分流完成!” 张叙舟的斗柄纹突然发烫,他看着腕间的淡金色纹路与分流轨迹同步旋转,“古卷说的‘镇星石’,根本不是石头,是人类刻在地脉里的‘记忆锚点’!”
木星引力主波的冲击在此时达到顶峰。全息沙盘上的三角符阵突然亮起,北极的能量巨浪被成功分流,南极的尖刺状光流软化成绸带,赤道的漩涡彻底平息 —— 护江力的数值开始稳步回升:、、…… 最终稳定在
点(1.28 倍),数值面板的裂纹开始自动愈合。
最惊人的是地脉网络的能量储备数据。屏幕上的绿色进度条从 60% 疯狂跳涨至 92%,那些分流的支流能量没有消散,而是在末端的地球虚影处凝成颗颗金色的能量珠,像串挂在太阳系星轨上的项链。
“是主动适配的效果!” 星象老学者的骨簪指着能量珠,“地脉不仅扛住了主波,还把多余的引力能量变成了储备粮 —— 就像骆驼把水存在驼峰里!”
善念值的数字在此时突破 22.8 亿。护江 App 的 “星际能量看板” 上,全球缓冲站的实时画面刷屏:北极站的银蓝色穹顶外,分流的能量支流在极光中织成巨大的星图;南极站的月岩能量块表面,愈合的裂缝处开出淡金色的花;赤道站的雨林上空,双螺旋光流与分流轨迹缠成个旋转的能量球,球内浮现出清晰的木星纹路。
张叙舟突然注意到三角符阵的中心。那里的能量流正在凝成块透明的晶体,晶体里嵌着段古老的影像:1054 年的司天监官员站在镇星石旁,手里举着的罗盘与他的星轨罗盘一模一样,罗盘背面刻着的 “顺天应人” 四个字,与搪瓷杯底的 “一脉连日月” 形成完美的呼应。
“缓冲机制不是终点。”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悬在晶体上方,簪尖的根系穿透晶体,在另一面织出个新的符号 —— 符号由太阳、地球、木星组成,边缘还粘着些细小的星尘,像在等待更多行星加入,“古卷最后一页画着整个太阳系,他们早就知道,地脉要走的路不止到木星。”
青铜神雀的翅羽在此时全部展开。日月双辉符阵的光芒中,浮现出全球地脉联盟刚发布的 “太阳系能量缓冲带” 蓝图:以三角接口为起点,三条能量支流像藤蔓般顺着星轨蔓延,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连成串,每条藤蔓上都挂着人类文明的符号 —— 那是三星堆的神树、敦煌的飞天、玛雅的历法石、埃及的金字塔……
控制室的警报声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舒缓的嗡鸣。全息沙盘上,木星引力主波的余韵正在化作淡紫色的光流,顺着缓冲带的藤蔓缓缓流淌,所过之处,那些金色的能量珠发出越来越亮的光。
张叙舟握紧搪瓷杯,杯底的刻字在光中与缓冲带的藤蔓完全重合。他知道,地脉网络从 “被动接收” 到 “主动适配” 的跨越,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 下一站,那些挂在星轨上的能量珠,终将成为地球递给太阳系其他行星的 “邀请函”。
北极银蓝色穹顶的能量流突然掀起百米高的巨浪,浪尖卷着无数墨黑色的煞力杂质,像条疯狂甩动的鞭子抽向地脉网络。南极月岩能量块的裂缝里,渗出的银蓝光流凝成尖刺状,刺向冰盖下的管道 —— 监测仪的护江力数值从
点(1.285 倍)骤跌,在
点(1.276 倍)处剧烈震颤,数值面板的边缘爬满蛛网状的裂纹。
“被动接收就是等死。” 星象老学者的骨簪重重敲在青铜鼎上,鼎身投射的《宋会要》星图突然放大,古卷上 “地脉需筑‘星波堤’” 的批注在光中流转,“1054 年超新星爆发时,司天监在三个节点埋了‘镇星石’,就是最早的缓冲机制!”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突然刺入赤道接口的能量漩涡。玄色能量流顺着地脉网络冲向北极,在浪尖处凝成道绿色的堤坝,堤坝表面浮现出与三星堆神树一致的云雷纹 —— 但主波冲击的瞬间,堤坝就像纸糊的般出现无数缺口,缺口处的煞力杂质发出刺耳的狞笑。
“善念值 22.5 亿。” 老郑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他正调阅全球缓冲站的实时数据,“北极站的能量护盾只剩 30%,南极站的冷却系统快崩了,网友在护江 App 上刷‘给地脉加盾’,每 100 万条留言能让堤坝增厚 1 厘米。”
张叙舟突然将星轨罗盘抛向空中。盘面上的木星坐标与搪瓷杯底的刻字碰撞,迸出的金红色光流在全息沙盘上织出个巨大的三角符阵 —— 符阵的三个顶点恰好落在三角接口的核心处,符纹里不断闪过古代 “镇星石” 的影像:那是三块刻着北斗七星的青铜柱,柱底的纹路与现代缓冲仪的线路板完全吻合。
“是能量分流原理。” 他盯着符阵中心跳动的红点,那里的能量流正以 37 度角向外扩散,“镇星石不是硬抗星波,是像江河分洪那样,把引力主波分成 12 道支流,让地脉网络慢慢‘消化’。”
青铜神雀的啼鸣从控制室上空传来。它展开的日月双辉符阵与三角符阵共振,在全球节点的上空投射出清晰的分流轨迹:北极枢纽的能量流分成 6 道支流,顺着西伯利亚的地脉流向太平洋;南极的银蓝光流分成 3 道,注入大西洋中脊的裂缝;赤道漩涡的能量则分成 3 道,钻进印度洋的海沟 —— 每条支流的末端,都浮现出颗微小的地球虚影。
“全球地脉联盟的缓冲模块激活了!” 老郑的尖叫刺破警报声,“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星波堤’系统被神雀选中,每 100 组模块就能分流 1% 的主波能量 —— 现在已经有 800 组在运行!”
苏星潼的南洋茶种根系突然疯长,顺着分流轨迹蔓延,在支流交汇处织出淡绿色的网。网眼处,浮现出全球各地的 “守护记忆”:挪威渔民在北极圈立的能量桩、阿根廷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埋的青铜片、印尼渔民在赤道海域撒的茶种 —— 这些记忆接触主波的瞬间,墨黑色的煞力杂质像冰雪般消融。
“第 50 道支流分流完成!” 张叙舟的斗柄纹突然发烫,他看着腕间的淡金色纹路与分流轨迹同步旋转,“古卷说的‘镇星石’,根本不是石头,是人类刻在地脉里的‘记忆锚点’!”
木星引力主波的冲击在此时达到顶峰。全息沙盘上的三角符阵突然亮起,北极的能量巨浪被成功分流,南极的尖刺状光流软化成绸带,赤道的漩涡彻底平息 —— 护江力的数值开始稳步回升:、、…… 最终稳定在
点(1.28 倍),数值面板的裂纹开始自动愈合。
最惊人的是地脉网络的能量储备数据。屏幕上的绿色进度条从 60% 疯狂跳涨至 92%,那些分流的支流能量没有消散,而是在末端的地球虚影处凝成颗颗金色的能量珠,像串挂在太阳系星轨上的项链。
“是主动适配的效果!” 星象老学者的骨簪指着能量珠,“地脉不仅扛住了主波,还把多余的引力能量变成了储备粮 —— 就像骆驼把水存在驼峰里!”
善念值的数字在此时突破 22.8 亿。护江 App 的 “星际能量看板” 上,全球缓冲站的实时画面刷屏:北极站的银蓝色穹顶外,分流的能量支流在极光中织成巨大的星图;南极站的月岩能量块表面,愈合的裂缝处开出淡金色的花;赤道站的雨林上空,双螺旋光流与分流轨迹缠成个旋转的能量球,球内浮现出清晰的木星纹路。
张叙舟突然注意到三角符阵的中心。那里的能量流正在凝成块透明的晶体,晶体里嵌着段古老的影像:1054 年的司天监官员站在镇星石旁,手里举着的罗盘与他的星轨罗盘一模一样,罗盘背面刻着的 “顺天应人” 四个字,与搪瓷杯底的 “一脉连日月” 形成完美的呼应。
“缓冲机制不是终点。”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悬在晶体上方,簪尖的根系穿透晶体,在另一面织出个新的符号 —— 符号由太阳、地球、木星组成,边缘还粘着些细小的星尘,像在等待更多行星加入,“古卷最后一页画着整个太阳系,他们早就知道,地脉要走的路不止到木星。”
青铜神雀的翅羽在此时全部展开。日月双辉符阵的光芒中,浮现出全球地脉联盟刚发布的 “太阳系能量缓冲带” 蓝图:以三角接口为起点,三条能量支流像藤蔓般顺着星轨蔓延,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连成串,每条藤蔓上都挂着人类文明的符号 —— 那是三星堆的神树、敦煌的飞天、玛雅的历法石、埃及的金字塔……
控制室的警报声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舒缓的嗡鸣。全息沙盘上,木星引力主波的余韵正在化作淡紫色的光流,顺着缓冲带的藤蔓缓缓流淌,所过之处,那些金色的能量珠发出越来越亮的光。
张叙舟握紧搪瓷杯,杯底的刻字在光中与缓冲带的藤蔓完全重合。他知道,地脉网络从 “被动接收” 到 “主动适配” 的跨越,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 下一站,那些挂在星轨上的能量珠,终将成为地球递给太阳系其他行星的 “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