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3章 周期破局-《岷江神工》

  雪脉山地脉枢纽的能量监测仪发出刺耳蜂鸣时,苏星潼正盯着那颗赤金色的能量球。

  直径 5 米的光球悬浮在枢纽核心,表面流转的纹路与木星大红斑的旋转频率完全同步。每当红斑收缩,光球就向外膨胀一分,枢纽周边的地脉管道便发出金属扭曲的哀鸣 —— 监测仪的护江力数值在

  点(1.26 倍)剧烈跳动,比三小时前骤降了 1100 点,数值面板上的 “周期偏差损耗 - 1100 点” 像道凝固的血痕。

  “是相位差在推它变大。” 张叙舟的声音裹着雪粒,他刚从管道检修通道爬出来,防寒服上结着的冰晶里,嵌着些闪烁的银蓝色碎屑,“地脉 12 年周期的能量流,撞上木星 11.8 年周期的引力波,就像两列逆向行驶的火车,每秒钟都在管道里撞出火花。”

  苏星潼将双域银簪贴在枢纽的岩壁上。簪尖的南洋茶种根系突然刺破冰层,顺着岩缝钻进地脉网络,在能量球表面织出淡绿色的网。网眼处,那些因碰撞产生的能量尖峰正在被抚平,但每当木卫三的引力达到峰值(每 7 小时 1 次),绿色的网就会剧烈震颤,仿佛下一秒就要被光球撑破。

  “1870 年的地脉记录里有解法。” 星穹老院士的声音从卫星电话里传来,背景是星穹研究院的翻书声,“清代司天监在雪脉山埋过块‘引力感应水晶’,水晶里掺了木星陨石的成分,能自动校准双周期的相位差 —— 坐标就在枢纽西北 300 米的冰舌下。”

  话音未落,枢纽突然传来沉闷的巨响。检修通道的监控画面里,地脉管道的第七处裂缝正在喷出赤金色的能量流,流到雪地上瞬间凝成尖刺状的晶体,每个晶体顶端都顶着极小的木星虚影 —— 那是引力与地脉能量结合的产物,硬度堪比金刚石,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刺穿冰层,朝着下方的沧江支流蔓延。

  “木卫三的引力叠加来了!” 张叙舟拽过监测仪,屏幕上的全球地图里,雪脉山枢纽的红色预警圈正在吞噬周边的银蓝色能量带,“善念值 23.4 亿,还在掉 —— 网友看到晶体刺穿冰层的直播,都在担心地脉会被这颗‘能量炸弹’炸断。”

  苏星潼突然咬破指尖,将血珠滴在双域银簪的顶端。南洋茶种的根系瞬间爆发出玄色的能量流,顺着岩缝冲向冰舌下的感应水晶。当两种颜色的能量在水晶核心相遇时,监测仪的相位差数值突然出现了奇妙的变化 —— 原本 0.3 度的偏差开始缩小,每缩小 0.01 度,能量球的直径就缩短 0.1 米。

  “找到水晶了!” 张叙舟的斗柄纹突然发烫,他看着腕间的淡金色纹路与玄色能量流产生共振,“老院士说对了,水晶里的陨石成分能‘翻译’木星的引力频率,让地脉能量流像跟着指挥棒跳舞般,与引力波保持安全距离!”

  青铜神雀的啼鸣从雪脉山上空传来。它展开的土木共振符阵在枢纽上空投射出巨大的光影,光影里浮现出清晰的木星与木卫三轨道图,图上标注的引力峰值点,竟与地脉管道的裂缝完全对应。当神雀的翅羽扫过光影时,那些赤金色的晶体突然集体转向,尖端不再刺穿冰层,而是朝着能量球的方向倾斜,像无数根细小的导管。

  “全球高校的双周期模型赛有结果了!” 老郑的声音带着哭腔,“麻省理工学院提交的‘卫星引力补偿模型’被神雀选中,每 10 个模型就能让相位差再缩小 0.02 度 —— 现在已经有 150 个模型在运行!”

  双域银簪在此时腾空而起,悬在能量球与感应水晶之间。玄色与赤金色的能量流顺着簪身爬升,在顶端凝成枚旋转的符印 —— 符印的上半部分是木星轨道,下半部分是地脉周期的波浪线,中间用淡绿色的根系连接,正是苏星潼刚才在相位差图上看到的 “安全夹角”。

  “注入符阵!”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刺入能量球表面。

  符印接触赤金色能量流的瞬间,整个雪脉山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尖刺状的晶体不再生长,反而开始融化,化作能量流顺着管道回流;裂缝处的冰晶自动愈合,露出底下重新变得光滑的管壁;监测仪的护江力数值开始疯狂回弹:、、…… 最终稳定在

  点(1.29 倍)。

  最惊人的是地球自转监测的数据。屏幕上的毫秒级计时器显示,每日缩短的时间从 0.001 秒降至 0.0007 秒 —— 木卫三的引力叠加被成功缓冲,就像给超速的地球装上了减速带。

  “善念值 23.8 亿了!” 老郑发来实时数据,护江 App 的 “卫星引力” 话题讨论量突破 350 亿,极地科考站的直播画面里,工作人员正在用感应水晶的碎片制作小型校准器,“挪威的极光变成了螺旋状,和我们的能量流轨迹完全一致;巴西的雨林里,土着用水晶碎片摆出的星图,刚好能预测木卫三的引力峰值!”

  张叙舟突然注意到地脉管道表面的新变化。那些愈合的裂缝处,浮现出与三星堆神树一致的云雷纹,纹路顺着管道蔓延,在雪脉山枢纽的核心处凝成颗微型的木星模型,模型外缠绕着银蓝色的地脉能量带 —— 这与他搪瓷杯底刻的 “一星牵万脉” 图案完全重合,只是杯底的图案里,还藏着道细小的木卫三轨道线。

  “赵山河的煞力杂质在推波助澜。” 苏星潼的银簪尖挑出块融化的晶体碎屑,碎屑在光中化作极小的芯片,芯片上的频率与 1998 年地磁设备改造残留完全一致。但诡异的是,当碎屑落入能量球时,赤金色的光流竟短暂地与地脉能量流同步了 0.5 秒,护江力瞬间跳至

  点。

  “杂质能短暂‘桥接’频率?” 张叙舟突然想起星穹老院士的话,“1870 年的记录说‘煞力如药引,用之得当可化危为机’—— 古代司天监早就发现,纯能量反而难校准,带点‘杂质’的缓冲,反而能让双周期的碰撞变顺滑。”

  青铜神雀的翅羽在此时全部展开。土木共振符阵的光芒笼罩整个雪脉山,将地脉网络的银蓝色能量流与木星、木卫三的引力波彻底编织在一起。监测仪的屏幕上,双周期校准率突破 90%,护江力的能量波形与行星引力的频率形成了奇妙的和谐 —— 就像交响乐里的三种乐器,终于找到了共同的节拍。

  雪脉山的冰层下传来流畅的嗡鸣。张叙舟俯身将耳朵贴在冰面上,能清晰地听到地脉能量流正在吟唱,歌词是由 1870 年的星象符号、三星堆的云雷纹、雪脉山的冰晶纹路组成的密码,翻译成现代语言只有四个字:“周期共振”。

  苏星潼的双域银簪在此时落回掌心,南洋茶种的根系上挂着颗极小的赤金色晶体,像凝结的木星光芒。她看着监测仪上缓慢爬升的善念值(24 亿),突然明白老院士说的 “地脉有灵”—— 这些沉默了亿万年的雪山和岩石,其实一直在偷偷学习行星的语言,只等人类递出那根连接的线。

  青铜神雀的啼鸣在此时变得悠长。它朝着木星的方向飞去,螺旋状的能量流在雪脉山表面画出道金绿相间的轨迹,像在给他们指引方向。张叙舟握紧搪瓷杯,杯底的 “周期定乾坤” 刻字正在发光,他知道下一站是云脊山的深空观测站,那里的卫星数据里,藏着木星大红斑与地脉能量的另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