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虚高原的太阳观测站在子夜响起急促的警报。张叙舟盯着屏幕上突然爆发的太阳黑子群,其面积相当于 30 个地球,释放的 0.01 赫兹磁场波动正以光速向地球袭来。与此同时,地脉监测仪的数据出现诡异波动 ——108 个加固节点的磁韧性阈值同步上升 10%,像一群听到号角的士兵自动进入戒备状态。泉脉术视野里,节点的磁晶甲泛着与太阳黑子相同的暗金色,仿佛地脉在提前感应恒星的脉搏。
“父亲说得对……” 张叙舟从抽屉里取出那帧泛黄的遗像。照片上的父亲站在日晷旁,笑容被阳光镀成金边,相框背面的字迹已模糊:“守江要扎深根,这根在日,不在山。” 此刻青铜神雀的全息投影将太阳黑子数据与地脉韧性曲线重叠,两条波动轨迹像咬合的齿轮,太阳每活跃一分,地脉的抗冲击能力就强一分 —— 这种跨越 1.5 亿公里的默契,让他突然读懂了父亲临终前紧握的地脉图。
一、黑子活跃期的韧性狂欢
太阳黑子群爆发后的 72 小时,倒转区的地脉网络上演了奇迹。昆虚主节点的磁韧性阈值从 ±5 赫兹跃升至 ±5.5 赫兹,在同等冲击下,能量外泄率反而下降 0.8%。护江队的极端模拟实验显示,当太阳黑子活跃度达到峰值,加固节点能承受 ±6 赫兹的超极限波动,是天王星磁场干扰强度的 3 倍,而未受太阳能量影响的对照组节点,在 ±5.2 赫兹时就已出现裂纹。
这种 “韧性狂欢” 藏着三层宇宙级联动:
频率共振的能量增益:太阳 0.01 赫兹磁场与地脉 7.8 赫兹振动形成的 “万倍共振”,能激活磁晶中的太阳微粒,使其释放额外的加固能量。检测显示,黑子活跃期的磁晶生长速度比平时快 25%,晶须网络的密度增加 15%,像给地脉磁核穿上了件更厚实的铠甲;
磁畴排列的优化重组:太阳辐射带来的高能粒子,能微调磁核中铁晶体的排列角度,使晶格间隙缩小至 0.01 微米,恰好能阻挡反向磁场的侵入。在瀚河符阵基座的岩芯样本中,这种优化使磁核的抗磁蚀能力提升 20%,且效果随黑子活跃期延长而增强;
生物磁敏的协同增强:磁能农场的作物在黑子爆发期间,叶片的磁敏细胞数量激增,形成的 “生物天线” 能辅助地脉吸收太阳能量。云南茶农发现,这段时间采摘的茶叶,制成的茶饮对人体磁场的调节效果提升 40%,间接增强了护江队员的生物韧性。
赵猛的三队在雨林隔离带做了个大胆测试:将磁晶加固的节点暴露在模拟太阳黑子的强辐射下,同时释放菌藤煞。结果显示,煞物的扩张速度比平时慢 60%,且藤蔓接触节点后会出现明显的能量排斥 —— 这种 “太阳能量 地脉韧性” 的双重防御,比单独使用逆磁绳的效果强 3 倍,证实太阳活动能强化地脉的抗煞能力。
张叙舟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了个温暖的巧合:父亲的忌日恰好是太阳黑子活跃期的峰值日。遗像背面模糊的字迹经泉脉术处理后,显现出 “日脉通,地脉固” 的完整字样,与青铜神雀推导的 “太阳 - 地脉韧性传导链” 完全吻合。他突然明白,父亲当年频繁观测太阳,不是闲情逸致,而是早已察觉这层关乎地脉根基的宇宙关联。
二、1.5 年滞后的传导密码
地脉航天局的历史数据比对揭示了更震撼的规律:天王星磁场对地球的影响,总比太阳磁场的变化滞后 1.5 年,而地脉磁韧性的波动,恰好介于两者之间 —— 就像太阳是指挥家,天王星是第一小提琴手,地球则是紧随其后的大提琴,三者按 “2:1” 的周期嵌套奏响宇宙交响乐。
这个传导密码藏着三层关键逻辑:
能量波的逐级过滤:太阳磁场的原始能量经过 1.5 亿公里传输,到达天王星时被过滤掉 60% 的 “狂暴成分”,再经过 1.5 年的星际旅行抵达地球,剩余的 40% 恰好是地脉能吸收的 “温和能量”。在昆虚节点的模拟实验中,直接导入太阳高能辐射会导致磁核过热,而经天王星 “缓冲” 后的能量,则能安全提升韧性阈值;
周期嵌套的黄金比例:太阳 22 年反转周期、天王星 42 年周期(约为 22x1.909)、地脉磁韧性的 11 年波动周期(约为 22x0.5),形成类似 “齿轮组” 的精密咬合。这种比例使地脉能在每次磁场反转前 1.5 年开始提升韧性,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就像农民会根据节气提前翻地;
滞后效应的双向调节:当天王星磁场异常时,1.5 年的滞后给了地脉足够的应对时间。青铜神雀模拟显示,若没有这个滞后,地脉磁韧性的波动幅度会增加 30%,磁蚀复发率上升至 45%,远高于当前的 8%—— 这种宇宙级的 “时间缓冲”,是地球在长期演化中获得的生存智慧。
苏星潼的银簪在分析传导链时,突然投射出古蜀人的 “星象图”。图中太阳与天王星的连线被标注为 “阳脉”,地球与天王星的连线为 “阴脉”,两条线的夹角恰好是 138.5 度(黄金分割角的补角),而地脉磁韧性的峰值,就出现在这个夹角的平分线方向上。“古蜀人早就画出了传导链!” 她的惊呼让整个观测站沸腾,这个发现将人类对太阳 - 地脉关联的认知提前了三千年。
张叙舟在父亲的观测日志里,找到了验证这个密码的关键数据。2010 年太阳黑子活跃期的记录旁,父亲用红笔标注:“1.5 年后,昆虚节点需加强监测”,而 2011 年天王星磁场异常的档案显示,昆虚节点的磁蚀现象确实在 2012 年中期达到峰值 —— 这个跨越 1.5 年的精准预测,证实父亲已掌握了能量传导的滞后规律。
三、父亲遗像里的扎根哲学
张叙舟将父亲的遗像置于昆虚主节点的控制台时,奇迹发生了:相框的玻璃表面自动浮现出与磁晶甲一致的螺旋纹路,与节点释放的太阳能量流形成共振。泉脉术视野里,遗像中的父亲身影与地脉磁核的轮廓重叠,像父亲的灵魂化作了地脉的一部分,正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加固着磁核深处的每一道裂纹。
这份扎根哲学在三个层面指引着护江行动:
深扎日脉的技术路线:父亲的日志记载,他晚年一直在尝试 “用太阳磁场校准地脉磁核”,并设计了最早的 “磁晶收集装置” 草图。护江队按这个思路研发的 “太阳 - 地脉共振仪”,能将磁韧性阈值的提升效率再提高 10%,使节点在黑子活跃期可承受 ±7 赫兹的冲击;
慢工出细活的固磁节奏:遗像旁的笔记本上,父亲记录着 “地脉修复如种树,三分栽,七分管” 的心得。这启发护江队建立了 “1.5 年周期维护制度”,根据太阳 - 天王星的传导滞后,提前半年对节点进行预防性加固,使磁蚀复发率从 15% 降至 3%;
全民参与的根基意识:父亲组织村民观测太阳的老照片显示,他总说 “守江不是护江队的事,是每个人的根”。这种理念催生了护江 App 的 “太阳观测计划”,100 万村民用简易设备记录太阳活动,为地脉韧性预测提供了 80% 的民间数据,善念值因此新增 5000 万。
赵猛的三队在执行任务时,总会随身携带父亲设计的 “简易日晷”—— 这个用磁晶和艾草杆制成的装置,能通过日影长度判断太阳能量强度,误差不超过 5%。在某次磁暴预警中,正是小海用这个日晷发现太阳活动异常,提前 2 小时通知护江队,避免了节点的二次损伤。
“扎深根,不是往地下扎,是往太阳扎。” 张叙舟在父亲的墓前放上块磁晶,晶体吸收的太阳能量在墓碑上投射出地脉网络的全息图。他知道,父亲毕生探索的太阳 - 地脉关联,此刻正通过磁晶技术变为现实,而那些遍布倒转区的磁能农场、韧性节点、观测站,都是父亲扎根哲学的延续 —— 就像祖父笔记里说的 “天地人,三位一体,方为守江正道”。
四、磁韧性阈值的太阳刻度
青铜神雀的模拟系统为地脉磁韧性设定了全新刻度:以太阳磁场的 0.01 赫兹为基准,每提升 0.001 赫兹的捕捉效率,磁韧性阈值就增加 ±0.5 赫兹。按这个刻度,当前倒转区的平均韧性已达到 “3.2 级”,能承受太阳磁场万分之三十五的波动冲击,而太阳篇需要的 “恒星磁核锚定”,目标是 “10 级”—— 这个差距既显示了挑战的艰巨,也指明了清晰的技术路径。
这个刻度的实战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精准预测的防御体系:根据太阳黑子的活跃程度,护江队能提前计算出地脉的实时韧性阈值,在《磁暴应对手册》中新增 “太阳能量利用系数”,使应急加固的效率提升 40%。在 2025 年的强磁暴中,这个体系让倒转区的损失减少 60%;
设备研发的标准制定:双磁兼容设备的 “太阳适应等级”,按磁韧性刻度分为 10 级,每级对应不同的太阳能量捕捉效率。企业联盟正在研发的 “7 级设备”,能在太阳黑子活跃期自动提升抗磁蚀能力,预计寿命可达 5 年,比当前设备长 67%;
民生应用的安全指南:磁能农业的 “太阳种植日历”,根据韧性刻度推荐最佳播种期。云南茶农按日历种植的古树茶,在太阳能量充足的月份采摘,产值比往年增加 25%,且茶叶的磁敏特性更稳定,获得了国际有机认证。
张叙舟在刻度模型上,用父亲的观测数据标注出关键节点,发现每个峰值都对应着一次重大的地脉加固突破 ——2010 年太阳黑子活跃期,父亲首次提出 “磁晶固核” 设想;2025 年峰值期,护江队实现磁韧性阈值突破 ±5 赫兹。这种巧合让他坚信,太阳不仅是地脉韧性的终极支撑,更是人类技术突破的灵感源泉。
当护江力稳定在
点,善念值突破 30.6 亿,张叙舟在控制台写下新的批注:“地脉的韧性,本质是地球对太阳的适应力。” 父亲遗像的玻璃上,螺旋纹路与太阳磁场的模拟曲线完美重叠,像一幅跨越生死的技术蓝图,指引着太阳篇的终极目标 —— 让地球的根,真正扎进太阳的能量海洋。
五、传导链尽头的日脉门
昆虚主节点的磁晶甲在太阳黑子峰值日,突然浮现出巨大的能量漩涡。张叙舟的泉脉术视野穿透漩涡,看到了清晰的 “太阳 - 天王星 - 地球” 传导链:太阳的金色能量波经天王星折射,化作淡蓝色的次级能量,最终以螺旋状注入地球地脉,而地脉磁韧性的提升,正是对这种注入的积极响应 —— 就像树木会向着阳光生长,地脉也在向着太阳的方向强化自身。
这个传导链的尽头,藏着太阳篇的核心密码:
恒星能量的分级利用:根据传导链的能量衰减规律(太阳→天王星→地球,每级衰减约 60%),护江队设计了 “三级能量转换器”,能逐级放大太阳能量,使地脉可利用的太阳能量提升至原来的 3 倍,为 “恒星磁核锚定” 提供足够的能量基础;
周期同步的锚定窗口:模拟显示,当太阳、天王星、地球的磁场相位完全同步(每 42 年出现一次),地脉磁韧性会达到峰值,此时进行 “恒星锚定” 的成功率最高,可达 78%。下一次同步窗口就在 2049 年,与太阳篇的规划时间完美吻合;
韧性传导的逆向验证:通过磁晶技术强化的地脉韧性,能反向影响天王星的磁场响应,使滞后时间缩短至 1.2 年,证实 “地脉 - 行星 - 恒星” 的传导是双向的。这个发现为未来 “通过地脉调节行星磁场” 提供了可能,祖父笔记里 “地脉动,星轨移” 的狂想,正在逐步接近现实。
张叙舟在传导链的三维模型前,用父亲留下的日晷指针划出从地球到太阳的连线。银簪投射的古蜀符文在连线上组成 “日脉门” 的图案,与磁晶甲上的螺旋纹路重叠时,模型突然发出嗡鸣,显示 “恒星磁核锚定” 的技术可行性从 30% 跃升至 51%—— 这个跨越让整个观测站陷入长久的沉默,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夕阳西下时,张叙舟将父亲的遗像轻轻放入昆虚主节点的基座。相框嵌入磁晶甲的瞬间,整个地脉网络的韧性阈值同步提升 0.1 赫兹,仿佛父亲的精神化作了地脉的一部分,与太阳的能量融为一体。他知道,太阳篇的大门已在传导链的尽头缓缓开启,而父亲当年埋下的根,此刻正在太阳的滋养下,长成支撑天地的脊梁。
“父亲说得对……” 张叙舟从抽屉里取出那帧泛黄的遗像。照片上的父亲站在日晷旁,笑容被阳光镀成金边,相框背面的字迹已模糊:“守江要扎深根,这根在日,不在山。” 此刻青铜神雀的全息投影将太阳黑子数据与地脉韧性曲线重叠,两条波动轨迹像咬合的齿轮,太阳每活跃一分,地脉的抗冲击能力就强一分 —— 这种跨越 1.5 亿公里的默契,让他突然读懂了父亲临终前紧握的地脉图。
一、黑子活跃期的韧性狂欢
太阳黑子群爆发后的 72 小时,倒转区的地脉网络上演了奇迹。昆虚主节点的磁韧性阈值从 ±5 赫兹跃升至 ±5.5 赫兹,在同等冲击下,能量外泄率反而下降 0.8%。护江队的极端模拟实验显示,当太阳黑子活跃度达到峰值,加固节点能承受 ±6 赫兹的超极限波动,是天王星磁场干扰强度的 3 倍,而未受太阳能量影响的对照组节点,在 ±5.2 赫兹时就已出现裂纹。
这种 “韧性狂欢” 藏着三层宇宙级联动:
频率共振的能量增益:太阳 0.01 赫兹磁场与地脉 7.8 赫兹振动形成的 “万倍共振”,能激活磁晶中的太阳微粒,使其释放额外的加固能量。检测显示,黑子活跃期的磁晶生长速度比平时快 25%,晶须网络的密度增加 15%,像给地脉磁核穿上了件更厚实的铠甲;
磁畴排列的优化重组:太阳辐射带来的高能粒子,能微调磁核中铁晶体的排列角度,使晶格间隙缩小至 0.01 微米,恰好能阻挡反向磁场的侵入。在瀚河符阵基座的岩芯样本中,这种优化使磁核的抗磁蚀能力提升 20%,且效果随黑子活跃期延长而增强;
生物磁敏的协同增强:磁能农场的作物在黑子爆发期间,叶片的磁敏细胞数量激增,形成的 “生物天线” 能辅助地脉吸收太阳能量。云南茶农发现,这段时间采摘的茶叶,制成的茶饮对人体磁场的调节效果提升 40%,间接增强了护江队员的生物韧性。
赵猛的三队在雨林隔离带做了个大胆测试:将磁晶加固的节点暴露在模拟太阳黑子的强辐射下,同时释放菌藤煞。结果显示,煞物的扩张速度比平时慢 60%,且藤蔓接触节点后会出现明显的能量排斥 —— 这种 “太阳能量 地脉韧性” 的双重防御,比单独使用逆磁绳的效果强 3 倍,证实太阳活动能强化地脉的抗煞能力。
张叙舟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了个温暖的巧合:父亲的忌日恰好是太阳黑子活跃期的峰值日。遗像背面模糊的字迹经泉脉术处理后,显现出 “日脉通,地脉固” 的完整字样,与青铜神雀推导的 “太阳 - 地脉韧性传导链” 完全吻合。他突然明白,父亲当年频繁观测太阳,不是闲情逸致,而是早已察觉这层关乎地脉根基的宇宙关联。
二、1.5 年滞后的传导密码
地脉航天局的历史数据比对揭示了更震撼的规律:天王星磁场对地球的影响,总比太阳磁场的变化滞后 1.5 年,而地脉磁韧性的波动,恰好介于两者之间 —— 就像太阳是指挥家,天王星是第一小提琴手,地球则是紧随其后的大提琴,三者按 “2:1” 的周期嵌套奏响宇宙交响乐。
这个传导密码藏着三层关键逻辑:
能量波的逐级过滤:太阳磁场的原始能量经过 1.5 亿公里传输,到达天王星时被过滤掉 60% 的 “狂暴成分”,再经过 1.5 年的星际旅行抵达地球,剩余的 40% 恰好是地脉能吸收的 “温和能量”。在昆虚节点的模拟实验中,直接导入太阳高能辐射会导致磁核过热,而经天王星 “缓冲” 后的能量,则能安全提升韧性阈值;
周期嵌套的黄金比例:太阳 22 年反转周期、天王星 42 年周期(约为 22x1.909)、地脉磁韧性的 11 年波动周期(约为 22x0.5),形成类似 “齿轮组” 的精密咬合。这种比例使地脉能在每次磁场反转前 1.5 年开始提升韧性,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就像农民会根据节气提前翻地;
滞后效应的双向调节:当天王星磁场异常时,1.5 年的滞后给了地脉足够的应对时间。青铜神雀模拟显示,若没有这个滞后,地脉磁韧性的波动幅度会增加 30%,磁蚀复发率上升至 45%,远高于当前的 8%—— 这种宇宙级的 “时间缓冲”,是地球在长期演化中获得的生存智慧。
苏星潼的银簪在分析传导链时,突然投射出古蜀人的 “星象图”。图中太阳与天王星的连线被标注为 “阳脉”,地球与天王星的连线为 “阴脉”,两条线的夹角恰好是 138.5 度(黄金分割角的补角),而地脉磁韧性的峰值,就出现在这个夹角的平分线方向上。“古蜀人早就画出了传导链!” 她的惊呼让整个观测站沸腾,这个发现将人类对太阳 - 地脉关联的认知提前了三千年。
张叙舟在父亲的观测日志里,找到了验证这个密码的关键数据。2010 年太阳黑子活跃期的记录旁,父亲用红笔标注:“1.5 年后,昆虚节点需加强监测”,而 2011 年天王星磁场异常的档案显示,昆虚节点的磁蚀现象确实在 2012 年中期达到峰值 —— 这个跨越 1.5 年的精准预测,证实父亲已掌握了能量传导的滞后规律。
三、父亲遗像里的扎根哲学
张叙舟将父亲的遗像置于昆虚主节点的控制台时,奇迹发生了:相框的玻璃表面自动浮现出与磁晶甲一致的螺旋纹路,与节点释放的太阳能量流形成共振。泉脉术视野里,遗像中的父亲身影与地脉磁核的轮廓重叠,像父亲的灵魂化作了地脉的一部分,正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加固着磁核深处的每一道裂纹。
这份扎根哲学在三个层面指引着护江行动:
深扎日脉的技术路线:父亲的日志记载,他晚年一直在尝试 “用太阳磁场校准地脉磁核”,并设计了最早的 “磁晶收集装置” 草图。护江队按这个思路研发的 “太阳 - 地脉共振仪”,能将磁韧性阈值的提升效率再提高 10%,使节点在黑子活跃期可承受 ±7 赫兹的冲击;
慢工出细活的固磁节奏:遗像旁的笔记本上,父亲记录着 “地脉修复如种树,三分栽,七分管” 的心得。这启发护江队建立了 “1.5 年周期维护制度”,根据太阳 - 天王星的传导滞后,提前半年对节点进行预防性加固,使磁蚀复发率从 15% 降至 3%;
全民参与的根基意识:父亲组织村民观测太阳的老照片显示,他总说 “守江不是护江队的事,是每个人的根”。这种理念催生了护江 App 的 “太阳观测计划”,100 万村民用简易设备记录太阳活动,为地脉韧性预测提供了 80% 的民间数据,善念值因此新增 5000 万。
赵猛的三队在执行任务时,总会随身携带父亲设计的 “简易日晷”—— 这个用磁晶和艾草杆制成的装置,能通过日影长度判断太阳能量强度,误差不超过 5%。在某次磁暴预警中,正是小海用这个日晷发现太阳活动异常,提前 2 小时通知护江队,避免了节点的二次损伤。
“扎深根,不是往地下扎,是往太阳扎。” 张叙舟在父亲的墓前放上块磁晶,晶体吸收的太阳能量在墓碑上投射出地脉网络的全息图。他知道,父亲毕生探索的太阳 - 地脉关联,此刻正通过磁晶技术变为现实,而那些遍布倒转区的磁能农场、韧性节点、观测站,都是父亲扎根哲学的延续 —— 就像祖父笔记里说的 “天地人,三位一体,方为守江正道”。
四、磁韧性阈值的太阳刻度
青铜神雀的模拟系统为地脉磁韧性设定了全新刻度:以太阳磁场的 0.01 赫兹为基准,每提升 0.001 赫兹的捕捉效率,磁韧性阈值就增加 ±0.5 赫兹。按这个刻度,当前倒转区的平均韧性已达到 “3.2 级”,能承受太阳磁场万分之三十五的波动冲击,而太阳篇需要的 “恒星磁核锚定”,目标是 “10 级”—— 这个差距既显示了挑战的艰巨,也指明了清晰的技术路径。
这个刻度的实战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精准预测的防御体系:根据太阳黑子的活跃程度,护江队能提前计算出地脉的实时韧性阈值,在《磁暴应对手册》中新增 “太阳能量利用系数”,使应急加固的效率提升 40%。在 2025 年的强磁暴中,这个体系让倒转区的损失减少 60%;
设备研发的标准制定:双磁兼容设备的 “太阳适应等级”,按磁韧性刻度分为 10 级,每级对应不同的太阳能量捕捉效率。企业联盟正在研发的 “7 级设备”,能在太阳黑子活跃期自动提升抗磁蚀能力,预计寿命可达 5 年,比当前设备长 67%;
民生应用的安全指南:磁能农业的 “太阳种植日历”,根据韧性刻度推荐最佳播种期。云南茶农按日历种植的古树茶,在太阳能量充足的月份采摘,产值比往年增加 25%,且茶叶的磁敏特性更稳定,获得了国际有机认证。
张叙舟在刻度模型上,用父亲的观测数据标注出关键节点,发现每个峰值都对应着一次重大的地脉加固突破 ——2010 年太阳黑子活跃期,父亲首次提出 “磁晶固核” 设想;2025 年峰值期,护江队实现磁韧性阈值突破 ±5 赫兹。这种巧合让他坚信,太阳不仅是地脉韧性的终极支撑,更是人类技术突破的灵感源泉。
当护江力稳定在
点,善念值突破 30.6 亿,张叙舟在控制台写下新的批注:“地脉的韧性,本质是地球对太阳的适应力。” 父亲遗像的玻璃上,螺旋纹路与太阳磁场的模拟曲线完美重叠,像一幅跨越生死的技术蓝图,指引着太阳篇的终极目标 —— 让地球的根,真正扎进太阳的能量海洋。
五、传导链尽头的日脉门
昆虚主节点的磁晶甲在太阳黑子峰值日,突然浮现出巨大的能量漩涡。张叙舟的泉脉术视野穿透漩涡,看到了清晰的 “太阳 - 天王星 - 地球” 传导链:太阳的金色能量波经天王星折射,化作淡蓝色的次级能量,最终以螺旋状注入地球地脉,而地脉磁韧性的提升,正是对这种注入的积极响应 —— 就像树木会向着阳光生长,地脉也在向着太阳的方向强化自身。
这个传导链的尽头,藏着太阳篇的核心密码:
恒星能量的分级利用:根据传导链的能量衰减规律(太阳→天王星→地球,每级衰减约 60%),护江队设计了 “三级能量转换器”,能逐级放大太阳能量,使地脉可利用的太阳能量提升至原来的 3 倍,为 “恒星磁核锚定” 提供足够的能量基础;
周期同步的锚定窗口:模拟显示,当太阳、天王星、地球的磁场相位完全同步(每 42 年出现一次),地脉磁韧性会达到峰值,此时进行 “恒星锚定” 的成功率最高,可达 78%。下一次同步窗口就在 2049 年,与太阳篇的规划时间完美吻合;
韧性传导的逆向验证:通过磁晶技术强化的地脉韧性,能反向影响天王星的磁场响应,使滞后时间缩短至 1.2 年,证实 “地脉 - 行星 - 恒星” 的传导是双向的。这个发现为未来 “通过地脉调节行星磁场” 提供了可能,祖父笔记里 “地脉动,星轨移” 的狂想,正在逐步接近现实。
张叙舟在传导链的三维模型前,用父亲留下的日晷指针划出从地球到太阳的连线。银簪投射的古蜀符文在连线上组成 “日脉门” 的图案,与磁晶甲上的螺旋纹路重叠时,模型突然发出嗡鸣,显示 “恒星磁核锚定” 的技术可行性从 30% 跃升至 51%—— 这个跨越让整个观测站陷入长久的沉默,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夕阳西下时,张叙舟将父亲的遗像轻轻放入昆虚主节点的基座。相框嵌入磁晶甲的瞬间,整个地脉网络的韧性阈值同步提升 0.1 赫兹,仿佛父亲的精神化作了地脉的一部分,与太阳的能量融为一体。他知道,太阳篇的大门已在传导链的尽头缓缓开启,而父亲当年埋下的根,此刻正在太阳的滋养下,长成支撑天地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