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虚高原的主符阵在三重潮汐冲击下发出濒死的呻吟。张叙舟的泉脉术视野里,支撑整个西部地脉网络的青铜柱已出现贯穿性裂纹,裂纹中暴露的能量弦像被拉到极致的弓弦,每震颤一次就发出令人牙酸的嗡鸣。青铜神雀的全息投影在符阵上空炸开,红色的倒计时数字刺眼夺目 ——7 天,这是模拟系统给出的节点崩解极限时间,届时护江力将从
点骤降至
点以下,整个地脉网络可能发生连锁崩溃。
“得让地脉学会随潮起伏。” 张叙舟突然攥紧拳头,祖父笔记中 “李冰以鱼嘴顺应岷江弯道环流” 的记载像道闪电劈进脑海。他猛地想起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 —— 不是硬挡洪水,而是顺着河道的自然走势引导水流,这种 “顺势而为” 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潮汐紊乱的关键。泉脉术视野里,狂暴的能量流突然在记忆中与岷江的漩涡重叠,那些被三重潮汐力撕扯的能量弦,仿佛变成了可以用 “引潮指” 疏导的水流。
一、7 日倒计时的死亡阴影
护江队的应急会议在昆虚观测站连夜召开。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三个一级节点的实时画面:昆虚主阵的裂纹每小时扩大 0.3 毫米,瀚河符阵的能量分流误差升至 2.8 公里,沪城枢纽的环光储备仅剩 48 小时用量。最令人心悸的是能量弦的振动频率 —— 已从正常的 7.8 赫兹飙升至 11.2 赫兹,且波动幅度还在增加,像即将绷断的钢缆。
倒计时的阴影下,三个致命危机同步发酵:
能量弦的脆性断裂:青铜神雀的材料分析显示,持续的高频振动使能量弦的分子结构逐渐松散,抗疲劳强度下降 60%。模拟测试中,一根能量弦在承受第 127 次冲击后突然崩断,释放的能量冲击波在 0.5 秒内熔穿了 5 厘米厚的合金板。赵猛的三队在昆虚主阵旁安装的应力传感器,读数每小时都在刷新纪录;
节点共振的连锁风险:三个一级节点的振动频率正逐渐同步,形成危险的 “共振叠加”。监测数据显示,当它们的振动相位完全一致时,产生的冲击力将是单个节点的 3 倍,足以撕裂地脉主干道。某段连接昆虚与瀚河的能量通道,已因共振出现直径 2 米的能量漩涡;
最绝望的修复窗口:每次潮汐变化之间,只有 15 分钟的短暂平静期可供修复,而完成一个节点的加固至少需要 45 分钟。护江队不得不分三班倒,在大潮与小潮的间隙争分夺秒,队员们的防护服上布满能量结晶灼烧的焦痕,小李的护目镜甚至被冲击波震裂,镜片上的裂纹与符阵的裂纹惊人地相似。
张叙舟在检查修复进度时,指尖传来漏雨教室的冰凉记忆。当年他和同学用书本堵漏洞,刚铺好的纸页就被新一波雨水冲垮,那种永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的无力感,此刻变成了更沉重的压力。祖父笔记里 “潮急不可挡,唯疏可缓之” 的字迹被他的指温焐热,墨迹边缘的鱼嘴图案,仿佛在暗示破解之道。
周阿婆的卫星电话在此时带来关键预警:“海王星要过猎户座腰带了,明天的潮会比今天凶三成。” 这个消息让模拟系统的倒计时再次缩短 —— 如果明天的冲击强度增加 30%,节点崩解可能提前至 5 天,留给护江队的时间更少了。
二、引潮指的三阶破局之道
张叙舟在瀚河入海口的浅滩上,第一次完整施展 “引潮指” 时,潮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他的三指在能量流中划出复杂的轨迹,泉脉术视野里,原本紊乱的能量弦开始出现微弱的同步振动,像被指挥棒引导的合唱团逐渐找到节奏。这种融合了李冰治水智慧与泉脉术的新技法,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
探潮指:感知潮汐的呼吸
食指轻触能量流表面,像触摸潮水的脉搏,捕捉三重潮汐力叠加后的复合频率。张叙舟发现,海王星的引力波虽然狂暴,却有着 12 小时周期的稳定 “呼吸”—— 就像再汹涌的海浪也有涨落节奏。在探潮指的感知下,能量流中的混乱表象被剥离,露出隐藏的节律核心,这一步使他能精准预判能量峰值的到来时间,误差不超过 2 分钟;
顺潮指:跟随能量的舞步
中指顺着能量流的自然走向疏导,而非强行改变方向。在瀚河符阵的实验中,张叙舟用顺潮指引导偏离轨迹的能量流,使其沿着河道的自然弯道缓缓转向,虽然耗时比硬挡长 3 倍,却使能量冲击的破坏力降低 70%。被引导的能量流在河道中形成螺旋状的 “安全漩涡”,既释放了压力,又避免了对河岸的冲刷;
蓄潮指:储存潮汐的余威
无名指在能量流的低谷期主动吸收多余能量,注入深埋地下的 “磁晶储能库”。沪城枢纽的测试显示,这种方法能在小潮期储备相当于 30 万度电的能量,刚好弥补大潮期的供应缺口。更神奇的是,储存的能量会带着潮汐的自然节律,在释放时自动与地脉能量流同步,避免了二次冲击。
当三指同时发力,瀚河入海口的能量流突然呈现出优美的正弦曲线,符阵的偏离轨迹缩小至 0.8 公里,监测仪上的振动频率回落至 9.5 赫兹。赵猛的队员们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渔民描述的 “潮水跟着月亮走”—— 原来地脉能量也能像潮汐般,在引导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
青铜神雀的模拟显示,全面应用引潮术后,节点崩解的风险降低 40%,倒计时被重新拉回 7 天。虽然危机仍未解除,但至少为护江队争取到了喘息之机,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找到了一块可以立足的礁石。
三、鱼嘴分水的古法今用
张叙舟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旁停留了整整一夜。当晨雾中的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他突然看清了引潮指的终极形态 —— 不是简单的疏导,而是像鱼嘴那样,根据水流强度自动调整分流比例,实现 “水少则多进,水多则少进” 的动态平衡。祖父笔记里 “深淘滩,低作堰” 的六字诀旁,画着与引潮指轨迹一致的示意图,原来李冰早已将应对周期性水患的智慧,刻在了都江堰的肌理中。
这种古法今用在三个节点绽放异彩:
昆虚主阵的 “虚拟鱼嘴”:用泉脉术在能量流中构建无形的分流屏障,屏障的厚度会随潮汐强度自动变化 —— 大潮时增厚至 3 米,将 60% 的能量导入泄洪通道;小潮时减薄至 0.5 米,让更多能量滋养地脉。实施后,主阵的裂纹扩展速度减缓 50%,能量弦的振动频率稳定在 8.2 赫兹;
瀚河符阵的 “动态锚点”:将青铜浮标改造为能随潮汐移动的智能锚点,每个锚点都装有 “潮信石” 传感器,能根据海水温度变化调整位置。当大潮来临时,锚点会自动向河道中央聚集,形成更密集的防御网;小潮期则分散开来,减少对正常水流的阻碍。这种调整使符阵的轨迹误差控制在 0.5 公里内;
沪城枢纽的 “节律阀门”:在能量传输管中安装由磁晶和逆磁绳制成的阀门,其开合度与海王星的方位角联动。当海王星与猎户座腰带成 30 度角时,阀门全开泄洪;成 60 度角时,半开平衡;成 90 度角时,关闭储能。这个阀门让枢纽的供能中断时间从 17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
王铁山带着村民在昆虚主阵旁,用石头和磁石堆起了简易的 “土鱼嘴”。这些按古法比例堆砌的石堆,竟能辅助虚拟鱼嘴分流 10% 的能量,老石匠摸着粗糙的石头说:“李冰当年没机器,不也把江治得服服帖帖?地脉认老理儿。”
张叙舟将鱼嘴的比例数据输入引潮指的施展参数,发现当分流比例为 “内江 40%、外江 60%” 时,能量流的稳定性最佳 —— 这个比例与都江堰的实际分水比例完全一致。这种跨越千年的默契,让他突然明白:应对自然节律的智慧,从来都藏在 “顺势而为” 的朴素道理中,而非复杂的公式。
四、脉弦共振的救赎曙光
昆虚主阵的能量弦在引潮指的作用下,首次出现了与潮汐同步的共振。张叙舟的泉脉术视野里,淡金色的能量流像被驯服的野马,沿着虚拟鱼嘴划分的轨迹奔流,能量弦的振动频率稳定在 8 赫兹左右,波动幅度缩小至 ±0.5 赫兹。青铜神雀的监测数据显示,节点的抗冲击能力提升 35%,上次大潮的冲击仅使裂纹扩大 0.1 毫米,远低于之前的 0.3 毫米。
这种救赎的曙光体现在三个维度:
能量传导效率的回升:三个一级节点的能量传导效率从 65% 升至 78%,昆虚向沪城传输的能量流不再出现漩涡,管壁上的能量结晶开始自然剥落,露出的新表面光滑如镜。护江队的巡检无人机拍到,能量流在通道中形成了与潮汐一致的 “脉动”,像地脉的主动脉在规律跳动;
符阵协同的重建:瀚河的动态锚点与昆虚的虚拟鱼嘴实现了数据联动,当一方检测到潮汐变化,另一方会提前 30 分钟调整状态。这种 “跨节点协同” 使整个地脉网络的稳定性提升 20%,某段因共振出现的能量漩涡在协同作用下逐渐消散;
生物磁敏的积极响应:昆虚村的磁敏植物开始出现新的生长迹象,沙棘的根系顺着引潮指引导的能量流延伸,形成天然的 “生物加固网”。检测显示,这些根系的生长方向与能量弦的振动方向完全一致,像植物在主动配合地脉的节律。
赵猛的三队在修复某个次级节点时,有了意外发现:用引潮指疏导过的能量流,会在岩石中留下淡淡的金色纹路,这些纹路与古蜀符文 “潮” 字的结构相同。苏星潼的银簪扫描后证实,纹路中含有与海王星引力波同源的能量粒子,正是这些粒子帮助地脉适应了潮汐的节律。
“不是对抗,是共舞。” 张叙舟在节点旁写下新的批注,祖父笔记里 “脉与潮,如人与影,相随不相逆” 的句子,此刻有了鲜活的注解。当最后一缕阳光落在昆虚主阵上,能量流在虚拟鱼嘴的引导下泛起粼粼波光,像岷江的浪花在高原上重现,那种顺应自然的和谐之美,让每个在场的护江队员都屏住了呼吸。
五、倒计时下的希望火种
第七天的黎明终于到来,三重潮汐的最强冲击如期而至。张叙舟站在昆虚主阵的核心,引潮指的三指同时按在青铜柱上,泉脉术视野扩展至极限 —— 他能 “看” 到能量流顺着虚拟鱼嘴的轨迹,像被梳理过的丝绸般顺滑流动,能量弦的振动与潮汐的起伏完美同步,形成稳定的 “潮 - 脉共振”。
这次冲击创造了三个奇迹:
裂纹的首次愈合:监测显示,主阵的裂纹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共振能量的滋养下,边缘出现了 0.05 毫米的新生长层,就像伤口开始结痂。青铜神雀的分析证实,这是地脉自我修复能力被激活的标志;
护江力的逆势微升:在冲击最剧烈的时刻,护江力的指针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微升至
点,虽然幅度微小,却打破了持续下跌的趋势,证明引潮指已初步稳定了地脉根基;
渔民星图的完美验证:周阿婆根据星图预测的冲击峰值时间,与实际出现时间仅差 15 秒,这种精准让护江队得以提前调整引潮指的参数,将冲击的破坏力降至最低。当小海在 App 上上传星图预测成功的截图,瞬间获得 10 万点赞,善念值因此回升至 30.6 亿。
冲击过后,张叙舟收回血迹斑斑的手指,掌心的引潮指符文已烙成金色。他看着昆虚主阵上逐渐稳定的能量流,突然想起漏雨教室的结局 —— 当年父亲用塑料布和竹竿搭起的临时屋顶,虽然简陋,却让同学们保住了课本和希望。此刻的引潮指和虚拟鱼嘴,或许也只是权宜之计,但它们点燃的希望火种,足以支撑护江队走得更远。
青铜神雀的倒计时在冲击结束后自动归零,屏幕上弹出新的预测:只要持续应用引潮指,节点崩解的风险将降至 10% 以下。张叙舟知道,与三重潮汐的博弈还未结束,但至少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 就像李冰当年在岷江畔定下的鱼嘴,看似简单的顺应,实则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智慧。
夕阳西下时,张叙舟将祖父笔记和都江堰鱼嘴的照片,一同放在昆虚主阵的基座上。风吹过符阵,能量流发出的嗡鸣与远处的潮汐声完美融合,像首跨越千年的守护赞歌。他知道,这只是 “潮谐引脉战” 的开始,但只要握着引潮指这把钥匙,再狂暴的潮汐也终将成为滋养地脉的力量。
点骤降至
点以下,整个地脉网络可能发生连锁崩溃。
“得让地脉学会随潮起伏。” 张叙舟突然攥紧拳头,祖父笔记中 “李冰以鱼嘴顺应岷江弯道环流” 的记载像道闪电劈进脑海。他猛地想起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 —— 不是硬挡洪水,而是顺着河道的自然走势引导水流,这种 “顺势而为” 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潮汐紊乱的关键。泉脉术视野里,狂暴的能量流突然在记忆中与岷江的漩涡重叠,那些被三重潮汐力撕扯的能量弦,仿佛变成了可以用 “引潮指” 疏导的水流。
一、7 日倒计时的死亡阴影
护江队的应急会议在昆虚观测站连夜召开。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三个一级节点的实时画面:昆虚主阵的裂纹每小时扩大 0.3 毫米,瀚河符阵的能量分流误差升至 2.8 公里,沪城枢纽的环光储备仅剩 48 小时用量。最令人心悸的是能量弦的振动频率 —— 已从正常的 7.8 赫兹飙升至 11.2 赫兹,且波动幅度还在增加,像即将绷断的钢缆。
倒计时的阴影下,三个致命危机同步发酵:
能量弦的脆性断裂:青铜神雀的材料分析显示,持续的高频振动使能量弦的分子结构逐渐松散,抗疲劳强度下降 60%。模拟测试中,一根能量弦在承受第 127 次冲击后突然崩断,释放的能量冲击波在 0.5 秒内熔穿了 5 厘米厚的合金板。赵猛的三队在昆虚主阵旁安装的应力传感器,读数每小时都在刷新纪录;
节点共振的连锁风险:三个一级节点的振动频率正逐渐同步,形成危险的 “共振叠加”。监测数据显示,当它们的振动相位完全一致时,产生的冲击力将是单个节点的 3 倍,足以撕裂地脉主干道。某段连接昆虚与瀚河的能量通道,已因共振出现直径 2 米的能量漩涡;
最绝望的修复窗口:每次潮汐变化之间,只有 15 分钟的短暂平静期可供修复,而完成一个节点的加固至少需要 45 分钟。护江队不得不分三班倒,在大潮与小潮的间隙争分夺秒,队员们的防护服上布满能量结晶灼烧的焦痕,小李的护目镜甚至被冲击波震裂,镜片上的裂纹与符阵的裂纹惊人地相似。
张叙舟在检查修复进度时,指尖传来漏雨教室的冰凉记忆。当年他和同学用书本堵漏洞,刚铺好的纸页就被新一波雨水冲垮,那种永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的无力感,此刻变成了更沉重的压力。祖父笔记里 “潮急不可挡,唯疏可缓之” 的字迹被他的指温焐热,墨迹边缘的鱼嘴图案,仿佛在暗示破解之道。
周阿婆的卫星电话在此时带来关键预警:“海王星要过猎户座腰带了,明天的潮会比今天凶三成。” 这个消息让模拟系统的倒计时再次缩短 —— 如果明天的冲击强度增加 30%,节点崩解可能提前至 5 天,留给护江队的时间更少了。
二、引潮指的三阶破局之道
张叙舟在瀚河入海口的浅滩上,第一次完整施展 “引潮指” 时,潮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他的三指在能量流中划出复杂的轨迹,泉脉术视野里,原本紊乱的能量弦开始出现微弱的同步振动,像被指挥棒引导的合唱团逐渐找到节奏。这种融合了李冰治水智慧与泉脉术的新技法,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
探潮指:感知潮汐的呼吸
食指轻触能量流表面,像触摸潮水的脉搏,捕捉三重潮汐力叠加后的复合频率。张叙舟发现,海王星的引力波虽然狂暴,却有着 12 小时周期的稳定 “呼吸”—— 就像再汹涌的海浪也有涨落节奏。在探潮指的感知下,能量流中的混乱表象被剥离,露出隐藏的节律核心,这一步使他能精准预判能量峰值的到来时间,误差不超过 2 分钟;
顺潮指:跟随能量的舞步
中指顺着能量流的自然走向疏导,而非强行改变方向。在瀚河符阵的实验中,张叙舟用顺潮指引导偏离轨迹的能量流,使其沿着河道的自然弯道缓缓转向,虽然耗时比硬挡长 3 倍,却使能量冲击的破坏力降低 70%。被引导的能量流在河道中形成螺旋状的 “安全漩涡”,既释放了压力,又避免了对河岸的冲刷;
蓄潮指:储存潮汐的余威
无名指在能量流的低谷期主动吸收多余能量,注入深埋地下的 “磁晶储能库”。沪城枢纽的测试显示,这种方法能在小潮期储备相当于 30 万度电的能量,刚好弥补大潮期的供应缺口。更神奇的是,储存的能量会带着潮汐的自然节律,在释放时自动与地脉能量流同步,避免了二次冲击。
当三指同时发力,瀚河入海口的能量流突然呈现出优美的正弦曲线,符阵的偏离轨迹缩小至 0.8 公里,监测仪上的振动频率回落至 9.5 赫兹。赵猛的队员们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渔民描述的 “潮水跟着月亮走”—— 原来地脉能量也能像潮汐般,在引导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
青铜神雀的模拟显示,全面应用引潮术后,节点崩解的风险降低 40%,倒计时被重新拉回 7 天。虽然危机仍未解除,但至少为护江队争取到了喘息之机,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找到了一块可以立足的礁石。
三、鱼嘴分水的古法今用
张叙舟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旁停留了整整一夜。当晨雾中的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他突然看清了引潮指的终极形态 —— 不是简单的疏导,而是像鱼嘴那样,根据水流强度自动调整分流比例,实现 “水少则多进,水多则少进” 的动态平衡。祖父笔记里 “深淘滩,低作堰” 的六字诀旁,画着与引潮指轨迹一致的示意图,原来李冰早已将应对周期性水患的智慧,刻在了都江堰的肌理中。
这种古法今用在三个节点绽放异彩:
昆虚主阵的 “虚拟鱼嘴”:用泉脉术在能量流中构建无形的分流屏障,屏障的厚度会随潮汐强度自动变化 —— 大潮时增厚至 3 米,将 60% 的能量导入泄洪通道;小潮时减薄至 0.5 米,让更多能量滋养地脉。实施后,主阵的裂纹扩展速度减缓 50%,能量弦的振动频率稳定在 8.2 赫兹;
瀚河符阵的 “动态锚点”:将青铜浮标改造为能随潮汐移动的智能锚点,每个锚点都装有 “潮信石” 传感器,能根据海水温度变化调整位置。当大潮来临时,锚点会自动向河道中央聚集,形成更密集的防御网;小潮期则分散开来,减少对正常水流的阻碍。这种调整使符阵的轨迹误差控制在 0.5 公里内;
沪城枢纽的 “节律阀门”:在能量传输管中安装由磁晶和逆磁绳制成的阀门,其开合度与海王星的方位角联动。当海王星与猎户座腰带成 30 度角时,阀门全开泄洪;成 60 度角时,半开平衡;成 90 度角时,关闭储能。这个阀门让枢纽的供能中断时间从 17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
王铁山带着村民在昆虚主阵旁,用石头和磁石堆起了简易的 “土鱼嘴”。这些按古法比例堆砌的石堆,竟能辅助虚拟鱼嘴分流 10% 的能量,老石匠摸着粗糙的石头说:“李冰当年没机器,不也把江治得服服帖帖?地脉认老理儿。”
张叙舟将鱼嘴的比例数据输入引潮指的施展参数,发现当分流比例为 “内江 40%、外江 60%” 时,能量流的稳定性最佳 —— 这个比例与都江堰的实际分水比例完全一致。这种跨越千年的默契,让他突然明白:应对自然节律的智慧,从来都藏在 “顺势而为” 的朴素道理中,而非复杂的公式。
四、脉弦共振的救赎曙光
昆虚主阵的能量弦在引潮指的作用下,首次出现了与潮汐同步的共振。张叙舟的泉脉术视野里,淡金色的能量流像被驯服的野马,沿着虚拟鱼嘴划分的轨迹奔流,能量弦的振动频率稳定在 8 赫兹左右,波动幅度缩小至 ±0.5 赫兹。青铜神雀的监测数据显示,节点的抗冲击能力提升 35%,上次大潮的冲击仅使裂纹扩大 0.1 毫米,远低于之前的 0.3 毫米。
这种救赎的曙光体现在三个维度:
能量传导效率的回升:三个一级节点的能量传导效率从 65% 升至 78%,昆虚向沪城传输的能量流不再出现漩涡,管壁上的能量结晶开始自然剥落,露出的新表面光滑如镜。护江队的巡检无人机拍到,能量流在通道中形成了与潮汐一致的 “脉动”,像地脉的主动脉在规律跳动;
符阵协同的重建:瀚河的动态锚点与昆虚的虚拟鱼嘴实现了数据联动,当一方检测到潮汐变化,另一方会提前 30 分钟调整状态。这种 “跨节点协同” 使整个地脉网络的稳定性提升 20%,某段因共振出现的能量漩涡在协同作用下逐渐消散;
生物磁敏的积极响应:昆虚村的磁敏植物开始出现新的生长迹象,沙棘的根系顺着引潮指引导的能量流延伸,形成天然的 “生物加固网”。检测显示,这些根系的生长方向与能量弦的振动方向完全一致,像植物在主动配合地脉的节律。
赵猛的三队在修复某个次级节点时,有了意外发现:用引潮指疏导过的能量流,会在岩石中留下淡淡的金色纹路,这些纹路与古蜀符文 “潮” 字的结构相同。苏星潼的银簪扫描后证实,纹路中含有与海王星引力波同源的能量粒子,正是这些粒子帮助地脉适应了潮汐的节律。
“不是对抗,是共舞。” 张叙舟在节点旁写下新的批注,祖父笔记里 “脉与潮,如人与影,相随不相逆” 的句子,此刻有了鲜活的注解。当最后一缕阳光落在昆虚主阵上,能量流在虚拟鱼嘴的引导下泛起粼粼波光,像岷江的浪花在高原上重现,那种顺应自然的和谐之美,让每个在场的护江队员都屏住了呼吸。
五、倒计时下的希望火种
第七天的黎明终于到来,三重潮汐的最强冲击如期而至。张叙舟站在昆虚主阵的核心,引潮指的三指同时按在青铜柱上,泉脉术视野扩展至极限 —— 他能 “看” 到能量流顺着虚拟鱼嘴的轨迹,像被梳理过的丝绸般顺滑流动,能量弦的振动与潮汐的起伏完美同步,形成稳定的 “潮 - 脉共振”。
这次冲击创造了三个奇迹:
裂纹的首次愈合:监测显示,主阵的裂纹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共振能量的滋养下,边缘出现了 0.05 毫米的新生长层,就像伤口开始结痂。青铜神雀的分析证实,这是地脉自我修复能力被激活的标志;
护江力的逆势微升:在冲击最剧烈的时刻,护江力的指针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微升至
点,虽然幅度微小,却打破了持续下跌的趋势,证明引潮指已初步稳定了地脉根基;
渔民星图的完美验证:周阿婆根据星图预测的冲击峰值时间,与实际出现时间仅差 15 秒,这种精准让护江队得以提前调整引潮指的参数,将冲击的破坏力降至最低。当小海在 App 上上传星图预测成功的截图,瞬间获得 10 万点赞,善念值因此回升至 30.6 亿。
冲击过后,张叙舟收回血迹斑斑的手指,掌心的引潮指符文已烙成金色。他看着昆虚主阵上逐渐稳定的能量流,突然想起漏雨教室的结局 —— 当年父亲用塑料布和竹竿搭起的临时屋顶,虽然简陋,却让同学们保住了课本和希望。此刻的引潮指和虚拟鱼嘴,或许也只是权宜之计,但它们点燃的希望火种,足以支撑护江队走得更远。
青铜神雀的倒计时在冲击结束后自动归零,屏幕上弹出新的预测:只要持续应用引潮指,节点崩解的风险将降至 10% 以下。张叙舟知道,与三重潮汐的博弈还未结束,但至少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 就像李冰当年在岷江畔定下的鱼嘴,看似简单的顺应,实则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智慧。
夕阳西下时,张叙舟将祖父笔记和都江堰鱼嘴的照片,一同放在昆虚主阵的基座上。风吹过符阵,能量流发出的嗡鸣与远处的潮汐声完美融合,像首跨越千年的守护赞歌。他知道,这只是 “潮谐引脉战” 的开始,但只要握着引潮指这把钥匙,再狂暴的潮汐也终将成为滋养地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