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拾草江滩平矛盾 萦怀恋人取儿名-《成败人生路》

  王梨花始终关切地注视着向河渠的一切,她主要是通过徐晓云了解情况。得知当了生产队会计后,欣喜之余又担心起来。老医生的平反留下个尾巴,梨花原担心是秋后算帐的隐患,现在当了干部,红色政权的人选除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才不考虑出身和历史,无党派人士必须政历清白出身好,向河渠与那个公社当权的造反派不是一派,肯让他当会计,说明那个尾巴也萎缩了,要是晓云的想法能实现,隐患也就消除了,因而消息传来后她欣喜了一阵子。后来为什么又担心呢?原来她想得更深更远一些。

  “云姐”这里多说一句,自委托徐晓云当红娘后,尤其是家庭出事后,王梨花基本不叫比她大半岁的徐晓云的姓名而改称云姐了,她说:“云姐,他不会坑人,我是知道的,但是不等于别人也不会坑他呀,他太直了。

  是的,你离他很近,可以常常提醒他,他女的我想也会当好他的参谋的,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想直接对他说几句。

  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要是你觉得这封信不会对他与凤莲姐的感情产生负作用的话,就请你转交给他。”

  王梨花的来信不长,她在信上说:马克思认为“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找那种不仅满足一己私利,且能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她说当会计了,她为之祝贺,但是当上会计以后该怎么办?是利用到手的职务为自己谋私利,还是为全队社员谋福利?这是摆在向河渠面前的两条路,她相信向河渠会正确选择,无需她去赘言,她要说的是另一方面。

  王梨花深知向河渠的为人,“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她在引用了《省心录》中的这段话后说:“你坚持做的和要求我们做到的,无疑是对的,不过如果拿那些标准去要求你的同事和下属,就不一定妥当。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已告诉我们这一点了,现在你当上干部了,我担心你又会老病重犯。要知道正确的东西不一定行得通,不一定都受人欢迎。古人说‘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这句话也许你不赞成,但是我还是要求你这样做。

  上一回给你的信中我曾引用过伟大导师列宁的语录‘谁在争取一切,谁在争取全胜,谁就不能不提防,不要让微小的成果束住手脚,不要误入歧途,不要忘记目的地还很远。假如不是这样,一切微小的胜利也只不过是一场空忙。’生产队这个小天地里只是男儿小试身手的小舞台,当会计就要为不当会计,投身更大舞台而作离去的准备。

  诚然生产队是你的家庭所在地,建设好生产队是你义不容辞的义务,家不扫何以扫天下?但是你也要看到你只是个会计,关键在队长,他为主你为辅,不可以越俎代庖。

  你的脾气性格我算是摸透了,担心你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要知道‘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呢,唉——,真为你担心,可我又不能”,只见梨花将“可我又不能”五个字用笔划去,接着写的是:“请记住:主张能行时积极推行,推行不了时,早走走好,切切!”信到此戛然而止。随后是:“祝伯父母身体健康!祝凤莲姐早生贵子!”连个落款也没有,却见信纸下方有湿斑,当是泪水所致,向河渠心头为之一痛,知道她还会有话吩咐,但触动了她的“可我又不能”在身边共同应付,因而潜然泪下,写不下去,只好搁笔。

  妈妈的训诲、恋人的告诫不能不说对向河渠是个触动,然而一想到全队的一百几十人处于贫困中,又热血沸腾了。是的,梨花是知道他的,高远志向也得从小事做起,家不扫何以扫天下?生产队都搞不好,还能为国家作多大贡献?处于辅佐地位又怎么了?姜子牙、诸葛亮又何尝不处在辅佐位置上,他们不都立下了不世功勋?再说啦,他与薛井林之间关系还是可以的,在老爸的事情上井林可是主动一马当先的,自己怎能不主动帮他多挑点担子?

  至于说他与夏金花的事儿,相信他也该明白是非权衡利弊吧,自己可是一心为他好,难道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

  正确的道理、举措不等于现在就行得通,那也得行了再说啊,总这么顾虑重重的,生产队的穷困面貌八世也改不了哇。只要是对的,总会行得通的,有时候有挫折也在所难免,回头路总是可能有的,只要井林、周兵和我团结一致,怕什么!

  想到团结,向河渠眉头一皱,心中黯然了:自从处理了夏振森、卢富贵,薛井林对自己明显淡泊了许多。虽然那天夜里叫他放心,他也一时信以为真,可事实上他与夏金花之间从迹象上看不但没断,据周兵说成为夫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向河渠有些后悔那天晚上的谈话了,怎么就没想到男女情深到一定程度,除非有重大利害变故,是不可能分拆开来的,自己是过来之人,如果不是为救梨花之父,什么力量能让他与梨花分开?而今结婚快一年了,还如诗中所写的“总难了却冤家债,梨花花容常萦怀。凤莲清香欣肺腑,为何旧情丢不开?”那还仅仅是清清白白的恋爱关系呢,薛、夏之间虽无夫妻之名却有夫妻之实了,又怎会被自己一席话说得分手?真傻呀,真的。不过当初也并没有指望一定能成,去时就抱有死马且当活马医的打算,聊尽人事,全凭天意而已。如果老天不让四队翻身,自己又回天无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地少人多的长江两岸,单靠庄稼的秸杆喂锅膛,自然是不够。临江民间有句俗语,说是:圩田靠滩,老岸靠炭。沿江公社地处江边,当然烧草就靠滩了。每到冬季,滩地上芦苇收割结束后,不少社员乘船下滩去拾取断在滩地上的国家不要了的芦柴。

  向河渠上初中的第一年,学校曾组织学生去拾过柴。一望无际的滩地上,到处都有横芦断柴,同学们挥动镰刀进行二次复收,几个钟头过去了,就垛起了一个大草垛。一晃十年了,十年来他没有再拾过草,因为他家树多,每年修的枝干总有一大堆,而四队的田又比别队多,分的草也相应多一些,够烧了,因而四队差不多没有几个下滩拾草的。今年不行了,上熟的麦子严重倒伏,麦楷都毁了,烧草也就有了不小的缺口,他和大家一样不得不关心什么时候放滩了。

  “向会计,前边几个队已有人到农场去等了,我也去,你去不去?”周兵前来问道。“要等几天呢?”向河渠问。放滩是个羊癫疯,去年人们听信谣言跑了好几回,去了不放再回来,第二天再去,有人足足跑了一个礼拜才放了滩,他怕耽误功夫。“我们带家伙到江心沙去,放滩前在农场拾棉田的断根、宝秸,又不误功夫。”

  “农场肯拾?”“肯的。年年这时候场上棉楷已拔光,田里的半截头的棉楷还不少呢。”“就我们两个?井林去吗?”“他呀,嘿嘿,被夏家小姐迷住了,还肯吃那个苦?”“问问还有哪几个愿去的,结个伴也好有个照应。”“问过了,加侯、同侯、门栓几个都去。”

  于是连向河渠在内的六个青年带着干粮、招笆、镰刀、小锹、绳子和被子就出发了,这一天是七O年十二月三日。先到江心岛对面,隔江观察,隐约见还有人在扛芦苇上垛,知道确实没放,就借住到跃进大队社员家,边等待边去农场已拔过棉楷的地里去拾没人要的残枝断根等。两天的时间里各人都大小不等地拾了一堆草。像向河渠这样在江边等的人还有不少,他们认识周兵的多,几乎没人认识向河渠的。之所以认识周兵,不是在河工,就是在民兵整组时见过,说起来还都是一个目的:等。

  五号这一天,沿江公社来了好些大队干部,红星大队的郑支书也到了。他们可不是来拾草的,而是接公社通知来找人的。凡在江边滞留的人员一律回队抓革命促生产,到放滩时大队将及时通知。郑支书找到向、周二人后首先批评他们私自离开领导岗位,耽误冬季挑河泥的工作,接着宣布今年拾草实施新措施,大寨式,拾回的柴草一律归队记工分,纳入年终分配,并命令他们立刻回去。周兵根本不信拾草也能搞什么大寨式,犟着不走。

  “你是个干部,要注意影响。”郑支书提高了嗓门说。“干部又怎么了,干部也要烧锅。”周兵并不示弱。“还要不要党的领导了?”“扣什么大帽子,党领导过拾草吗?下滩拾草就是不要党的领导了?”……两个人你一言他一语地对起嘴来,郑支书火了,再一次高声说:“周兵,你给我注意点儿,还象不象个干部样子?我说过今年拾草也是大寨式,在这儿拾的草也归队记工分。太不象话了。”

  周兵眉毛一竖,正要大吵,被向河渠拦住了。他说:“郑支书,我知道你身上有压力,我们大队来的人特别多,公社大概批评你了,我们回去就是了。可是也不要把火往我们身上发啊,至于大寨式拾草,我同意。”

  没想到的是刚在家过了一夜滩就放掉了,大家那个气呀,都快把肚子气破了。等到急急忙忙赶到江边时,队里的船又不见了。眼望着滩上人们的忙碌,而他们却隔着近一里的江面过不去,一个个心急如焚,有的跺脚骂着难听的话语。能不急么?烧草的缺口就等滩地填呢,而今却因为---

  喔--,找到了,那条补过的白帆布蓬船,咦--,靠在那边干什么还不往北开呢?是哪些人不讲道德还在往船上扛草,难道要等草装满了才开过来?他娘的,还有点人性吗?江北人们的那股气唷,越来越大,连外队的人也在骂着。

  终于船开动了,慢慢地,近了,近了,渐渐地看清了船上的人是民兵营副营长。船刚靠岸,周兵就跳到船上,人没上船,声音先到:“好哇,姓张的姓卢的,叫你们不等队里人到就开船,你们吃里扒外……”。其他人也纷纷往船上跳,船工卢福根,老社长的弟弟连忙说:“周队长,大队叫开的能怪我们吗?哎哎,别跳,别跳啊,草还没卸呢。”周兵火冒三丈地怒骂道:“卸你娘的个头,给我掉头往滩上开!”“骂谁哪?你娘的个头!”卢福根对骂起来。“骂?揍你个龟孙!就凭你吃里扒外拍马屁。”周兵边骂边向卢福根扑过去。

  “周兵,你嘴里清爽点儿。”副营长看不下去了。卢福根一听也边骂边扑了过来。向河渠两步插到两人中间,怒喝道:“都停住!谁让你撂下本队人擅自开船的?昨晚放滩为什么不回去报信?难道你们不该骂?告诉你们,骂是轻的,要罚款!”“大队叫开的,能怨我们吗?”“是大队叫开的,别怪他们。”副营长又开了腔。“谁叫开的,今年的工钱你问谁要去。”周兵怒气未熄地说。“对,到大队要钱去。”“别在队里吃粮。”人们纷纷怒斥着。“周兵”副营长开口不知想说什么,“蒋卫东!”周兵不想听他说什么,直呼其名说,“你想插手我队的事,是不是?”“这是什么话?”副营长生气了。

  “开船!张志华给我调头!”周兵下令说。他不去理会副营长。是啊,滩上再不去,草就更没他们的份了,谁有闲功夫跟副营长磨牙。

  跟周兵说不上个理由,蒋营长找上了向河渠:“向会计,这是什么意思?我的草事小,还有大队—”没等副营长说完,向河渠就打断他的话说:“蒋营长,你是下船还是上滩?我们是不能再耽误了,有责任我负。”见周兵推开张志华,亲自去掉船头,蒋营长连忙跳上岸,回头说:“好好,你负责更好。”向河渠笑了,说:“蒋营长,毛主席说世上事情都有道理管着,小道理归大道理管。究竟是该先卸草还是先送人,你仔细想想,我相信你会想通的,我更相信大队其他领导一定能谅解。今天的事你再琢磨琢磨吧。”

  说话声中,船渐渐向江中驶去,周兵还在训斥着船工。张志华是一声不吭,只有卢福根仍然不服,周兵余怒未熄地说:“我跟你把话说死了,昨晚、今早帮外队人装草,运费一定要收;昨晚不回队通知、今天耽误本队人,每人扣十五块,天王老子也挡不住。我叫你拍马屁,嘿嘿,只要你拍得有好处。”

  “你扣扣看。”卢福根还是嘴硬。“仗你哥哥在大队的势吗?呸!仗不到了。问问你哥,他当队长时不公平,还不是被我一扁担砸断了秤?今天你犯了规,扣了你的,看你能怎么样?谁敢不肯扣?干部哪怕不当了,这一回非扣不可。”周兵发狠地说。卢福根还要对嘴,向河渠严肃地说:“别再背犟牛儿啦,毛主席说‘党的各级机关解决问题不要太随便。一成决议,就须坚决执行。’队里有规定农船必须首先为本队服务,未经批准私运客货者,一次罚十五元。你们已违反这这条规定,罚款是铁定的,犟什么?下次要注意,要记住这个教训。将人心比自己,要是换个位置,你来拾草坐不上船急不急?”“卢老二,河渠的话不错,也不能怪周兵,你俩是错了。”四十多岁的张国权插话说,“晚上放滩,你俩一个也不回来送信,可像一个队的人?亏你们做得出。”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地说船工的不是,卢福根这才不作声了。

  其实怪船工是该怪又冤枉的。说应该,应该去一个人回家送信,应该一早在江北等人。船是队里的,是全队社员的汗水换来的,应该首先为本队服务,俗话说端谁的碗受谁管,大队干部要船干什么?拾草装草,并不是有比送本队社员上滩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更何况是丢下人不装去装草呢?说冤枉,是因为大队干部叫装的,敢不装吗?唉——,吃了一夜苦白吃,还要挨训斥,被罚款,还有那运费收得到吗?大队干部,土地爷,什么时候给过船钱呢?

  迟到的结果是明摆着的,滩地上几乎全被划定了疆界,只剩下低洼的地方还空着,周兵、向河渠他们向那些地方奔去。

  到滩地上拾草是沿江一带人的特殊活动,在这里没有政治意味儿,没有权力之争,好像开发南北极,谁先到就是谁的,这里是劳动竞争的天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默认了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侵犯已圈定圈子里的芦苇,芦桩除外。尽管谁也管不着谁,但都默认这个事实,好象1 2=3无须验证一样,因而人们都尽量早到滩地。向河渠他们到的还不算太晚,比他们更迟的就只好挖芦桩了。

  这一回的拾草,向河渠深深感到与十年前大不一样了,那一回不过奋战了半天,就运了几天,那时的滩上拾草的人不多,芦桩败叶没人要,而今千把亩江滩上到处是人,泥水浆里的又湿又脏的芦叶也被人们捞到高处晾晒,二寸高的芦桩被挖过净尽。向河渠等六人合伙苦干了四天,才拾了六七拾个草,而偌大的江滩上却象扫过也似的了。

  这也是生存斗争啊,人口在急剧地增加,仅四队十年中就增加了三十一个人,才死了四个,净增将近26%,而土地不见增加。不对,还在减少哪,分居的要建房,死了的要建坟。粮是增加了一些,却赶不上人口的增加,而草是明显地少了,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呢?向河渠望着江滩上大大小小的草堆,默默地想着愁着。

  船来了,一个多钟头草就全部上了船,顶头风,好在不大,掌舵的张志华技术不错,一樯插过去,再一樯,离码头就不远了。“向会计,靠哪儿?”张志华问。“呶—”向河渠指着一处空荡说,“那儿离码头近些,容易装车。”

  船直向两个草垛中间的空荡处插去,周兵站在向河渠身边说:“看见了吗?东边的那一堆是郑支书的。”嗬!好大的草垛,草垛旁靠着一个人正在吸烟,看身材高矮象郑支书,不过究竟是谁,0.6,0.7,两只眼睛抵不到人家一只的向河渠是看不清的。来到近处一看,可不是吗?正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郑敬芝。

  “郑支书,草还没弄回去呀。”卢福根老远就开了腔。“是福根啊,回去叫拖拉机去了。”郑支书回答。“郑支书”“郑支书”“郑支书”人们纷纷招呼着。

  陆锦祥跳上岸去穿跳板,周兵猫腰扛起一个芦草大步走上跳板,其他人也纷纷搬草、扛草,顿时船上忙碌起来。

  第一个扛草上岸的周兵将百多斤的大捆子往地上一抛,抬头猛地看到郑支书的那堆草与众不同,他皱起了眉头:他妈的,什么入娘的支书,将我们轰回去,他们得到这样的酬谢呀。一颠一倒的正品芦苇稍稍改装就成了草,这一堆足有六十个大芦炮,一个芦炮作为十五个芦苇,不,恐怕有二十个,他一人不就捞了千把捆芦苇吗?怪不得轰我们那么起劲呢。这些混蛋,哼,欺人欺到我头上来了。

  他越看越有气,牙一咬,直向郑敬芝走去,边走边问:“郑支书 ,这堆草我们队给多少?”郑敬芝莫名其妙地问:“什么给你们队多少?”“不是大寨式拾草吗?好丑要搭配呀。”转头朝陆井祥喊道:“井祥,往这边扛,和支书并堆,学大寨。”

  郑支书火了,说:“周兵!你捣什么蛋?”周兵说:“昨天你跟我们说今年实行拾草学大寨,怎么变成捣蛋了?毛主席说中国人说话算数的,你说话算不算数?”人们围过来了。

  郑支书说:“我同你有什么难过,你要这样瞎说?”“我瞎说,我同你有难过?”周兵愤怒地问,“我倒要问问你跟我们四队的社员有什么难过,为什么要逼我们回去?为什么放滩不通知我们?”“放滩是芦管所的事,你找我干什么?”“昨天你怎么说的?放滩时大队通知我们,哪个通知了?放滩是芦管所的事,你为什么要赶我们回去?”

  “公社吩咐的。”“芦苇当草也是公社吩咐的?”“放肆!”郑敬芝训斥道。“你混蛋!”周兵骂道,并去拖郑敬芝的草。向河渠挤进来拉住周兵说:“放手,快去卸草,在这儿嚼的什么蛆嘞。”“不行,我得跟他评评这个理,昨天”“走吧,走吧,事情过去了,算了,算了。”向河渠边拖边说,同时对其他人说,“大家都走,围这儿干嘛呢?”

  郑敬芝气哼哼地说:“太不像话了,还干部哩,这种干部眼中还有个领导哇。”周兵转身又斗嘴说:“谁不象话?你才不象话呢,说话不算数,亏你还是个支书。”向河渠连忙和姜建华、姜建民一齐把他推走了。

  说到这儿读者也许会问,和周兵一起的不是加侯、同侯、井侯吗?怎么不见他仨?这里作个解释,周兵说的是乳名,这里写的是学名。

  又扛了一个草回来,向河渠走到郑支书面前说:“郑支书,周兵的火爆脾气你是知道的,说出话来没轻没重的,人可是个直爽人,你可别计较。”“哼!这种干部”郑支书阴沉着脸又“哼”了一声。

  说周兵火爆脾气,向河渠就软和?泥人说土人罢了,向河渠也是个火爆脾气,他的家人、同学和朋友都知道,诚然经过运动的磨练他改了一些,但也只是改了一些,锋芒依然常露。刚才来跟郑支书说,只为转转弯,盼能得到支书的谅解,不对周兵产生多大的恶感,不料郑支书还是阴沉着脸,不打算看自己的面子,火也涌了上来。其实人人有性,树树有皮,谁在这种情况下能耐得住呢?当然了,向河渠毕竟是向河渠,他不会骂人,只会说:“要是肯让我们再留一天,不就正赶上了么?事已至此,怨谁也没有用了,谁让我们没那个道行呢?”不等郑支书回话,他又向船上走去。

  草扛好了,留何井春在这儿看守,其他人背着衣被工具回家,准备来运草。一路上向河渠埋怨周兵说:“刚才何苦说那些,人家可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周兵说:“共产党的干部凭什么要这样胡搞?”向河渠说:“你以为只要入了党就会一切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没那么简单。你直爽是对的,不屈不挠也很可贵,可是直爽不等于不讲策略,象这样下去是要吃亏的,你也得长点心眼儿呢。”周兵不以为然地说:“我姓周的一不贪污,二不腐化,三不与人拉拉扯扯,怕他咬我个屌。”向河渠见他像个醉汉子越扶越醉一样,越劝越犟,叹了口气,不再说了。

  “恭喜你,向老弟,你家添了新人啦。”迎面走来的朱友贵说。向河渠一愣,随即明白凤莲生了个女孩儿。要是个男孩儿,人家会说屋檐头高了三尺的。他可不管是男是女,生到他家就是他的宝贝。喜得他丢下同伴,一溜小跑,跑进了四队,又跑向自家门口。“哥!祝贺你当爸爸了!”妹妹向霞一看见他,连忙报喜。

  “谢谢你。”他边答应边奔进卧房,叫过了母亲和岳母,就跨上了踏板,高兴地俯身亲了一下妻子,随即又认认真真地端详着睡在凤莲身边的孩子。

  “爸爸”这是一个多么庄严的称呼哇,自从他朦朦胧胧有点儿懂事起就觉得当爸爸了不起,爸爸是世上最亲最好的人;愈大愈懂事就愈感到爸爸所起的作用。他爱戴爸爸,敬重爸爸,向爸爸学习,也决心将来当个好爸爸。如今他真的当上爸爸了,能不高兴吗?他喜滋滋地看看妻子看看孩子,看看孩子再看看妻子,越看越爱看,以致忘了房中还有两位妈妈的存在。

  第一次承受丈夫这种满怀喜悦的爱抚的目光,凤莲感到无比的舒畅。她心疼地望着瘦多了的丈夫,柔声说:“这几天你吃了大苦啦,我又不能和你”“傻话。”向河渠笑着说,“你才吃了大苦呢,我算得了什么?”“草几时装?”“已装过来了,我是回来借车子的,马上就走。”“妈,泡碗馓子,他要去车草。”凤莲说。

  “泡在这儿了。”向妈妈回答说。两位老妈妈见小两口只地顾亲亲热热地说话,竟忘了她俩的存在,禁不住相视一笑,特别是向妈妈彻底放下了一桩心思。他一直害怕儿子将梨花放在心上而冷淡了凤莲,有道是医杂症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痴情的儿子能从愁城中走出来吗?儿子完婚后她一直密切注视着,总觉得严肃有余而亲热不足,尽管不吵嘴,总象缺少年轻夫妻间应有的感情。她帮儿媳着急,觉得她干活儿上是把好手,里里外外都能干,粗的细的拿得起来,比女儿还要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