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老命,三天的牙疼将向河渠疼萎了,索密痛的剂量增加到一顿三片,也止不住;合谷被掐出一道深痕,还是疼。嘴巴明显肿起来了,不能吃干饭,只得喝点炊事员另外给熬的稀饭或面糊糊。第四天饭后,不知是疼麻木了呢,还是其他原因,已不觉得那么疼了,于是他关上宿舍门,和衣而睡。三个昼夜没能睡个混沌觉,本来就应该很快进入梦乡,可那还隐隐作痛的牙仍然拖住了睡魔的脚步。已是下午一点多了,他还是似睡非睡地迷迷糊糊地躺着,忽然似乎有人在喊他,他没动弹,一会儿有人敲窗喊“向会计,电话!”他懒得起来,只是转过身子,有气无力地问:“哪儿的?”
“小王庄的。”一听是“小王庄”的,他一纵身跳下床,套上鞋,就往外跑,撞倒了床前的椅子顾不上扶,出门时顺手“砰”将门一带,也违反了“先摸摸钥匙可在身边再关门,关后推一推看是否关上了”这条被他戏称为的“操作规程”,就急急忙忙朝东面厂长办公室奔去。
说起这条操作规程还有两段故事。那是在农机站当保管员时的两件巧事儿促成的。两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向河渠一觉醒来要小便,翻身下床走出门,顺手将门一带,“砰”地一声,好嘛,将自己锁在门外了。同宿舍的老施回了家,他进不去了,钥匙在裤子袋儿里呢;没办法,只好短裤、衬衫去敲陈师傅的门,同人家挤了半夜;第二天套着陈师傅的衣服去吃早饭,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从此每回关门前总要先摸摸钥匙。
第二件事是这样的。这一天回家的路上,他猛然想起帮家打的火油忘在仓库里,连忙“打马回衙”,赶到仓库前一看,门虚掩着;“咦--,是谁开了这个门呢?”他大概巡视了一下,发现什么也没少,站在门旁思忖了一会儿,将门一带,喔--,原来门没带上;于是再推一推的习惯慢慢形成了。今天幸亏他半天没动钥匙,又是和衣而睡的,要不然又不得进门儿了。
却说向河渠奔进厂长办公室,操起话筒就问:“喂!哪里?......您是谁?......噢,姜雪如,我是向河渠,您好!什么?什么?晕倒了,怎么搞的?什么病?您大声点儿。啊,嗯,嗯 ,喂,人在哪儿?”一听说是胃、十二指溃疡穿孔,出生于医生家庭的向河渠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病症。处理不及时,处理不好,都有危险,忙问医院是怎么处理的,当听说已进行了洗胄,正在输液,病人已醒了过来,他才平静了呼吸,对着话筒说:“谢谢您,我马上就到。”
向河渠按耐住惊慌的心态,镇定了一会儿,这件事自己必须去是肯定的,凤莲那头怎么说?只能说谎了,说真话天不闹翻了?徐晓云那儿必须告诉一下,要是可能的话,还要她支持一点钱。他知道王梨花当个民办教师月工资才二十二块,父亲死了,分居在外的哥哥作不了嫂子的主,又远在几十里外,根本不管母亲和弟妹的生活,她不能不管,于是除伙食费和必要的开支外,都给了母亲。婆家不体谅媳妇的苦楚,一味苛责媳妇不孝顺,哪里知道这个不孝顺的媳妇连过中秋节的月饼除送公婆和母亲外,自己是舍不得买来尝尝的,她没有钱。这回一生病,看病的钱学校会出,营养费和杂七杂八的开支没有百儿八十的不够用,钱从何而来呢?自己这儿经济负担也不轻,钱,他也难。想到徐晓云,她主动垫下的三百元至今没还她一分,现在再让她支持又说不出口,他边想边去找阮志清。
阮志清在车间里,向河渠说:“阮支书,刚才接到熟人的电话,说我的老同学也是好兄弟得了急病,我得去一下。这位兄弟就夫妻两个,没有其他很好的亲友,我去了,说不定会照顾几天,特来跟你请个假。另外,我还得付一百块钱。”“没问题,你写张付款凭证,我莶个字。假不假的,随你几天,反正又不忙。牙疼好了?”“疼还有些疼,但也没法啊。我就不回家了,有人问,你说一下。”阮志清答应了。
向河渠拿着付款凭证来找现金兼保管的曹秀兰,说了跟阮志清说的一样的话,付了钱;回宿舍稍事收拾,骑上自行车向农机站走去,在供销社门前大岸上遇到邻居辛兰;烦她带个信给家里,就说缪青山病了,要动手术,他去看望一下,很可能要服侍几天。缪青山是向河渠的好朋友,家里人都知道,这么一说耽误几天就没事了。
徐晓云听说梨花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很是吃惊,说要不是她刚生小孩不久,一定要去,去不了,让他带点钱去,就开抽屉拿出五十元递给向河渠。向河渠没有客气就收下了,说:“时间紧急,你马上打电话给晓燕,告诉她这一情况,”他看了看墙上的电钟继续说:“现在是一点四十三分,我四点钟可以到那儿,这样吧,叫燕子四点后到电话机旁等,要她有个接病人、动手术的打算。我现在就走。”“跟家里怎么说?别为这闹翻了。”“遇到辛兰,西边邻居,说是缪青山病了,要耽误几天,没事的。”徐晓云这才放了心。
三点多钟向河渠来到小王庄,凭着路人的指点,惴惴不安地走进那大庙改成的公社卫生院。他推着自行车往里走,边走边想找个人问问内科病人住哪一排?见前边一个穿白大褂医生模样的中年人走来,他刚张嘴叫了声:“喂,同志,请问”就听得有人惊叫着:“哎呀,向河渠,来得好快呀。”他循声望去,原来是姜雪如正从一间病房出来,还没等向河渠回话,又折回房内,只听得她高兴地说:“兰姐,向河渠来了!”
向河渠来到病房前还没撑好车子,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迎了出来。虽然说还是十年前见过面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波折,老人已经苍老多了。当年就是这位老人动员了各种力量来强扭梨花的心。不过他内心里对老人没有恨,如今没等他开口招呼,又听得一声带有颤音的“相公,劳动你了。”联想起上次见面梨花说过的话,他心头一热,完全理解老人那颗昔日贤妻今日良母的心,诚挚地叫了声“妈妈”然后说“应该的”,说罢随着老人走进病房。
一进病房就用他那只有零点三、零点四的近视眼急急地扫视病房,寻找久相别梦常见的她。病房内虽然也放着四张病床,不知道是这家医院医道高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病房里只有一张病床用着。输液架上悬着一瓶葡萄糖静脉滴注液,她,王梨花半卧在病床上。向河渠快步走向病床,只见本来就清瘦的她,现在更瘦了。她面色苍白,两只大眼睛紧盯着向河渠,憔悴的面庞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向河渠走到床边,关切地看看她,叹了一口气,接过姜雪如倒来的一碗开水,放到床头小桌上,坐到梨花身边,转头问:“雪如同志,请问医生认为对她的病应该怎么处理?”“医生说,她这个病原是老病,由于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加之身体一贯衰弱,一有过度劳累或吃得过饱,就会穿孔,出现休克症状。这种病应及早手术治疗,问题是医院没有这个条件,需要转院。”姜雪如有条有理地回答,随后又加上一句,说是“医生说如不手术,可能有危险。”“韩家的意见呢?他家人在哪里?”“问题就在这里,情况可能你也清楚,韩家得到消息后一直没有人来,没办法才打电话给你的。”
“老妈妈,您看怎么办?”向河渠转向了老人。王梨花的妈妈,这位慈祥的老人过去也算是一位精明、强干、果断的妇女。当年梨花的爸爸斗不过扬州城里的富商,将铺子盘给人家,举家迁到小王庄,硬是她出主意当参谋,看准了行情做了两年棉花生意,帮丈夫撑起这个家。只是这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将老人敲打得不知如何是好了,特别是丈夫死后,她更感到没了主心骨。女儿的婚事本来老夫妻俩都同意让她自己作主的,特殊运动开始后,从女儿的细微变化里,老人看出了端倪,没加多少盘问,就从女儿嘴里知道了这位向河渠,只是为了救出丈夫才狠心逼女儿嫁给了韩家。女儿的辛酸遭遇使老人知道委屈了孩子,丈夫的病故更使老人追悔莫及。早知如此,特别是早知怕失去的竟然这么早还是失去了,就不该又赔上这掌上的明珠。然而迟了,一切都迟了,生米已经成了熟饭,再也无法挽回了,她所能做到的只能是经常的流泪和暗中的祝福。
第一次女儿住院,女婿没回来,是她精心地护理的。女儿的同学,那位胖胖的徐晓云来探望,闲谈中说到向河渠对女儿的思念,临别前问要不要告诉向河渠,女儿请人家封锁消息,说是不要让他知道,以免他心上不安;说她的病是自作自受,不能再多引起一个人的痛苦。听着女儿对朋友的请求,老人伤心地哭了。这一回姜雪如提出要告诉向河渠时,她虽不知人家已在开会时知道向河渠对女儿的感情了,但却同意了。
从扬州来小王庄后虽长期在乡下住,思想却一点不守旧。面对女儿的处境,特别是当前的心绪,知道女儿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同意了。直到此时,韩家连个人影子也没见到,远在几十里外的向河渠却已到了,老人的激动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向河渠一来,女儿的愁眉舒展了,老人心里在想:要是当初不硬逼她,该多好,可是——。她正想着呢,猛听得问她的主张,能说什么呢?就怪当初拿错了主张啊,她百感交集地说:“相公,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韩家是个没良心的,唉——。”
在如何处理与梨花的关系问题上,向河渠掂量过不少,他盼望常和她见面,又违心地避着嫌疑,在他的《习作录》里有这么一首诗描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写的是:
捱过一天又一天,去是不去直盘旋。车子推出又推进,踌躇迟疑何因牵?
思绪翻滚浪接浪,追源直溯十来年。苦甜酸辣都尝过,坎坷崎岖苦难言。
爱神砸碎精神锁,禁区、偏见化飞烟。勤劳正直多才女,竟然占据我心田。
谁知肥皂泡破碎,棒打鸳鸯心如煎。闭眼难寐思念苦,藕节扭断丝犹连。
同谁诉,与谁谈?茫茫四海寻不见。忧容愁眉难磨灭,俯首垂泪梦魂牵。
倚柴门,远眺望,思见怕见苦纠缠。几回驱车又折回,徘徊犹豫难向前:
伦理道德敲警钟,似呼为她应避嫌;历史经验频告诫,怀念不如别时难。
捱过一天又一天,盼见怕见还依然。思绪如丝团成团,谁能理顺谁能怜?
自从去年答应与王梨花保持精神恋爱、永远心心相印以后,他一直这么矛盾着。尽管说曾许愿去看望她,事实上已一年多了,他的诺言还没有兑现。上面这首诗真实地说出了他的内心思想。
这一回要不是他清楚地知道:第一,韩立志远在千里之外,即使接电也不一定回来,即使回来也不能等,而韩家的其他人又不可能前来护理;第二,学校的人手一贯很紧,教师生病,课务就得请人代,医药费可以承担,人却抽不出一个,放学后来探望一下,还得是处得好的;第三王家老的老,小的还小,而分居在外的哥嫂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来护理这个他们并不怎么
“小王庄的。”一听是“小王庄”的,他一纵身跳下床,套上鞋,就往外跑,撞倒了床前的椅子顾不上扶,出门时顺手“砰”将门一带,也违反了“先摸摸钥匙可在身边再关门,关后推一推看是否关上了”这条被他戏称为的“操作规程”,就急急忙忙朝东面厂长办公室奔去。
说起这条操作规程还有两段故事。那是在农机站当保管员时的两件巧事儿促成的。两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向河渠一觉醒来要小便,翻身下床走出门,顺手将门一带,“砰”地一声,好嘛,将自己锁在门外了。同宿舍的老施回了家,他进不去了,钥匙在裤子袋儿里呢;没办法,只好短裤、衬衫去敲陈师傅的门,同人家挤了半夜;第二天套着陈师傅的衣服去吃早饭,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从此每回关门前总要先摸摸钥匙。
第二件事是这样的。这一天回家的路上,他猛然想起帮家打的火油忘在仓库里,连忙“打马回衙”,赶到仓库前一看,门虚掩着;“咦--,是谁开了这个门呢?”他大概巡视了一下,发现什么也没少,站在门旁思忖了一会儿,将门一带,喔--,原来门没带上;于是再推一推的习惯慢慢形成了。今天幸亏他半天没动钥匙,又是和衣而睡的,要不然又不得进门儿了。
却说向河渠奔进厂长办公室,操起话筒就问:“喂!哪里?......您是谁?......噢,姜雪如,我是向河渠,您好!什么?什么?晕倒了,怎么搞的?什么病?您大声点儿。啊,嗯,嗯 ,喂,人在哪儿?”一听说是胃、十二指溃疡穿孔,出生于医生家庭的向河渠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病症。处理不及时,处理不好,都有危险,忙问医院是怎么处理的,当听说已进行了洗胄,正在输液,病人已醒了过来,他才平静了呼吸,对着话筒说:“谢谢您,我马上就到。”
向河渠按耐住惊慌的心态,镇定了一会儿,这件事自己必须去是肯定的,凤莲那头怎么说?只能说谎了,说真话天不闹翻了?徐晓云那儿必须告诉一下,要是可能的话,还要她支持一点钱。他知道王梨花当个民办教师月工资才二十二块,父亲死了,分居在外的哥哥作不了嫂子的主,又远在几十里外,根本不管母亲和弟妹的生活,她不能不管,于是除伙食费和必要的开支外,都给了母亲。婆家不体谅媳妇的苦楚,一味苛责媳妇不孝顺,哪里知道这个不孝顺的媳妇连过中秋节的月饼除送公婆和母亲外,自己是舍不得买来尝尝的,她没有钱。这回一生病,看病的钱学校会出,营养费和杂七杂八的开支没有百儿八十的不够用,钱从何而来呢?自己这儿经济负担也不轻,钱,他也难。想到徐晓云,她主动垫下的三百元至今没还她一分,现在再让她支持又说不出口,他边想边去找阮志清。
阮志清在车间里,向河渠说:“阮支书,刚才接到熟人的电话,说我的老同学也是好兄弟得了急病,我得去一下。这位兄弟就夫妻两个,没有其他很好的亲友,我去了,说不定会照顾几天,特来跟你请个假。另外,我还得付一百块钱。”“没问题,你写张付款凭证,我莶个字。假不假的,随你几天,反正又不忙。牙疼好了?”“疼还有些疼,但也没法啊。我就不回家了,有人问,你说一下。”阮志清答应了。
向河渠拿着付款凭证来找现金兼保管的曹秀兰,说了跟阮志清说的一样的话,付了钱;回宿舍稍事收拾,骑上自行车向农机站走去,在供销社门前大岸上遇到邻居辛兰;烦她带个信给家里,就说缪青山病了,要动手术,他去看望一下,很可能要服侍几天。缪青山是向河渠的好朋友,家里人都知道,这么一说耽误几天就没事了。
徐晓云听说梨花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很是吃惊,说要不是她刚生小孩不久,一定要去,去不了,让他带点钱去,就开抽屉拿出五十元递给向河渠。向河渠没有客气就收下了,说:“时间紧急,你马上打电话给晓燕,告诉她这一情况,”他看了看墙上的电钟继续说:“现在是一点四十三分,我四点钟可以到那儿,这样吧,叫燕子四点后到电话机旁等,要她有个接病人、动手术的打算。我现在就走。”“跟家里怎么说?别为这闹翻了。”“遇到辛兰,西边邻居,说是缪青山病了,要耽误几天,没事的。”徐晓云这才放了心。
三点多钟向河渠来到小王庄,凭着路人的指点,惴惴不安地走进那大庙改成的公社卫生院。他推着自行车往里走,边走边想找个人问问内科病人住哪一排?见前边一个穿白大褂医生模样的中年人走来,他刚张嘴叫了声:“喂,同志,请问”就听得有人惊叫着:“哎呀,向河渠,来得好快呀。”他循声望去,原来是姜雪如正从一间病房出来,还没等向河渠回话,又折回房内,只听得她高兴地说:“兰姐,向河渠来了!”
向河渠来到病房前还没撑好车子,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迎了出来。虽然说还是十年前见过面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波折,老人已经苍老多了。当年就是这位老人动员了各种力量来强扭梨花的心。不过他内心里对老人没有恨,如今没等他开口招呼,又听得一声带有颤音的“相公,劳动你了。”联想起上次见面梨花说过的话,他心头一热,完全理解老人那颗昔日贤妻今日良母的心,诚挚地叫了声“妈妈”然后说“应该的”,说罢随着老人走进病房。
一进病房就用他那只有零点三、零点四的近视眼急急地扫视病房,寻找久相别梦常见的她。病房内虽然也放着四张病床,不知道是这家医院医道高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病房里只有一张病床用着。输液架上悬着一瓶葡萄糖静脉滴注液,她,王梨花半卧在病床上。向河渠快步走向病床,只见本来就清瘦的她,现在更瘦了。她面色苍白,两只大眼睛紧盯着向河渠,憔悴的面庞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向河渠走到床边,关切地看看她,叹了一口气,接过姜雪如倒来的一碗开水,放到床头小桌上,坐到梨花身边,转头问:“雪如同志,请问医生认为对她的病应该怎么处理?”“医生说,她这个病原是老病,由于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加之身体一贯衰弱,一有过度劳累或吃得过饱,就会穿孔,出现休克症状。这种病应及早手术治疗,问题是医院没有这个条件,需要转院。”姜雪如有条有理地回答,随后又加上一句,说是“医生说如不手术,可能有危险。”“韩家的意见呢?他家人在哪里?”“问题就在这里,情况可能你也清楚,韩家得到消息后一直没有人来,没办法才打电话给你的。”
“老妈妈,您看怎么办?”向河渠转向了老人。王梨花的妈妈,这位慈祥的老人过去也算是一位精明、强干、果断的妇女。当年梨花的爸爸斗不过扬州城里的富商,将铺子盘给人家,举家迁到小王庄,硬是她出主意当参谋,看准了行情做了两年棉花生意,帮丈夫撑起这个家。只是这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将老人敲打得不知如何是好了,特别是丈夫死后,她更感到没了主心骨。女儿的婚事本来老夫妻俩都同意让她自己作主的,特殊运动开始后,从女儿的细微变化里,老人看出了端倪,没加多少盘问,就从女儿嘴里知道了这位向河渠,只是为了救出丈夫才狠心逼女儿嫁给了韩家。女儿的辛酸遭遇使老人知道委屈了孩子,丈夫的病故更使老人追悔莫及。早知如此,特别是早知怕失去的竟然这么早还是失去了,就不该又赔上这掌上的明珠。然而迟了,一切都迟了,生米已经成了熟饭,再也无法挽回了,她所能做到的只能是经常的流泪和暗中的祝福。
第一次女儿住院,女婿没回来,是她精心地护理的。女儿的同学,那位胖胖的徐晓云来探望,闲谈中说到向河渠对女儿的思念,临别前问要不要告诉向河渠,女儿请人家封锁消息,说是不要让他知道,以免他心上不安;说她的病是自作自受,不能再多引起一个人的痛苦。听着女儿对朋友的请求,老人伤心地哭了。这一回姜雪如提出要告诉向河渠时,她虽不知人家已在开会时知道向河渠对女儿的感情了,但却同意了。
从扬州来小王庄后虽长期在乡下住,思想却一点不守旧。面对女儿的处境,特别是当前的心绪,知道女儿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同意了。直到此时,韩家连个人影子也没见到,远在几十里外的向河渠却已到了,老人的激动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向河渠一来,女儿的愁眉舒展了,老人心里在想:要是当初不硬逼她,该多好,可是——。她正想着呢,猛听得问她的主张,能说什么呢?就怪当初拿错了主张啊,她百感交集地说:“相公,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韩家是个没良心的,唉——。”
在如何处理与梨花的关系问题上,向河渠掂量过不少,他盼望常和她见面,又违心地避着嫌疑,在他的《习作录》里有这么一首诗描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写的是:
捱过一天又一天,去是不去直盘旋。车子推出又推进,踌躇迟疑何因牵?
思绪翻滚浪接浪,追源直溯十来年。苦甜酸辣都尝过,坎坷崎岖苦难言。
爱神砸碎精神锁,禁区、偏见化飞烟。勤劳正直多才女,竟然占据我心田。
谁知肥皂泡破碎,棒打鸳鸯心如煎。闭眼难寐思念苦,藕节扭断丝犹连。
同谁诉,与谁谈?茫茫四海寻不见。忧容愁眉难磨灭,俯首垂泪梦魂牵。
倚柴门,远眺望,思见怕见苦纠缠。几回驱车又折回,徘徊犹豫难向前:
伦理道德敲警钟,似呼为她应避嫌;历史经验频告诫,怀念不如别时难。
捱过一天又一天,盼见怕见还依然。思绪如丝团成团,谁能理顺谁能怜?
自从去年答应与王梨花保持精神恋爱、永远心心相印以后,他一直这么矛盾着。尽管说曾许愿去看望她,事实上已一年多了,他的诺言还没有兑现。上面这首诗真实地说出了他的内心思想。
这一回要不是他清楚地知道:第一,韩立志远在千里之外,即使接电也不一定回来,即使回来也不能等,而韩家的其他人又不可能前来护理;第二,学校的人手一贯很紧,教师生病,课务就得请人代,医药费可以承担,人却抽不出一个,放学后来探望一下,还得是处得好的;第三王家老的老,小的还小,而分居在外的哥嫂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来护理这个他们并不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