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河渠从江南回来时,薛晓琴已经回去了,临行前留话说“如果表哥对这个项目有兴趣,可以到风雷镇来看一看。”同时留下一份情况介绍。依据介绍,每只猪小肠刮下的粘膜可获利一块多,县里口号是一人一猪,现在按两人一猪估计,一个公社一万五左右,可获利一两万元,目前全县四十几个公社,风雷化工厂才利用了三分之一不到,三分之二的没得到利用,全部利用可获利三五十万元,技术问题由她负责。
向河渠将资料给阮志清看了。他很感兴趣,要向河渠马上去一趟,并说不要空手去,费用由厂方支出。向河渠说看望舅舅舅母怎么可能要厂里开支呢,没从厂里拿钱,买了两瓶“二锅头”和两包茶食就骑车去了风雷镇。
大家记得上回书里说到薛晓琴,向河渠竟然不知道是谁,直到缪丽说起是魏青山的妻子,才恍然记起。依照前文书中的说法,向河渠与魏青山关系很好,在与王梨花议起《一路上》的男主人公名字时,也是以魏青山作原型的,何至于连他妻子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趁向河渠还在路上骑车之机,我来抽空为大家解开这个谜。
魏青山是向河渠四舅的儿子。向河渠有五个舅舅,大舅舅与外婆住在沿江公社沿西九队,二舅舅住沿江十一队,三舅舅住在沿西二队,四舅舅住雷镇西边红卫初中校西永忠大队不知是几队,小舅舅从外国留学回来后娶妻成家在省城。大舅大舅母、二舅二舅母、三舅母和外公外婆都在向河渠小时候相继去世,听母亲说大舅去世时向河渠还没有出世。母亲是外公外婆唯一的女儿,比小舅大两岁,最大的表姐只比母亲小八岁。向河渠今天看望的是四舅舅魏国栋。
魏国栋风中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被留在南大执教,与同是风中毕业的方云兰女士结为夫妇,方云兰在幼儿园当幼师。五七年反右运动中,不知说了些什么,被内定为“中右”,后又与领导闹了矛盾,被刷到红卫初中来当语文和外语老师,带累妻子也糊里糊涂被发配下来,公社化时竟成了一名社员,将幼师身份和职业也弄没了。
魏国栋一家怎么会来到风雷镇却没到沿江公社的,说不清楚。也许方云兰是风雷镇永忠大队的人吧,反正那时也没个理讲,由不得你做主。就这样应该说是方云兰带着丈夫孩子回到娘家。
幸运的是方云兰是方家独生女儿,茅屋四间,除二老居住外,还可容下方云兰一家三口。如果回到魏家,只怕容身之处也没有,因为在向河渠的记忆里外婆住处好像只有两间,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四舅回来住哪儿?说不定当时上头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作出这种安排的,那时魏青山才九岁。
看到这里,诸位是不是有点不耐烦了,说为大家解开不知薛晓琴名字之谜,怎么扯到公公婆婆舅舅舅母身上去了?对不起,请谅解,不交代一下,突然冒出个薛晓琴来,会不会有点儿突兀?下面就要说到谜底了。
原来方家与薛家只隔个朱家,四九年农历十月十七,方云兰生下魏青山,才隔四天薛家生了个女孩,取名叫燕子。方云兰产假期满后必须回单位工作。那时条件差,不可能让母亲去照顾孩子,一狠心就断了奶,将小青山撂给了妈,直到能上幼儿园了,才带到身边,九岁时又回到出生地,从此在这儿生存长大。向河渠小时候跟母亲到四舅家来过多次,自然认识燕子。在校时因为低两届,运动时又不在一派,成为表弟的妻子后也很少来往,见面时仍然习惯上叫燕子,对她的学名竟印象不深,以致猛听到薛晓琴,却意识不到就是薛家燕子。
说到薛家燕子,因与姐姐在一个厂,成了青山妻子后,听姐姐作了不算很简单的介绍,得知此女子聪明、泼辣、能干,但命运坎坷,一段时间竟跌入腐化坠落的深渊,直到青山从外头回来在本县工作又被聘到风雷化工厂任技术副厂长后,才逐步跳出火坑,与青山结婚后,更是与过去判若两人,成了技术上的骨干,很受重用。青山重回临江化工厂后,没听姐姐说她受到冷落、打击,怎么竟要想到将这项技术提供给自己呢?向河渠对此是一头雾水。不过他倒不担心受骗,因为才刚刚起步的厂子也没什么可骗的,再说舅舅的儿媳决不会骗自己 ,除非亲戚不认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四舅母身体不太好,早已不下地干活儿了,通常与一帮老太太在大场上忙忙。向河渠到时,她不在家,到队里上工去了。队里人都认识向河渠,一见他来,马上捎信。一会儿功夫舅母就到家了。双方寒喧已毕,舅母问是不是为肝素来的?向河渠回答是的,舅母说:“燕子说过了,让你到后先去厂内找她,她可借机让你看一看,回来再说。”向河渠答应着,起身要走,舅母拿出一包红塔山说:“你不抽烟,带包在身边,为为人。”
风雷化工厂在镇的西郊,靠近临江大河,过河即到。那时的社镇企业几乎都没有门卫,向河渠直接进入厂区。薛晓琴在哪儿呢?舅母说在化验室,正想打听化验室的位置,忽听到:“河渠,你怎么来了?”向河渠转头一看是姐姐向慧,随口说:“姐,找你来了。”
向慧一愣,不知娘家出了什么事,三步并着两步赶来,焦急地问:“什么事?”向河渠低声说清了事情原委。向慧皱皱眉头,也低声问:“这不怎么好吧?”向河渠说:“我也有点觉得不怎么好,不如中午你也到四舅家吃饭,一起商量商量。”向慧说:“我跟燕子不一样,在班上中午只有半小时,来不及,我就不去了。喏,化验室在那边,呣——,我跟你去一下。”
化验室就薛晓琴一个人,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向慧直接说出了她的看法:“作为厂里的一名职工,将本厂的技术私自转让给外厂是不道德的。”薛晓琴却不这么认为,她说:“讲道德是要双方都讲的,羊跟狼讲道德,狼跟羊也讲吗?你表弟为这个厂作出了多大贡献?他们却在事成后处处压制他、排挤他,他们讲道德了吗?再说啦,这技术如果不是,嗨,不说了,反正这技术我不是从风雷化工厂学来的,传给别人关他们屁事,我又不断他们的路。”
向河渠不怎么明白薛晓琴的话,向慧是知道的。肝素钠的生产技术是轻工局化工科长也就是后来的县化轻公司一把手朱经理点名让薛晓琴去苏州生化厂学来的。不是薛晓琴在这儿,肝素钠这个项目不一定放在风雷化工厂,谁沾谁的光还说不清楚呢。
薛晓琴作风转变后,尤其是魏青山走后,厂方也转变了做法,原来颇有油水的司务长一职不让薛晓琴兼了,林支书让他姑母家二媳妇顶了班;化验室也派进了两名中专生,说是业务量大,一人照顾不过来。看样子这两名中专生只要熟悉了业务,她在这儿也是待不长的。向慧叹了口气说:“妹子,我知道你心里很恼火,尤其是青山被迫离开以后。我不说了,你看着办。”
薛晓琴带着向河渠到肝素车间转了转:好家伙,反应釜、过滤器、真空干燥室、粉碎机,外加锅炉,别的不说,这一套设备他们可买不起呀。向河渠心中一凉,就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老天爷,项目再好也得有资本作后盾。他们可是小本买卖,虽说目下形势大好,可一两年内拿出这么多资金来添置这些设备,还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啊。
向河渠不是城府很深的人,心里想的脸上就表现出来了。薛晓琴却是个眼眉毛能吹哨子的人,立即看出了问题的结症。在离车间回实验室的路上,她笑着打消了向河渠的顾虑,说:“表哥,让你看的是工艺流程,说明不复杂,至于设备可以土法上马的,花不了多少钱,你放心。”向河渠想说话,薛晓琴却接着说:“你先回去,我一会儿就到家,详情我们回去说。”
向河渠抬头看看天,估计还不到十点钟,想去看看舅舅,就说:“好吧,我到文化站去看看舅舅就回去,估计那时你也该到家了。”薛晓琴抬手看看表说:“九点四十三分,怎么,表哥,你没表?”向河渠有些尴尬地点点头,转身推着那辆七一年买的其中还有余松高垫了一块钱的老永久自行车向工厂的大门走去。
薛晓琴摇摇头,叹了口气,走向实验室。她在土法上马方面还没有考虑周全,要是不能说服表哥,还能指望人家接产吗?她必须迅速想好。薛晓琴快步向上走去,还没走上几步,又退了下来,向酶制剂车间走去。“慧姐,你来一下。”薛晓琴喊着。向慧走出来问什么事?她说:“我见表哥至今还没块手表,我倒有三块,想送一块给他,怕他不接收,你帮我给他好不好?”“谢谢你,他不会收的。我义妹跟你同名,也叫燕子,想帮他买块表也没肯她买呢,他不肯欠人的情。再说他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事非要掐准时间的,等他有了余钱再买吧。谢谢你。”薛晓琴叹了一口气,没再说什么,但心里却在想:这位表哥家也太难了,以后得想想办法帮帮他。
向河渠来到文化站,舅舅与他的朋友们正吹拉弹唱地闹得欢。这个文化站向河渠并不陌生。上学时文化站站长是冒坤平的爷爷,向河渠在这儿借过书,现在闹腾的人群中就有冒坤平的老爸冒元。等一曲奏完,两位老人都走来问有什么事?也直到这时两人才得知对方是向河渠的什么人,都开心地笑了。冒老告诉向河渠,坤平已当上了教师,儿子七岁了,还住在原生产队里,房子已经修整一新,不再漏雨了。说什么时候去,一定要告诉他一声,仍然去帮他们烧菜。向河渠连声答应。这边朋友们见魏国栋来了人,说下午再练,今天早点散了吧。于是舅甥俩一前一后走出站来。
随着小舅舅的平反,省统战部门应小舅舅的要求,向临江县政府打电话,专门说起魏国栋的平反事宜。因为小舅舅魏国梁是国务院挂了号的着名专家,不能太怠慢,县政府立即指示县教育局尽快办理,这样细舅就重返了讲坛。到七一年退休回家,在家里给老伴当了几年的后勤部长;七六年“四人邦”垮台后,人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老人一串联,就凑成了文艺宣传队,四舅参加进去,乐在其中,舅母反倒成了他的后勤部长。
到四舅家来,尤其是六一儿童节来,他最
向河渠将资料给阮志清看了。他很感兴趣,要向河渠马上去一趟,并说不要空手去,费用由厂方支出。向河渠说看望舅舅舅母怎么可能要厂里开支呢,没从厂里拿钱,买了两瓶“二锅头”和两包茶食就骑车去了风雷镇。
大家记得上回书里说到薛晓琴,向河渠竟然不知道是谁,直到缪丽说起是魏青山的妻子,才恍然记起。依照前文书中的说法,向河渠与魏青山关系很好,在与王梨花议起《一路上》的男主人公名字时,也是以魏青山作原型的,何至于连他妻子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趁向河渠还在路上骑车之机,我来抽空为大家解开这个谜。
魏青山是向河渠四舅的儿子。向河渠有五个舅舅,大舅舅与外婆住在沿江公社沿西九队,二舅舅住沿江十一队,三舅舅住在沿西二队,四舅舅住雷镇西边红卫初中校西永忠大队不知是几队,小舅舅从外国留学回来后娶妻成家在省城。大舅大舅母、二舅二舅母、三舅母和外公外婆都在向河渠小时候相继去世,听母亲说大舅去世时向河渠还没有出世。母亲是外公外婆唯一的女儿,比小舅大两岁,最大的表姐只比母亲小八岁。向河渠今天看望的是四舅舅魏国栋。
魏国栋风中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被留在南大执教,与同是风中毕业的方云兰女士结为夫妇,方云兰在幼儿园当幼师。五七年反右运动中,不知说了些什么,被内定为“中右”,后又与领导闹了矛盾,被刷到红卫初中来当语文和外语老师,带累妻子也糊里糊涂被发配下来,公社化时竟成了一名社员,将幼师身份和职业也弄没了。
魏国栋一家怎么会来到风雷镇却没到沿江公社的,说不清楚。也许方云兰是风雷镇永忠大队的人吧,反正那时也没个理讲,由不得你做主。就这样应该说是方云兰带着丈夫孩子回到娘家。
幸运的是方云兰是方家独生女儿,茅屋四间,除二老居住外,还可容下方云兰一家三口。如果回到魏家,只怕容身之处也没有,因为在向河渠的记忆里外婆住处好像只有两间,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四舅回来住哪儿?说不定当时上头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作出这种安排的,那时魏青山才九岁。
看到这里,诸位是不是有点不耐烦了,说为大家解开不知薛晓琴名字之谜,怎么扯到公公婆婆舅舅舅母身上去了?对不起,请谅解,不交代一下,突然冒出个薛晓琴来,会不会有点儿突兀?下面就要说到谜底了。
原来方家与薛家只隔个朱家,四九年农历十月十七,方云兰生下魏青山,才隔四天薛家生了个女孩,取名叫燕子。方云兰产假期满后必须回单位工作。那时条件差,不可能让母亲去照顾孩子,一狠心就断了奶,将小青山撂给了妈,直到能上幼儿园了,才带到身边,九岁时又回到出生地,从此在这儿生存长大。向河渠小时候跟母亲到四舅家来过多次,自然认识燕子。在校时因为低两届,运动时又不在一派,成为表弟的妻子后也很少来往,见面时仍然习惯上叫燕子,对她的学名竟印象不深,以致猛听到薛晓琴,却意识不到就是薛家燕子。
说到薛家燕子,因与姐姐在一个厂,成了青山妻子后,听姐姐作了不算很简单的介绍,得知此女子聪明、泼辣、能干,但命运坎坷,一段时间竟跌入腐化坠落的深渊,直到青山从外头回来在本县工作又被聘到风雷化工厂任技术副厂长后,才逐步跳出火坑,与青山结婚后,更是与过去判若两人,成了技术上的骨干,很受重用。青山重回临江化工厂后,没听姐姐说她受到冷落、打击,怎么竟要想到将这项技术提供给自己呢?向河渠对此是一头雾水。不过他倒不担心受骗,因为才刚刚起步的厂子也没什么可骗的,再说舅舅的儿媳决不会骗自己 ,除非亲戚不认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四舅母身体不太好,早已不下地干活儿了,通常与一帮老太太在大场上忙忙。向河渠到时,她不在家,到队里上工去了。队里人都认识向河渠,一见他来,马上捎信。一会儿功夫舅母就到家了。双方寒喧已毕,舅母问是不是为肝素来的?向河渠回答是的,舅母说:“燕子说过了,让你到后先去厂内找她,她可借机让你看一看,回来再说。”向河渠答应着,起身要走,舅母拿出一包红塔山说:“你不抽烟,带包在身边,为为人。”
风雷化工厂在镇的西郊,靠近临江大河,过河即到。那时的社镇企业几乎都没有门卫,向河渠直接进入厂区。薛晓琴在哪儿呢?舅母说在化验室,正想打听化验室的位置,忽听到:“河渠,你怎么来了?”向河渠转头一看是姐姐向慧,随口说:“姐,找你来了。”
向慧一愣,不知娘家出了什么事,三步并着两步赶来,焦急地问:“什么事?”向河渠低声说清了事情原委。向慧皱皱眉头,也低声问:“这不怎么好吧?”向河渠说:“我也有点觉得不怎么好,不如中午你也到四舅家吃饭,一起商量商量。”向慧说:“我跟燕子不一样,在班上中午只有半小时,来不及,我就不去了。喏,化验室在那边,呣——,我跟你去一下。”
化验室就薛晓琴一个人,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向慧直接说出了她的看法:“作为厂里的一名职工,将本厂的技术私自转让给外厂是不道德的。”薛晓琴却不这么认为,她说:“讲道德是要双方都讲的,羊跟狼讲道德,狼跟羊也讲吗?你表弟为这个厂作出了多大贡献?他们却在事成后处处压制他、排挤他,他们讲道德了吗?再说啦,这技术如果不是,嗨,不说了,反正这技术我不是从风雷化工厂学来的,传给别人关他们屁事,我又不断他们的路。”
向河渠不怎么明白薛晓琴的话,向慧是知道的。肝素钠的生产技术是轻工局化工科长也就是后来的县化轻公司一把手朱经理点名让薛晓琴去苏州生化厂学来的。不是薛晓琴在这儿,肝素钠这个项目不一定放在风雷化工厂,谁沾谁的光还说不清楚呢。
薛晓琴作风转变后,尤其是魏青山走后,厂方也转变了做法,原来颇有油水的司务长一职不让薛晓琴兼了,林支书让他姑母家二媳妇顶了班;化验室也派进了两名中专生,说是业务量大,一人照顾不过来。看样子这两名中专生只要熟悉了业务,她在这儿也是待不长的。向慧叹了口气说:“妹子,我知道你心里很恼火,尤其是青山被迫离开以后。我不说了,你看着办。”
薛晓琴带着向河渠到肝素车间转了转:好家伙,反应釜、过滤器、真空干燥室、粉碎机,外加锅炉,别的不说,这一套设备他们可买不起呀。向河渠心中一凉,就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老天爷,项目再好也得有资本作后盾。他们可是小本买卖,虽说目下形势大好,可一两年内拿出这么多资金来添置这些设备,还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啊。
向河渠不是城府很深的人,心里想的脸上就表现出来了。薛晓琴却是个眼眉毛能吹哨子的人,立即看出了问题的结症。在离车间回实验室的路上,她笑着打消了向河渠的顾虑,说:“表哥,让你看的是工艺流程,说明不复杂,至于设备可以土法上马的,花不了多少钱,你放心。”向河渠想说话,薛晓琴却接着说:“你先回去,我一会儿就到家,详情我们回去说。”
向河渠抬头看看天,估计还不到十点钟,想去看看舅舅,就说:“好吧,我到文化站去看看舅舅就回去,估计那时你也该到家了。”薛晓琴抬手看看表说:“九点四十三分,怎么,表哥,你没表?”向河渠有些尴尬地点点头,转身推着那辆七一年买的其中还有余松高垫了一块钱的老永久自行车向工厂的大门走去。
薛晓琴摇摇头,叹了口气,走向实验室。她在土法上马方面还没有考虑周全,要是不能说服表哥,还能指望人家接产吗?她必须迅速想好。薛晓琴快步向上走去,还没走上几步,又退了下来,向酶制剂车间走去。“慧姐,你来一下。”薛晓琴喊着。向慧走出来问什么事?她说:“我见表哥至今还没块手表,我倒有三块,想送一块给他,怕他不接收,你帮我给他好不好?”“谢谢你,他不会收的。我义妹跟你同名,也叫燕子,想帮他买块表也没肯她买呢,他不肯欠人的情。再说他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事非要掐准时间的,等他有了余钱再买吧。谢谢你。”薛晓琴叹了一口气,没再说什么,但心里却在想:这位表哥家也太难了,以后得想想办法帮帮他。
向河渠来到文化站,舅舅与他的朋友们正吹拉弹唱地闹得欢。这个文化站向河渠并不陌生。上学时文化站站长是冒坤平的爷爷,向河渠在这儿借过书,现在闹腾的人群中就有冒坤平的老爸冒元。等一曲奏完,两位老人都走来问有什么事?也直到这时两人才得知对方是向河渠的什么人,都开心地笑了。冒老告诉向河渠,坤平已当上了教师,儿子七岁了,还住在原生产队里,房子已经修整一新,不再漏雨了。说什么时候去,一定要告诉他一声,仍然去帮他们烧菜。向河渠连声答应。这边朋友们见魏国栋来了人,说下午再练,今天早点散了吧。于是舅甥俩一前一后走出站来。
随着小舅舅的平反,省统战部门应小舅舅的要求,向临江县政府打电话,专门说起魏国栋的平反事宜。因为小舅舅魏国梁是国务院挂了号的着名专家,不能太怠慢,县政府立即指示县教育局尽快办理,这样细舅就重返了讲坛。到七一年退休回家,在家里给老伴当了几年的后勤部长;七六年“四人邦”垮台后,人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老人一串联,就凑成了文艺宣传队,四舅参加进去,乐在其中,舅母反倒成了他的后勤部长。
到四舅家来,尤其是六一儿童节来,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