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御前献计-《重生之婉清传》

  秋意渐深,宫墙内的梧桐叶片片金黄,随着秋风一片片的落下。

  这日,皇帝循例来寿康宫向太后请安。

  朱婉清正巧在殿内抄录佛经,见圣驾到来,便与一众宫人跪地相迎。

  皇帝心情似乎不错,目光偶尔掠过安静侍立在侧的朱婉清,见她一身素净,手持书卷,沉静如水,与记忆中宫宴上才气逼人、太液池畔冷静果决的模样皆不相同,倒像是一株悄然绽放的幽兰,别有一番风致。

  请安过后,皇帝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太后下首坐了下来,陪着说了几句闲话。

  话题不知怎的,便转到了即将到来的冬至节庆上。

  太后捻着佛珠,缓缓道:“冬至乃大节,祭天、颁朔、赐宴,一样都马虎不得。只是近年边境不宁,各地亦偶有天灾,国库虽不算空虚,但哀家想着,宫中用度,能省则省,也是为皇帝分忧,为天下积福。”

  皇帝闻言,点头称是:“母后所言极是。儿子也正思忖此事。尤其这冬至赐宴,宗室勋贵、文武百官齐聚,耗费巨大,若一味追求奢华,恐与‘体恤民艰’的旨意相悖。然若过于简薄,又失了皇家体统,寒了臣子之心。这个度,着实难以把握。”他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烦忧,这并非军国大事,却是关乎天家颜面与圣心的细微之处,处理不好,亦会惹来非议。

  殿内一时安静下来。

  容嬷嬷等宫人自然不敢插嘴,太后也只是拨动着佛珠,并没有立即言语。

  朱婉清垂首立于一旁,心中念头飞转。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在皇帝面前展现她并非只有才情与运气,更有务实智慧的机会。

  她不能直接献策,那会显得僭越且急功近利。

  她轻轻放下手中的佛经,动作舒缓,仿佛只是调整姿势,随即抬起眼,目光澄澈地看向太后手边小几上的一碟精致点心,那点心做得小巧玲珑,分量不多,却摆盘极为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她似是受到启发,轻声自语般喃喃,声音不大,却恰好能让皇帝和太后听见:“《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若能既彰显天家恩典,又不至奢靡浪费,方是两全其美……”

  皇帝耳尖微动,目光转向她,带着一丝探究:“哦?朱才人似乎有所感?不妨说说看。”

  朱婉清连忙敛衽一礼,姿态恭谨,带着几分惶恐:“臣妾妄言,请皇上、太后娘娘恕罪。臣妾只是见这点心精巧,忽发奇想。想着宫中宴饮,往往追求菜式繁多,量大体丰,以示皇恩浩荡。然许多菜肴,宾客仅浅尝辄止,剩余颇多,终究是浪费。”

  她顿了顿,见皇帝并没有露出不悦,反而示意她继续,才斟酌着词句,缓缓道:“臣妾愚见,或可……在‘精’与‘意’上多做文章。譬如,可将部分华而不实、用量巨大的名贵菜式,酌情减量,或替换为寓意吉祥、制作同样精巧但用料相对寻常的时令菜蔬。同时,严控每道菜品的份量,务求精致可口,避免剩余浪费。”

  “再者,”她声音温婉,条理却异常清晰,“宴席排场固然重要,然天家恩泽,亦可体现在别处。例如,可将此次节宴节省下的部分用度,折算成米粮棉布,额外赏赐给京中鳏寡孤独及戍边将士家属,并明发谕旨,告知此乃皇上体恤民情、与民同乐之意。如此,既彰显了皇恩,又实践了节俭,更收买了民心,岂非比单纯堆砌菜肴更具意义?”

  她最后补充道:“当然,皇家体面不可失。主要仪典、核心菜品依旧维持旧制,只是在细节和部分菜式上调整。外人只见其‘精’,感其‘恩’,未必能察其‘省’。即便有所察觉,皇上推行节俭、惠泽百姓之心,亦足可堵天下悠悠众口。”

  她一席话说完,便垂下头,不再多言。

  殿内再次陷入了寂静。

  太后拨动佛珠的手停了下来,眼中精光一闪,看向朱婉清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深思。

  容嬷嬷等人更是暗自心惊,没想到这位平日不显山不露水的朱才人,竟然有这般的见识!

  皇帝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然在认真思索她的办法。

  减少菜式、控制份量、替换食材,这是“节流”;将节省之资惠泽百姓,这是“开源”,更是将一次可能被诟病的“缩减用度”巧妙转化为一次彰显仁德的“政治秀”!尤其最后那句“外人只见其精,感其恩,未必能察其省”,更是说到了关键处,维护了皇家体面!

  这思路,新颖、务实,且政治正确,简直是为他解决了这个不大不小却颇为棘手的难题!

  良久,皇帝忽然抚掌,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那笑容不同于平日带着威仪的浅笑,而是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好!好一个‘在精与意上做文章’!好一个‘惠泽百姓以彰皇恩’!朱才人,朕以往只知你才情出众,心地仁善,没想到于实务之上,亦有如此玲珑心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转向太后,笑道:“母后,您看婉清此法如何?”

  太后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点了点头:“哀家觉得甚好。既能节俭,又不失体统,更能惠及百姓,一举数得。皇帝,婉清这孩子,是个有心的。”

  这一声“婉清”,从太后口中唤出,亲近之意不言而喻。

  皇帝心情大悦,看着朱婉清的目光充满了欣赏:“才人此举,为朕解一忧矣。传朕旨意,冬至节宴,便依朱才人所议原则,由内务府会同光禄寺仔细拟定章程上来!节省之资,按才人所言,购置米布,赏赐孤寡及边军家属,旨意要写得漂亮!”

  “奴才遵旨!”御前太监连忙躬身应下。

  皇帝又对朱婉清温言道:“你很好。往后若再有此类想法,可直接向朕或皇后禀明。”

  这便是给予她一定的建言权了,虽是有限度的,却已是莫大的恩宠和信任。

  “臣妾谢皇上、太后娘娘隆恩!”朱婉清再次深深下拜,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对了。

  她没有谈论军国大事,没有干涉朝政,只是在一个帝王家事的细节上,提供了一个更巧妙、更得体的解决方案。她展现的价值,超越了美色与才情,是一种更为稀缺的——能为君王查漏补缺、排忧解难的“解语花”与“贤内助”的潜质。

  从寿康宫出来时,皇帝甚至特意让她同行了一段路,问了问她近日读什么书,抄经可还辛苦,语气温和,如同寻常夫妻间的闲话家常。

  这一幕,落在无数暗中窥探的眼中,所引起的震动,远比任何赏赐都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