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天晨省之后,朱婉清便严格遵循着祖母“心意到了即可”的吩咐,并没有日日前往寿安堂叨扰,只每隔两三日,便在清晨或傍晚的时候,估摸着老夫人闲暇之时,前去请安问好。每次停留时间不长,问安奉茶,举止得体,言语温婉,绝不多言府中是非,更不诉苦抱怨,仿佛真的只是单纯尽一份孝心而已。
她深知,对于祖母这般历经世事、眼明心亮的老人,过分的殷勤和谄媚反而落了下乘,持之以恒的、不带功利心的尊重与关怀,才能真正叩开心扉的钥匙。
这日请安时,她细心地注意到,祖母虽坐得笔直,但偶尔会不易察觉地轻轻捶打后腰,与人说话时,也会微微调整坐姿,似乎那坚硬的紫檀木椅坐久了并不舒适。
一个念头悄然在她心中形成。
回到小院,她便吩咐秋月:“去找些柔软又支撑性好的棉花来,再寻些素净耐磨的细棉布,颜色要稳重些,最好是祖母喜欢的深青、赭石或者秋香色。”
“小姐是要做衣裳?”秋月一边记下一边问。
“不,”朱婉清摇摇头,“做个靠垫。祖母常日坐着诵经或见人,有个软垫靠着腰会舒服些。”
秋月眼睛一亮:“小姐真是细心!奴婢这就去办!”
府中库房领东西不是很容易,但是如今秋月有了孙婆婆这条隐秘的“财路”,几文钱买些棉花和布头并非难事。东西很快备齐。
朱婉清并没有让他人动手,自己亲自裁布、填充、缝合。
她现代时闲暇喜欢做些手工,针线活虽不算顶顶出色,却也细致整齐。她在靠垫内部巧妙地缝制出均匀的格子,避免棉花堆积或滑移,又特意将靠垫下半部分填充得稍厚实些,更能托住腰部。最后,选用同色系的丝线,在靠垫正面一角,绣了一小丛清雅的、寓意吉祥的忍冬藤纹样,既不扎眼,又显用心。
做完这些,她并未立刻送去。而是又花了些时间,将之前让秋月寻来的晒干桂花、薰衣草和少许安神的柏子仁,仔细地缝入几个小巧的锦囊中,塞入靠垫的棉花里。如此,靠垫便会散发出极淡雅自然的宁神香气,而非浓郁刺鼻的熏香。
几日后,她再次前往寿安堂请安。此次,她带上了那个精心准备的靠垫。
老夫人正坐在窗前榻上看着佛经,见她来了,目光从经书上抬起,略一点头。
朱婉清如常请安后,并没有立刻离去,而是捧着那靠垫,略带腼腆地轻声道:“前日见祖母久坐,孙女想着硬木硌人,便自作主张做了个靠垫,里面填了些安神的干花,或许能让祖母坐得舒坦些。手艺粗糙,祖母莫要笑话。”
袁嬷嬷接过靠垫,入手柔软却富有弹性,细密的针脚,素雅的颜色和纹样,一看便是用了心的。
她呈给了老夫人。
老夫人摸了摸靠垫,又就着袁嬷嬷的手闻到那极淡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天然香气,严肃的脸上不由露出一丝极淡的缓和。她常年礼佛久坐,腰背确实容易酸乏,这小东西,倒是正合她用。
“难为你想着。”老夫人语气比平日温和了些,“针线不错,心思也巧。”
“祖母不嫌弃就好。”朱婉清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随即又乖巧道,“那孙女不打扰祖母清净了。”
“嗯,去吧。”老夫人颔首。
自那日后,老夫人榻上便时常靠着那个素雅的靠垫。朱婉清再去请安时,偶尔会发现祖母看她的眼神,比之前又多了些许不易察觉的暖意。
又过了几日,朱婉清请安时,正逢老夫人诵经有些疲倦,按着眉心。袁嬷嬷在一旁提议:“老夫人,可要歇歇眼?”
朱婉清见状,心中微动,柔声开口:“祖母若是累了,可愿听孙女念一段趣闻轶事解解闷?是孙女从前在一本杂书上看到的,觉得颇有些意思。”
老夫人似乎有些意外,看了她一眼,并未反对,只淡淡道:“哦?什么趣闻?”
朱婉清便娓娓道来,将现代耳熟能详的《故事会》里面得故事稍加改编,套上了一个古代西域智者的外壳,讲述了“智斗贪心巴依老爷”、“种金子”等几个短小精悍、充满智慧幽默的小故事。她声音清润,讲述得不疾不徐,情节生动有趣,却又暗含讽喻和智慧。
老夫人起初只是随意听着,渐渐地,嘴角竟不自觉微微上扬,听到妙处,眼中甚至闪过一丝笑意。连一旁的袁嬷嬷都听得入了神。
故事讲完,屋内一片轻松的氛围。
“倒是有些意思。”老夫人评价道,语气颇为舒缓,“这西域智者,颇懂得以智取胜,四两拨千斤之道。”
“祖母说的是。”朱婉清微笑应和,“孙女也觉得,与其逞强斗狠,不如多用智慧。”
老夫人目光深邃地看了她一眼,似乎听出了她话中的弦外之音,却并未点破,只道:“那杂书还有别的故事么?”
“有的。”朱婉清恭敬道,“祖母若喜欢,孙女日后得空便来念与祖母听。”
“嗯。”老夫人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但神情显然是默许了。
自此,朱婉清去寿安堂请安时,便又多了一项任务,偶尔为祖母念诵些“杂书上看来的”新奇有趣又富含哲理的故事。有时是改编的寓言,有时是带点冒险色彩的奇闻。
她并不频繁,总是适可而止,在祖母显露出些许倦意时便及时停下告退。
通过这些小小的互动,祖孙二人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许多。
老夫人越发觉得这个孙女沉静的外表下,藏着聪慧和灵秀,且懂得体贴人心,远比那个只会咋咋呼呼、炫耀卖乖的庶孙女顺眼得多。
有时候听完故事,老夫人心情好,也会随口考教她几句学问,或者问问她对某些事理的看法。朱婉清总能谨慎又得体地回答,既展现了自己的思考,又不显得锋芒毕露,分寸拿捏得极好。
这一日,朱婉清念完一个关于“诚信”的寓言故事后,老夫人沉吟片刻,忽然问道:“你母亲去得早,她留下的那些东西,如今都是姨娘在帮你打理?”
来了!
朱婉清心中猛地一紧,知道真正的机会或许来了。她面上却不动声色,只垂下眼睫,声音微微低了一些,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茫然和低落:“回祖母,姨娘说孙女年幼不懂事,怕孙女打理不善,便先替孙女管着,说等日后,日后孙女出阁时,再一并交还。只是,只是孙女有时翻看母亲留下的旧物,总觉得,似乎与记忆中的有些对不上,许是,许是孙女年纪小,记错了吧。”
她话说得很含糊,并未直接指控,只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不确定”,将一个失去母亲、无人依靠的嫡女的柔弱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夫人听着,眉头微微蹙起,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厉色。她久经世故,后宅这些贪墨侵占的把戏如何瞒得过她的眼睛?只是以往她懒得管,也觉得这个嫡孙女烂泥扶不上墙,管了也是白费力气。
但是现在,看着眼前这个聪慧隐忍、努力靠自己一点点争取立足之地的孙女,她沉寂多年的心,似乎被触动了一下。
“嗯。”老夫人没有多说什么,只淡淡应了一声,便转移了话题,“今日便到这里吧,我也乏了。”
“是,孙女告退。”朱婉清恭顺地行礼退下,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种子已经播下,只需静待时机。
她走出寿安堂,仰头望了望天高云淡的秋日晴空。
祖母这座靠山,她似乎,又靠近了一步。
她深知,对于祖母这般历经世事、眼明心亮的老人,过分的殷勤和谄媚反而落了下乘,持之以恒的、不带功利心的尊重与关怀,才能真正叩开心扉的钥匙。
这日请安时,她细心地注意到,祖母虽坐得笔直,但偶尔会不易察觉地轻轻捶打后腰,与人说话时,也会微微调整坐姿,似乎那坚硬的紫檀木椅坐久了并不舒适。
一个念头悄然在她心中形成。
回到小院,她便吩咐秋月:“去找些柔软又支撑性好的棉花来,再寻些素净耐磨的细棉布,颜色要稳重些,最好是祖母喜欢的深青、赭石或者秋香色。”
“小姐是要做衣裳?”秋月一边记下一边问。
“不,”朱婉清摇摇头,“做个靠垫。祖母常日坐着诵经或见人,有个软垫靠着腰会舒服些。”
秋月眼睛一亮:“小姐真是细心!奴婢这就去办!”
府中库房领东西不是很容易,但是如今秋月有了孙婆婆这条隐秘的“财路”,几文钱买些棉花和布头并非难事。东西很快备齐。
朱婉清并没有让他人动手,自己亲自裁布、填充、缝合。
她现代时闲暇喜欢做些手工,针线活虽不算顶顶出色,却也细致整齐。她在靠垫内部巧妙地缝制出均匀的格子,避免棉花堆积或滑移,又特意将靠垫下半部分填充得稍厚实些,更能托住腰部。最后,选用同色系的丝线,在靠垫正面一角,绣了一小丛清雅的、寓意吉祥的忍冬藤纹样,既不扎眼,又显用心。
做完这些,她并未立刻送去。而是又花了些时间,将之前让秋月寻来的晒干桂花、薰衣草和少许安神的柏子仁,仔细地缝入几个小巧的锦囊中,塞入靠垫的棉花里。如此,靠垫便会散发出极淡雅自然的宁神香气,而非浓郁刺鼻的熏香。
几日后,她再次前往寿安堂请安。此次,她带上了那个精心准备的靠垫。
老夫人正坐在窗前榻上看着佛经,见她来了,目光从经书上抬起,略一点头。
朱婉清如常请安后,并没有立刻离去,而是捧着那靠垫,略带腼腆地轻声道:“前日见祖母久坐,孙女想着硬木硌人,便自作主张做了个靠垫,里面填了些安神的干花,或许能让祖母坐得舒坦些。手艺粗糙,祖母莫要笑话。”
袁嬷嬷接过靠垫,入手柔软却富有弹性,细密的针脚,素雅的颜色和纹样,一看便是用了心的。
她呈给了老夫人。
老夫人摸了摸靠垫,又就着袁嬷嬷的手闻到那极淡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天然香气,严肃的脸上不由露出一丝极淡的缓和。她常年礼佛久坐,腰背确实容易酸乏,这小东西,倒是正合她用。
“难为你想着。”老夫人语气比平日温和了些,“针线不错,心思也巧。”
“祖母不嫌弃就好。”朱婉清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随即又乖巧道,“那孙女不打扰祖母清净了。”
“嗯,去吧。”老夫人颔首。
自那日后,老夫人榻上便时常靠着那个素雅的靠垫。朱婉清再去请安时,偶尔会发现祖母看她的眼神,比之前又多了些许不易察觉的暖意。
又过了几日,朱婉清请安时,正逢老夫人诵经有些疲倦,按着眉心。袁嬷嬷在一旁提议:“老夫人,可要歇歇眼?”
朱婉清见状,心中微动,柔声开口:“祖母若是累了,可愿听孙女念一段趣闻轶事解解闷?是孙女从前在一本杂书上看到的,觉得颇有些意思。”
老夫人似乎有些意外,看了她一眼,并未反对,只淡淡道:“哦?什么趣闻?”
朱婉清便娓娓道来,将现代耳熟能详的《故事会》里面得故事稍加改编,套上了一个古代西域智者的外壳,讲述了“智斗贪心巴依老爷”、“种金子”等几个短小精悍、充满智慧幽默的小故事。她声音清润,讲述得不疾不徐,情节生动有趣,却又暗含讽喻和智慧。
老夫人起初只是随意听着,渐渐地,嘴角竟不自觉微微上扬,听到妙处,眼中甚至闪过一丝笑意。连一旁的袁嬷嬷都听得入了神。
故事讲完,屋内一片轻松的氛围。
“倒是有些意思。”老夫人评价道,语气颇为舒缓,“这西域智者,颇懂得以智取胜,四两拨千斤之道。”
“祖母说的是。”朱婉清微笑应和,“孙女也觉得,与其逞强斗狠,不如多用智慧。”
老夫人目光深邃地看了她一眼,似乎听出了她话中的弦外之音,却并未点破,只道:“那杂书还有别的故事么?”
“有的。”朱婉清恭敬道,“祖母若喜欢,孙女日后得空便来念与祖母听。”
“嗯。”老夫人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但神情显然是默许了。
自此,朱婉清去寿安堂请安时,便又多了一项任务,偶尔为祖母念诵些“杂书上看来的”新奇有趣又富含哲理的故事。有时是改编的寓言,有时是带点冒险色彩的奇闻。
她并不频繁,总是适可而止,在祖母显露出些许倦意时便及时停下告退。
通过这些小小的互动,祖孙二人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许多。
老夫人越发觉得这个孙女沉静的外表下,藏着聪慧和灵秀,且懂得体贴人心,远比那个只会咋咋呼呼、炫耀卖乖的庶孙女顺眼得多。
有时候听完故事,老夫人心情好,也会随口考教她几句学问,或者问问她对某些事理的看法。朱婉清总能谨慎又得体地回答,既展现了自己的思考,又不显得锋芒毕露,分寸拿捏得极好。
这一日,朱婉清念完一个关于“诚信”的寓言故事后,老夫人沉吟片刻,忽然问道:“你母亲去得早,她留下的那些东西,如今都是姨娘在帮你打理?”
来了!
朱婉清心中猛地一紧,知道真正的机会或许来了。她面上却不动声色,只垂下眼睫,声音微微低了一些,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茫然和低落:“回祖母,姨娘说孙女年幼不懂事,怕孙女打理不善,便先替孙女管着,说等日后,日后孙女出阁时,再一并交还。只是,只是孙女有时翻看母亲留下的旧物,总觉得,似乎与记忆中的有些对不上,许是,许是孙女年纪小,记错了吧。”
她话说得很含糊,并未直接指控,只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不确定”,将一个失去母亲、无人依靠的嫡女的柔弱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夫人听着,眉头微微蹙起,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厉色。她久经世故,后宅这些贪墨侵占的把戏如何瞒得过她的眼睛?只是以往她懒得管,也觉得这个嫡孙女烂泥扶不上墙,管了也是白费力气。
但是现在,看着眼前这个聪慧隐忍、努力靠自己一点点争取立足之地的孙女,她沉寂多年的心,似乎被触动了一下。
“嗯。”老夫人没有多说什么,只淡淡应了一声,便转移了话题,“今日便到这里吧,我也乏了。”
“是,孙女告退。”朱婉清恭顺地行礼退下,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种子已经播下,只需静待时机。
她走出寿安堂,仰头望了望天高云淡的秋日晴空。
祖母这座靠山,她似乎,又靠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