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港有余声-《蓝色生死线》

  洛杉矶的秋夜慢慢转凉,海风在城市边缘刷着旧楼的玻璃。ECHO-7专案组的灯,亮到凌晨两点才熄。C14的爆炸余波不曾散去,反而沉入更深的地层,如未燃尽的炭,正悄悄复燃。

  汉森调出案件日志,放大那本牛皮纸账本中撕掉的一页,拼出的关键词是“Z3”“钟声”“L118”。教堂义诊的无人机攻击虽未造成伤亡,但局长在会议上重压一句:“这不是结束,是热身。”

  旧船厂的鬼影

  临港区域的废弃船厂再次进入侦查视野。那是港务警察多年前就备案的灰地,名为“干船坞”,但此刻正是C14余部潜藏的热窝。港区调出的红外照片显示:深夜时段,厂内热源有规律波动,呈现“人工作业”特征。

  汉森带着技术组、法务、港警一同前往,执行初步围控与环境勘察。他不再穿那套平日的浅灰便服,而是换上战术版轻甲,外套拉链开到胸口,右侧佩枪微露。他习惯这样——像在告诉目标:“我们不是来喝茶的。”

  船厂外围有五个进出口,一台看似报废的拖头车斜停在北侧。他们从西门推进,先接触了一批“施工队”,对方出示合同与市政签章。汉森抽出照片对比,发现章的编号是前月刚被注销的版本。港警识趣,将人带走“协助调查”。

  他注意到船厂墙角堆着大批塑料桶,标签被刮除,桶底残留化肥类粉末与乙醇混合物的气味。技术员警觉道:“这是造小型冲击炸药的配比。”汉森皱眉,拍照、封存,转交ATF。他望向船厂正中那座老钢构仓楼,说了句:“还没动真格。”

  钟声未息

  与此同时,伊莲娜正在信息分析科,对比近期所有出入圣佩德罗港区的低轨信号。她注意到一组“跳频信号”——间隔为12秒、12秒、24秒,与钟表敲击节奏接近。

  她把信号比对交叉到城市监控,在一次调阅港区义诊画面时发现:每当那信号出现,画面就出现轻微干扰,疑似信号遮蔽或远程干扰器激活。“钟声”,不是比喻,是同步触发器的代号。

  她将此线索递交JRIC,被纳入“ECHO-7联合行动”下一阶段目标:找出C14的无线信号源及其伪装方式,尤其是“L118”相关的所有注册设备与账户。

  夜里,她把发现复述给汉森。他脱了战术靴正泡脚,听完默了一会儿,说:“他们在用旧频率做新局。”

  伊莲娜靠着门框:“他们想的是,我们会找炸弹。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在试另一个方向。”

  “干扰我们的应急体系。”

  “甚至,重建他们自己的网络。”

  汉森没有接话,只是低头拧毛巾,热气翻腾,像他心里那口快沸的锅。

  三、L118的回响

  “L118”不是航班,也不是楼层,而是一处港区灯塔上的信号放大站编号。旧城区的灯塔早已废弃,只保留导航用的光电脉冲,属于无人巡检系统。

  Ops当即批准ECHO-7以“港区设备检修”为由,秘密登塔。汉森随队抵达时已近午夜,海风裹着铁锈味。他们沿塔内旧螺旋梯拾级而上,风声像鼓膜上的砂。

  塔顶空间极小,堆着电容、线路、老式笔记本主板和三块小型聚波板。信号分析组确认,这正是城市内所有跳频信号的反射节点之一,远程由某个未明发射源激活。

  主机已被自毁程序覆盖,只剩屏幕上一行字在反复闪烁:

  > “钟声不息,网络不死。”

  汉森盯着那行字,觉得这不像是威胁,更像是信仰。

  起风的夜

  回到家后,伊莲娜已经睡下,留下客厅一盏壁灯。他站在阳台抽烟,手机上是JRIC临时简报:“C14残余目标确认4人,代号牧师、唤钟者、蚀骨者、幽犬。”

  “牧师”的身份仍未锁定,但有明确证据表明,他曾作为特种信号兵在海外服役,退役后下落不明。

  汉森看着资料图,牧师面容模糊,留着络腮胡,眼神偏斜,仿佛从未正眼看过这个世界。他打下备注:“极端技术主义者,目标为构建新秩序,不为单纯杀戮。”

  与此同时,主线案发点在市中心爆出。一起餐厅枪击案发生,死者是本地一名有前科的化工品仓储公司中层,身中三枪,面部几近被炸毁。作案枪支现场找回,但指纹被处理,唯一线索是现场角落放置的三颗铜质钉子——每颗都刻着钟面符号。

  法医报告显示:第三枪距离极近,是“补枪”,表明是熟手,甚至具有军队背景。

  伊莲娜接到通知,调入该案数据同步分析,时间段与“牧师”近三个月的行动重合。她回头看见窗外阳台的汉森,心中浮起一种不祥的宁静——风越来越轻,像是在等什么号令。

  敲响之前

  凌晨三点,ECHO-7接到紧急情报:“L118”信号已被转移至市区核心——目标疑似是一座地下人防工程遗址改造的艺术展馆,该展馆将在周五下午举办一次主题为“城市之音”的开放式音乐会。

  DA连夜批出进入令,要求务必在事件发生前锁定“唤钟者”位置。

  汉森看完简报后,转身进卧室,轻轻摸了摸伊莲娜的头发。她没醒,只在梦中说了句:“钟声真那么重要吗?”

  他没回答,只在心里想:

  “重要的从来不是钟声,而是谁在等它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