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管委会的办公楼是栋玻璃幕墙建筑,在四月的阳光下亮得有些刺眼。林辰站在二楼走廊,看着墙上的园区规划图——红色的大企业用地占了多半,蓝色的中小企业片区像几块零碎的补丁,散落在边角。郑建军的办公室在走廊尽头,门没关严,能听见里面传来爽朗的笑声,混着翻文件的沙沙声。
林科长来得巧,我刚看完一家新材料公司的研发报告。郑建军起身时,办公椅的滚轮在地板上划出轻响,他穿着件深灰色夹克,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这公司的纳米涂层技术,国内领先,就因为缺三百万流动资金,差点被苏南的企业收购。他把报告推过来,扉页上的产品测试数据红得刺眼,我跟他们老板说,再撑撑,开发区肯定想办法。
林辰把方案放在桌上,晨光透过玻璃照在担保基金试点几个字上。郑主任,我这次来,就是想跟您谈试点的事。他翻开方案的补充页,上面贴着开发区三十家中小企业的名单,这些企业里,有12家是高新技术企业,8家有专利,只是普遍缺乏抵押物。
郑建军的手指在名单上点了点:这家做智能传感器的,上个月拿了省级创新创业奖;这家生物制药的,跟三家医院签了合作协议......他忽然抬头,眼神亮得惊人,林科长,不瞒你说,我早就想啃这块硬骨头了。开发区不能只靠几家大企业撑门面,中小企业才是未来的活力。
他起身走到规划图前,用手指敲着蓝色片区:这些企业都是我看着长大的,从租民房到进园区,不容易。就说那个新材料公司,老板是哈工大的博士,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三年,就差临门一脚。郑建军转身时,夹克的衣角扫过桌面,这个试点,开发区接了!财政上我能挤五百万出来,再动员园区里的几家龙头企业参股——就当是给开发区的未来投资。
林辰愣住了——他准备了一肚子说服的话,关于风险控制,关于政策支持,此刻都堵在喉咙里。郑建军看出他的惊讶,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本园区企业通讯录,封面已经磨得起毛:我知道外面说我是周市长的人,可开发区是我的地盘,企业能不能活下去,我比谁都清楚。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周市长看重GDP,但我得看重实实在在的税和就业。
离开管委会时,园区的樱花正开得绚烂,粉白的花瓣落在车窗上,像层薄雪。林辰看着后视镜里越来越小的玻璃楼,突然觉得郑建军的选择或许印证了赵立东的话——即便是本土势力,也有人在清醒地计算着长远的得失。
金融办的态度转变来得比预想中快。张主任把方案放在办公桌上,手指在开发区试点那行字上划了半天,突然抬头:既然有具体的试点区域,我们可以先出配套政策。他从文件柜里翻出份旧文件,去年省里下发过《关于金融支持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一直没落实,正好借这个机会试试水。
他让科员拿来稿纸,当场草拟政策要点:允许试点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动30%,简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批流程......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些政策只在开发区试点,就算出问题,范围也可控。
银企对接平台的突破,则像是水到渠成。周三下午,林辰接到了惠民银行镜州分行的电话,信贷部经理王涛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急切:林科长,我们想参与平台建设。这家本地股份制银行规模不大,一直被国有大行挤压市场,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却早有布局。
见面时,王涛带来了厚厚一摞资料——他们已经开发了税贷通产品,根据企业的纳税记录授信,最高额度五十万。我们缺的是优质客户资源,王涛推了推眼镜,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是我们想要的。只要平台能提供企业的经营数据,我们可以把审批时间从十五天缩短到七天。
他甚至提出开放部分信贷数据接口:企业在我们行的还款记录、信用评级,都可以共享到平台,帮助其他机构评估风险。王涛的手指在资料上敲着,国有大行看不上这块肉,但对我们来说,是蓝海。
发改委办公会那天,林辰的方案放在会议桌的正中央。李建国翻方案的动作很慢,每页都停留很久,直到翻到开发区的试点方案,他的指尖在龙头企业参股几个字上顿了顿,突然抬头:郑主任那边,确定能拿出五百万?
已经在走拨款流程了,林辰回答,几家龙头企业也初步同意参股,占比不超过40%,不干预基金的日常运营。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有人咳嗽了一声,打破了沉默。最终,李建国放下方案,声音平淡:既然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就按方案执行吧。综合科要做好跟踪,及时反馈试点情况。他的目光扫过林辰,没什么情绪,却让会议室里紧绷的气氛瞬间松弛下来。
散会后,老王凑到林辰身边,手里的算盘珠子拨得飞快:行啊小林,这事儿能成,你得记头功。他压低声音,刚才我看见李主任跟郑主任打电话,听语气挺热络的,估计是想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辰笑了笑,把方案放进文件夹。他走到窗边,开发区的方向被高楼挡住,只能看见远处塔吊的影子在阳光下移动。他知道,五百万的担保基金对三十家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银企平台的数据库还需要时间积累,甚至郑建军的支持也可能随着局势变化而动摇——但至少,那个被锁在抽屉里的报告,终于有了落地的可能。
傍晚的发改委门口,苏晴背着相机包站在香樟树下,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恭喜你。她递过来一份刚印好的晚报,头版的标题用了加粗的楷体:《镜州开发区试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融资难破冰有望》,旁边配着张开发区的航拍图,蓝色的中小企业片区被特意用红框标了出来。
林辰接过报纸,指尖触到纸面的温热。报道里引用了郑建军的话,也提到了惠民银行的参与,最后写道:这场始于民间呼声的改革尝试,正从纸面走向实践。他忽然想起半年前那个雨夜,自己把报告锁进抽屉时的沮丧,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转机竟藏在开发区的那片蓝色片区里。
明天去开发区看看?苏晴的声音带着笑意,我跟主编申请了跟踪报道,想看看第一笔担保贷款会落到哪家企业。
林辰点头,握紧了她的手。晚风吹过,香樟叶沙沙作响,远处的路灯次第亮起,橙黄的光晕在路面铺开,像一串跳跃的星辰。他知道,镜州的暗流从未平息,本土派与外来者的角力还在继续,甚至这场试点也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阻力——但此刻,那束从开发区透出来的微光,正照亮脚下的路。
他想起青溪镇的茶农们常说的一句话:春茶要慢慢采,急不得,但只要采了第一片,后面的就顺了。林辰抬头望向开发区的方向,虽然看不见具体的厂房,却仿佛能听见机器启动的嗡鸣,能看见那些等待资金的创业者,正朝着光的方向,慢慢靠近。
林科长来得巧,我刚看完一家新材料公司的研发报告。郑建军起身时,办公椅的滚轮在地板上划出轻响,他穿着件深灰色夹克,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这公司的纳米涂层技术,国内领先,就因为缺三百万流动资金,差点被苏南的企业收购。他把报告推过来,扉页上的产品测试数据红得刺眼,我跟他们老板说,再撑撑,开发区肯定想办法。
林辰把方案放在桌上,晨光透过玻璃照在担保基金试点几个字上。郑主任,我这次来,就是想跟您谈试点的事。他翻开方案的补充页,上面贴着开发区三十家中小企业的名单,这些企业里,有12家是高新技术企业,8家有专利,只是普遍缺乏抵押物。
郑建军的手指在名单上点了点:这家做智能传感器的,上个月拿了省级创新创业奖;这家生物制药的,跟三家医院签了合作协议......他忽然抬头,眼神亮得惊人,林科长,不瞒你说,我早就想啃这块硬骨头了。开发区不能只靠几家大企业撑门面,中小企业才是未来的活力。
他起身走到规划图前,用手指敲着蓝色片区:这些企业都是我看着长大的,从租民房到进园区,不容易。就说那个新材料公司,老板是哈工大的博士,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三年,就差临门一脚。郑建军转身时,夹克的衣角扫过桌面,这个试点,开发区接了!财政上我能挤五百万出来,再动员园区里的几家龙头企业参股——就当是给开发区的未来投资。
林辰愣住了——他准备了一肚子说服的话,关于风险控制,关于政策支持,此刻都堵在喉咙里。郑建军看出他的惊讶,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本园区企业通讯录,封面已经磨得起毛:我知道外面说我是周市长的人,可开发区是我的地盘,企业能不能活下去,我比谁都清楚。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周市长看重GDP,但我得看重实实在在的税和就业。
离开管委会时,园区的樱花正开得绚烂,粉白的花瓣落在车窗上,像层薄雪。林辰看着后视镜里越来越小的玻璃楼,突然觉得郑建军的选择或许印证了赵立东的话——即便是本土势力,也有人在清醒地计算着长远的得失。
金融办的态度转变来得比预想中快。张主任把方案放在办公桌上,手指在开发区试点那行字上划了半天,突然抬头:既然有具体的试点区域,我们可以先出配套政策。他从文件柜里翻出份旧文件,去年省里下发过《关于金融支持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一直没落实,正好借这个机会试试水。
他让科员拿来稿纸,当场草拟政策要点:允许试点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动30%,简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批流程......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些政策只在开发区试点,就算出问题,范围也可控。
银企对接平台的突破,则像是水到渠成。周三下午,林辰接到了惠民银行镜州分行的电话,信贷部经理王涛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急切:林科长,我们想参与平台建设。这家本地股份制银行规模不大,一直被国有大行挤压市场,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却早有布局。
见面时,王涛带来了厚厚一摞资料——他们已经开发了税贷通产品,根据企业的纳税记录授信,最高额度五十万。我们缺的是优质客户资源,王涛推了推眼镜,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是我们想要的。只要平台能提供企业的经营数据,我们可以把审批时间从十五天缩短到七天。
他甚至提出开放部分信贷数据接口:企业在我们行的还款记录、信用评级,都可以共享到平台,帮助其他机构评估风险。王涛的手指在资料上敲着,国有大行看不上这块肉,但对我们来说,是蓝海。
发改委办公会那天,林辰的方案放在会议桌的正中央。李建国翻方案的动作很慢,每页都停留很久,直到翻到开发区的试点方案,他的指尖在龙头企业参股几个字上顿了顿,突然抬头:郑主任那边,确定能拿出五百万?
已经在走拨款流程了,林辰回答,几家龙头企业也初步同意参股,占比不超过40%,不干预基金的日常运营。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有人咳嗽了一声,打破了沉默。最终,李建国放下方案,声音平淡:既然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就按方案执行吧。综合科要做好跟踪,及时反馈试点情况。他的目光扫过林辰,没什么情绪,却让会议室里紧绷的气氛瞬间松弛下来。
散会后,老王凑到林辰身边,手里的算盘珠子拨得飞快:行啊小林,这事儿能成,你得记头功。他压低声音,刚才我看见李主任跟郑主任打电话,听语气挺热络的,估计是想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辰笑了笑,把方案放进文件夹。他走到窗边,开发区的方向被高楼挡住,只能看见远处塔吊的影子在阳光下移动。他知道,五百万的担保基金对三十家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银企平台的数据库还需要时间积累,甚至郑建军的支持也可能随着局势变化而动摇——但至少,那个被锁在抽屉里的报告,终于有了落地的可能。
傍晚的发改委门口,苏晴背着相机包站在香樟树下,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恭喜你。她递过来一份刚印好的晚报,头版的标题用了加粗的楷体:《镜州开发区试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融资难破冰有望》,旁边配着张开发区的航拍图,蓝色的中小企业片区被特意用红框标了出来。
林辰接过报纸,指尖触到纸面的温热。报道里引用了郑建军的话,也提到了惠民银行的参与,最后写道:这场始于民间呼声的改革尝试,正从纸面走向实践。他忽然想起半年前那个雨夜,自己把报告锁进抽屉时的沮丧,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转机竟藏在开发区的那片蓝色片区里。
明天去开发区看看?苏晴的声音带着笑意,我跟主编申请了跟踪报道,想看看第一笔担保贷款会落到哪家企业。
林辰点头,握紧了她的手。晚风吹过,香樟叶沙沙作响,远处的路灯次第亮起,橙黄的光晕在路面铺开,像一串跳跃的星辰。他知道,镜州的暗流从未平息,本土派与外来者的角力还在继续,甚至这场试点也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阻力——但此刻,那束从开发区透出来的微光,正照亮脚下的路。
他想起青溪镇的茶农们常说的一句话:春茶要慢慢采,急不得,但只要采了第一片,后面的就顺了。林辰抬头望向开发区的方向,虽然看不见具体的厂房,却仿佛能听见机器启动的嗡鸣,能看见那些等待资金的创业者,正朝着光的方向,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