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接到妹妹林梅的电话时,正在审核安置房的水电施工图。哥,爸晕倒了,医生说是脑溢血,正在抢救......妹妹的哭声像针一样扎进他的心里。
他握着手机的手在发抖,图纸上的线条变得模糊不清。严重吗?在哪家医院?
老家县医院,医生说情况不太好......
林辰立刻向单位请假,驱车赶往三百公里外的老家。车窗外的风景飞逝,他想起父亲上次来镜州时的样子,背着一麻袋土特产,在发改委门口等了他两个小时,只为了说句别太累。
赶到医院时,父亲还在重症监护室。林梅红着眼睛告诉他:爸是在田里干活时晕倒的,邻居发现的......他一直不让告诉你,说你忙。
林辰站在监护室外,看着玻璃后面插着管子的父亲,突然觉得一阵窒息。他多久没回家了?三个月?还是四个月?每次父亲打电话来,他都说忙完这阵就回,却总也忙不完。
医生说要做开颅手术,风险很大。林梅递给他手术同意书,你签字吧。林辰的指尖落在“家属签字”栏上,钢笔像灌了铅一样沉。他盯着手术同意书上“可能出现术后偏瘫、失语”的风险提示,耳边全是林梅压抑的哭声,眼前却晃过父亲扛着麻袋站在发改委门口的样子——那天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鞋上沾着泥,见了他就咧开嘴笑,说“自家种的红薯甜,给你煮稀饭吃”。
“哥,签吧。”林梅拽了拽他的袖子,“医生说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林辰深吸一口气,钢笔尖在纸上顿了顿,落下的名字带着手的颤抖。他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坐下,走廊的消毒水味刺得鼻腔发酸。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苏晴发来的消息:“听说叔叔出事了,需要帮忙就说一声,别硬扛。”
他没回,只是望着手术室的红灯,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插秧,一巴掌拍在他后背:“男人要站直了,别遇点事就蔫头耷脑。”那时的父亲多有力气,能把他举过头顶,可现在……
不知过了多久,红灯灭了。医生摘着口罩走出来,疲惫地说:“手术很成功,但后续恢复要看意志力。”
林辰跟着护士去重症监护室看父亲,老人脸上插着氧气管,眼睛闭着,手背上的针管连着输液袋,一滴一滴往下落。他伸手想碰父亲的手,又猛地缩回来,怕惊扰了他。
“爸,”他低声说,“红薯我放办公室了,等你醒了,我给你煮稀饭。”
守到第二天清晨,父亲的手指突然动了动,林辰立刻喊来护士。检查完,护士笑着说:“有反应了,是好迹象。”
他掏出手机给苏晴回消息:“谢谢,情况在好转。”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之前……抱歉,说话太冲了。”
很快收到回复:“没事,叔叔会好起来的。拆迁那边我帮你盯着,别担心。”
林辰望着父亲逐渐平稳的呼吸,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熨帖了一下。原来再硬的肩膀,也有需要人扶一把的时候,而有人愿意递来这把搀扶,就不算孤单。
几天后,父亲转到普通病房,能模糊地说话了,拉着林辰的手嘟囔:“安置房……别让人糊弄……”
林辰握着父亲的手,用力点头:“放心吧爸,一定给大家盖结实的房子。”他知道,这不仅是给居民的承诺,也是给父亲的——他要做个像父亲一样踏实的人,不管遇到多少风浪,都稳稳地站着,护着身后的人。
父亲的手指在他手背上轻轻捏了捏,浑浊的眼睛里透出一丝安心。林辰坐在病床边,一勺一勺喂父亲喝小米粥,粥熬得软糯,父亲没牙的嘴慢慢抿着,嘴角沾了点米渣,林辰用纸巾轻轻擦去时,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喂他吃饭的。
“拆迁的事……苏晴来电话了。”林辰轻声说,“她说周强那批违规房源全清出来了,补分给三户没拿到房的老人,大家都挺满意。”
父亲喉咙里“呜呜”应着,像是在夸他。
正说着,病房门被推开,苏晴拎着果篮走进来,身后跟着个穿西装的陌生男人。“林辰,介绍下,这是省纪委的张同志,他们来了解周强案的细节,我想着你最清楚情况,就带过来了。”
林辰站起身,看到张同志递来的调查函,上面写着“周强涉嫌非法侵占安置房、行贿”等字样,心里一紧——这意味着调查已经深入到周志国层面了。
“林科长别紧张,”张同志笑了笑,“我们掌握了周强转账给周志国妻弟的流水,这次来主要是核实安置房分配的具体问题,你如实说就行。”
林辰点头,从包里翻出之前整理的安置房名单,上面详细记着每套房的分配时间、住户信息,甚至标注了哪户是残疾人、哪户有老人。“周强故意把一楼带花园的房子留给自己人,把顶楼分给腿脚不便的王大爷,我这里有王大爷的病历和邻居的证词。”
苏晴在一旁补充:“我还找到了周强让施工队偷工减料的证据,钢筋型号都不达标。”她拿出手机里的照片,是拆迁时拍到的墙体内部结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同志边记边点头:“这些足够了。周志国那边我们已经谈话了,他承认对妻弟监管不力,正在写检讨。”
林辰心里松了口气,看向父亲,老人不知什么时候醒了,正睁着眼睛看着他们,嘴角微微翘着,像是听懂了。
等张同志走后,苏晴坐在床边削苹果,对林辰说:“拆迁办刚通知,让你下周回去主持安置房交接仪式,居民们都指定要你去呢。”
林辰看着父亲喝完最后一口粥,把碗放在桌上:“好啊,正好带爸去看看新小区,他总说想看我盖的房子结实不结实。”
父亲又“呜呜”了两声,这次的声音里,满是骄傲。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病床被单上,暖融融的,林辰忽然觉得,那些熬过的夜、吵过的架、流过的汗,都化作了此刻的踏实——原来守护一件事,从不是孤军奋战,总有人在不经意间,与你并肩站成一道墙,挡住风雨,也接住星光。
安置房交接仪式那天,林辰特意推着父亲的轮椅去了现场。老城区的居民们早早聚在新小区门口,手里捧着自家种的蔬菜、缝的鞋垫,见到林辰就涌上来,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感谢。
“林科长,这茄子是刚摘的,嫩得能掐出水!”
“我这鞋垫纳了半年,你天天跑工地,垫着舒服!”
王老汉颤巍巍地把玉佩递回来:“现在房子结实了,这玩意儿该还给你镇场子。”
林辰笑着收下,转手挂在父亲轮椅的扶手上:“这是大家的心意,给我爸挂着沾沾福气。”父亲坐在轮椅上,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回应大家的热情。
交接仪式刚开始,周志国带着周强突然出现。周强低着头,脸上还有没消肿的巴掌印,周志国的脸色很难看,却还是走上前对林辰说:“之前的事……是我没管好家里人,向大家道歉。”
居民们安静下来,看着林辰。林辰推着父亲往前走了两步,声音清晰有力:“道歉就不必了,把该补的补偿款发给三户困难家庭,把偷工减料的墙体重新加固好,比说什么都实在。”
周志国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我马上安排。”
仪式进行到剪彩环节,林辰把剪刀递给父亲,握着他的手一起剪断红绸带。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时,父亲突然用力攥了攥他的手,林辰低头,听见他含糊地说:“好……好小子……”
那天的阳光格外暖,苏晴站在人群外拍照片,镜头里,林辰推着轮椅上的父亲,身后是崭新的居民楼,居民们的笑声像风铃一样脆。她忽然明白,林辰一直坚持的“踏实”,不是固执,而是把每件事落到实处的韧劲——从守住一户人家的安置房,到撑起一片区域的安稳,就像老父亲手里那枚玉佩,看着不起眼,却能在风雨里稳稳地镇住人心。
仪式结束后,林辰推着父亲在小区里散步,父亲指着绿化带里的蒲公英,眼里闪着光。林辰弯腰摘了一朵,轻轻吹向空中,白色的绒毛带着风飘向远处,像无数个未完待续的故事,在阳光下慢慢铺展开来。
父亲的目光追着飘远的蒲公英,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喟叹。林辰推着轮椅,沿着小区的石板路慢慢走,新栽的樟树散发着清香,几个孩子骑着自行车从身边掠过,笑着喊“林科长好”。
“爸,您看这楼间距,比老家的院子宽敞多了吧?”林辰指着不远处的休闲广场,“那边有石桌石凳,等您再恢复恢复,就能去跟王大爷他们下棋了。”
父亲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缓缓点了点头,手在轮椅扶手上轻轻敲着,像是在数棋盘上的格子。林辰知道,父亲年轻时是村里的棋王,后来农活忙了才渐渐放下,如今有了闲情,倒能拾起来了。
走到三单元楼下时,王老汉拎着个鸟笼从楼里出来,看到他们立刻笑着迎上来:“林科长,带叔叔散步呢?我这画眉刚开嗓,给叔叔听听解闷。”
鸟笼里的画眉扑腾了两下,清脆的鸣叫在空气中荡开。父亲的眼睛亮了亮,侧耳听着,嘴角微微扬起。
“王大爷,我爸这几天恢复得不错,医生说再过阵子就能试着走路了。”林辰笑着回应,“等他能走了,您可得多来陪他杀几盘。”
“那敢情好!”王老汉拍着胸脯,“我这臭棋篓子,正想找个高手学学呢!”
正说着,苏晴抱着一摞书走过来,看到他们便停下脚步:“刚去社区书屋借的,有几本康复训练的图解,叔叔可以照着练。”她把书递给林辰,又对轮椅上的老人笑了笑,“叔叔气色好多了,看来林辰把您照顾得很上心。”
父亲听到“上心”两个字,抬眼看了看林辰,又看了看苏晴,忽然伸出手,颤巍巍地抓住林辰的手腕,往苏晴那边推了推。林辰一愣,随即闹了个红脸,苏晴也别过脸,耳根微微发烫。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轮椅碾过石板路的声音、画眉的叫声、远处孩子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吞的歌。林辰低头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突然觉得,所谓圆满,不过是拆了旧屋有新楼住,病了有人递药,闲了有棋友对弈,转身时,总有人在不远处等着,手里捧着书,眼里盛着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后来父亲能拄着拐杖慢慢走了,每天清晨都会去广场等王老汉下棋,林辰则忙着跟进小区的配套设施完善,苏晴时常来帮忙整理社区档案,偶尔会被父亲拉着当“裁判”,看他和王老汉谁的棋路更胜一筹。
蒲公英的绒毛落在崭新的草坪上,悄无声息地发了芽。林辰看着那些嫩绿的芽尖,忽然明白,那些曾以为熬不过的难关,那些争执与坚持,最终都化作了此刻的安稳——就像老城区的拆迁户搬进新家,就像父亲重新站在阳光下,就像苏晴镜头里永远带着笑意的照片,所有的折腾与坚守,终究会在时光里长成最踏实的模样。
日子像小区里的樟树一样,在不知不觉间抽出了新枝。林辰的父亲已经能丢掉拐杖,牵着王老汉的手在棋盘前坐上大半天,偶尔赢了棋,会得意地往林辰兜里塞颗水果糖——那是他从社区便民服务站领的,总说“给俺儿子留着”。
这天林辰刚处理完新小区的绿化验收报告,就被王老汉拽着去看“新鲜事”。社区广场上围了一圈人,苏晴正站在临时搭的台子上,手里拿着话筒说:“……咱们社区的‘邻里故事会’今天开讲,谁想说说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走上台的是陈大爷,他摸了摸头,声音有点发紧:“俺以前总觉得拆迁是祸事,直到林科长把俺家孙子的入学证明送到手里……那证明上的章,比俺这辈子见过的所有印都管用。”
台下哄笑起来,林辰站在人群后,看着苏晴举着相机抓拍,镜头转向他时,两人相视一笑。接着上台的是李大姐,她抱着孩子说:“以前住棚户区,最怕下雨,现在这房子,上个月暴雨一点没漏,孩子夜里都不哭闹了……”
故事一个接一个,阳光透过樟树的缝隙落在台上,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暖融融的。轮到林辰父亲时,老人慢慢走上台,接过话筒的手有点抖,却字字清晰:“俺儿子……以前总嫌他倔,现在才知道,他倔得好,倔得值……”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掌声,林辰的眼眶突然有点热。苏晴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轻声说:“你看,大家都懂。”
那天的故事会结束后,苏晴把洗好的照片贴在社区的“时光墙”上,有林辰父亲下棋的样子,有陈大爷给花浇水的背影,还有林辰蹲在地上帮居民修水管的侧影。最显眼的一张,是三人的合影——林辰站在中间,左边是拄着拐杖的父亲,右边是拿着相机的苏晴,背景里,新小区的楼房像一串踏实的音符,奏响在曾经的老城区土地上。
秋风起时,林辰在社区公告栏贴了张通知:“周六补种樟树,欢迎邻里帮忙。”那天来了很多人,有扛铁锹的老人,有抱树苗的孩子,苏晴拿着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瞬间。林辰扶着父亲,看着大家把树苗放进坑里,一铲一铲培土,忽然觉得,所谓的“圆满”从不是某一刻的轰轰烈烈,而是这样一天天的寻常——有人一起种树,有人一起说故事,有人在身边,把日子过成了慢慢生长的模样。
后来那些樟树长大了,枝繁叶茂,夏天能遮住大半个广场。林辰和苏晴常坐在树下看老人下棋,父亲偶尔会赢了棋,把糖塞给苏晴,看她红着脸接过去,林辰就笑着说:“爸,她不爱吃硬糖,下次换软糖。”阳光穿过叶隙落在棋盘上,像撒了把碎金子,把每个日子都镀得闪闪发亮。
他握着手机的手在发抖,图纸上的线条变得模糊不清。严重吗?在哪家医院?
老家县医院,医生说情况不太好......
林辰立刻向单位请假,驱车赶往三百公里外的老家。车窗外的风景飞逝,他想起父亲上次来镜州时的样子,背着一麻袋土特产,在发改委门口等了他两个小时,只为了说句别太累。
赶到医院时,父亲还在重症监护室。林梅红着眼睛告诉他:爸是在田里干活时晕倒的,邻居发现的......他一直不让告诉你,说你忙。
林辰站在监护室外,看着玻璃后面插着管子的父亲,突然觉得一阵窒息。他多久没回家了?三个月?还是四个月?每次父亲打电话来,他都说忙完这阵就回,却总也忙不完。
医生说要做开颅手术,风险很大。林梅递给他手术同意书,你签字吧。林辰的指尖落在“家属签字”栏上,钢笔像灌了铅一样沉。他盯着手术同意书上“可能出现术后偏瘫、失语”的风险提示,耳边全是林梅压抑的哭声,眼前却晃过父亲扛着麻袋站在发改委门口的样子——那天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鞋上沾着泥,见了他就咧开嘴笑,说“自家种的红薯甜,给你煮稀饭吃”。
“哥,签吧。”林梅拽了拽他的袖子,“医生说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林辰深吸一口气,钢笔尖在纸上顿了顿,落下的名字带着手的颤抖。他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坐下,走廊的消毒水味刺得鼻腔发酸。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苏晴发来的消息:“听说叔叔出事了,需要帮忙就说一声,别硬扛。”
他没回,只是望着手术室的红灯,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插秧,一巴掌拍在他后背:“男人要站直了,别遇点事就蔫头耷脑。”那时的父亲多有力气,能把他举过头顶,可现在……
不知过了多久,红灯灭了。医生摘着口罩走出来,疲惫地说:“手术很成功,但后续恢复要看意志力。”
林辰跟着护士去重症监护室看父亲,老人脸上插着氧气管,眼睛闭着,手背上的针管连着输液袋,一滴一滴往下落。他伸手想碰父亲的手,又猛地缩回来,怕惊扰了他。
“爸,”他低声说,“红薯我放办公室了,等你醒了,我给你煮稀饭。”
守到第二天清晨,父亲的手指突然动了动,林辰立刻喊来护士。检查完,护士笑着说:“有反应了,是好迹象。”
他掏出手机给苏晴回消息:“谢谢,情况在好转。”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之前……抱歉,说话太冲了。”
很快收到回复:“没事,叔叔会好起来的。拆迁那边我帮你盯着,别担心。”
林辰望着父亲逐渐平稳的呼吸,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熨帖了一下。原来再硬的肩膀,也有需要人扶一把的时候,而有人愿意递来这把搀扶,就不算孤单。
几天后,父亲转到普通病房,能模糊地说话了,拉着林辰的手嘟囔:“安置房……别让人糊弄……”
林辰握着父亲的手,用力点头:“放心吧爸,一定给大家盖结实的房子。”他知道,这不仅是给居民的承诺,也是给父亲的——他要做个像父亲一样踏实的人,不管遇到多少风浪,都稳稳地站着,护着身后的人。
父亲的手指在他手背上轻轻捏了捏,浑浊的眼睛里透出一丝安心。林辰坐在病床边,一勺一勺喂父亲喝小米粥,粥熬得软糯,父亲没牙的嘴慢慢抿着,嘴角沾了点米渣,林辰用纸巾轻轻擦去时,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喂他吃饭的。
“拆迁的事……苏晴来电话了。”林辰轻声说,“她说周强那批违规房源全清出来了,补分给三户没拿到房的老人,大家都挺满意。”
父亲喉咙里“呜呜”应着,像是在夸他。
正说着,病房门被推开,苏晴拎着果篮走进来,身后跟着个穿西装的陌生男人。“林辰,介绍下,这是省纪委的张同志,他们来了解周强案的细节,我想着你最清楚情况,就带过来了。”
林辰站起身,看到张同志递来的调查函,上面写着“周强涉嫌非法侵占安置房、行贿”等字样,心里一紧——这意味着调查已经深入到周志国层面了。
“林科长别紧张,”张同志笑了笑,“我们掌握了周强转账给周志国妻弟的流水,这次来主要是核实安置房分配的具体问题,你如实说就行。”
林辰点头,从包里翻出之前整理的安置房名单,上面详细记着每套房的分配时间、住户信息,甚至标注了哪户是残疾人、哪户有老人。“周强故意把一楼带花园的房子留给自己人,把顶楼分给腿脚不便的王大爷,我这里有王大爷的病历和邻居的证词。”
苏晴在一旁补充:“我还找到了周强让施工队偷工减料的证据,钢筋型号都不达标。”她拿出手机里的照片,是拆迁时拍到的墙体内部结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同志边记边点头:“这些足够了。周志国那边我们已经谈话了,他承认对妻弟监管不力,正在写检讨。”
林辰心里松了口气,看向父亲,老人不知什么时候醒了,正睁着眼睛看着他们,嘴角微微翘着,像是听懂了。
等张同志走后,苏晴坐在床边削苹果,对林辰说:“拆迁办刚通知,让你下周回去主持安置房交接仪式,居民们都指定要你去呢。”
林辰看着父亲喝完最后一口粥,把碗放在桌上:“好啊,正好带爸去看看新小区,他总说想看我盖的房子结实不结实。”
父亲又“呜呜”了两声,这次的声音里,满是骄傲。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病床被单上,暖融融的,林辰忽然觉得,那些熬过的夜、吵过的架、流过的汗,都化作了此刻的踏实——原来守护一件事,从不是孤军奋战,总有人在不经意间,与你并肩站成一道墙,挡住风雨,也接住星光。
安置房交接仪式那天,林辰特意推着父亲的轮椅去了现场。老城区的居民们早早聚在新小区门口,手里捧着自家种的蔬菜、缝的鞋垫,见到林辰就涌上来,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感谢。
“林科长,这茄子是刚摘的,嫩得能掐出水!”
“我这鞋垫纳了半年,你天天跑工地,垫着舒服!”
王老汉颤巍巍地把玉佩递回来:“现在房子结实了,这玩意儿该还给你镇场子。”
林辰笑着收下,转手挂在父亲轮椅的扶手上:“这是大家的心意,给我爸挂着沾沾福气。”父亲坐在轮椅上,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回应大家的热情。
交接仪式刚开始,周志国带着周强突然出现。周强低着头,脸上还有没消肿的巴掌印,周志国的脸色很难看,却还是走上前对林辰说:“之前的事……是我没管好家里人,向大家道歉。”
居民们安静下来,看着林辰。林辰推着父亲往前走了两步,声音清晰有力:“道歉就不必了,把该补的补偿款发给三户困难家庭,把偷工减料的墙体重新加固好,比说什么都实在。”
周志国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我马上安排。”
仪式进行到剪彩环节,林辰把剪刀递给父亲,握着他的手一起剪断红绸带。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时,父亲突然用力攥了攥他的手,林辰低头,听见他含糊地说:“好……好小子……”
那天的阳光格外暖,苏晴站在人群外拍照片,镜头里,林辰推着轮椅上的父亲,身后是崭新的居民楼,居民们的笑声像风铃一样脆。她忽然明白,林辰一直坚持的“踏实”,不是固执,而是把每件事落到实处的韧劲——从守住一户人家的安置房,到撑起一片区域的安稳,就像老父亲手里那枚玉佩,看着不起眼,却能在风雨里稳稳地镇住人心。
仪式结束后,林辰推着父亲在小区里散步,父亲指着绿化带里的蒲公英,眼里闪着光。林辰弯腰摘了一朵,轻轻吹向空中,白色的绒毛带着风飘向远处,像无数个未完待续的故事,在阳光下慢慢铺展开来。
父亲的目光追着飘远的蒲公英,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喟叹。林辰推着轮椅,沿着小区的石板路慢慢走,新栽的樟树散发着清香,几个孩子骑着自行车从身边掠过,笑着喊“林科长好”。
“爸,您看这楼间距,比老家的院子宽敞多了吧?”林辰指着不远处的休闲广场,“那边有石桌石凳,等您再恢复恢复,就能去跟王大爷他们下棋了。”
父亲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缓缓点了点头,手在轮椅扶手上轻轻敲着,像是在数棋盘上的格子。林辰知道,父亲年轻时是村里的棋王,后来农活忙了才渐渐放下,如今有了闲情,倒能拾起来了。
走到三单元楼下时,王老汉拎着个鸟笼从楼里出来,看到他们立刻笑着迎上来:“林科长,带叔叔散步呢?我这画眉刚开嗓,给叔叔听听解闷。”
鸟笼里的画眉扑腾了两下,清脆的鸣叫在空气中荡开。父亲的眼睛亮了亮,侧耳听着,嘴角微微扬起。
“王大爷,我爸这几天恢复得不错,医生说再过阵子就能试着走路了。”林辰笑着回应,“等他能走了,您可得多来陪他杀几盘。”
“那敢情好!”王老汉拍着胸脯,“我这臭棋篓子,正想找个高手学学呢!”
正说着,苏晴抱着一摞书走过来,看到他们便停下脚步:“刚去社区书屋借的,有几本康复训练的图解,叔叔可以照着练。”她把书递给林辰,又对轮椅上的老人笑了笑,“叔叔气色好多了,看来林辰把您照顾得很上心。”
父亲听到“上心”两个字,抬眼看了看林辰,又看了看苏晴,忽然伸出手,颤巍巍地抓住林辰的手腕,往苏晴那边推了推。林辰一愣,随即闹了个红脸,苏晴也别过脸,耳根微微发烫。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轮椅碾过石板路的声音、画眉的叫声、远处孩子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吞的歌。林辰低头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突然觉得,所谓圆满,不过是拆了旧屋有新楼住,病了有人递药,闲了有棋友对弈,转身时,总有人在不远处等着,手里捧着书,眼里盛着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后来父亲能拄着拐杖慢慢走了,每天清晨都会去广场等王老汉下棋,林辰则忙着跟进小区的配套设施完善,苏晴时常来帮忙整理社区档案,偶尔会被父亲拉着当“裁判”,看他和王老汉谁的棋路更胜一筹。
蒲公英的绒毛落在崭新的草坪上,悄无声息地发了芽。林辰看着那些嫩绿的芽尖,忽然明白,那些曾以为熬不过的难关,那些争执与坚持,最终都化作了此刻的安稳——就像老城区的拆迁户搬进新家,就像父亲重新站在阳光下,就像苏晴镜头里永远带着笑意的照片,所有的折腾与坚守,终究会在时光里长成最踏实的模样。
日子像小区里的樟树一样,在不知不觉间抽出了新枝。林辰的父亲已经能丢掉拐杖,牵着王老汉的手在棋盘前坐上大半天,偶尔赢了棋,会得意地往林辰兜里塞颗水果糖——那是他从社区便民服务站领的,总说“给俺儿子留着”。
这天林辰刚处理完新小区的绿化验收报告,就被王老汉拽着去看“新鲜事”。社区广场上围了一圈人,苏晴正站在临时搭的台子上,手里拿着话筒说:“……咱们社区的‘邻里故事会’今天开讲,谁想说说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走上台的是陈大爷,他摸了摸头,声音有点发紧:“俺以前总觉得拆迁是祸事,直到林科长把俺家孙子的入学证明送到手里……那证明上的章,比俺这辈子见过的所有印都管用。”
台下哄笑起来,林辰站在人群后,看着苏晴举着相机抓拍,镜头转向他时,两人相视一笑。接着上台的是李大姐,她抱着孩子说:“以前住棚户区,最怕下雨,现在这房子,上个月暴雨一点没漏,孩子夜里都不哭闹了……”
故事一个接一个,阳光透过樟树的缝隙落在台上,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暖融融的。轮到林辰父亲时,老人慢慢走上台,接过话筒的手有点抖,却字字清晰:“俺儿子……以前总嫌他倔,现在才知道,他倔得好,倔得值……”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掌声,林辰的眼眶突然有点热。苏晴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轻声说:“你看,大家都懂。”
那天的故事会结束后,苏晴把洗好的照片贴在社区的“时光墙”上,有林辰父亲下棋的样子,有陈大爷给花浇水的背影,还有林辰蹲在地上帮居民修水管的侧影。最显眼的一张,是三人的合影——林辰站在中间,左边是拄着拐杖的父亲,右边是拿着相机的苏晴,背景里,新小区的楼房像一串踏实的音符,奏响在曾经的老城区土地上。
秋风起时,林辰在社区公告栏贴了张通知:“周六补种樟树,欢迎邻里帮忙。”那天来了很多人,有扛铁锹的老人,有抱树苗的孩子,苏晴拿着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瞬间。林辰扶着父亲,看着大家把树苗放进坑里,一铲一铲培土,忽然觉得,所谓的“圆满”从不是某一刻的轰轰烈烈,而是这样一天天的寻常——有人一起种树,有人一起说故事,有人在身边,把日子过成了慢慢生长的模样。
后来那些樟树长大了,枝繁叶茂,夏天能遮住大半个广场。林辰和苏晴常坐在树下看老人下棋,父亲偶尔会赢了棋,把糖塞给苏晴,看她红着脸接过去,林辰就笑着说:“爸,她不爱吃硬糖,下次换软糖。”阳光穿过叶隙落在棋盘上,像撒了把碎金子,把每个日子都镀得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