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老剧院的窟窿
老剧院的木门推开时,扬起一阵灰,在晨光里像群受惊的蝴蝶。林辰捂住口鼻,看着审计人员掀开蒙在道具箱上的白布——下面堆着的不是戏服,是一沓沓泛黄的发票,上面的公章模糊不清,金额却触目惊心。
“这是2019年的装修款,报了八十万,实际支出不超过三十万。”审计科的小王戴着白手套,抽出张发票递给林辰,“收款方是家建材公司,查了工商信息,早就注销了。签字人……是周市长的秘书,李军。”
林辰捏着发票的指尖泛白。纸张边缘发脆,油墨味里混着霉味,像某种腐烂的秘密。他走到舞台中央,木质地板踩上去“咯吱”响,仿佛随时会塌陷。舞台两侧的立柱包着层薄薄的大理石,用手敲敲,发出空洞的回响——又是偷工减料的把戏。
“李磊负责的翻新工程,主要问题在三处。”小王展开图纸,在上面圈出红圈,“舞台承重梁用了非标钢材,后台的消防管道是二手货,还有这些虚报的材料款,加起来正好三百万。”他压低声音,“供应商的证词录好了,说每次送货,李磊都要扣下三成‘回扣’,还说‘这是周市长默许的’。”
林辰没说话,走到观众席第一排坐下。这里曾是父亲最爱坐的位置,老人总说“看戏要看角儿的眉眼,做事要学戏里的本分”。他望着斑驳的舞台,突然想起父亲住院时念叨的“这墙要塌”,原来老人担心的不只是产业园,还有这座承载着镜州记忆的老剧院。
审计结束时,阳光已经爬过窗台,照在“禁止吸烟”的警示牌上,反光刺得人眼睛疼。林辰把整理好的证据装进档案袋,袋口的绳结系了三道——他知道,这袋子里装的不是纸,是能炸翻镜州官场的火药。
周志国的办公室里,紫砂壶正冒着热气,茶香却压不住空气中的火药味。林辰把档案袋放在红木办公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周市长,老剧院的审计结果。”他的声音很稳,“虚报材料款、偷换建材、违规签字,证据都在这儿。”
周志国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没看档案袋,反而盯着林辰手腕上的桃木珠:“林辰,你跟了我两年,该知道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他的指甲在茶杯盖上刮出轻响,“李磊年轻不懂事,犯了错,我会让他退钱、写检讨,但你把这些东西摆到我面前……是想借机报复?”
“我不是报复。”林辰直视着他,“这是三百万纳税人的钱,是老剧院的安全隐患,是老百姓心里的疙瘩。周市长,您常说‘文化是镜州的根’,可这根要是被蛀空了,再漂亮的枝叶也会枯死。”
他指着窗外,社区活动中心的方向隐约能看到吊车的影子:“那边的活动中心用的都是最低价中标,施工队是本地的老匠人,每天收工前都要把当天用的钢筋、水泥型号记在黑板上,接受老百姓监督。同样是文化工程,为什么老剧院会变成这样?”
周志国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冰碴:“你以为扳倒我,赵立东就能在镜州站稳?太天真了。”他站起身,走到林辰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官场不是戏台,没有非黑即白。你砸王海涛的墙,查李磊的账,看起来是在维护正义,可你知道这会牵动多少人的利益?最后只会把自己逼上绝路。”
“我没想扳倒谁,也没想站稳脚跟。”林辰攥紧手腕上的桃木珠,珠子的裂纹硌得掌心生疼,“我只是不想让父亲盖了一辈子的房子,在我手里塌掉;不想让孩子们画的活动室,最后变成另一座空壳子。”
他拿起档案袋:“这些证据,我会交给省纪委。周市长要是清白,自然不怕查;要是不清白……”他没说下去,转身往门口走。
“站住。”周志国的声音冷得像冰,“林辰,你会后悔的。”
林辰没回头,拉开门时,走廊的风灌进来,吹得档案袋哗哗响,像在替谁呐喊。
下午,苏晴突然闯进他的办公室,脸色苍白,手里捏着份检测报告。“老剧院的舞台……”她喘着气,把报告拍在桌上,“我去采访时,碰到个退休的老木匠,他说舞台板下面的承重梁锈得厉害,让我找专业机构测测。结果出来了,承重能力只有设计标准的一半,一旦办演出,人多了会塌!”
报告上的检测数据红得刺眼,林辰的手指划过“建议立即停用”几个字,心脏像被巨石压住。“老木匠还说什么了?”
“他说去年翻新时,工人们就发现钢材型号不对,跟李磊提过,结果被骂‘多管闲事’。”苏晴的声音发颤,“还有后台的消防栓,看着是新的,其实根本没接水管,就是个摆设!”
林辰拿起电话,指尖抖得按不准号码。他要立刻通知文广局,关停老剧院;要把检测报告和审计证据一起整理好,连夜上报省委。这已经不是贪腐问题,是拿人命当儿戏。
“我陪你一起整理。”苏晴看出他的焦虑,倒了杯热水递过来,“我采访时拍了照片,舞台板下面的钢筋锈得都能掰弯,还有那些假消防栓,都能当证据。”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办公室的灯亮了,照亮两人忙碌的身影。林辰核对数据,苏晴整理照片,打印机“滋滋”地吐出文件,像在编织一张对抗黑暗的网。午夜时,材料终于整理完毕,林辰看着厚厚的卷宗,突然觉得疲惫,却又有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苏晴离开后,林辰没回家,坐在办公室里翻看着孩子们的画。小姑娘画的活动中心旁边,多了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安全”两个字。他想起父亲的桃木珠,摩挲着珠子上的裂纹,突然觉得那不是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凌晨一点,他锁好办公室,往家走。秋夜的街道空旷,只有路灯陪着他,影子被拉得很长。走到小区楼下时,他抬头看了眼自家窗户,灯暗着,一切如常。
掏出钥匙准备开门时,身后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林辰猛地回头,只见一块砖头落在他脚边,碎成几块,而他家二楼的窗户,玻璃已经裂成蛛网,碎片正簌簌往下掉。
他冲上楼,推开门,客厅里满地玻璃渣。月光从破窗照进来,落在茶几上——父亲送他的桃木珠,早上忘在了家里,此刻正躺在玻璃碎片中,珠子上的裂纹又深了一道,像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林辰捡起桃木珠,指尖被碎片划破,血珠滴在珠子上,晕开一小片红。他走到窗边,楼下的黑影早已不见,只有风卷着落叶,在地上打着旋,像在嘲笑他的天真。
他知道这是谁干的——是周志国的警告,是某些人狗急跳墙的威胁。但他握着桃木珠,感受着掌心的刺痛,突然笑了。
越是黑暗,越要守住心里的光。哪怕这光微弱得像根蜡烛,也足以照亮该走的路。
他拿出手机,给陈阳发了条消息:“材料已整理好,明天一早送省委。另外,老剧院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建议立即查封。”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窗外的风似乎小了些。林辰把桃木珠重新戴回手腕,裂痕贴着皮肤,像道滚烫的印记。他知道,真正的硬仗,从今夜才刚刚开始。
老剧院的木门推开时,扬起一阵灰,在晨光里像群受惊的蝴蝶。林辰捂住口鼻,看着审计人员掀开蒙在道具箱上的白布——下面堆着的不是戏服,是一沓沓泛黄的发票,上面的公章模糊不清,金额却触目惊心。
“这是2019年的装修款,报了八十万,实际支出不超过三十万。”审计科的小王戴着白手套,抽出张发票递给林辰,“收款方是家建材公司,查了工商信息,早就注销了。签字人……是周市长的秘书,李军。”
林辰捏着发票的指尖泛白。纸张边缘发脆,油墨味里混着霉味,像某种腐烂的秘密。他走到舞台中央,木质地板踩上去“咯吱”响,仿佛随时会塌陷。舞台两侧的立柱包着层薄薄的大理石,用手敲敲,发出空洞的回响——又是偷工减料的把戏。
“李磊负责的翻新工程,主要问题在三处。”小王展开图纸,在上面圈出红圈,“舞台承重梁用了非标钢材,后台的消防管道是二手货,还有这些虚报的材料款,加起来正好三百万。”他压低声音,“供应商的证词录好了,说每次送货,李磊都要扣下三成‘回扣’,还说‘这是周市长默许的’。”
林辰没说话,走到观众席第一排坐下。这里曾是父亲最爱坐的位置,老人总说“看戏要看角儿的眉眼,做事要学戏里的本分”。他望着斑驳的舞台,突然想起父亲住院时念叨的“这墙要塌”,原来老人担心的不只是产业园,还有这座承载着镜州记忆的老剧院。
审计结束时,阳光已经爬过窗台,照在“禁止吸烟”的警示牌上,反光刺得人眼睛疼。林辰把整理好的证据装进档案袋,袋口的绳结系了三道——他知道,这袋子里装的不是纸,是能炸翻镜州官场的火药。
周志国的办公室里,紫砂壶正冒着热气,茶香却压不住空气中的火药味。林辰把档案袋放在红木办公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周市长,老剧院的审计结果。”他的声音很稳,“虚报材料款、偷换建材、违规签字,证据都在这儿。”
周志国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没看档案袋,反而盯着林辰手腕上的桃木珠:“林辰,你跟了我两年,该知道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他的指甲在茶杯盖上刮出轻响,“李磊年轻不懂事,犯了错,我会让他退钱、写检讨,但你把这些东西摆到我面前……是想借机报复?”
“我不是报复。”林辰直视着他,“这是三百万纳税人的钱,是老剧院的安全隐患,是老百姓心里的疙瘩。周市长,您常说‘文化是镜州的根’,可这根要是被蛀空了,再漂亮的枝叶也会枯死。”
他指着窗外,社区活动中心的方向隐约能看到吊车的影子:“那边的活动中心用的都是最低价中标,施工队是本地的老匠人,每天收工前都要把当天用的钢筋、水泥型号记在黑板上,接受老百姓监督。同样是文化工程,为什么老剧院会变成这样?”
周志国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冰碴:“你以为扳倒我,赵立东就能在镜州站稳?太天真了。”他站起身,走到林辰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官场不是戏台,没有非黑即白。你砸王海涛的墙,查李磊的账,看起来是在维护正义,可你知道这会牵动多少人的利益?最后只会把自己逼上绝路。”
“我没想扳倒谁,也没想站稳脚跟。”林辰攥紧手腕上的桃木珠,珠子的裂纹硌得掌心生疼,“我只是不想让父亲盖了一辈子的房子,在我手里塌掉;不想让孩子们画的活动室,最后变成另一座空壳子。”
他拿起档案袋:“这些证据,我会交给省纪委。周市长要是清白,自然不怕查;要是不清白……”他没说下去,转身往门口走。
“站住。”周志国的声音冷得像冰,“林辰,你会后悔的。”
林辰没回头,拉开门时,走廊的风灌进来,吹得档案袋哗哗响,像在替谁呐喊。
下午,苏晴突然闯进他的办公室,脸色苍白,手里捏着份检测报告。“老剧院的舞台……”她喘着气,把报告拍在桌上,“我去采访时,碰到个退休的老木匠,他说舞台板下面的承重梁锈得厉害,让我找专业机构测测。结果出来了,承重能力只有设计标准的一半,一旦办演出,人多了会塌!”
报告上的检测数据红得刺眼,林辰的手指划过“建议立即停用”几个字,心脏像被巨石压住。“老木匠还说什么了?”
“他说去年翻新时,工人们就发现钢材型号不对,跟李磊提过,结果被骂‘多管闲事’。”苏晴的声音发颤,“还有后台的消防栓,看着是新的,其实根本没接水管,就是个摆设!”
林辰拿起电话,指尖抖得按不准号码。他要立刻通知文广局,关停老剧院;要把检测报告和审计证据一起整理好,连夜上报省委。这已经不是贪腐问题,是拿人命当儿戏。
“我陪你一起整理。”苏晴看出他的焦虑,倒了杯热水递过来,“我采访时拍了照片,舞台板下面的钢筋锈得都能掰弯,还有那些假消防栓,都能当证据。”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办公室的灯亮了,照亮两人忙碌的身影。林辰核对数据,苏晴整理照片,打印机“滋滋”地吐出文件,像在编织一张对抗黑暗的网。午夜时,材料终于整理完毕,林辰看着厚厚的卷宗,突然觉得疲惫,却又有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苏晴离开后,林辰没回家,坐在办公室里翻看着孩子们的画。小姑娘画的活动中心旁边,多了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安全”两个字。他想起父亲的桃木珠,摩挲着珠子上的裂纹,突然觉得那不是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凌晨一点,他锁好办公室,往家走。秋夜的街道空旷,只有路灯陪着他,影子被拉得很长。走到小区楼下时,他抬头看了眼自家窗户,灯暗着,一切如常。
掏出钥匙准备开门时,身后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林辰猛地回头,只见一块砖头落在他脚边,碎成几块,而他家二楼的窗户,玻璃已经裂成蛛网,碎片正簌簌往下掉。
他冲上楼,推开门,客厅里满地玻璃渣。月光从破窗照进来,落在茶几上——父亲送他的桃木珠,早上忘在了家里,此刻正躺在玻璃碎片中,珠子上的裂纹又深了一道,像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林辰捡起桃木珠,指尖被碎片划破,血珠滴在珠子上,晕开一小片红。他走到窗边,楼下的黑影早已不见,只有风卷着落叶,在地上打着旋,像在嘲笑他的天真。
他知道这是谁干的——是周志国的警告,是某些人狗急跳墙的威胁。但他握着桃木珠,感受着掌心的刺痛,突然笑了。
越是黑暗,越要守住心里的光。哪怕这光微弱得像根蜡烛,也足以照亮该走的路。
他拿出手机,给陈阳发了条消息:“材料已整理好,明天一早送省委。另外,老剧院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建议立即查封。”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窗外的风似乎小了些。林辰把桃木珠重新戴回手腕,裂痕贴着皮肤,像道滚烫的印记。他知道,真正的硬仗,从今夜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