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格物院初现蒸汽机 工业曙光露端倪-《朕的大学时代》

  万历八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才刚过正月,北京城外的泥土就已经开始解冻。这个春天,格物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从南京调任而来的博士王徵。他带来的不是经书典籍,而是几大箱奇形怪状的模型和图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被他称为火蒸机的铜制装置。

  一、奇思妙想

  王徵是个五十岁上下的清瘦男子,眼神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在南京时就已经因为改良水车和风箱而小有名气。这次调任京师,是张煜龙特批的——皇帝一直在暗中关注着这个不务正业的奇才。

  陛下,王徵在格物院的正堂上,激动地向前来视察的张煜龙展示他的发明,这是臣根据《远西奇器图说》的记载,又参考了前朝《火龙经》中的火器原理,经过三年试验改进而成的。

  只见一个铜制的密封容器连接着活塞和曲轴,下面是一个小火炉。当火烧开容器中的水,蒸汽推动活塞,带动曲轴转动,连着的磨盘竟然自己转了起来。

  妙哉!张煜龙眼前一亮,他认出这就是蒸汽机的雏形,王卿继续。

  臣测算过,王徵更加兴奋,若是将此机放大数倍,以煤为燃料,其力可抵十头壮牛,而且昼夜不息。若是用于矿场排水,可解透水之患;用于纺织,可同时带动数十架纺机;若是用于漕船......

  他的话被一阵嗤笑声打断。几位老派的格物院学士纷纷摇头:

  异想天开!

  奇技淫巧,不足为道。

  有这功夫,不如多造几架水车实在。

  二、御前演示

  张煜龙没有立即表态,而是下旨:一个月后,在西苑举行公开演示。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反对声此起彼伏:

  工部侍郎上书:王徵所为,实乃舍本逐末。农为国本,当以水利农具为先。

  翰林院侍读更是直接批评:君子不器。陛下若重此等奇技,恐开奢靡之风,坏人心术。

  但张煜龙力排众议。演示当天,西苑的空地上人山人海。除了文武百官,还有许多好奇的工匠和百姓。

  王徵改进后的机器比之前大了三倍。当炉火点燃,蒸汽推动活塞,不仅带动了磨盘,还通过齿轮组同时驱动了纺车和锤锻装置。最让人震惊的是,它连续运转了两个时辰,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陛下请看,王徵指着旁边沟渠里不断被抽上来的水,若是用在矿坑,再深的水也能抽干。用在纺织,一个女工可看管十架纺车。

  现场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阵阵惊叹。

  三、明争暗斗

  演示的成功,让蒸汽机项目获得了皇帝的支持,但也引来了更多的明争暗斗。

  首先是资源争夺。工部以漕船改造急需木材为由,拒绝调拨优质铜料;户部则以辽东军饷吃紧为由,拖延拨款。

  更严重的是理念之争。以理学大儒刘宗周为首的传统派,连续上疏批评蒸汽机违背天道自然将使工匠失业,滋生事端。甚至有人散布谣言,说王徵勾结西洋人,图谋不轨。

  面对重重阻力,张煜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下旨设立格物院特支,由内帑直接拨款;

  将西山的一处废旧皇庄划给格物院作为试验场;

  更重要的是,他让皇长子张承麟定期到格物院观摩学习,实际上是为项目提供保护。

  四、意外突破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事件上。

  这年夏天,直隶大水,漕运中断。就在户部为运粮发愁时,王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运河险要地段安装蒸汽绞盘,帮助漕船过闸。

  这个方案起初遭到漕运总督的坚决反对:祖宗成法不可改!

  但当三艘满载粮食的漕船在蒸汽绞盘的帮助下,只用平时一半的时间就通过了最难的闸口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徵在改进绞盘时,无意中发现通过调整阀门,可以控制蒸汽机转速。这个发现,让蒸汽机的实用性大大提升。

  五、曙光初现

  万历八年的除夕,张煜龙在乾清宫设宴。王徵被特许出席,坐在了从未有过的显要位置。

  诸位爱卿,张煜龙举杯,今年最让朕欣慰的,不是边关又斩首多少,也不是国库又多收了多少赋税。

  他指向殿外——那里,一台改进后的蒸汽机正在带动水车,为整个皇宫供水。

  而是看到了我大明未来的另一种可能。

  宴席散去后,张煜龙单独留下王徵:

  王卿,你说这蒸汽机,可能带动车驾?

  王徵一愣,随即激动地说:陛下圣明!臣已经绘制了草图,若是铺设轨道,以蒸汽机带动车驾,日行千里不在话下!

  张煜龙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轻声道:

  那就去做吧。需要什么,直接上奏。

  这一刻,紫禁城的深宫里,工业革命的曙光已经悄然浮现。而大明王朝的命运,也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