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会上的三把火,迅速点燃了整个帝国的神经。皇帝陛下不仅安然归朝,更以雷霆之势宣布了吏治整顿、新农推广和边患肃清三大要务,其手腕之强硬、决心之坚定,令朝野上下无不侧目。尤其是“大晟司农寺”的设立,打破了六部常规,由皇帝亲领,足见其对农业改革的重视程度。
朝会次日,张煜龙便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他亲自在靠近皇城的原内务府一处闲置官署挂上了“大晟司农寺”的牌匾,并任命了在皇庄试种土豆有功的老农官为首任司农寺少卿(正四品),又从户部、工部抽调了一批实干官员以及招募的民间农技好手充任属官。他明确指示,司农寺的首要任务,便是在北疆朔方、中原豫州两地,依托已有的皇庄和官田,建立大型土豆种薯培育基地,并招募流民和军户,大规模垦荒种植。同时,将土豆的种植技术、储存方法等编撰成册,准备向全国推广。
为了确保新政畅通,张煜龙还赋予了司农寺一项特权:凡涉及新农推广事宜,可直奏御前,遇地方官吏阻挠或阳奉阴违者,司农寺有权先行处置,再行上报!这等于给了司农寺一把尚方宝剑。
一时间,司农寺门前车水马龙,各地调来的农官、招募的农技员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土豆的种子和种植手册,也随着朝廷加急的驿马,飞速传向北疆和中原。一场关乎亿万民生的农业革命,悄然拉开了序幕。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土豆推广的消息传出后,朝堂上下暗流涌动。以礼部侍郎赵文博为首的一些保守派官员,虽不敢再明着反对,但私下里仍不乏非议之声,或言“新物种恐扰地气”,或言“司农寺权柄过重,有违祖制”,更有甚者,暗中指使地方亲信,对司农寺派出的农技员阳奉阴违,设置障碍。
这些情况,自然逃不过张煜龙的耳目。他并未立刻发作,而是冷眼旁观,让冯保和牟斌暗中收集证据。他深知,改革需要立威,也需要时机。他在等待一个杀鸡儆猴的机会。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也因皇帝的归来和新政的推行,泛起了阵阵涟漪。
坤宁宫内,邵芸的孕肚已颇为明显,行动有些不便,但精神极好。张煜龙几乎每日都会抽空陪她用膳,聊聊朝中趣事,感受胎动。邵芸虽不直接干政,但心思细腻,常能从命妇请安和宫人闲谈中听到些风声。这日,她一边为张煜龙布菜,一边柔声提醒道:“陛下,臣妾听闻,近日有些老臣对司农寺之事,颇有微词。陛下推行新政,是为黎民百姓,但也要当心小人作梗,莫要太过操劳。”
张煜龙拍拍她的手,笑道:“芸儿放心,朕心中有数。些许杂音,不足为虑。待北疆土豆丰收,百姓得饱暖,他们自然无话可说。”
邵芸见他成竹在胸,便安心地点点头,转而说起宫中琐事,气氛温馨。
而另一边,杨凯雯的“蕙草宫”则成了一个小型的“医馆”和“农技所”。她本就对医术和新鲜事物感兴趣,张煜龙推广土豆,她便央求皇帝让司农寺也送了些土豆和种植资料到宫里,在自己宫苑的小花园里辟出一块地,亲手试种起来,还拉着感兴趣的宫女太监一起研究。她甚至将土豆的食用方法加以改良,做出了几样可口的小点心,深受后宫姐妹欢迎。张煜龙对此乐见其成,时常去她那里“视察”土豆长势,顺带品尝新品,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情趣。
段钰的“长春宫”依旧是后宫最热闹的地方。她性子活泼,耐不住寂寞,司农寺推广新农,她便想着法子组织宫人排练些与农事相关的小歌舞,说是等丰收庆典时表演给陛下看,倒也给沉闷的宫廷生活添了几分生气。
变化最大的,当属沈羽洁和毛林林。
沈羽洁自陛下从她家乡潞西府归来后,心中一直有些忐忑不安。她隐约感觉到陛下此行与她母家有关,但陛下不提,她也不敢多问。这日,张煜龙特意召她到乾清宫书房。
“羽洁,坐。”张煜龙屏退左右,语气温和。
“谢陛下。”沈羽洁依言坐下,双手紧张地绞着帕子。
张煜龙看着她不安的样子,笑了笑,从案几上拿起一个锦盒递给她:“打开看看。”
沈羽洁疑惑地打开锦盒,里面竟是几样潞西特色的精巧银饰和一小包家乡的特产茶叶。她眼眶瞬间就红了:“陛下……这……”
“朕此次去潞西,顺道见了你舅舅柳明远。”张煜龙语气平静,“他一切都好,让你不必挂念。这些,是他托朕带给你的。”
沈羽洁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哽咽道:“谢陛下隆恩!臣妾……臣妾舅舅他没给陛下添麻烦吧?”
张煜龙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道:“柳先生深明大义,帮了朕不小的忙。你有个好舅舅。”他没有细说,但这句话足以让沈羽洁明白,陛下与她娘家并非敌对,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对皇帝的感激和忠诚更深了一层。
而毛林林,则在一次陪同皇后接受命妇请安时,偶然听到某位勋贵夫人言谈间对司农寺和新作物颇有不屑,言语间还隐隐牵扯到摄政王府。她心思缜密,记在心里,事后寻了个机会,委婉地将此事告知了邵芸。邵芸又转告了张煜龙。这虽非直接证据,却也让张煜龙对某些势力的动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后宫看似平静,实则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或明或暗地,与皇帝的宏图大业产生着联系。张煜龙将这些细微之处都看在眼里,心中对几位妃嫔的信任和情感也愈发深厚。他知道,这座紫禁城,不仅是他运筹帷幄的殿堂,也是他温暖休憩的港湾。
就在司农寺的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后宫一片祥和之际,北疆朔方却传来了一份加急军报——不是关于军情,而是关于土豆的。军报称,首批在朔方军垦农场播种的土豆,遭遇了罕见的虫灾,长势堪忧!
第一个考验,不期而至。张煜龙知道,他必须立刻做出应对。
朝会次日,张煜龙便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他亲自在靠近皇城的原内务府一处闲置官署挂上了“大晟司农寺”的牌匾,并任命了在皇庄试种土豆有功的老农官为首任司农寺少卿(正四品),又从户部、工部抽调了一批实干官员以及招募的民间农技好手充任属官。他明确指示,司农寺的首要任务,便是在北疆朔方、中原豫州两地,依托已有的皇庄和官田,建立大型土豆种薯培育基地,并招募流民和军户,大规模垦荒种植。同时,将土豆的种植技术、储存方法等编撰成册,准备向全国推广。
为了确保新政畅通,张煜龙还赋予了司农寺一项特权:凡涉及新农推广事宜,可直奏御前,遇地方官吏阻挠或阳奉阴违者,司农寺有权先行处置,再行上报!这等于给了司农寺一把尚方宝剑。
一时间,司农寺门前车水马龙,各地调来的农官、招募的农技员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土豆的种子和种植手册,也随着朝廷加急的驿马,飞速传向北疆和中原。一场关乎亿万民生的农业革命,悄然拉开了序幕。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土豆推广的消息传出后,朝堂上下暗流涌动。以礼部侍郎赵文博为首的一些保守派官员,虽不敢再明着反对,但私下里仍不乏非议之声,或言“新物种恐扰地气”,或言“司农寺权柄过重,有违祖制”,更有甚者,暗中指使地方亲信,对司农寺派出的农技员阳奉阴违,设置障碍。
这些情况,自然逃不过张煜龙的耳目。他并未立刻发作,而是冷眼旁观,让冯保和牟斌暗中收集证据。他深知,改革需要立威,也需要时机。他在等待一个杀鸡儆猴的机会。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也因皇帝的归来和新政的推行,泛起了阵阵涟漪。
坤宁宫内,邵芸的孕肚已颇为明显,行动有些不便,但精神极好。张煜龙几乎每日都会抽空陪她用膳,聊聊朝中趣事,感受胎动。邵芸虽不直接干政,但心思细腻,常能从命妇请安和宫人闲谈中听到些风声。这日,她一边为张煜龙布菜,一边柔声提醒道:“陛下,臣妾听闻,近日有些老臣对司农寺之事,颇有微词。陛下推行新政,是为黎民百姓,但也要当心小人作梗,莫要太过操劳。”
张煜龙拍拍她的手,笑道:“芸儿放心,朕心中有数。些许杂音,不足为虑。待北疆土豆丰收,百姓得饱暖,他们自然无话可说。”
邵芸见他成竹在胸,便安心地点点头,转而说起宫中琐事,气氛温馨。
而另一边,杨凯雯的“蕙草宫”则成了一个小型的“医馆”和“农技所”。她本就对医术和新鲜事物感兴趣,张煜龙推广土豆,她便央求皇帝让司农寺也送了些土豆和种植资料到宫里,在自己宫苑的小花园里辟出一块地,亲手试种起来,还拉着感兴趣的宫女太监一起研究。她甚至将土豆的食用方法加以改良,做出了几样可口的小点心,深受后宫姐妹欢迎。张煜龙对此乐见其成,时常去她那里“视察”土豆长势,顺带品尝新品,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情趣。
段钰的“长春宫”依旧是后宫最热闹的地方。她性子活泼,耐不住寂寞,司农寺推广新农,她便想着法子组织宫人排练些与农事相关的小歌舞,说是等丰收庆典时表演给陛下看,倒也给沉闷的宫廷生活添了几分生气。
变化最大的,当属沈羽洁和毛林林。
沈羽洁自陛下从她家乡潞西府归来后,心中一直有些忐忑不安。她隐约感觉到陛下此行与她母家有关,但陛下不提,她也不敢多问。这日,张煜龙特意召她到乾清宫书房。
“羽洁,坐。”张煜龙屏退左右,语气温和。
“谢陛下。”沈羽洁依言坐下,双手紧张地绞着帕子。
张煜龙看着她不安的样子,笑了笑,从案几上拿起一个锦盒递给她:“打开看看。”
沈羽洁疑惑地打开锦盒,里面竟是几样潞西特色的精巧银饰和一小包家乡的特产茶叶。她眼眶瞬间就红了:“陛下……这……”
“朕此次去潞西,顺道见了你舅舅柳明远。”张煜龙语气平静,“他一切都好,让你不必挂念。这些,是他托朕带给你的。”
沈羽洁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哽咽道:“谢陛下隆恩!臣妾……臣妾舅舅他没给陛下添麻烦吧?”
张煜龙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道:“柳先生深明大义,帮了朕不小的忙。你有个好舅舅。”他没有细说,但这句话足以让沈羽洁明白,陛下与她娘家并非敌对,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对皇帝的感激和忠诚更深了一层。
而毛林林,则在一次陪同皇后接受命妇请安时,偶然听到某位勋贵夫人言谈间对司农寺和新作物颇有不屑,言语间还隐隐牵扯到摄政王府。她心思缜密,记在心里,事后寻了个机会,委婉地将此事告知了邵芸。邵芸又转告了张煜龙。这虽非直接证据,却也让张煜龙对某些势力的动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后宫看似平静,实则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或明或暗地,与皇帝的宏图大业产生着联系。张煜龙将这些细微之处都看在眼里,心中对几位妃嫔的信任和情感也愈发深厚。他知道,这座紫禁城,不仅是他运筹帷幄的殿堂,也是他温暖休憩的港湾。
就在司农寺的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后宫一片祥和之际,北疆朔方却传来了一份加急军报——不是关于军情,而是关于土豆的。军报称,首批在朔方军垦农场播种的土豆,遭遇了罕见的虫灾,长势堪忧!
第一个考验,不期而至。张煜龙知道,他必须立刻做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