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隔岸观火犬雀喧-《宠妻狂魔之王爷请适可而止》

  戎狄左谷蠡王派来的密使,如同投入湖面的又一颗石子,在摄政王府的书房内激起了新的涟漪。

  凌默将密使安置在京城一处极为隐秘的据点后,回来向箫晋珩详细禀报。

  “王爷,来人是左谷蠡王的心腹谋士,名叫赫连勃勃。据他所说,勃尔帖自使者被杀、边境受挫后,在王庭内越发暴戾,将失利归咎于各部出兵不利,加重税赋,强征兵马,引得怨声载道。左谷蠡王本就与勃尔帖因草场划分早有积怨,此次更是首当其冲,部族利益受损严重,故而……愿与我大周暗中结盟,共图勃尔帖。”

  箫晋珩坐在书案后,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神色莫测:“共图?他想如何图之?”

  凌默回道:“赫连勃勃提出,若王爷愿支持左谷蠡王取代勃尔帖,成为新的戎狄大汗,左谷蠡王愿立下血誓,称臣纳贡,永不犯边,并……愿将此次挑起边衅的几名部落首领的人头,作为投名状。”

  条件听起来颇为诱人。

  称臣纳贡,边境安宁,还能兵不血刃地解决掉几个敌人。

  苏晚棠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此时轻声插言道:“王爷,这左谷蠡王,倒是个懂得审时度势的。只是……空口无凭,他这‘愿’字,分量几何?若我等助他上位,他日羽翼丰满,难保不会成为第二个勃尔帖。”

  她的话,正说中了箫晋珩心中的考量。

  草原部落,向来弱肉强食,盟约脆如薄冰。

  箫晋珩看向她,眼中带着赞许:“王妃所言极是。与虎谋皮,需得握紧缰绳。”他转而对凌默吩咐,“告诉那个赫连勃勃,本王可以给左谷蠡王一个机会。但他需先拿出诚意来。”

  “王爷的意思是?”

  “让他把勃尔帖最新的兵力部署、粮草囤积地点,以及王庭护卫的换防规律,详细绘制成图,送过来。”箫晋珩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势,“另外,他不是要献上投名状吗?本王不要那几个部落首领的人头,太远,不方便验货。让他想办法,让勃尔帖最倚重的‘獒犬’——右贤王部,在下次试探进攻中,吃个大亏。本王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战果。”

  这要求,不可谓不苛刻。

  既要核心军事情报,又要实质性的军事行动,几乎是将左谷蠡王架在火上烤,逼他彻底与勃尔帖决裂,没有回头路可走。

  凌默领命:“是,属下这就去传话。”

  消息传回给赫连勃勃,这位以智谋着称的戎狄谋士也倒吸了一口凉气。

  摄政王此举,是既要里子,也要面子,更是将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了左谷蠡王身上。

  但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暗中加紧活动。

  与此同时,北境的局势也变得微妙起来。

  勃尔帖为了挽回颜面,同时也为了震慑内部不安分的势力,再次集结兵力,发动了几次规模稍大的进攻。

  然而,大周边军早有准备,防守得滴水不漏,戎狄军队除了丢下更多尸体,一无所获。

  而就在一次关键的攻防战中,右贤王部作为主力前锋,按照计划应该得到侧翼左谷蠡王部的策应,然而左谷蠡王部的援军却“意外”地迟到了半个时辰,导致右贤王部孤军深入,被大周名将、镇北侯率精锐包了饺子,损失惨重,连右贤王本人也身负重伤,狼狈逃回。

  消息传回戎狄王庭,勃尔帖暴跳如雷,认定是左谷蠡王故意延误军机,存心报复,当即就要派兵去捉拿左谷蠡王问罪。

  左谷蠡王则一口咬定是传令兵出了问题,道路难行,坚决不认,同时暗中加紧防备。

  一时间,戎狄内部原本就存在的裂痕,因为这场“意外”而迅速扩大,猜忌与指责之声四起,勃尔帖的威望再次遭受重创。

  摄政王府内,箫晋珩看着凌默送来的最新战报和戎狄内部动向,唇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王爷这一手‘隔岸观火’,果然奏效。”苏晚棠为他斟上茶,轻笑道,“如今这戎狄内部,怕是比咱们京城的菜市口还要热闹。”

  箫晋珩接过茶盏,指尖拂过她纤细的手腕,语气带着一丝玩味:“狗咬狗,一嘴毛。我们只需看着,偶尔……再丢根骨头下去,让他们咬得更欢些。”

  他所谓的“骨头”,便是通过秘密渠道,将一些经过“加工”的信息,巧妙地传递给勃尔帖和左谷蠡王双方。

  比如,暗示左谷蠡王早已心存异志,与周人有所勾结;又比如,向勃尔帖“透露”,右贤王部此次损失惨重,其实是因为左谷蠡王暗中向周军泄露了进军路线。

  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如同毒药一般,在戎狄高层之间蔓延,加剧了彼此的猜忌和不信任。

  勃尔帖越发觉得身边人人都有可能背叛自己,行事更加多疑酷烈;而左谷蠡王则在巨大的压力和“周人支持”的诱惑下,越发坚定了取而代之的决心。

  京城之中,关于北境的消息依旧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只不过,话题渐渐从“摄政王斩使”的惊悚,转向了“戎狄内乱”的戏谑。

  茶楼里,甚至有说书先生编出了新段子,名叫《摄政王巧施离间计,戎狄王庭狗雀喧》,将戎狄内部争斗描绘得活灵活现,把勃尔帖比喻成一只昏聩暴躁的老狗,把左谷蠡王比喻成一只暗中窥伺的雀鸟,引得听众哄堂大笑。

  这日,安阳长公主过府来访,与苏晚棠在梅香苑叙话。

  “如今这局势,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安阳长公主捧着暖手炉,感慨道,“当初晋珩斩杀使者,多少人吓得魂飞魄散,以为天要塌了。谁能想到,如今竟是这般光景?戎狄自己先乱了起来。”

  苏晚棠娴静地烹着茶,微笑道:“王爷常说,世事如棋,走一步,需看十步。戎狄看似势大,实则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王爷不过是顺势而为,轻轻推了一把罢了。”

  安阳长公主看着她沉稳从容的气度,心中暗叹。

  这位王妃,年纪轻轻,却已隐隐有母仪天下、辅佐君王的风范了。

  她想起宫中那位日渐沉稳的皇帝侄子,又看看眼前这位深得皇弟爱重的王妃,忽然觉得,这大周的江山,或许真的能在这一代人的手中,迎来新的气象。

  “说起来,陛下近日在朝堂上,也越发沉稳了。”安阳长公主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前几日议论漕运改制,陛下竟能引经据典,驳得几位老臣哑口无言,颇有先帝年轻时的风范。”

  苏晚棠心中微动,知道安阳长公主这是在传递一个信号——皇帝正在快速成长,并且开始在某些事务上展现自己的意志。

  她不动声色地接过话头:“陛下天资聪颖,又有王爷悉心教导,自然进步神速。此乃大周之福。”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不再深谈朝政,转而聊起了京中时兴的花样和首饰。

  送走安阳长公主后,苏晚棠独自在院中站了片刻。

  寒风拂过,带着梅花的冷香。

  她知道,北境的危机远未解除,戎狄的内乱只是暂时的,一旦新的强者上位,边境依旧难安。

  而朝堂之上,随着皇帝的成长,权力的格局也必然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但此刻,她心中并无太多忧虑。

  她相信那个男人的能力,也相信他们能够共同面对未来的任何风浪。

  她转身,走向书房的方向。

  那里,有她需要守护的人,也有她愿意与之并肩作战的夫君。

  隔岸观火,固然轻松。

  但真正的强者,从来都懂得如何在火中取栗,并确保这火,永远烧不到自己在意的人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