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林婉清洞府归来,已是三日。
这三日间,赵小二几乎足不出户,甚至连日常的修炼都有些心不在焉。他的心神,完全被林婉清最后那句关于“丹意”的提问所占据,如同魔怔了一般。
“丹意……丹意……”他反复咀嚼着这两个字,眉头紧锁。
林师姐说他“进步尚可,尤在根基”,这点他承认。他的炼丹基础,确实是在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借助玉珏观察药性变化中,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扎实无比。控火、时序、灵力掌控,这些技术性的东西,他自信不输于任何同阶修士,甚至犹有过之。
但“丹意”呢?
这东西虚无缥缈,玄之又玄。它不像药性,可以通过玉珏去感知、去分析;不像火候,可以通过无数次练习去把握、去精准。它似乎存在于每一颗成功的丹药之中,却又超脱于药材、火焰、手法之外。
“是丹药本身蕴含的‘神’,还是炼丹者赋予的‘魂’?”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不由自主地将心中最大的困惑喃喃问出。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至少,现在的他找不到答案。
他想起了自己最初接触炼丹时,那些在旁人眼中毫无价值的废丹。正是凭借玉珏,他才能从那失败的残骸上,捕捉到那一丝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丹韵”。那是一种成功的轨迹,一种趋于完美的残留气息。正是模仿着那些“丹韵”,他才一步步从处理材料,走到了能够独立成丹的地步。
“那些废丹上的‘丹韵’,是丹药在接近成功时,自然孕育出的‘神’吗?”他思索着,“还是说,是那位失败的炼丹者,在某个瞬间,无意中触碰到了某种境界,留下的一丝‘魂’的印记?”
他下意识地从储物袋中,取出了几枚珍藏的废丹。这些废丹品相相对较好,是他早期研究“丹韵”时的样本,如今虽已无用,却一直留着。
拿起一枚色泽灰暗、表面坑洼的废聚气丹,他并未直接动用玉珏,而是先以自身的神识细细感知。
粗糙,滞涩,灵气全无,药力混乱冲突……这就是一枚彻头彻尾的失败品,除了提醒他失败的下场,似乎别无他用。
但他没有放弃,闭上眼,回忆着当初借助玉珏“看”到这片废丹内部时,那惊鸿一瞥的景象——虽然整体结构崩塌,药性溃散,但在某些极其微小的区域,药力分子曾以一种奇异的、和谐的方式排列组合过,散发出一种迥异于周围混乱状态的、微弱而协调的波动。
那就是“丹韵”的实质吗?
他再次拿起另一枚废丹,这一次,他分出一缕神识,沉入玉珏。
刹那间,废丹的内部结构再次以那种近乎“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他感知中。混乱依旧是主旋律,但在那些曾经接近成功的区域,他“看”到了一种残存的、趋于稳定的能量结构,一种虽然微弱却依然存在的“秩序感”。
他尝试着不去分析这些结构的药性成分,而是去感受那种“秩序感”本身带给他的感觉。
一种……圆融?和谐?内敛?生机?
很难用准确的词语去形容,那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感受。就像看到一幅名画的真迹,哪怕不懂画技,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气韵”;就像听到一首绝妙的琴曲,哪怕不明乐理,也能被其中的“意境”所触动。
这废丹中残存的“丹韵”,带给他的,就是类似的感觉,虽然极其微弱,且支离破碎。
“这‘丹韵’,这‘秩序感’,这超越物质的气韵……便是‘丹意’的某种体现吗?”他心中隐隐有所触动。
他放下废丹,又拿出自己炼制的那几颗中品聚气丹。借助玉珏观察其内部。
结构稳定,药力均匀,灵气内蕴。比起废丹,无疑是成功了许多。但若仔细感知,其内部的药力分布,依然存在极其细微的、连玉珏都几乎难以察觉的不均衡;其整体的“气韵”,虽然平和,却似乎缺少了一点……灵动?或者说,一种独特的“神采”?
他想起林婉清炼制丹药时,那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姿态,仿佛不是在“制作”一件物品,而是在“孕育”一个生命。他又想起自己炼制那枚接近极品的冰心丹时,心神完全沉浸,仿佛与炉火、与药材融为一体的那种特殊状态。在那短暂的状态下,他似乎没有刻意去控制火候,火候却自然恰到好处;没有刻意去引导药力融合,药力却自行找到了最和谐的平衡点。
当时只觉得是状态好,是偶然。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自己是否在无意中,触摸到了一丝“丹意”的门槛?是否在那一刻,将自己的“神”或者“魂”,短暂地融入了丹药之中,赋予了它超越寻常的灵性?
“丹意……或许并非是二选一。”赵小二眼中渐渐泛起一丝明悟的光芒,“丹药本身,在成丹的刹那,因其结构的完美和谐,会自然孕育出一丝‘神’;而炼丹者,若能以自身心神契合这种和谐,甚至引导、加强这种和谐,便是赋予了丹药独特的‘魂’。”
“神”是基础,是丹药得以成立的“理”;“魂”是升华,是炼丹者道与技的结晶。
两者相合,方为“丹意”!
想通了这一点,赵小二只觉得脑海中“轰”的一声,仿佛某种一直阻塞的关窍被瞬间冲开。以往炼丹时许多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触,此刻变得清晰起来;许多拘泥于丹方步骤、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束缚,似乎也松动了不少。
他感觉自己的丹道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不再仅仅局限于“如何炼成”,而是开始思考“为何这样炼”、“能否更好”、“如何赋予其‘神采’”。
这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提升,是瓶颈松动的迹象!
他强压下立刻开炉炼丹的冲动,知道此刻心境起伏,并非最佳时机。但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
“原来如此……林师姐点拨的,竟是如此关键的一步。”他对林婉清充满了感激。
丹道之妙,在于“悟”。此言不虚。
技法固然重要,那是通往丹道的基石。但若想登堂入室,窥见更高处的风景,非“悟”不可得。
他重新看向那几枚废丹和自己炼制的聚气丹,目光已然不同。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志,而是承载着“丹意”奥秘的载体。
这三日间,赵小二几乎足不出户,甚至连日常的修炼都有些心不在焉。他的心神,完全被林婉清最后那句关于“丹意”的提问所占据,如同魔怔了一般。
“丹意……丹意……”他反复咀嚼着这两个字,眉头紧锁。
林师姐说他“进步尚可,尤在根基”,这点他承认。他的炼丹基础,确实是在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借助玉珏观察药性变化中,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扎实无比。控火、时序、灵力掌控,这些技术性的东西,他自信不输于任何同阶修士,甚至犹有过之。
但“丹意”呢?
这东西虚无缥缈,玄之又玄。它不像药性,可以通过玉珏去感知、去分析;不像火候,可以通过无数次练习去把握、去精准。它似乎存在于每一颗成功的丹药之中,却又超脱于药材、火焰、手法之外。
“是丹药本身蕴含的‘神’,还是炼丹者赋予的‘魂’?”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不由自主地将心中最大的困惑喃喃问出。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至少,现在的他找不到答案。
他想起了自己最初接触炼丹时,那些在旁人眼中毫无价值的废丹。正是凭借玉珏,他才能从那失败的残骸上,捕捉到那一丝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丹韵”。那是一种成功的轨迹,一种趋于完美的残留气息。正是模仿着那些“丹韵”,他才一步步从处理材料,走到了能够独立成丹的地步。
“那些废丹上的‘丹韵’,是丹药在接近成功时,自然孕育出的‘神’吗?”他思索着,“还是说,是那位失败的炼丹者,在某个瞬间,无意中触碰到了某种境界,留下的一丝‘魂’的印记?”
他下意识地从储物袋中,取出了几枚珍藏的废丹。这些废丹品相相对较好,是他早期研究“丹韵”时的样本,如今虽已无用,却一直留着。
拿起一枚色泽灰暗、表面坑洼的废聚气丹,他并未直接动用玉珏,而是先以自身的神识细细感知。
粗糙,滞涩,灵气全无,药力混乱冲突……这就是一枚彻头彻尾的失败品,除了提醒他失败的下场,似乎别无他用。
但他没有放弃,闭上眼,回忆着当初借助玉珏“看”到这片废丹内部时,那惊鸿一瞥的景象——虽然整体结构崩塌,药性溃散,但在某些极其微小的区域,药力分子曾以一种奇异的、和谐的方式排列组合过,散发出一种迥异于周围混乱状态的、微弱而协调的波动。
那就是“丹韵”的实质吗?
他再次拿起另一枚废丹,这一次,他分出一缕神识,沉入玉珏。
刹那间,废丹的内部结构再次以那种近乎“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他感知中。混乱依旧是主旋律,但在那些曾经接近成功的区域,他“看”到了一种残存的、趋于稳定的能量结构,一种虽然微弱却依然存在的“秩序感”。
他尝试着不去分析这些结构的药性成分,而是去感受那种“秩序感”本身带给他的感觉。
一种……圆融?和谐?内敛?生机?
很难用准确的词语去形容,那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感受。就像看到一幅名画的真迹,哪怕不懂画技,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气韵”;就像听到一首绝妙的琴曲,哪怕不明乐理,也能被其中的“意境”所触动。
这废丹中残存的“丹韵”,带给他的,就是类似的感觉,虽然极其微弱,且支离破碎。
“这‘丹韵’,这‘秩序感’,这超越物质的气韵……便是‘丹意’的某种体现吗?”他心中隐隐有所触动。
他放下废丹,又拿出自己炼制的那几颗中品聚气丹。借助玉珏观察其内部。
结构稳定,药力均匀,灵气内蕴。比起废丹,无疑是成功了许多。但若仔细感知,其内部的药力分布,依然存在极其细微的、连玉珏都几乎难以察觉的不均衡;其整体的“气韵”,虽然平和,却似乎缺少了一点……灵动?或者说,一种独特的“神采”?
他想起林婉清炼制丹药时,那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姿态,仿佛不是在“制作”一件物品,而是在“孕育”一个生命。他又想起自己炼制那枚接近极品的冰心丹时,心神完全沉浸,仿佛与炉火、与药材融为一体的那种特殊状态。在那短暂的状态下,他似乎没有刻意去控制火候,火候却自然恰到好处;没有刻意去引导药力融合,药力却自行找到了最和谐的平衡点。
当时只觉得是状态好,是偶然。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自己是否在无意中,触摸到了一丝“丹意”的门槛?是否在那一刻,将自己的“神”或者“魂”,短暂地融入了丹药之中,赋予了它超越寻常的灵性?
“丹意……或许并非是二选一。”赵小二眼中渐渐泛起一丝明悟的光芒,“丹药本身,在成丹的刹那,因其结构的完美和谐,会自然孕育出一丝‘神’;而炼丹者,若能以自身心神契合这种和谐,甚至引导、加强这种和谐,便是赋予了丹药独特的‘魂’。”
“神”是基础,是丹药得以成立的“理”;“魂”是升华,是炼丹者道与技的结晶。
两者相合,方为“丹意”!
想通了这一点,赵小二只觉得脑海中“轰”的一声,仿佛某种一直阻塞的关窍被瞬间冲开。以往炼丹时许多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触,此刻变得清晰起来;许多拘泥于丹方步骤、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束缚,似乎也松动了不少。
他感觉自己的丹道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不再仅仅局限于“如何炼成”,而是开始思考“为何这样炼”、“能否更好”、“如何赋予其‘神采’”。
这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提升,是瓶颈松动的迹象!
他强压下立刻开炉炼丹的冲动,知道此刻心境起伏,并非最佳时机。但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
“原来如此……林师姐点拨的,竟是如此关键的一步。”他对林婉清充满了感激。
丹道之妙,在于“悟”。此言不虚。
技法固然重要,那是通往丹道的基石。但若想登堂入室,窥见更高处的风景,非“悟”不可得。
他重新看向那几枚废丹和自己炼制的聚气丹,目光已然不同。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志,而是承载着“丹意”奥秘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