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狄青重伤!
这消息如同一盆冰水,将赵祯因粉碎工坊区阴谋和接到东南捷报而生出的些许振奋浇得透心凉。狄青是他手中最锋利、也最值得信赖的刀,更是寒门武将的标杆,他若倒下,不仅东南剿寇事宜可能功亏一篑,对朝堂格局、对军心士气,都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伤势如何?军医怎么说?”赵祯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紧绷。
送来军报的枢密院承旨跪在地上,声音沉重:“回陛下,箭矢淬毒,毒性猛烈,狄将军中箭后便昏迷不醒。随军太医已尽力救治,但……但言毒性古怪,难以根除,只能暂时稳住心脉,情况……不容乐观。”
淬毒!又是这等下作手段!赵祯一拳砸在御案上,眼中怒火翻腾。这必然是那些溃散的海寇,或者更可能就是江南商会安排的亡命之徒,在穷途末路之际的疯狂报复!
“传朕旨意!命太医局选派最精干御医,携带宫中最好药材,即刻启程,赶赴东南!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狄青!”赵祯几乎是咬着牙下令,“同时,命东南各路严密封锁,搜捕残敌,尤其是使用毒箭者,朕要活的!”
“臣遵旨!”
(承)
狄青重伤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仅限于少数核心重臣知晓。但魏王赵允弼自请削爵的请罪帖,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汴京高层传开,引发了新一轮的暗流涌动。
正如赵祯所料,魏王这一手以退为进,立刻赢得了不少宗室勋贵,乃至一些观念保守的文官的同情。不少人上书,言道魏王乃皇室尊长,纵有失察之过,亦已自省,恳请陛下念及骨肉亲情,从轻发落。
“陛下,魏王殿下乃太宗血脉,国之柱石。如今既已认错,若严惩,恐寒了宗室之心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宗正颤巍巍地进言。
“是啊陛下,首恶已诛(指那些被抓住的亡命徒),何必牵连过广?”另有官员附和。
一时间,要求“宽宥魏王”的声浪竟不小。赵祯看着案头堆积的求情奏疏,脸色阴沉。他知道,这是宗室勋贵集团在向自己施压,也是在试探自己的底线。
他若轻轻放过,则新政威严扫地,日后更难推行;若强硬处置,则可能引发宗室剧烈反弹,甚至造成朝局动荡,尤其是在狄青重伤、东南未完全平定的敏感时期。
(转)
就在赵祯于朝堂上承受压力,权衡利弊之际,工坊区却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第一批新式织机,在经过日夜不停的安装调试后,终于要正式开机试织了!
劫后余生的工匠和役夫们,将所有后怕与愤怒都化为了力量,全身心投入到了这最后的冲刺中。王铁匠不顾腿伤,亲自监督最后几台织机的调试;被组织起来的妇女们,则小心翼翼地将最好的棉纱、麻线准备好。
柳七娘站在宽敞明亮的新厂房内,看着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结构精巧的新式织机,心中百感交集。为了这一刻,她付出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吉时已到!开机!”随着柳七娘一声令下,工匠们用力扳动机关。
“哐当……哐当……哐当……”
巨大的飞轮开始转动,通过复杂的传动机构,带动着数十台织机的梭子飞快地来回穿梭。原本需要手工一点点牵引的经线纬线,在机械的力量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交织、成型!
效率,远超传统织机数倍!而且织出的布匹,更加均匀、紧密!
“成了!我们成了!”
“老天爷!这……这也太快了!”
厂房内,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老织工抚摸着那飞速成型的布匹,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小小的布匹意味着什么!
柳七娘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赌约的三项目标,质优、价廉(因效率提升,成本必然大降)、高税收(一旦量产,税收可期),至少已经完成了一半!这就是她献给赵祯,回击所有质疑者最有力的武器!
她立刻命人将第一匹下线的“工坊细布”精心包装,连同开机成功的喜报,火速送往宫中。
(合)
皇宫内,赵祯正为如何处置魏王而心烦意乱。当他看到柳七娘送来的那匹光滑紧密的“工坊细布”和报喜文书时,阴郁的心情瞬间云开雾散!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激动地抚摸着那匹布,仿佛抚摸着一件绝世珍宝,“天佑大宋!柳卿不负朕望!”
这匹布来得太是时候了!它不仅证明了工坊区的成功,证明了新政的潜力,更是在这舆论纷扰的时刻,给了他最强的底气和破局的支点!
他立刻下令:“将这匹布,还有工坊区开机成功的消息,登在下一期《汴京日报》头版!要让全汴京、全大宋的百姓都看看,什么是新气象,什么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他要利用这匹布和工坊区的成功,对冲魏王请罪带来的舆论压力,将天下人的目光,重新拉回到“变革”与“未来”上来!
同时,他对于魏王的处置,心中也已有了决断。
“传旨,”赵祯声音恢复了一贯的冷静威严,“魏王赵允弼,御下不严,纵容恶仆,勾结匪类,险酿大祸,本该严惩。然,念其乃太宗血脉,且年事已高,又主动请罪,朕心恻然。着,削去魏王实封户一千,罚俸三年,于府中闭门读书思过,无朕旨意,不得离府!其府中一应属官,交由有司彻查,有罪者,严惩不贷!”
这个处置,看似严厉——削实封、罚俸、禁足,但却保住了魏王的王爵,没有动其根本。既展现了皇权的威严,也暂时安抚了宗室,避免了 iediate 的激烈冲突,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清算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悬念)
圣旨下达,魏王府大门紧闭,仿佛一切都暂时尘埃落定。工坊区成功开机,狄青重伤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东南战事接近尾声,朝堂上的风波似乎也暂时平息。
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一个穿着灰色布衣、戴着斗笠,身形完全融入夜色的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柳七娘工坊区指挥部的后门外。
他没有敲门,也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只是用手指,以一种奇特而规律的节奏,轻轻叩击了三下门板。
指挥部内,正准备歇息的柳七娘动作猛地一顿。这个叩击声……并非她与任何手下约定的暗号!
她警惕地走到门后,压低声音:“谁?”
门外,传来一个低沉而沙哑,仿佛金石摩擦般的声音,只说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明公问,夫人可还记得‘临湖苑’之约?”
狄青重伤!
这消息如同一盆冰水,将赵祯因粉碎工坊区阴谋和接到东南捷报而生出的些许振奋浇得透心凉。狄青是他手中最锋利、也最值得信赖的刀,更是寒门武将的标杆,他若倒下,不仅东南剿寇事宜可能功亏一篑,对朝堂格局、对军心士气,都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伤势如何?军医怎么说?”赵祯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紧绷。
送来军报的枢密院承旨跪在地上,声音沉重:“回陛下,箭矢淬毒,毒性猛烈,狄将军中箭后便昏迷不醒。随军太医已尽力救治,但……但言毒性古怪,难以根除,只能暂时稳住心脉,情况……不容乐观。”
淬毒!又是这等下作手段!赵祯一拳砸在御案上,眼中怒火翻腾。这必然是那些溃散的海寇,或者更可能就是江南商会安排的亡命之徒,在穷途末路之际的疯狂报复!
“传朕旨意!命太医局选派最精干御医,携带宫中最好药材,即刻启程,赶赴东南!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狄青!”赵祯几乎是咬着牙下令,“同时,命东南各路严密封锁,搜捕残敌,尤其是使用毒箭者,朕要活的!”
“臣遵旨!”
(承)
狄青重伤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仅限于少数核心重臣知晓。但魏王赵允弼自请削爵的请罪帖,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汴京高层传开,引发了新一轮的暗流涌动。
正如赵祯所料,魏王这一手以退为进,立刻赢得了不少宗室勋贵,乃至一些观念保守的文官的同情。不少人上书,言道魏王乃皇室尊长,纵有失察之过,亦已自省,恳请陛下念及骨肉亲情,从轻发落。
“陛下,魏王殿下乃太宗血脉,国之柱石。如今既已认错,若严惩,恐寒了宗室之心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宗正颤巍巍地进言。
“是啊陛下,首恶已诛(指那些被抓住的亡命徒),何必牵连过广?”另有官员附和。
一时间,要求“宽宥魏王”的声浪竟不小。赵祯看着案头堆积的求情奏疏,脸色阴沉。他知道,这是宗室勋贵集团在向自己施压,也是在试探自己的底线。
他若轻轻放过,则新政威严扫地,日后更难推行;若强硬处置,则可能引发宗室剧烈反弹,甚至造成朝局动荡,尤其是在狄青重伤、东南未完全平定的敏感时期。
(转)
就在赵祯于朝堂上承受压力,权衡利弊之际,工坊区却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第一批新式织机,在经过日夜不停的安装调试后,终于要正式开机试织了!
劫后余生的工匠和役夫们,将所有后怕与愤怒都化为了力量,全身心投入到了这最后的冲刺中。王铁匠不顾腿伤,亲自监督最后几台织机的调试;被组织起来的妇女们,则小心翼翼地将最好的棉纱、麻线准备好。
柳七娘站在宽敞明亮的新厂房内,看着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结构精巧的新式织机,心中百感交集。为了这一刻,她付出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吉时已到!开机!”随着柳七娘一声令下,工匠们用力扳动机关。
“哐当……哐当……哐当……”
巨大的飞轮开始转动,通过复杂的传动机构,带动着数十台织机的梭子飞快地来回穿梭。原本需要手工一点点牵引的经线纬线,在机械的力量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交织、成型!
效率,远超传统织机数倍!而且织出的布匹,更加均匀、紧密!
“成了!我们成了!”
“老天爷!这……这也太快了!”
厂房内,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老织工抚摸着那飞速成型的布匹,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小小的布匹意味着什么!
柳七娘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赌约的三项目标,质优、价廉(因效率提升,成本必然大降)、高税收(一旦量产,税收可期),至少已经完成了一半!这就是她献给赵祯,回击所有质疑者最有力的武器!
她立刻命人将第一匹下线的“工坊细布”精心包装,连同开机成功的喜报,火速送往宫中。
(合)
皇宫内,赵祯正为如何处置魏王而心烦意乱。当他看到柳七娘送来的那匹光滑紧密的“工坊细布”和报喜文书时,阴郁的心情瞬间云开雾散!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激动地抚摸着那匹布,仿佛抚摸着一件绝世珍宝,“天佑大宋!柳卿不负朕望!”
这匹布来得太是时候了!它不仅证明了工坊区的成功,证明了新政的潜力,更是在这舆论纷扰的时刻,给了他最强的底气和破局的支点!
他立刻下令:“将这匹布,还有工坊区开机成功的消息,登在下一期《汴京日报》头版!要让全汴京、全大宋的百姓都看看,什么是新气象,什么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他要利用这匹布和工坊区的成功,对冲魏王请罪带来的舆论压力,将天下人的目光,重新拉回到“变革”与“未来”上来!
同时,他对于魏王的处置,心中也已有了决断。
“传旨,”赵祯声音恢复了一贯的冷静威严,“魏王赵允弼,御下不严,纵容恶仆,勾结匪类,险酿大祸,本该严惩。然,念其乃太宗血脉,且年事已高,又主动请罪,朕心恻然。着,削去魏王实封户一千,罚俸三年,于府中闭门读书思过,无朕旨意,不得离府!其府中一应属官,交由有司彻查,有罪者,严惩不贷!”
这个处置,看似严厉——削实封、罚俸、禁足,但却保住了魏王的王爵,没有动其根本。既展现了皇权的威严,也暂时安抚了宗室,避免了 iediate 的激烈冲突,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清算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悬念)
圣旨下达,魏王府大门紧闭,仿佛一切都暂时尘埃落定。工坊区成功开机,狄青重伤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东南战事接近尾声,朝堂上的风波似乎也暂时平息。
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一个穿着灰色布衣、戴着斗笠,身形完全融入夜色的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柳七娘工坊区指挥部的后门外。
他没有敲门,也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只是用手指,以一种奇特而规律的节奏,轻轻叩击了三下门板。
指挥部内,正准备歇息的柳七娘动作猛地一顿。这个叩击声……并非她与任何手下约定的暗号!
她警惕地走到门后,压低声音:“谁?”
门外,传来一个低沉而沙哑,仿佛金石摩擦般的声音,只说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明公问,夫人可还记得‘临湖苑’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