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合纵连横-《重生之问道官途》

  省级试点城市的帽子落下,如同给“智造千湖”计划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资金和政策的绿灯相继亮起,李鸣风的工作节奏更快了。他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奔波于省厅、市政府、试点企业之间,协调资源,解决难题,推动着庞大的工业机器缓慢却坚定地转向。

  然而,改革的深水区,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矛盾开始显现。

  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明面上的反对,而是源于一种无声的抵触和消极的执行。市里某些与传统产业关联极深的部门,虽然嘴上支持,但在具体落实配套政策、精简审批流程时,却开始强调“规定”、“风险”、“需要研究”,行动迟缓。一些与老旧产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企业协会、行业组织,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委婉地表达对“过快转型”可能引发失业、影响稳定的“担忧”。

  李鸣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暗流。他知道,单靠行政命令和试点热情,无法持久地推动这场深刻的变革。他需要更广泛的支持,需要撬动市场的力量,更需要……找到盟友。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拜访请求送到了孙磊那里:千湖市工商联主席、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明集团董事长徐明,请求拜访李市长。

  徐明是千湖本地民营企业的龙头老大,旗下产业涉及地产、零售、酒店等多个领域,虽非传统制造业出身,但在本地商界影响力巨大,与政界关系也盘根错节。此前,他对“智造千湖”一直持观望态度。

  李鸣风略感意外,但还是安排了会见。

  徐明五十多岁年纪,身材微胖,笑容满面,一进门就热情地握手:“李市长,久仰大名!您在长湖的业绩,我们商界可是佩服得很啊!早就想来拜访,怕打扰您工作!”

  寒暄过后,徐明话入正题,语气变得诚恳起来:“李市长,不瞒您说,之前对市里推的这个数字化改造,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家心里是打鼓的。觉得那是大企业、国企玩的东西,我们小家小业,玩不起,也玩不动。” 他话锋一转:“但最近看了龙泉试点的效果,特别是老赵那个齿轮厂的事,大家心思活络了!原来改造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小步快跑,真的能省成本、提效率!这可是关系到我们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徐明身体前倾,压低声音:“但是,李市长,大家还是有几个顾虑。一是怕政策变,今天支持,明天收紧;二是怕政府指定的那些服务商不靠谱,钱花了没效果;三是怕改造过程中,各种审批、检查还是老样子,拖不起。”

  李鸣风静静地听着,心中了然。徐明代表的,是千湖市庞大民营经济群体的真实心态:想改,但怕风险,需要更有力的保障和更透明的环境。

  “徐会长,感谢您的坦诚。”李鸣风郑重回应,“企业的顾虑,就是政府工作的方向。政策方面,我可以明确告诉您,省市的决心是坚定的,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关于服务商,我们正在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很快就会发布首批认证服务商名录,并引入用户评价体系,做得不好的,坚决清出去!” 他顿了顿,抛出一个想法:“至于审批和营商环境,光靠政府自我革命还不够。工商联、企业家协会能不能发挥更大作用?比如,组建一个由企业家、专家组成的‘营商环境观察员’队伍,专门盯着各部门在推动改造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直接向市政府反映?或者,定期组织‘政企面对面’活动,企业家直接向分管市长、局长们提问题,现场办公?”

  徐明眼睛一亮!李鸣风这不是简单安抚,而是真的要赋予商会组织实权,将其变成监督政府、沟通政企的桥梁和盟友!这步棋,走得又高又妙! “太好了!李市长!有您这句话,我们工商联一万个支持!”徐明激动地说,“我们马上落实!观察员队伍一周内组建起来!‘政企面对面’您定时间,我们负责组织企业!”

  一个潜在的阻力,瞬间转化为了强大的推动力。送走徐明,李鸣风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改革,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必须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老班底的呼唤与新的灵感

  刚处理完徐明的事,李鸣风接到了长湖县经开区主任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主任的语气既兴奋又焦急:“老书记,向您报喜也求助来了!咱们之前盯的那个高性能碳纤维材料项目,有眉目了!国内顶尖的团队,技术绝对领先,市场前景巨大!但是,对方要求太高了,配套要顶级实验室,政策要‘一事一议’,好几个沿海城市都在抢!我们……我们快顶不住了!”

  碳纤维项目!这是李鸣风在长湖离任前亲自布局的最后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关乎长湖未来十年的产业升级。他立刻重视起来:“别急,具体什么要求?对方团队核心人物是谁?” 听完汇报,李鸣风沉思片刻。长湖的底子,确实很难完全满足对方的要求,但这个项目太关键,绝不能丢。

  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千湖市正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急需引入高端创新资源作为引领。而这个碳纤维项目,正是最顶尖的新材料创新项目! “这样,”李鸣风有了主意,“你们立刻准备一份最详细的项目资料和对方的需求清单,报给市发改委和科技局,同时报给我一份。以长湖县和千湖市联合体的名义,去跟对方谈!” “市里?”主任一愣。 “对!市里!”李鸣风语气果断,“告诉对方,土地、基础配套长湖出,但顶级的实验室平台、专项人才政策、甚至部分资金,由千湖市来保障!我们要打‘千湖牌’,举全市之力来争这个项目!这样,我们的筹码就大大增加了!”

  电话那头顿时传来狂喜的声音:“太好了!老书记!有市里支持,我们就有底气了!我马上办!”

  挂了电话,李鸣风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为了帮长湖争取一个项目,更是为他推动“智造千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将长湖经开区,打造成千湖市产业创新升级的“尖兵”和“特区”! 长湖基础好,班子得力,又有感情,完全可以作为千湖市承接重大创新项目、试点前沿政策的“飞地”和“前沿阵地”。这样既避免了在市里直接推动可能遇到的巨大阻力,又能通过长湖的成功,反过来倒逼市里的改革!

  他立刻让孙磊调阅相关政策文件,思考着如何将长湖经开区纳入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的总体规划,并给予特殊的政策授权。

  一个来自老根据地的求助,竟然意外地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提供了破局的另一种可能。

  合纵连横,借力打力。李鸣风发现,坐在副市长这个位置上,视野和可调动的资源截然不同。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县的当家人,而是一个市的战略棋手。每一颗棋子——无论是商会组织,还是昔日的下属区县——都可以在更大的棋盘上,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他铺开稿纸,开始构思一份新的报告:《关于支持长湖经开区打造千湖市产业创新升级示范特区的若干意见》。

  新的棋局,已经在他脑中展开。而这一次,他手中的棋子,更多,也更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