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市场风云-《重生之问道官途》

  千湖市碳纤维材料产业基地一期工程竣工暨投产仪式,举办得隆重而盛大。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亲自到场剪彩,国家部委发来贺信,媒体聚光灯闪烁。生产线上,经过精密调试的设备轰鸣启动,第一缕漆黑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碳丝顺利产出,标志着千湖市在高端新材料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然而,盛大典礼的喧嚣过后,残酷的现实挑战才刚刚开始。作为市长的李鸣风,很快就被从庆祝的氛围中拉回冰冷的办公室,面对一系列远比建设期更为复杂的难题。

  投产不到一个月,项目公司总经理就拿着厚厚一叠报告,愁眉苦脸地敲开了李鸣风办公室的门。 “市长,情况……不太妙。”总经理的声音带着焦虑,“我们虽然能稳定产出T300级别的碳丝,但优等品率只有65%左右,远低于设计85%的目标。成本核算下来,比国际同类产品高了将近40%!”

  李鸣风的心猛地一沉。优等品率低,意味着大量废品和次品,直接推高成本;成本高昂,意味着产品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只能靠政府补贴苟延残喘。这与他设想中的“标杆项目”、“利润奶牛”相去甚远。

  “原因分析了吗?”李鸣风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分析了,主要是两个问题。”总经理苦笑,“一是工艺稳定性。虽然突破了关键技术,但大规模量产对温度、压力、张力等参数的精确控制要求极高,我们的操作工人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严重短缺,稍微有点波动,产品质量就起伏很大。” 二是核心原材料——高品质聚丙烯腈原丝,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且供应周期长,受国际关系和汇率影响很大。”

  李鸣风立刻意识到,这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过程中最常见的“死亡之谷”。攻克技术难关只是第一步,实现稳定、低成本、大规模的量产,是另一场更为艰苦的战役。

  与此同时,市场开拓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早在项目建设期间,国际碳纤维巨头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千湖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投产消息一经发布,巨头们立刻采取了行动。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下游的风电叶片制造商和体育器材厂商。这些千湖碳纤维项目原本重点瞄准的客户,纷纷接到了国际巨头销售代表的拜访或电话,内容大同小异:“听说你们在考虑试用千湖的产品?友情提醒一下,他们的产品性能和数据是否经过长期验证?大规模供应的稳定性如何?售后服务能跟上吗?我们的价格虽然稍高,但品质和供应绝对有保障……”

  软硬兼施,既有“友情提醒”,也有隐晦的威胁,更有直接的价格战——针对千湖的目标客户,巨头们开出了前所未有的优惠价格!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原本有意向的几家大客户都开始犹豫、观望,甚至退缩。项目公司的销售团队四处碰壁,订单寥寥无几。

  “市长,那些国际巨头太狠了!他们宁愿暂时亏本,也要把我们扼杀在摇篮里!”销售总监愤懑又无奈地汇报。

  内外交困之下,市政府内部和外界也开始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 “当初我就说,这东西太高端,我们玩不转……” “投入这么大,要是最后成了无底洞,怎么办?” “还不如老老实实发展传统产业,虽然利润薄,但至少稳妥……”

  这些声音虽然不大,但像蚊子一样嗡嗡作响,干扰着军心。甚至连市政府班子里,也有个别领导委婉地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引入更有实力的大型国企甚至外资来控股,分担风险。

  压力如同潮水般向李鸣风涌来。他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这个他力排众议、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项目,似乎正朝着最危险的方向滑去。

  深夜,李鸣风独自一人站在办公室的全市产业规划图前,目光紧紧盯着碳纤维项目的位置,眉头紧锁。放弃?绝无可能!这不仅关系一个项目的成败,更关系千湖转型升级的战略决心和信誉。但继续硬撑,巨大的资金窟窿和市场风险又如何化解?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电话,直接拨通了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的手机:“王博士,抛开所有客套话,告诉我,优等品率提升到80%,成本降低20%,技术上需要多久?需要什么支持?”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坚定而嘶哑的声音:“李市长,给我半年时间,再给我引进三名有五年以上量产经验的一线工程师,优等品率我有信心搞上去!成本方面,需要尽快实现原丝的国产化替代,这需要国内化工企业的配合。”

  “好!人就按你的要求去找,不惜代价!原丝国产化的事,我来解决!”李鸣风斩钉截铁。

  挂了电话,他立刻又让孙磊通知召开紧急市政府专题会议。

  会议上,面对各种疑虑和担忧,李鸣风的态度异常坚决: “碳纤维项目,是千湖产业转型的旗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现在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恰恰说明我们做的事情有价值,触动了巨头的奶酪!” “关于资金,市财政再挤一挤,产业引导基金重点倾斜!同时,马上启动B轮融资,吸引战略投资者,但不是甩包袱,必须确保我们的控股权和主导权!” “关于市场,巨头打压不可怕!他们越打压,越说明他们害怕!我们的策略要调整:暂时避开他们的主力市场,主攻他们对利润看不上、但又需要碳纤维的细分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部件、特定型号的无人机骨架!先活下来,再求发展!” “关于人才和原材料,成立两个攻坚专班,我亲自牵头!人才专班,面向全球招聘,猎头费用政府补贴!原材料专班,明天我就带队去国内最大的化纤企业登门拜访,洽谈合作!”

  他的决策清晰果断,没有丝毫犹豫,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长湖背水一战的状态。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瞬间稳定了动摇的人心。

  会后,李鸣风推开窗户,秋夜的冷风涌入,让他精神一振。远处,碳纤维基地的灯光依然明亮。

  他知道,最艰难的阶段来了。这不再是一场庆典,而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攻坚战。但他别无选择,必须带领千湖,在这场与国际巨头和市场规律的博弈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场围绕碳纤维的战役,将真正检验他作为一市之长的战略眼光、决断力和韧性。而他,已做好了准备,迎接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