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上层的目光-《重生之问道官途》

  省级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的争夺尚未尘埃落定,一场更高层级、影响更为深远的机遇与挑战,已悄然降临,将千湖市和李鸣风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风口浪尖。

  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的明传电报,被机要秘书神色郑重地送到了李鸣风的办公桌上。电报内容言简意赅: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司局领导及数位两院院士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将赴千湖市,专题调研碳纤维产业发展情况,并为研究制定国家新材料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做准备。

  “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这九个字,让李鸣风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意味着,国家层面正在考虑整合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最具基础和潜力的地区,布局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这已远远超出了省级研究院的范畴,而是关乎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国家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

  机遇千载难逢,压力也空前巨大。能够进入国家规划的“盘子”,意味着巨大的政策、资金、项目倾斜,千湖的产业能级将实现质的飞跃。但竞争对手,也将从兄弟地市,变为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强市,甚至包括一些老牌的工业基地。

  李鸣风立刻意识到,这已不是简单的汇报接待,而是一场关乎千湖未来命运的战略大考。他第一时间向市委书记王哲做了汇报,两人迅速达成共识:成立最高规格的接待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由王哲和李鸣风亲自挂帅,举全市之力,务必展现出千湖最优秀的方面。

  全市总动员:精心的准备与务实的底色

  整个千湖市如同一台精密机器,高速运转起来。但李鸣风给筹备工作定下了与众不同的基调:“实事求是,不搞形式,充分展示优势,绝不回避问题。” 他要求:参观路线不刻意安排,就看最真实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汇报材料数据必须绝对准确,有一说一;座谈人员必须是一线的技术骨干和企业负责人,能讲实话、讲行话;甚至要求准备一份《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及政策建议清单》,直接向国家部委要政策、要支持。

  “我们要让国家部委看到千湖实实在在的产业基础、清晰的发展规划、以及干事创业的决心,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李鸣风在筹备会上强调。

  他亲自修改汇报稿,将重点放在千湖如何突破技术封锁、如何打造产业生态、以及未来在全国产业格局中的独特定位和贡献上。他甚至大胆建议,将之前量产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解决方案,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汇报,以体现千湖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韧性。

  国家调研组如期而至。带队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目光锐利的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队伍中不乏国内材料学界的泰斗级人物。考察过程严谨而深入,提问非常专业和犀利。

  在生产车间,院士们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直接走到设备前,询问具体的工艺参数、能耗指标、杂质控制水平;在研发中心,他们仔细查看实验记录,与年轻的科研人员讨论技术路线的优劣;在座谈会上,他们更关心的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程度、产业链的脆弱环节、以及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的真实差距。

  李鸣风全程陪同,亲自讲解。他没有让下属代劳,对各个环节的数据和情况了如指掌,对专家们的提问应对自如,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回避短板。当一位院士问到原丝国产化替代的进展时,李鸣风没有报喜不报忧,而是详细介绍了与北方石化的合作进展、目前达到的水平、以及依然存在的技术瓶颈和需要国家支持的方向。

  他的务实、专业和坦诚,给调研组的领导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位司长私下对王哲和李鸣风说:“走了这么多地方,像千湖这样准备充分、领导懂行、不说空话的地方,不多见。你们是真正在干事。”

  调研顺利结束,但李鸣风和王哲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博弈,此刻才真正拉开帷幕。

  很快,各种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反馈回来。 有好消息:调研组内部对千湖的评价很高,尤其是对其完整的产业链构想和突破核心技术的决心表示赞赏。 但也有令人警惕的消息:其他几个参与竞争的城市也各显神通。有的老工业基地,打“政治牌”和“基础牌”,强调其历史贡献和雄厚的工业底蕴;有的沿海开放城市,打“国际牌”和“资本牌”,展示其强大的融资能力和国际化人才优势;甚至还有城市,开始动用各种人脉关系,在京进行公关活动。

  这是一场综合实力的比拼,不仅是产业基础,更是战略谋划、公关能力和高层影响力的全面较量。

  面对暗流汹涌的竞争局面,李鸣风没有坐以待毙。在请示王哲并得到省委主要领导默许后,他再次前往北京。

  这一次,他的目标更加明确。他不再广泛撒网,而是通过董国云等老领导的关系,精准拜访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的关键司局领导,以及几位在决策咨询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院士。

  他的拜访,不是简单的套近乎,而是带着精心准备的《关于支持千湖市打造国家级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战略思考》报告。报告中,他不仅阐述了千湖的优势,更站在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快高端材料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包括设立国家级的创新中心、实施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将其纳入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目录等。

  他的汇报,有格局、有深度、有实招,再次赢得了倾听者的认可。一位资深院士评价道:“李市长,你不像个市长,倒像个战略科学家。很多地方领导来都是要钱要政策,你是来谈思路、谈战略、谈如何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难得!”

  这些高层的互动,虽然不能直接决定结果,却有效地传递了千湖的声音,提升了千湖在决策者心目中的分量。

  从北京回来,李鸣风的心情并未放松。他知道,最后的决策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平衡,变数依然很大。

  他站在办公室的全国地图前,目光扫过那些竞争对手所在的城市,眼神锐利。千湖就像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少年天才,将要与一众成名已久的武林高手同台竞技。

  但他信心十足。千湖的优势在于专注、在于拼搏、在于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和清晰可行的路径规划。

  王哲书记推门进来,看着他凝重的表情,笑了笑:“怎么?压力大了?” 李鸣风转过身,也笑了笑:“压力就是动力。书记,我觉得我们有七成把握。” “哦?这么有信心?” “不是因为咱们多厉害,”李鸣风目光炯炯,“而是因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不是历史多辉煌、口号多响亮的地方,而是能真正静下心来、突破关键技术、打造健康产业生态的地方。这一点,千湖做到了,而且会做得更好。”

  王哲满意地点点头:“好!有这个底气就好。省委省政府也会全力支持我们。现在,我们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是等待,并继续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

  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但千湖的各项工作却在等待中加速推进。碳纤维生产线在优化,新的合作项目在签约,人才公寓在快速建设……

  所有人都预感到,一场足以改变千湖城市命运的重大机遇,正在临近。而李鸣风,这位年轻的市长,正带领着这座城市,以最好的姿态,准备迎接历史的抉择。

  无论结果如何,千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在全国新材料产业的版图上,刻下了不容忽视的印记。而新的故事,即将翻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