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一言九鼎-《重生之问道官途》

  新年伊始,千湖市委礼堂座无虚席。李鸣风站在主席台上,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没有冗长的开场白,他直接抛出一份震撼全场的计划书。

  “同志们,这是千湖市新年的三件大事。”李鸣风声音铿锵,“第一,三个月内举办国际新材料峰会,全球500强企业至少要来100家;第二,年底前建成T1100碳纤维量产线,技术水平必须全球领先;第三,启动‘千湖英才’计划,引进1000名高层次人才。”

  台下鸦雀无声。这三项目标,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有困难吗?”李鸣风问道。

  会场一片寂静。终于,发改委主任小心翼翼地开口:“书记,三个月办国际峰会,时间是不是太紧...”

  “时间紧不是理由。”李鸣风直接打断,“我要的是解决方案,不是困难。办不了现在就说,我换能办的人。”

  发改委主任立即改口:“能办!我们马上启动筹备工作!”

  李鸣风满意地点头,目光转向科技局长:“T1100量产,有问题吗?”

  科技局长立即起身:“保证完成任务!团队已经做好一切准备。”

  “人才引进呢?”李鸣风看向组织部部长。

  “我们已经锁定目标人选,政策包已经准备好,就等书记一声令下。”

  李鸣风大手一挥:“好!那就这么定了。各部门立即行动,我要每周听一次进度汇报。完不成任务的,主动和我申请调离岗位。”

  散会后,千湖市的党政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李鸣风的办公室成了临时指挥部,各部门负责人排队汇报工作,现场决策,当场拍板。

  国际峰会筹备遇到第一个难题:场馆建设。按照常规流程,新建场馆需要至少半年时间。

  “把体育中心改造一下。”李鸣风当场决策,“联系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租借全套智能会议系统,钱不是问题。”

  “可是书记,预算可能超标...”财政局长小声提醒。

  “特事特办。”李鸣风直接签字,“从试验区专项资金里支出,我去向省委解释。”

  T1100量产线建设遇到技术瓶颈,需要从国外进口一台关键设备,但受制裁影响,正常渠道无法购买。

  “走第三方中转。”李鸣风果断决策,“香港有家贸易公司能搞定,虽然价格高三倍,但值得。这件事我亲自协调,你们只管技术问题。”

  人才引进工作更是雷厉风行。李鸣风直接让财政局准备10亿元人才基金:“顶尖人才来了先给100万安家费,不要怕花钱。我要的是全球最好的人才,不是最便宜的。”

  一周后,李鸣风突然召集所有项目负责人开会。大屏幕上显示着各项进度表,绿色表示正常,黄色表示滞后,红色表示严重滞后。

  “为什么场馆改造还是黄色?”李鸣风直接点名。

  负责的副市长急忙解释:“因为招标流程...”

  “取消招标。”李鸣风直接打断,“指定市建工集团直接施工,出了问题我负责。”

  “可是这不符合规定...”

  “规定是人定的。”李鸣风斩钉截铁,“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我要的是结果,不是流程。”

  会后,那位副市长还想争辩,李鸣风直接说:“干不了可以换人。”副市长立刻闭嘴告退。

  半个月后,李鸣风接到省委电话,询问峰会筹备情况。他自信回应:“一切顺利,保证圆满成功。”

  挂掉电话,他立即让秘书通知:“明天开始,所有部门一把手吃住在单位,周末无休。我带头。”

  第二天,李鸣风的行李真的搬到了办公室。妻子林晚秋来电话,他只说了一句:“这三个月我不回家。”

  市委书记的举动震撼了整个千湖市。所有干部纷纷效仿,机关大楼夜晚灯火通明,仿佛回到了创业年代。

  峰会筹备进入最后一个月,一个意外发生了:原定来参会的某国际材料学会主席突然取消行程,理由是“签证问题”。

  外事办负责人急得团团转:“书记,这位是关键嘉宾,少了他峰会分量大打折扣。”

  李鸣风直接拿起电话,接通中国驻该国大使馆:“王大使,我是千湖李鸣风,有件事需要您帮忙...”

  三天后,那位学会主席的签证奇迹般获批。他后来透露,是中国驻该国大使亲自约见该国副外长,才特批了签证。

  场馆建设也遇到麻烦。在最后验收时,消防检查不过关,需要大规模整改。距离峰会开幕只剩两周时间。

  “把消防局长叫来。”李鸣风命令道。

  消防局长气喘吁吁地赶到:“书记,按照规范确实...”

  “我不要听规范,我要解决方案。”李鸣风直视对方,“你告诉我,最快多久能达标?”

  “最快也要十天...”

  “给你五天。”李鸣风不容商量,“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提,但五天后必须通过验收。”

  消防局长咬牙点头:“是!”

  结果四天半后,消防验收顺利通过。消防局长后来透露,这四天他几乎没合眼,调动了全省的消防专家来会诊解决。

  峰会前一天,又一个突发情况:负责主场馆安保的武警部队因紧急任务被抽调,安保出现巨大缺口。

  “从市公安局抽调所有能调动的警力。”李鸣风当机立断,“联系省公安厅请求支援,同时聘请三家安保公司协同工作。12小时内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夜,李鸣风坐镇指挥中心,亲自协调各方。当朝阳升起时,安保问题终于解决,2000名安保人员全部到位。

  国际新材料峰会如期举行。开幕式上,李鸣风度翩翩地用中英文致欢迎辞,向世界展示千湖市的魅力与实力。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代表、数十位院士专家、十几国使节...会场星光熠熠,规模远超预期。

  峰会期间,千湖市签下200多亿元的投资协议,引进30多个高端项目。更重要的是,千湖市在国际材料界一举成名。

  峰会成功闭幕后,李鸣风没有休息,立即转向T1100量产线建设。他直接住进了产业园,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

  “最后一道技术难关,我要求在一周内突破。”他在项目攻坚会上宣布,“所有资源优先保障,需要什么直接找我。”

  果然,遇到技术难题,研究人员半夜敲他房门,他立即起床召开现场会,调动全国专家进行视频会诊。需要某种特殊材料,他直接联系央企老总,特批专线生产供应。

  结果令人震惊:原定半年的攻关计划,竟然在47天内完成。T1100碳纤维成功量产,性能指标全球领先。

  庆功会上,赵振华教授激动地说:“我搞科研几十年,从未见过这样的效率。李书记,您创造了奇迹!”

  “千湖速度”成为媒体热词。省委专门下发文件,号召全省学习千湖市敢闯敢干的精神。

  人才引进工作更是成果丰硕。在全球设立10个招才引智工作站,开出千万级年薪吸引顶尖人才。短短三个月,引进高层次人才1236名,超额完成任务。

  更让人惊叹的是,李鸣风在推进这些大事的同时,居然还抽空解决了几个历史遗留问题:拖延十年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重启;困扰群众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治理;甚至抽空视察学校,当场解决教师编制问题。

  年终总结时,千湖市交出了一份惊艳的成绩单:GDP增长全省第一,科技创新指数跃居全国前列,群众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省委书记在全省干部大会上高度赞扬:“千湖市的实践证明,只要领导干部有担当、有魄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然而,面对如潮好评,李鸣风却在常委会上泼冷水:“成绩只代表过去,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保持这种发展势头。明年,我们要定更高的目标...”

  散会后,秘书长杨帆忍不住问:“书记,您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李鸣风微微一笑:“当你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只想为这座城市做点实事时,自然就能找到办法。”

  晚上回到家,女儿扑进他怀里:“爸爸,你是超级英雄吗?他们都说你什么都能做到。”

  李鸣风抱起女儿:“爸爸不是超级英雄,爸爸只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帮忙。”

  站在阳台眺望万家灯火,李鸣风心中已有新的规划。千湖市这艘大船已经全速前进,而他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的远方。

  没有人知道,这位市委书记的下一盘棋,将会多么惊天动地。但所有人都确信一件事:在李鸣风主政的千湖市,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