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更高平台的召唤-《重生之问道官途》

  秋日的千湖,天高云淡。李鸣风站在市委大楼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院子里那几棵染上金黄的银杏树,心中却不像这个季节这般宁静。他刚刚接完省委副书记周明远的电话,内容言简意赅,却在他心中掀起波澜:中央有关部门正在考察省部级后备干部,他的名字在名单之上。

  桌上的文件堆积如山,千湖市的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T1100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即将投产,国际新材料峰会筹备进入冲刺阶段,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初见成效...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他的推动。然而,电话那头周明远的话语依然在耳畔回响:“鸣风,是时候考虑更广阔的舞台了。”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陈志远市长拿着一份文件走了进来:“书记,新城地铁二号线规划方案已经完成,需要您最终审定。”

  李鸣风接过文件,却没有立即打开:“志远,如果有一天我不在千湖了,这些工作你能扛起来吗?”

  陈志远愣住了,随即反应过来:“书记,您这是...”

  “随便问问。”李鸣风笑了笑,打开文件认真审阅,“二号线经过老城区,拆迁问题一定要妥善解决,特别是对老年居民要安置到位。”

  “明白。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补偿和安置方案。”陈志远点头,却仍带着疑惑的神情。

  当天下午,李鸣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他忽然提出一个看似与议程无关的话题:“同志们,如果我们把千湖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看,我们的优势和短板分别是什么?”

  会场一时沉默,大家不明白书记为何突然提出这个问题。

  发改委主任率先发言:“我们的优势是新材料产业走在全国前列,短板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够,县域经济差距较大。”

  “说得对。”李鸣风目光扫过全场,“如果我们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千湖永远只能是个二线城市。但如果我们能把视野放大,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思考问题,千湖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会后,陈志远留了下来:“书记,您今天的话里有话啊。”

  李鸣风沉吟片刻:“志远,你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什么?”

  “好的领导班子和清晰的发展思路。”

  “还有呢?”

  陈志远思考了一会:“与更高层次发展战略的对接?”

  “说到点子上了。”李鸣风走到窗前,“千湖的发展已经触及天花板,要想突破,必须融入国家战略。而这,需要我们在更高层面上去争取、去推动。”

  几天后,李鸣风接到通知,赴北京参加全国城市创新发展论坛。论坛上,他代表千湖市做了题为《新材料产业引领城市转型升级》的发言。短短十五分钟的发言,数据详实,思路清晰,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

  会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主动找到他:“李鸣风同志,你的发言很有见地。我是国家发改委的董振华。”

  李鸣风肃然起敬,董振华是业内泰斗,曾参与制定国家多个重大产业规划。

  “你们千湖在新材料领域的实践,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董振华说,“有没有考虑过在更大范围推广你们的模式?”

  “我们一直在总结提炼,希望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不,我指的是,有没有想过亲自在更大平台上推动这项工作?”

  董振华的话让李鸣风心中一震。当晚,他独自在宾馆房间思考到深夜。手机响起,是周明远打来的:“鸣风,今天见到董老了?”

  “刚见过。周书记,这是不是...”

  “中央正在酝酿新一轮干部调整,需要一批懂经济、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周明远开门见山,“你是我向中央推荐的候选人之一。”

  回到千湖后,李鸣风的工作节奏更加紧张。他一方面加快推进手头各项重点工作,另一方面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干部,特别是给陈志远等班子成员更多独当一面的机会。

  敏锐的人已经察觉到变化。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李鸣风明确表示:“今后,重大项目由陈志远同志牵头负责,除非特别重大的事项,不必事事向我汇报。”

  会后,几位常委私下议论:“李书记这是在培养接班人吗?”

  “看来,书记要高升了。”

  消息不胫而走,千湖政坛暗流涌动。有人为李鸣风高兴,也有人担心他离开后政策会变。更有一些人开始活动,希望能够接替可能空缺的位置。

  最明显的是张伟副市长。他一改往日低调作风,频繁在公开场合露面,对各项工作发表意见,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对陈志远的决策提出不同看法。

  李鸣风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并未点破。在一次私下谈话中,他对陈志远说:“一个班子就像一盘棋,每个棋子都有其作用。重要的是把握好大局,不为一时一地的得失所困。”

  “书记,如果您真的要走,千湖会不会又回到老路上去?”陈志远不无担忧。

  “改革不会走回头路。”李鸣风坚定地说,“因为改革的动力不是来自某个人,而是来自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

  月底,省委组织部部长亲自来到千湖,与李鸣风进行了一次长时间谈话。谈话内容无人知晓,但市委大楼里的人都能感觉到,变化即将发生。

  谈话后的李鸣风,似乎更加沉稳。他依然每天工作到深夜,批阅文件,接待群众,下乡调研,但细心的人发现,他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在千湖工作这些年的经验和思考。

  一天晚上,李鸣风独自在办公室整理材料时,陈志远敲门进来:“书记,听说省委要调您去省里任职?”

  李鸣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志远,如果你来主持千湖的工作,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陈志远思考良久:“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特别是把您定下的几件大事抓好落实。”

  “还有呢?”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李鸣风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些都对,但还不够。千湖需要的是二次创业的精神,是在新起点上的再出发。不管谁在这里主政,都要有这种担当。”

  十二月初,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会议结束后,周明远正式找李鸣风谈话:“中央已经决定,调你任苏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这是中央对你的信任,也是更大的责任。”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李鸣风心中还是涌起复杂情绪。千湖是他政治生涯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有他的心血和汗水,也有他的光荣与梦想。

  回到千湖,他召开了最后一次市委常委会。会上,他动情地说:“在千湖工作的这些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感谢同志们的支持与帮助。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关心千湖、支持千湖。”

  会后,他与班子成员一一握手。轮到陈志远时,他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千湖就交给你了。记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离开千湖的那天,市民自发前来送行。人群中,有他帮助过的下岗工人,有他支持过的创业青年,有他走访过的农民朋友...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李鸣风的眼睛湿润了。

  车子缓缓启动,千湖市渐渐远去。李鸣风知道,前方是更广阔的平台,也是更重的责任。而他为千湖描绘的蓝图,已经深深烙在这片土地上,将继续指引这座城市向前发展。

  新的征程,已经开始。